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论文-慕鸿雁,金青哲,李晓

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论文-慕鸿雁,金青哲,李晓

导读:本文包含了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文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DPA,尿素包合

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论文文献综述

慕鸿雁,金青哲,李晓[1](2016)在《叁文鱼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与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提高DPA的含量为目标,结合尿素包合法和硝酸银-硅胶柱层析技术对叁文鱼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行富集和分离。首先探讨了脂肪酸与尿素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对多不饱和脂肪酸富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尿素包合后,非包合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提高,当脂肪酸与尿素比1∶3、4℃下包合16 h后,DPA、EPA和DHA在尿素非包合相中的含量分别为6.32%、18.59%、38.15%,总得率为36.23%。然后采用硝酸银-硅胶柱层析技术对DPA的分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不同体积分数的丙酮-正己烷依次洗脱收集得到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当用8%的丙酮-正己烷洗脱时,可得到富含DPA的组分,其含量提高到14.20%。(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6年08期)

何娜,涂宗财,王凡,石燕,王辉[2](2016)在《鲢鱼鱼油不饱和脂肪酸乙酯化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鲢鱼鱼油为原料,采用碱催化法对鱼油进行乙酯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条件,确定鱼油乙酯化反应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催化剂NaOH添加量为鱼油质量的0.2%、醇油摩尔比为8∶1、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1.5 h,该工艺下脂肪酸乙酯得率为97.47%。(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6年06期)

何娜[3](2016)在《鲢鱼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鲢鱼为我国四大家鱼之一,是鱼制品加工的主要原料,研究表明鲢鱼鱼油中PUFAs含量较高,可作为PUFAs产品开发的良好来源。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包封技术,具有保护有效成分活性、提高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率、掩盖不愉悦气味、延长有效成分保质期、定向靶向释放等优点。采用脂质体包埋鱼油,可以有效隐藏鱼油易氧化、不良气味等缺陷。本课题以鲢鱼鱼油为原料,采用碱催化法制备乙酯型鱼油;并对乙酯型鱼油采用尿素包合法富集其中的PUFAs;用β-谷甾醇代替胆固醇,减少胆固醇对人体的危害,采用薄膜分散法-DHPM对富集后的鱼油进行包埋,制备鱼油纳米脂质体;并比较了β-谷甾醇-鱼油纳米脂质体和胆固醇-鱼油纳米脂质体包封率、粒径和贮存稳定性的差异。(1)以鲢鱼鱼油为原料,NaOH为碱性催化剂,采用碱催化法进行鱼油乙酯化试验,确定了鱼油乙酯化工艺路线。以鱼油乙酯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考察醇油比、催化剂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鱼油乙酯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醇油比为8:1、催化剂添加量为鱼油的0.2%、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1.5h时,鱼油的乙酯得率达到97.47%。(2)以鲢鱼鱼油(乙酯型)为原料,采用尿素包合法富集鲢鱼鱼油中的PUFAs,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鱼油富集的最佳工艺参数:醇脲体积质量比为6,酯脲质量比为0.3,包合时间为3 h,包合温度为10℃。在此最佳条件下,鱼油中EPA含量由最初的14.47%提高至43.68%;DHA由原始的8.62%增加至29.99%;鱼油回收率为22.93%;EPA和DHA总含量达到73.67%。(3)以卵磷脂为壁材,β-谷甾醇和吐温-80为稳定剂,采用薄膜分散法-DHPM法包载富集后的鱼油,制备鱼油纳米脂质体。通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脂质体制备的最佳工艺——磷脂浓度为25 mg/m L,磷脂甾醇质量比为7,磷脂鱼油质量比为6:1,吐温用量为卵磷脂的12.5%,PBS的pH为7.5,微射流压力为120 MPa微射流次数为3次。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其包封率达到94.05%,粒径为88.9nm。(4)考察了β-谷甾醇脂质体和胆固醇脂质体在4℃和25℃贮存35天下,外观、pH、粒径和包封率的稳定性变化。结果发现β-谷甾醇脂质体和胆固醇脂质体在4℃下的储存稳定性均较好,β-谷甾醇可以代替胆固醇用于制备鱼油纳米脂质体。(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26)

