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状态反馈论文-谭天乐

全状态反馈论文-谭天乐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状态反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椭圆轨道,交会,悬停绕飞,制导

全状态反馈论文文献综述

谭天乐[1](2016)在《椭圆轨道交会、悬停与绕飞的全状态反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向大椭圆轨道航天器交会对接、编队伴飞以及在轨操控等空间应用的需求,对大椭圆轨道上航天器间的相对运动进行了分析与建模,采用幂级数法分别在脉冲推力和常值推力作用两种情况下对系统进行了近似求解。通过对系统解的变换以及对系统状态的重构,给出了大椭圆轨道上的叁种交会制导律。脉冲推力作用假设下的脉冲制导类似近圆轨道的Hill制导方法。常值推力作用假设下的全状态反馈制导律则在交会制导、相对悬停和循迹绕飞控制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相对位置和相对速度的同步控制。通过构造新的系统状态,改进的变系数全状态反馈制导律提高了相对速度的制导精度,降低了相对制导过程中的最大轨控加速度。叁种制导律的制导效果通过数学仿真进行了校验和比较,文中给出的方法实现了椭圆轨道上相对交会制导、悬停保持和循迹绕飞控制。(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白龙,孙楚,周元钧[2](2016)在《航空机电作动器的混合整流全状态反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适用于多电飞机供电系统的新型混合整流电路,并针对航空机电作动器负载特殊的用电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全状态反馈的混合整流控制方法,在保证整流效果的同时,解决了负载功率短时大范围变化引起的直流电压不稳定问题。这种新型混合整流电路将二极管整流电路和脉宽调制(PWM)整流电路并联输出接负载,两者共同承担有功功率且比例可控,通过适当控制PWM电路达到网侧低谐波的目的,且当负载制动时,能量可以回馈交流侧电网。建立了混合整流器的线性化全状态数学模型,设计了基于线性二次型(LQR)最优化理论的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通过在MATLAB/Simulink下的建模与仿真,比较了全状态反馈控制方法与传统叁状态反馈控制方法,并在机电作动器样机上进行了实验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全状态反馈控制的新型混合整流方案对于功率大范围变化负载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杨雪松,李长春,张锐,母东杰[3](2014)在《阀控非对称缸全状态反馈位置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非对称缸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组成,对系统中的阀控非对称缸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得出基于全状态反馈的电液伺服系统的框图和仿真模型.控制器采用全维状态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以二阶工程最佳为优化目标.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实现了液压位置伺服系统的极点配置,完成了优化目标,验证了全状态反馈控制应用在非对称缸电液伺服系统中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任朋辉,李平,胡元胜,王改堂[4](2011)在《基于全状态反馈的串联系统近似最优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充分利用各子系统的内部和外部信息,从各子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出发,按照子系统的串联联结方式建立了串联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考虑了线性定常串联系统的无限时间定常输出跟踪问题,利用极小值原理,设计了基于全状态反馈的串联系统近似最优控制器。全状态反馈能完整地表征系统的动态行为、信息量大而且并不增加被控串联系统的维数。最后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1年S1期)

于蕾艳,林逸,施国标[5](2008)在《线控转向系统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根据车况和驾驶员喜好实现最优的操纵特性(不足转向、过度转向和中性转向),需要主动控制前轮转角。线控转向系统利用车辆全状态(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反馈控制策略优化驾驶员的转向输入,主动控制前轮转角来优化车辆的转向特性,高速时具有适当的不足转向特性,低速时具有适当的过度转向特性,从而在反应快速和安全性之间很好的权衡。其中通过状态观测器估计侧偏角。结果表明,在紧急操纵时可以代替驾驶员协调使车辆保持稳定,正常操纵时补偿物理参数或操纵条件的变化而保持操纵特性的一致。(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08年03期)

