导读:本文包含了繁殖周期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熊猫,繁殖周期,转录组,免疫改变
繁殖周期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吴威,吴虹林,何鸣,耿炀,张茜[1](2019)在《血液转录组揭示大熊猫繁殖周期免疫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繁殖周期中,哺乳动物免疫会经历大的改变。本研究基于血液转录组探究大熊猫母兽发情期、妊娠早期、妊娠晚期和哺乳期等4个繁殖时期的免疫变化,并通过构建共表达网络,筛选与状态特有生理相关的潜在分子标记。差异表达分析和蛋白质互作网络表明,发情期大熊猫先天性免疫及炎症反应增强,IL1B可能在发情期的先天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适应性免疫方面,与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降低,与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增强。与人类妊娠期不同,大熊猫在妊娠早期,先天性免疫受到抑制,直到妊娠晚期,与抗病毒、病菌等先天免疫相关基因才显着上调。适应性免疫方面,细胞免疫在妊娠早期可能受到抑制,在妊娠晚期有一定恢复。与对照组相比,我们并未在哺乳期发现免疫相关基因有显着变化,这可能与我们收集样本的时间有关。我们的样本都在哺乳2个月后收集,在免疫方面可能与对照组相差不大。结合WGCNA和差异表达分析,我们共筛选出6个与生理状况显着相关的核心基因。其中,ARG2在大熊猫发情期上调;NOTCH1参与卵泡成熟和胚胎发育,并在整个发情、妊娠期中上调;THAP11和DEAF1已被证明与早期胚胎发育相关,但仅在大熊猫妊娠后期显着上调;SREBP-1c和ZBTB7B在大熊猫妊娠期间可能参与脂质合成和胰岛素抵抗,在妊娠期显着上调,这些基因可以作为妊娠诊断的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期刊2019-07-18)
李蓝祁[2](2018)在《奶牛繁殖周期体温与活动量自动检测及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情鉴定对奶牛经济生产非常重要,正逐渐由传统的人工鉴定方式向自动化发情鉴定方向发展。奶牛发情期生理参数的变化规律是自动化发情监测技术的研发基础,因此,探究奶牛发情期生理参数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体温在母牛发情期具有显着变化,显示出其在自动化奶牛发情鉴定技术研发中的重要潜力。同时,虽然活动量已被应用于奶牛自动化发情鉴定,但是,不同研究结果差异很大,效果有待提高,为此,运用自行研发的活动量计量装置(计步器)和阴道参数检测装置,采集奶牛活动量和阴道温度数据,然后进行发情期与间情期数据对比分析,以揭示这两个参数的发情周期变化规律,服务于奶牛繁殖管理。首先,本研究随机选择北京某奶牛场150头产后健康泌乳牛和7头青年牛,使用自行研发的计步器自动检测牛发情前后活动量数据,并采用直肠检查进行发情牛确认,探究了奶牛发情期活动量变化规律,及其受胎次、季节和发情处理方式3个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奶牛发情开始后活动量(>1 500)显着高于间情期(<500)(P<0.05),且发情后4.5小时时达最高(2 179±1 073),随后逐渐下降,至发情结束后,恢复到间情期水平;发情期活动量升高倍数和持续时间受胎次、季节和发情处理类型影响显着(P<0.05)。然后,将发情检测阈值(活动量比前7天同一时间点高2.5倍,持续2.5小时)应用于自动化发情检测系统,并与人工观察发情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计步器监测发情效率高于人工观察效率,并且,还可用于奶牛自动化妊娠诊断。另外,运用自行研发的阴道参数检测装置进行了母牛体温监测,探索了母牛发情周期变化规律,并研究了自然发情牛和同期处理牛及不同季节对体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母牛体温呈昼夜节律变化,白天高于夜间,且呈季节差异,夏季显着高于秋冬季(P<0.05);母牛注射PG后,体温逐渐降低,达最低点后逐渐回升,直至约44小时恢复到正常体温,期间,9-33小时显着低于前7天同一时间点平均体温(P<0.05),温度降低幅度0.15-0.35℃;发情开始后体温逐渐升高,3.5小时后达最高(0.53±0.22℃),发情结束前4小时体温开始逐渐降低,直至恢复到正常体温;发情体温和持续时间受季节和发情类型影响显着(P<0.05)。因此,运用计步器自动检测荷斯坦奶牛发情时,应综合考虑3个因素对活动量的影响及本场具体情况,设定与本场相切合的预报阈值;而体温的昼夜规律、季节规律及发情周期规律,为科学评定母牛生理状态和研发高效自动化发情鉴定技术,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程元,赵晓钰,李园园,赵全庄,朱建平[3](2017)在《新疆伊犁鹅繁殖周期生殖激素变化及卵巢卵泡发育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新疆伊犁鹅繁殖周期中血浆主要生殖激素、卵巢形态及卵泡发育的变化规律,试验以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2岁伊犁鹅为试验对象,分别在产蛋期、就巢期及休产期各随机选取32只,采集1次血样,测定激素水平;在各时期分别选取5只采集卵巢组织,观测卵巢及卵泡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在产蛋期,伊犁鹅的GnRH分别极显着高于就巢期和休产期16.78%和58.29%(P<0.01);PRL显着低于就巢期13.00%(P<0.05),极显着高于休产期28.94%(P<0.01);FSH高于就巢期6.98%(P>0.05),极显着高于休产期21.12%(P<0.01);LH极显着低于就巢期8.38%(P<0.01),极显着高于休产期16.84%(P<0.01);E2水平分别极显着高于就巢期和休产期29.80%和112.40%(P<0.01);P4水平分别极显着高于就巢期和休产期28.89%和30.34%(P<0.01)。