宋佳,丁庆,杨波,吕玉珊,欧阳静仪[4](2016)在《鱼油补充对中老年人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脂联素水平及抗氧化能力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鱼油补充对中老年人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构成、脂联素水平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240名45~70岁中老年人为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不服鱼油),鱼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每日服1、2、4粒鱼油胶囊(每粒含182mg EPA+129mg DHA)]4组,干预12w,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并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脂肪酸、脂联素、血糖、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结果 201人完成试验。干预前对象的基线资料及血清学指标组间无差异;干预后对照组各指标无明显变化,鱼油各组血清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及n-3 PUFA显着上升,高于对照组(P<0.05),n-6/n-3PUFA则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鱼油中、高剂量组血清脂联素显着上升,血糖显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MDA明显下降;各鱼油组总SOD及GSH-Px含量显着上升,中剂量组的GSH-Px及高剂量组的总SOD、GSH-Px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定剂量鱼油补充可显着升高中老年人血清EPA、DHA、脂联素、总SOD及GSH-Px水平并降低n-6/n-3PUFA、血糖及MDA含量,以高剂量组(1.24g/d)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营养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祝伟霞,袁萍,张丽,杨冀州,刘亚风[5](2015)在《气相色谱同位素比质谱测定不同产地鱼油中5种不饱和脂肪酸碳同位素比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以IAEA-600咖啡因(δ13C-27.771‰)作为溯源标准,建立了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技术测定鱼油中功能因子亚油酸(LIA)、亚麻酸(LNA)、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5种不饱和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的分析方法。鱼样品先经HCl水解,乙醚液液萃取脂肪,提取的脂肪在2 mol/L KOH-甲醇溶液中反应生成脂肪酸甲酯,采用强极性毛细管气相色谱柱(Sil-88 100 m×0.25 mm×0.2μm)分离,稳定同位素比质谱测定。方法经日内、日间和人员比对验证,表明测定结果稳定,标准偏差小于0.82%。收集了不同产地的241个淡水鱼和深海鱼,对于提取的天然鱼油进行5种不饱和脂肪酸同位素比值分析,测得天然鱼油中5种不饱和脂肪酸同位素比值(δ13C)在-32.87‰~27.07‰之间,经计算,鱼油中不饱和脂肪酸δ13C值与硬脂酸δ13C值之比在-5.79~1.88之间,同时测得了相同的产地、品种鱼油中不饱和脂肪酸δ13C的分布范围,构建了天然鱼油的同位素指纹特征数据库,用于鉴定鱼油真伪。将不同浓度玉米油添加至天然金枪鱼油中进行测定,证明δ13C值的变化与掺入C4植物油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可根据δ13C值的变化鉴别掺假的鱼油。(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5年11期)

毛丽梅,丁庆,杨波,宋佳,吕玉珊[6](2015)在《鱼油补充对中老年人血清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鱼油补充对中老年人群血清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水平及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构成的影响,为中老年人合理补充鱼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市荔湾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研究现场,在来该中心进行体检的中老年人中招募240名志愿者进行干预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在该社区居住1年以上,年龄45~70岁之间,调查前1年内未服用过鱼油等相关药品或保健品,无心脏疾病、糖尿病,无严重肺、肾等器质性损伤,无听力、语言表达障碍及智力缺陷,愿意合作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等)。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60人。对照组不服用鱼油,低、中、高剂量组每天分别给予1粒、2粒及4粒鱼油胶囊(每粒含182mgE PA和129mgD HA),鱼油胶囊由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干预时间12周。干预前后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并采集空腹静脉血,气相色谱法检测血清脂肪酸水平。结果各组研究对象膳食EPA摄入量在0.06~0.08g之间,DHA在0.06~0.12g之间,远低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年人EPA和DHA可接受范围;其膳食n-6/n-3PUFA比值为11.9~16.2:1,明显高于中国营养学会2002年推荐的适宜比例4~6:1。干预前各组膳食能量、营养素、各类脂肪酸及n-6/n-3PUFA比例均无组间差异(P>0.05),四组血清EPA、DHA、∑n-6PUFA、∑n-3PUFA及∑n-6/n-3PUFA构成比也无组间差异;干预后对照组各指标无明显变化,各剂量鱼油干预组血清EPA、DHA、∑n-3PUFA含量均显着上升(P<0.01),且呈一定剂量效应关系;低、中剂量组血清∑n-6PUFA无明显变化,高剂量组显着下降(P<0.01);干预后各剂量组∑n-6/n-3PUFA构成比均有所降低,但高剂量组下降最为显着,由干预前的6.44±1.85下降为4.66±1.61(P<0.01)。结论鱼油补充可显着升高中老年人血清EPA和DHA水平、显着降低血清n-6/n-3PUFA构成比。(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5-16)

