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摩擦压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R600a,油混合物,两相流动,摩擦压降,关联式
摩擦压降论文文献综述
邱金友,盛健,吴志鸿[1](2019)在《含油制冷剂R600a管内两相流动摩擦压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文献含油制冷剂R600a两相流动摩擦压降实验数据,采用文献中6种关联式模型对含油制冷剂R600a两相摩擦压降的实验数据进行预测判断。结果表明:油影响因子模型Schlager关联式和Eckel关联式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27.3%和24.4%;混合物性的两相增强因子模型Zurcher关联式和Hu关联式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33.8%和34.0%,上述关联式预测值普遍低于实验值。(本文来源于《福建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徐楠,蒋小霞,袁润,丰伟[2](2019)在《矩形微通道内油水两相流摩擦压降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微通道内油水两相流的摩擦阻力特性.实验采用横截面为矩形的微通道,其宽度和深度通过化学蚀刻法制作,壁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其水力直径分别为167.3μm和192.0μm,相应高宽比为0.673和0.793.利用数字显微摄像技术对矩形截面微通道内油-水两相流的流型进行实时观测,并根据流型选择合适的物理模型,得到了不同含油率时矩形微通道的摩擦压降.实验结果表明:矩形微通道内的摩擦阻力压降与均相理论模型计算结果一致,黏度机理是影响微通道内油水两相流摩擦压降的主要因素.水包油流型向油包水流型的转变是在含油率为60%~70%范围内发生的.(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陈妍宇,方贤德[3](2019)在《管内绝热气液两相流摩擦压降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确的管内气液两相流摩擦压降计算对动力设备的选型和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R410A、R134a和R1234yf等14种制冷剂为研究对象,对绝热管内气液两相流摩擦压降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从23篇论文中收集了2922组管内绝热气液两相流摩擦压降实验数据;收集了30个气液两相流摩擦压降关联式;用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对这30个关联式分对总数据库和单个工质两种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分析了干度和工质热物性对两相流摩擦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总数据库的最小平均绝对误差为19.7%,说明模型预测精度需要改进。研究结果为两相流摩擦压降公式的合理选用提供了依据,为两相流摩擦压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邱金友,张华,钟绍庚,吴志鸿[4](2019)在《R32/油混合物管内两相流动摩擦压降模型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R32具有很好的热物性,且GWP值相对较低,在制冷剂的替代进程中有潜力得到推广应用。在蒸汽压缩制冷系统中,润滑油难免随制冷剂混入换热部件,恶化制冷剂侧的流动特性。基于文献R32/油混合物两相流动摩擦压降实验数据,对比文献中四种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结果表明:在低质流密度工况下,文献模型对实验的结果预测精度较高,在高质流密度工况下,预测结果偏离了实验结果,且预测值均大于实验值,模型需进一步研究和优化。(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01期)
王强,张宏兵,潘益鑫,凌燕,刘兴斌[5](2018)在《水平及倾斜圆管中油水两相分层流界面波对摩擦压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水两相流在重力和界面张力共同作用下发生分层,由于剪切应力的作用,在管道流动中产生摩擦压降,油水两相分层流在流动参数改变时产生界面波,其对摩擦压降产生影响。实验研究水平和倾斜管道油水两相波状分层流界面波特性及其对摩擦压降的影响,并改进一维双流体模型预测摩擦压降。研究结果表明,管道倾角增加时,油水两相分层流界面波振幅增大,其对摩擦压降的影响也随之增强,改进的考虑界面波振幅的模型在不同管道倾角中的摩擦压降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好。(本文来源于《测井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庄晓如,陈高飞,宋庆路,汤奇雄,杨志强[6](2018)在《水平管内非共沸混合物R50/R170两相流摩擦压降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了非共沸混合物R50/R170在管内径为4 mm的水平管内两相流摩擦压降实验研究.实验测量的压力范围为1.5~2.5 MPa,质量流率范围为99~255 kg m~(-2)s~(-1),干度范围为0~0.9,R50/R170混合物的初始浓度组分比(摩尔分数)分别为0.27:0.73,0.54:0.46和0.7:0.3.分析了质量流率、饱和压力、干度和浓度组分对摩擦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组分对摩擦压降的影响主要是由气相密度差异造成的.将所获得的实验数据与20个经典两相流摩擦压降关联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到Friedel的关联式对本实验数据预测最好,其平均绝对相对偏差为19.26%,且有87.45%的数据点在±30%的平均相对偏差范围内.(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赵宇,孙宝芝,鲍杰,于祥,史建新[7](2018)在《螺旋管核态沸腾两相流摩擦压降与传热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合理简化一体化模块式先进反应堆(SMART)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建立螺旋管单元管模型,采用两流体模型和非平衡过冷沸腾模型,在均匀热流密度下对螺旋管内流体进行不同参数下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摩擦压降数值计算结果与陈学俊经验公式最为接近;曲率从0.04降至0.012时,摩擦压降明显下降,曲率继续下降,摩擦压降不变;加速压降几乎不受曲率影响;螺旋升角为3°~8.6°时,计算摩擦压降可不考虑螺旋升角的影响;雷诺数越大,总压降和摩擦压降均变大,摩擦压降梯度也明显增大。