产蛋期伊犁鹅的卵巢体积和重量均极显着大于就巢期和休产期(P<0.01)。产蛋期伊犁鹅成熟卵泡与就巢期和休产期相比明显较大,次级卵泡数量较多,初级卵泡数量较少;就巢期卵巢上生长及成熟卵泡发生闭锁,颗粒胞层收缩,向内凹陷,胞质出现空腔,各级卵泡出现萎缩;与就巢期相比,休产期卵巢上卵泡胞质空腔变大,向内凹陷程度进一步加深,大量原始卵泡均匀排列。由此可见,在产蛋期,伊犁鹅的GnRH、E2、LH反应活跃,对卵巢卵泡发育起主导作用;在就巢期,PRL、LH维持较高的分泌水平,协同维持就巢。(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7年11期)
胡小超,高春起,严会超,王修启[4](2016)在《不同繁殖周期种鸽嗉囊生理结构变化及鸽乳蛋白质合成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繁殖周期种鸽嗉囊生理结构的变化及鸽乳蛋白质合成的机制,为促进鸽乳蛋白质的合成及乳鸽生长提供理论指导。试验选取10只刚被种鸽哺喂完毕的1日龄雏鸽,采集鸽乳并进行常规养分分析;在孵化期第14、16天,哺喂期第1、3、7天和休产期分别选取5对种鸽,屠宰种鸽并收集血液和嗉囊样品,检测血清中激素含量、嗉囊生理结构变化以及嗉囊组织IRS1/Akt/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蛋白质约占总鸽乳成分的60%(干物质基础),随着哺育时间(哺育第1~7天)的增加,鸽乳中蛋白质的含量不断下降(P<0.05),而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着差异。2)随繁殖周期由休产期到哺育期的转变,种鸽嗉囊的绝对重量、相对重量和厚度均显着增加(P<0.05),并在哺育第3天达到峰值;嗉囊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休产期种鸽嗉囊内壁基本平滑,表层有少量矮小钉突,从孵化期到哺育期,嗉囊组织不断增厚,同时内壁钉突不断增大,在孵化末期(第16天)和哺育早期(第1~3天)相邻钉突出现融合现象,在哺育期第7天,相邻钉突逐渐分离。3)哺育期种鸽血清中催乳素和胰岛素含量分别为20.34ng/mL、1.41 nmol/mL,显着高于休产期的9.72 ng/mL、0.29 nmol/mL(P<0.05)。4)与休产期种鸽相比,哺育期种鸽嗉囊组织中p-IRS1、p-Akt、p-TOR、p-S6K、p-S6、p-4EBP1和eIF4E的表达均显着增加(P<0.05)。结果提示,蛋白质为鸽乳主要营养成分;随繁殖周期由休产期到哺育期的转变,种鸽嗉囊组织外观形态和生理结构均发生较大变化,形成了鸽乳合成的生理结构基础;哺乳期种鸽可能通过激活IRS1/Akt/TOR信号通路促进嗉囊中鸽乳蛋白质的合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1)
马辽伟,侯生珍,王志有,魏世腾[5](2016)在《在非繁殖季节不同精料喂量对藏母羊卵巢功能周期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料喂量对泌乳期藏母羊卵泡发育和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选择年龄、胎次和体况相近的泌乳期藏母羊16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40只,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母羊全舍饲饲养,每天每只分别饲喂精料补充料0.50、0.75和1.0kg,Ⅳ为对照组,传统方式放牧饲养。测定各组母羊泌乳期第17天、34天血液生殖激素含量以及第34天卵巢功能周期变化。结果表明,泌乳期提高藏母羊营养水平可促进卵巢机能和卵泡的发育;其中,随着精料饲喂量的提高,母羊血液促卵泡素含量有上升趋势,血液促黄体素含量在泌乳期第17天无显着差异,而第34天试验Ⅲ组显着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结论:非繁殖季节藏母羊补饲精料0.5kg,泌乳期第34天,藏母羊卵巢功能活动活跃,卵巢有卵泡发育或黄体形成。(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王运辉,黄发才[6](2015)在《定安鹅不同繁殖周期脑下垂体激素与催乳素分泌水平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定安鹅不同繁殖周期脑下垂体激素与催乳素分泌水平的变化规律,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了定安鹅繁殖周期中开产期、产蛋期、就巢期血浆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黄体素、促卵泡激素和催乳素浓度。结果表明:在定安鹅的繁殖周期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黄体素、促卵泡激素和催乳素在不同时期均有不同变化,对鹅产蛋、就巢、开产等繁殖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催乳素对于引发、维持定安鹅的就巢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低水平的促黄体素与就巢行为有关,而就巢期长短直接影响定安鹅的产蛋期和产蛋量。(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5年13期)