陈景楠,陈信宇,魏燕,张燕,杨皓[7](2014)在《深海鱼油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延缓衰老及调控氧化应激水平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研究深海鱼油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单体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拓展深海鱼油营养食品的新功能。方法;采用D-半乳糖构建衰老小鼠模型,以富含n-3和n-6 PuFA的混合鱼油、二十二碳四烯酸(DHA)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试验对象,以维生素E为阳性对照,设置高中低剂量组,灌胃给予8周后测定体内氧化还原与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1)深海鱼油及PuFA可使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提高5%~50%,使心脏SOD活力提高20%~60%,其中混合鱼油还可使大脑SOD活力提高30%(p<0.05);(2)可使血浆F2-异前列腺素(8-isoPGF2)水平降低20%~80%(p<0.05);(3)可使大脑丙二醛(MDA)水平降低16%-60%,以及单胺氧化酶(MAO)活力降低50%~90%(p<0.05);(4)部分剂量组可提高肝脏和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p<0.05)。深入研究表明混合鱼油的功能性优于PUFA单体;各组织器官对n-6 PUFA的营养感应强于n-3 PUFA;PUFA的延缓衰老作用取决于其本身营养功能活性和过氧化产物安全性的综合效应。讨论:深海鱼油及PUFA可通过调控体内氧化还原状态和氧化应激水平实现其对衰老小鼠的延缓衰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1-05)

李俊[8](2014)在《米曲霉脂肪酶制备高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鱼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顺式-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EPA)和顺式-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两种重要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人体有重要的营养保健功效。天然存在的鱼油中的EPA和DHA含量较低,而且EPA和DHA的甘油酯型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制备高含量的EPA和DHA甘油酯产品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多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鱼油主要采用商品化脂肪酶催化法制备,由于商品酶的价格昂贵,限制了工业化运用。本文从实验室保藏的微生物中筛选出高脂肪酶活性米曲霉WZ007,以米曲霉WZ007冻干菌粉为生物催化剂,以国产鳀鱼鱼油为原料,采用酶法醇解和酯酯交换反应两步法富集制备高含量EPA和DHA甘油酯产品。论文建立鱼油乙酯EPA和DHA含量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对米曲霉WZ007冻干菌粉催化鱼油选择性醇解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了优化反应条件:冻干菌粉添加量为11%(质量体积比),采用分批流加乙醇的方式,鱼油和乙醇总摩尔比为1:2.1,反应温度60℃,水浴摇床转速为250rpm。醇解反应13h,转化率达到43.64%,反应产物甘油酯部分中EPA含量从原来的11.5%上升到16.42%,DHA含量从原料的14.5%上升到22.73%。实验对乙酯型鱼油和甘油酯型鱼油的酶促选择性酯酯交换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优酶催化反应条件为:油酯型鱼油和乙酯型鱼油摩尔比1:3,米曲霉WZ007冻干菌粉添加量为14%,反应温度70℃,水浴摇床转速150 rpm。在上述优化的条件下,反应18h,产物甘油酯中EPA和DHA总含量可达到39.72%。当反应48h时,EPA和DHA总含量为41.78%。实验对米曲霉WZ007冻干菌粉的重复利用情况进行探索,在优化后的条件下,重复使用6批次,每批次产物中的EPA和DHA总含量都保持在35%以上。(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4-11-01)

