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耕地分等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第叁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分等,土地利用系数
耕地分等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郭燕华,张志谭,张青璞,何东娟[1](2019)在《耕地分等评价中土地利用系数更新方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系数是耕地分等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参数,第叁次全国国土调查中耕地分等调查评价要求对土地利用系数进行更新。为了探索省级尺度土地利用系数更新技术方法,以期为全国开展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工作提供技术参考,本研究以河北省年度更新评价成果和分县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法更新测算全省土地利用系数,划定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应用更新测算的土地利用系数重新评价全省耕地质量等别,分析土地利用系数更新前后的等别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更新后的土地利用系数空间分布更合理,等别评价结果总体符合区域耕地质量本底特性,但评价结果与耕地等别内涵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耕地分等体系的完善有待进一步完善改进。(本文来源于《河北省科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兴国[2](2014)在《江苏省高邮市耕地质量分等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国土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主要任务,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了科学支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工作。以江苏省高邮市最新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通过调查土地利用方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自然状况以及耕地投入产出水平等相关资料,结合江苏省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信息系统,对耕地质量分等进行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得出了最新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并针对耕地质量等级有所下降的结果,提出了加强高邮市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4年03期)
刘廷祥[3](2009)在《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耕地分等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耕地资源的减少和经济、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地矛盾逐渐尖锐,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分等评价工作可以客观而准确地评价耕地质量,进而为合理利用和管理好有限的耕地资源,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我国的耕地分等评价正向着综合化、多元化、精确化、定量化及信息管理系统方向发展,耕地资源管理正处在有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转变时期。常用的耕地分等评价方法主要是因素加权求和,该方法对因素权重的确定不免因主观性而对分等结果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在深入研究了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利用山东省历城区耕地分等的相关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完成了耕地分等评价的系统过程。本文受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项目(2007DFB70200)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8E10)资助。论文根据耕地分等的技术要求,对历城区耕地进行了分指标区的定量评价。根据研究区的地貌、气候、植被、农业综合区划等分区成果,并参考山东省耕地分等评价工作,将历城区分成2个叁级指标区,即济潍山前平原区和泰鲁沂蒙尼山地丘陵区。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分指标区模拟了耕地影响因子和耕地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样本学习能够快速获得耕地影响因子分值和耕地自然质量分值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自动将这种非线性关系以复杂的神经元节点权重的形式储存在模型中。根据模型可以完成研究区内所有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分计算,然后通过逐级修正的方法,划分了自然质量等、耕地利用等和耕地经济等。基于不同层次的耕地等别划分,形成了耕地质量的等别体系,科学的揭示耕地的内在质量差异,直观地反映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为基本农田保护的划定、空间配置和定位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神经网络模型BP算法的不足,论文在Matlab平台上,利用遗传算法高效的全局搜索能力和高度的鲁棒性,对BP神经网络各层的初始连接权重和阈值进行了优化,将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优势互补,提高了神经网络模型的整体性能。将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和简单的BP神经网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耕地分等评价工作中的应用完全可行。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在收敛速度和泛化能力上都较简单的BP神经网络要好,模拟结果更接近于真实值。在数据准备和分析的过程中,采用聚类分析的定量模型完成了分等因素的分级和赋值,并运用了GIS迭加分析方法和空间数据库技术,通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对应统一,实现了耕地分等评价中分等单元划分、分等因素数据处理等过程的空间表达。完成了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大量数据处理和复杂的空间计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成果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6-08)
郑华玉,沈镭[4](2007)在《农用地分等评价方法在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中的应用——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和各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人口高峰年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家提出了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耕地占补平衡。当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问题是片面强调数量平衡,缺乏新增耕地的质量评价衡量标准,从而使我国的新增耕地质量总体趋于下滑,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确定耕地质量的衡量标准,建立耕地质量检验机制已成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本文根据农用地分等理论及方法,结合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中所存在的问题,对耕地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确定了连州市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体系及测算方法,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07年04期)
吴炳玉[5](2004)在《试论区域耕地质量分等评价——以琅岐岛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琅岐岛为例,探讨运用因素法,通过选择若干分等因子,采取逐步衰减的方法,在计算耕地自然质量分、自然质 量等指数、耕地利用系数、耕地经济系数、分等指数基础上,对耕地质量进行分等与评价。(本文来源于《闽江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耕地分等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国土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主要任务,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了科学支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工作。以江苏省高邮市最新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通过调查土地利用方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自然状况以及耕地投入产出水平等相关资料,结合江苏省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信息系统,对耕地质量分等进行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得出了最新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并针对耕地质量等级有所下降的结果,提出了加强高邮市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耕地分等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郭燕华,张志谭,张青璞,何东娟.耕地分等评价中土地利用系数更新方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19
[2].黄兴国.江苏省高邮市耕地质量分等评价[J].北京农业.2014
[3].刘廷祥.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耕地分等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4].郑华玉,沈镭.农用地分等评价方法在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中的应用——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7
[5].吴炳玉.试论区域耕地质量分等评价——以琅岐岛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