阮飞腾,高森,李莉,邱兆星,郑永允[7](2014)在《山东沿海魁蚶繁殖周期与生化成分的周年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对山东省鳌山卫海区魁蚶的繁殖周期、生化成分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每月采集样品1次,测定采样点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采用组织学方法分析性腺的季节变化,并分别测定外套膜、闭壳肌、性腺—内脏团和足组织的生化成分(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该海区魁蚶雌雄比例为1∶1,雌雄性腺发育同步,全年只有1个繁殖期;配子发生始于2月,分别有25.0%和53.9%的雌雄个体性腺进入形成期,随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的升高而发育,6月大部分个体成熟并有部分进入排放期,至8月配子集中排放(雌:58.3%;雄:69.2%)。生化分析显示,脂肪含量在性腺—内脏团中随性腺发育积累储存,产卵后显着降低;所有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在3—7月显着高于其它月份,并且性腺中的含量高于其他组织,于5月达最大值64.2%,表明糖原在魁蚶繁殖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含量在除闭壳肌外的其他3种组织中出现冬季和产卵盛期两个低谷,暗示蛋白质能够弥补糖原的供能不足,与繁殖活动存在密切联系。(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张响英,卞有庆,唐现文,王利刚,刘新[8](2013)在《VIP基因在狮头鹅繁殖周期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的表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狮头鹅繁殖周期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VIP mRNA的表达规律,选取产蛋期、就巢期、休产期狮头鹅母鹅各6只,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了各时期下丘脑、垂体及卵巢VIP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狮头鹅就巢期血清催乳素(PRL)质量浓度为30ng/mL,明显高于产蛋期和休产期(P<0.01),下丘脑就巢期VIP mRNA的表达量较其他繁殖周期高(P<0.05),而垂体产蛋期VIP mRNA的表达量最高(P<0.01)。提示狮头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VIP mRNA的表达水平与PRL分泌密切相关,PRL是狮头鹅就巢行为维持和发展的关键激素。(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李定健[9](2012)在《鹅发育期和繁殖周期生殖激素变化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鹅发育期和繁殖周期生殖激素的变化。发育期随着月龄的增加,FSH、LH和17β-E2叁者的水平均呈上升趋势,表明这叁种激素对卵巢的发育具有调节作用。PRL在卵巢发育中所起作用不明显;在繁殖周期中,产蛋期血浆PRL水平低,就巢期PRL维持较高水平,恢复期PRL下降。就巢期高浓度的PRL抑制GTH分泌以及性腺功能。β-内啡肽与PRL呈相似的变化规律,FSH、LH、17β-E2、P4和INB的浓度则与PRL呈现相反的变化。PRL是鹅就巢发生和维持的关键激素。(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22期)
刘文广,李琪,高凤祥,于瑞海,孔令峰[10](2011)在《长牡蛎繁殖周期、生化成分的季节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长牡蛎的繁殖策略,自2004年3月—2005年2月对乳山湾养殖海区的环境因子(水温、盐度、叶绿素a含量)、长牡蛎繁殖周期及其生化成分(糖原、脂肪、蛋白质、RNA/DNA比值)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水温在一年中呈现显着变化,夏季水温最高,最高值为29.5℃(8月),冬季水温最低,最低值为1.8℃(1月);盐度在夏季雨水较多的时候略有降低;叶绿素a含量在夏末秋初(8月和9月)和春季(4月)有2个峰值,冬季最低。长牡蛎的繁殖周期分为冬季的休止期和从春季到夏季的繁殖期,在长牡蛎的繁殖期,条件指数逐渐下降到最低值,表明繁殖期长牡蛎生长变慢。