潘志杰[9](2012)在《精制ω-3不饱和脂肪酸鱼油的制取和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研究海洋鱼油的精炼技术,主要从目前比较先进的酶技术在鱼油精炼工艺中的应用和鱼油精炼工艺技术的探索两方面来探讨鱼油精炼技术的产业化研究。分别从酶技术和海洋鱼油的预处理、海洋鱼油的酯化,海洋鱼油的分子蒸馏,海洋鱼油的精制等环节的技术及相关实用产品的研发来进行研究,富集和提纯海洋鱼油中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鱼油,主要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并进行规模化生产。而海洋鱼油作为一个重要的海洋资源,通过高科技手段来进行低值化鱼油的高值化利用,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使其朝着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海洋鱼油的产业化开发的目的。利用酶技术,以精炼鱼油为原料利用填充床酶反应器,研究了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催化鱼油与乙醇进行部分醇解反应富集甘油酯型EPA和DHA。探讨了醇油比、酶加量等因素对醇解反应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可以使鱼油中EPA、DHA含量由30.4%升高至54.3%,得率不低于75%。对鱼油醇解产物进行了分子蒸馏分离,得到了富含EPA、DHA的甘油酯型产品。传统化学法合成富含PUFA的甘油酯产品存在反应温度高、产品质量差等缺点,而酶催化法可以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避免了高温引起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聚合、氧化以及共轭与反式化等问题。(该部分内容已由本人作为第一作者在《农业机械》2012年1月期刊粮油加工栏目中全文发表。)通过一系列的鱼油精炼的加工工艺的探索,例如海洋鱼油的预处理,包括除酸、脱胶、脱色等,提高鱼油的酯化前品质;通过NAOH作为催化剂的碱酯化反应,生成酯化鱼油;通过高真空(-1kg/cm)的分子蒸馏技术和尿包技术,使乙酯鱼油中的EPA和DHA进行富集和分离;再通过脱臭精制等环节来保证鱼油的产品质量。同时在鱼油酯化工艺中,增加了酒精回收系统和工艺,这是一个创新,是传统的鱼油酯化工艺所没有的。而这个环节的增加,就可以节约大量的食品级的无水酒精,这对发展循环型经济,降低能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最后,本课题还从海洋鱼油的精炼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性问题提出了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监控手段。一方面通过建立HACCP计划来加强对海洋鱼油精炼加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参照国际、国内产品标准,加强对产品的监控,来达到海洋鱼油食用类产品中的残留控制和产品越来越纯净的目的,最终在食品安全方面为海洋鱼油的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期刊2012-05-15)

田春雨,樊超男,刘新丽,徐锋,齐可民[10](2010)在《饲料鱼油n-3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变化对小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饲料鱼油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s)水平变化对小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选3~4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分别予4种不同水平n-3PUFAs(占总脂肪酸的百分比分别为2.8%、5.4%、10.0%和23.0%)饲料喂养3个月,饲料中n-6/n-3PUFAs比值分别为20:1、10:1、5:1、1:1,以n-3PUFAs缺乏饲料为对照。饲料中n-3PUFAs来源于鱼油,n-6PU-FAs来源于葵花籽油。对其血浆、肝脏及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鱼油n-3PUFAs均能降低其血浆MDA水平(F=4.27,P=0.008),而对血浆CAT和SOD的活性未产生影响。肝脏组织中CAT活性在n-6/n-3PUFAs(10:1、5:1和1:1)饲料喂养组较n-3PUFAs缺乏组显着升高(F=5.24,P=0.002),GSH水平在n-6/n-3PUFAs(1:1)饲料组显着减少(F=3.08,P=0.028);MDA水平和SOD活性未出现变化。在脑组织中,GSH水平在鱼油n-6/n-3PUFAs(5:1和1:1)饲料喂养组较n-3PUFAs缺乏组显着升高(F=7.63,P=0.002);而CAT和SOD活性及MDA水平在所有鱼油n-3PUFAs饲料组与n-3PUFAs缺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UFAs具有一定的抗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期刊2010年19期)

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鲢鱼鱼油为原料,采用碱催化法对鱼油进行乙酯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条件,确定鱼油乙酯化反应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催化剂NaOH添加量为鱼油质量的0.2%、醇油摩尔比为8∶1、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1.5 h,该工艺下脂肪酸乙酯得率为97.4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论文参考文献

[1].慕鸿雁,金青哲,李晓.叁文鱼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与纯化[J].中国油脂.2016

[2].何娜,涂宗财,王凡,石燕,王辉.鲢鱼鱼油不饱和脂肪酸乙酯化工艺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

[3].何娜.鲢鱼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南昌大学.2016

[4].宋佳,丁庆,杨波,吕玉珊,欧阳静仪.鱼油补充对中老年人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脂联素水平及抗氧化能力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J].营养学报.2016

[5].祝伟霞,袁萍,张丽,杨冀州,刘亚风.气相色谱同位素比质谱测定不同产地鱼油中5种不饱和脂肪酸碳同位素比值[J].分析试验室.2015

[6].毛丽梅,丁庆,杨波,宋佳,吕玉珊.鱼油补充对中老年人血清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论文汇编.2015

[7].陈景楠,陈信宇,魏燕,张燕,杨皓.深海鱼油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延缓衰老及调控氧化应激水平的机制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8].李俊.米曲霉脂肪酶制备高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鱼油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

[9].潘志杰.精制ω-3不饱和脂肪酸鱼油的制取和生产[D].浙江海洋学院.2012

[10].田春雨,樊超男,刘新丽,徐锋,齐可民.饲料鱼油n-3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变化对小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

标签:;  ;  ;  ;  

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论文-慕鸿雁,金青哲,李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