(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杨志强,公茂琼,陈高飞,邹鑫,庄晓如[8](2018)在《R600a水平管内两相流型转换及摩擦压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R600a作为天然工质,因其环境友好性和出色的制冷能力在欧美国家得到大范围推广,被用作可替换制冷剂之一.R600a两相流型转换和摩擦压降的精确预测对制冷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在内径为6 mm的水平管中R600a的两相流型以及摩擦压降的实验研究,实验工况为饱和温度282.4~304 K,质量流率范围67~194 kg/(m~2 s).实验中利用高速摄像仪,观察到塞状流(plug flow)、层流波动流(stratified-wavy flow)、弹状流(slug flow)、环状流(annular flow)4种流型,并绘制流型图,将流型图与文献中经典的I/A流型转换曲线进行比较.在综合考虑了气体惯性力、液体的黏性力和液体的表面张力对流型转换的影响,引入修正后的韦伯数We~*,提出了新的流型转换曲线关联式.同时基于环状流和非环状流的流型划分,对摩擦压降分区变化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发现摩擦压降在不同的流型区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将摩擦压降实验值与9种摩擦压降关联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Gr?nnerud关联式和Muller-Steinhagen & Heck关联式分别能够较好预测非环状流和环状流的两相摩擦压降.(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01期)
郭保仓,杜保周,刘志刚,孔令健,吕明明[9](2017)在《微柱群通道流动沸腾两相摩擦压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微柱群通道流动沸腾两相摩擦压降的影响因素,对高度和直径均为500 mm的微圆柱组成的叉排微柱群通道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借助高速摄像仪对通道内不同加热功率的气液两相流型进行了记录分析。实验中质量流速范围341~598.3 kg·m~(-2)·s~(-1),热流密度范围20~160 W·cm~(-2),工质出口干度范围0~0.2。实验结果表明,两相摩擦压降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呈线性增长;工质进口过冷度对两相摩擦的影响随着出口干度的升高逐渐减弱。通过可视化研究发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微通道内流动沸腾的流型变化依次为泡状流、环状流,环状流区两相摩擦压降明显高于泡状流区。(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邵怀爽,马海东,陈杰,时明伟,胡涛[10](2016)在《分体管壳式余热锅炉内摩擦及局部压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搭建可视化分体管壳式余热锅炉实验平台,对其下部管壳内汽液两相横向冲刷水平管束时摩擦及局部压降的计算进行了研究。在测量竖直上升管内截面含汽率时,将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与传统压差法相结合,针对上升管中出现的泡状流型,给出了计算截面含汽率的新方法;在竖直上升管内定义了一种泡状-段塞流的新流型,并分析得出将质量含汽率x=10?4作为区分泡状流与泡状-段塞流的边界。根据汽液两相横向冲刷管束时摩擦压降与局部压降类似的产生规律,将两者作为整体分析,通过借鉴Chisholm计算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重点对汽液两相横向冲刷管束时摩擦及局部压降的计算进行研究,得到了可用于计算摩擦及局部压降的关联式。对所得实验数据验证计算后发现,误差在±20%以内,能够较好地满足工程计算需要。(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摩擦压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微通道内油水两相流的摩擦阻力特性.实验采用横截面为矩形的微通道,其宽度和深度通过化学蚀刻法制作,壁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其水力直径分别为167.3μm和192.0μm,相应高宽比为0.673和0.793.利用数字显微摄像技术对矩形截面微通道内油-水两相流的流型进行实时观测,并根据流型选择合适的物理模型,得到了不同含油率时矩形微通道的摩擦压降.实验结果表明:矩形微通道内的摩擦阻力压降与均相理论模型计算结果一致,黏度机理是影响微通道内油水两相流摩擦压降的主要因素.水包油流型向油包水流型的转变是在含油率为60%~70%范围内发生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摩擦压降论文参考文献
[1].邱金友,盛健,吴志鸿.含油制冷剂R600a管内两相流动摩擦压降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9
[2].徐楠,蒋小霞,袁润,丰伟.矩形微通道内油水两相流摩擦压降实验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陈妍宇,方贤德.管内绝热气液两相流摩擦压降计算[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4].邱金友,张华,钟绍庚,吴志鸿.R32/油混合物管内两相流动摩擦压降模型预测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9
[5].王强,张宏兵,潘益鑫,凌燕,刘兴斌.水平及倾斜圆管中油水两相分层流界面波对摩擦压降的影响[J].测井技术.2018
[6].庄晓如,陈高飞,宋庆路,汤奇雄,杨志强.水平管内非共沸混合物R50/R170两相流摩擦压降实验[J].科学通报.2018
[7].赵宇,孙宝芝,鲍杰,于祥,史建新.螺旋管核态沸腾两相流摩擦压降与传热数值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8
[8].杨志强,公茂琼,陈高飞,邹鑫,庄晓如.R600a水平管内两相流型转换及摩擦压降特性[J].科学通报.2018
[9].郭保仓,杜保周,刘志刚,孔令健,吕明明.微柱群通道流动沸腾两相摩擦压降特性研究[J].山东科学.2017
[10].邵怀爽,马海东,陈杰,时明伟,胡涛.分体管壳式余热锅炉内摩擦及局部压降[J].化工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