在长牡蛎的配子发生过程中软体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略有上升,而糖原含量显着下降,表明长牡蛎配子的发生需要储存的糖原提供能量;RNA/DNA比值在配子发生过程中逐渐升高,显示RNA/DNA比值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指示长牡蛎的性成熟。配子发生过程中,长牡蛎的灰分含量逐渐升高,表明长牡蛎通过分解自身的贮能物质提供能量,使体内有机物含量减少,从而导致灰分含量上升。实验结果表明长牡蛎的配子发生类型为保守种。(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繁殖周期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发情鉴定对奶牛经济生产非常重要,正逐渐由传统的人工鉴定方式向自动化发情鉴定方向发展。奶牛发情期生理参数的变化规律是自动化发情监测技术的研发基础,因此,探究奶牛发情期生理参数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体温在母牛发情期具有显着变化,显示出其在自动化奶牛发情鉴定技术研发中的重要潜力。同时,虽然活动量已被应用于奶牛自动化发情鉴定,但是,不同研究结果差异很大,效果有待提高,为此,运用自行研发的活动量计量装置(计步器)和阴道参数检测装置,采集奶牛活动量和阴道温度数据,然后进行发情期与间情期数据对比分析,以揭示这两个参数的发情周期变化规律,服务于奶牛繁殖管理。首先,本研究随机选择北京某奶牛场150头产后健康泌乳牛和7头青年牛,使用自行研发的计步器自动检测牛发情前后活动量数据,并采用直肠检查进行发情牛确认,探究了奶牛发情期活动量变化规律,及其受胎次、季节和发情处理方式3个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奶牛发情开始后活动量(>1 500)显着高于间情期(<500)(P<0.05),且发情后4.5小时时达最高(2 179±1 073),随后逐渐下降,至发情结束后,恢复到间情期水平;发情期活动量升高倍数和持续时间受胎次、季节和发情处理类型影响显着(P<0.05)。然后,将发情检测阈值(活动量比前7天同一时间点高2.5倍,持续2.5小时)应用于自动化发情检测系统,并与人工观察发情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计步器监测发情效率高于人工观察效率,并且,还可用于奶牛自动化妊娠诊断。另外,运用自行研发的阴道参数检测装置进行了母牛体温监测,探索了母牛发情周期变化规律,并研究了自然发情牛和同期处理牛及不同季节对体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母牛体温呈昼夜节律变化,白天高于夜间,且呈季节差异,夏季显着高于秋冬季(P<0.05);母牛注射PG后,体温逐渐降低,达最低点后逐渐回升,直至约44小时恢复到正常体温,期间,9-33小时显着低于前7天同一时间点平均体温(P<0.05),温度降低幅度0.15-0.35℃;发情开始后体温逐渐升高,3.5小时后达最高(0.53±0.22℃),发情结束前4小时体温开始逐渐降低,直至恢复到正常体温;发情体温和持续时间受季节和发情类型影响显着(P<0.05)。因此,运用计步器自动检测荷斯坦奶牛发情时,应综合考虑3个因素对活动量的影响及本场具体情况,设定与本场相切合的预报阈值;而体温的昼夜规律、季节规律及发情周期规律,为科学评定母牛生理状态和研发高效自动化发情鉴定技术,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繁殖周期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吴威,吴虹林,何鸣,耿炀,张茜.血液转录组揭示大熊猫繁殖周期免疫变化[C].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2019
[2].李蓝祁.奶牛繁殖周期体温与活动量自动检测及变化规律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8
[3].程元,赵晓钰,李园园,赵全庄,朱建平.新疆伊犁鹅繁殖周期生殖激素变化及卵巢卵泡发育规律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7
[4].胡小超,高春起,严会超,王修启.不同繁殖周期种鸽嗉囊生理结构变化及鸽乳蛋白质合成的机制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5].马辽伟,侯生珍,王志有,魏世腾.在非繁殖季节不同精料喂量对藏母羊卵巢功能周期变化的影响[J].家畜生态学报.2016
[6].王运辉,黄发才.定安鹅不同繁殖周期脑下垂体激素与催乳素分泌水平变化规律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
[7].阮飞腾,高森,李莉,邱兆星,郑永允.山东沿海魁蚶繁殖周期与生化成分的周年变化[J].水产学报.2014
[8].张响英,卞有庆,唐现文,王利刚,刘新.VIP基因在狮头鹅繁殖周期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的表达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3
[9].李定健.鹅发育期和繁殖周期生殖激素变化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2
[10].刘文广,李琪,高凤祥,于瑞海,孔令峰.长牡蛎繁殖周期、生化成分的季节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