施国标,于蕾艳,林逸[6](2008)在《线控转向系统的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线控转向系统的车辆全状态(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反馈控制策略,根据虚拟前轮侧偏刚度的概念得到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反馈系数,研究了虚拟前轮侧偏刚度系数对极点、频率特性等的影响。仿真表明,根据车速选择合适的虚拟侧偏刚度系数,可改变汽车的转向特性,即低速时,该系数为正,过度转向程度增大,提高转向灵敏性;高速时,该系数为负,不足转向程度增大,提高转向稳定性。因此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可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张彪,赵克定[7](2008)在《基于反步控制的被动力伺服系统全状态反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被动力伺服系统的多余力矩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反步控制的全状态反馈控制方法,并利用Lyapunov函数的稳定性定理保证了设计控制器的稳定性.与以往解决加载多余力矩时不同,该控制器不仅使用加载系统各状态量,而且使用了承载系统的各状态量,在建立系统非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将系统方程重组成多个虚拟子系统,利用反步控制思想对每个虚拟系统设计虚拟控制量,进而一步步反向推导出含有加载系统和承载系统各个状态量的非线性控制器.因此,该控制器能够更加准确地抑制多余力矩,仿真结果也证明了该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王万同,周孔亢[8](2007)在《车辆半主动悬架全状态反馈最优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最优控制理论应用到半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中,通过建立路面输入模型、车辆模型和控制系统,进行了全状态反馈最优控制器的设计,并且在输入某一路面白噪声的情况下用Simulink进行了模拟仿真,对不同权系数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权系数的选择对控制效果至关重要,从而也证明了用该方法控制的半主动悬架在改善汽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上有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期刊2007年06期)

霍爱清,汤楠[9](2003)在《全状态反馈电液伺服系统变增益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一般位置电液伺服系统的组成 ,引出了全状态反馈电液伺服系统的框图 ,并对该系统的液压部分的特性进行分析 ,推导出系统的传递函数。由于状态反馈电液伺服系统的响应极易受到使用条件和状况的影响 ,本文利用模糊控制的概念 ,在系统中加入一模糊变增益控制 ,可以提高系统克服诸如调节对象负载变化等一类干扰的能力 ,有效地抑制了系统动态参数变化的影响 ,明显地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03年05期)

顾亮,顾志强[10](1998)在《车辆悬架行驶平顺性全状态反馈主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车辆的1/2线性模型探讨了车辆悬架行驶平顶住的全状态反馈控制,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状态反馈县化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不论是随机激励还是确定性扰动,其各项评价指标都得到了显着地改善.(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期刊1998年02期)

全状态反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一种适用于多电飞机供电系统的新型混合整流电路,并针对航空机电作动器负载特殊的用电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全状态反馈的混合整流控制方法,在保证整流效果的同时,解决了负载功率短时大范围变化引起的直流电压不稳定问题。这种新型混合整流电路将二极管整流电路和脉宽调制(PWM)整流电路并联输出接负载,两者共同承担有功功率且比例可控,通过适当控制PWM电路达到网侧低谐波的目的,且当负载制动时,能量可以回馈交流侧电网。建立了混合整流器的线性化全状态数学模型,设计了基于线性二次型(LQR)最优化理论的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通过在MATLAB/Simulink下的建模与仿真,比较了全状态反馈控制方法与传统叁状态反馈控制方法,并在机电作动器样机上进行了实验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全状态反馈控制的新型混合整流方案对于功率大范围变化负载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状态反馈论文参考文献

[1].谭天乐.椭圆轨道交会、悬停与绕飞的全状态反馈控制[J].宇航学报.2016

[2].白龙,孙楚,周元钧.航空机电作动器的混合整流全状态反馈控制[J].航空学报.2016

[3].杨雪松,李长春,张锐,母东杰.阀控非对称缸全状态反馈位置系统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4

[4].任朋辉,李平,胡元胜,王改堂.基于全状态反馈的串联系统近似最优控制[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

[5].于蕾艳,林逸,施国标.线控转向系统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的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8

[6].施国标,于蕾艳,林逸.线控转向系统的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J].农业机械学报.2008

[7].张彪,赵克定.基于反步控制的被动力伺服系统全状态反馈控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

[8].王万同,周孔亢.车辆半主动悬架全状态反馈最优控制器设计[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7

[9].霍爱清,汤楠.全状态反馈电液伺服系统变增益模糊控制器的设计[J].机床与液压.2003

[10].顾亮,顾志强.车辆悬架行驶平顺性全状态反馈主动控制[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1998

标签:;  ;  ;  ;  

全状态反馈论文-谭天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