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毫安技术论文-张柏昌,仰涢霞,曾官红,姚创成

自动毫安技术论文-张柏昌,仰涢霞,曾官红,姚创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动毫安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泌尿系结石,自动毫安技术,MSCT低剂量扫描

自动毫安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柏昌,仰涢霞,曾官红,姚创成[1](2018)在《自动毫安技术MSCT低剂量扫描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自动毫安技术MSCT低剂量扫描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8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自动毫安技术MSCT低剂量扫描及常规剂量扫描,比较两种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图像噪声、CT辐射剂量及结石诊断情况等。结果:常规剂量与自动毫安技术低剂量扫描结石分布、结石直径、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毫安技术低剂量扫描扫描管电流平均为(96.5±18.3)m A,低于常规剂量扫描的(242.6±22.1)m A,图像噪声高于常规剂量扫描,容积CT剂量指数低于常规剂量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泌尿系结石诊断中,自动毫安技术MSCT低剂量扫描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且能极大地降低辐射剂量,安全可行,值得提倡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8年12期)

黄江华,陈玥,杨华兰,朱云霞[2](2016)在《3D自动毫安技术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中3D自动毫安技术的使用成效。方法:随机抽取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的110例患者,分为A、B两组,各组55例。A组采用固定毫安技术检查,B组采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3D自动毫安技术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的阳性预测值、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特异性以及准确度。结果:B组管电流为142-678(450±125)m A。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各自为(3.77±0.43)、(3.89±0.71),图像噪声标准差A组(25.98±2.13)、B组(25.69±3.75)Hu,有效剂量A组为(11.12±2.12)、B组为(15.89±2.45)m Gy,CTDIvol中A组为(40.12±9.12)、B组为(71.31±9.46)m Sv,两组有效剂量、图像噪声、CTDIvol具有可比性(p<0.01)。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3D自动毫安技术进行检查患者的阳性预测值、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特异性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5.16%,93.32%,89.91%,97.12%,92.98%。结论:3D自动毫安技术能够促进图像质量提升,稳定图像噪声且辐射低[1]。(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专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6-11-25)

张力,徐延峰,郑婧,于淑靖,陈跃峰[3](2016)在《AIDR3D联合自动毫安技术在低辐射剂量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剂量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IDR3D)在头颈部CTA扫描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的扫描参数为120k V、300m A,经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B组为100k V、自动毫安,经AIDR3D迭代重建。对两组图像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 1)客观评价:颈总动脉血管噪声值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窦及颈内动脉血管噪声值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SNR及CNR值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段血管(MCA1)噪声值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颅内血管SNR及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主观评价:颈总动脉评分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颈动脉窦及颈内动脉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评分B组低于A组,但B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3)两组有效辐射剂量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辐射剂量降低约71%。结论在头颈CTA联合扫描中,使用100k V和自动毫安调节,并运用AIDR3D迭代重建技术,在获得优质血管图像的同时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华海琴,康德强,徐晓娟,赵晶,彭楠[4](2016)在《低管电压结合自动毫安技术对降低头颈部数字减影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管电压结合自动毫安调制技术降低头颈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将36例患者分为3组进行头颈部DSCTA检查。A组:平扫管电压80kV,增强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固定为400mA;B组:平扫管电压80kV、增强扫描管电压120kV,使用管电流调制技术,实际管电流为150~400mA;C组:平扫管电压80kV、增强扫描管电压100kV,使用管电流调制技术,范围为150~400mA。记录3组的辐射剂量,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吸收剂量。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及主观分析,客观分析包括测量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基底动脉中段的CT值、信噪比,主观分析包括对血管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并结合横轴面图像进行评分。结果:叁组间CTDIvol、DLP及ED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指标值均为A组>B组>C组。对DSCTA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结果显示,叁组间双侧颈总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强化值、图像噪声及信噪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管电压蒙片结合自动毫安技术能明显降低头颈部DSCTA检查的辐射剂量,并能保证图像质量。(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16年08期)

颜森森,王上东,罗敏,贾庆,阮海建[5](2016)在《低管电压联合自动毫安秒调节技术在肺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低管电压联合自动毫安秒调制技术肺动脉CT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差异,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需行CTPA检查的92例患者(体质量指数为20~30kg/m2),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A组,80k V)和对照组(B组,100k V)各46例,其中A组男女各23例,由放射科高年资医师(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与影像技术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7-14)

狄莉,杨滨,黄钟琳[6](2016)在《多排螺旋CT自动毫安技术在鼻窦检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多层螺旋CT检查应用更为广泛,自动毫安技术作为降低患者辐射剂量的一种扫描方法愈来愈引起关注[1,2]。本研究通过采用自动毫安控制技术(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ATCM)与固定毫安扫描技术(fixed m A,FM)相比较,探讨ATCM在鼻窦检查中的可行性,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11月在我院就诊的因反复鼻塞、流涕、头晕、头痛并拟行鼻窦CT检查的(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16年03期)

宋其君[7](2015)在《3D自动毫安技术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3D自动毫安技术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64层CTCA检查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C、D两组各50例,对C组患者使用固定毫安技术检查,D组使用3D自动毫安技术检查,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有效剂量,计算D组管电流及应用3D自动毫安技术的64层CTCA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D组管电流为140~680(449±124)m A。D组、C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8±0.34、3.95±0.65,图像噪声标准差分别为(26.15±1.38)、(25.27±3.81)Hu,CTDIvol分别为(39.56±8.63)、(70.35±9.35)m Gy,有效剂量分别为(10.68±2.27)、(16.02±2.61)m Sv,两组图像噪声、CTDIvol、有效剂量比较,P均<0.01。应用3D自动毫安技术的64层CTCA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4.92%、92.13%、88.89%、96.47%及93.24%。结论 3D自动毫安技术应用于64层CTCA检查,图像噪声相对稳定,辐射剂量低,但不降低图像质量。(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5年47期)

汪娇,李剑明[8](2015)在《新型多晶体PET/CT低剂量与自动毫安秒技术降低辐射剂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型多晶体PET/CT全身显像采用低剂量示踪剂注射与自动毫安秒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降低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接受18 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100例,改良组为示踪剂低剂量+自动毫安秒技术,常规组为示踪剂标准剂量+固定毫安秒技术。对比观察两组图像质量,分别计算全身PET有效辐射剂量(EPET)、全身CT有效辐射剂量(ECT)及全身PET/CT有效辐射剂量总量(EPET/CT),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图像质量主观判断均满足诊断要求,改良组平均EPET、ECT、EPET/CT分别为(5.2±1.1)mSv、(3.6±2.2)mSv、(8.8±3.2)mSv,常规组分别为(6.0±0.8)mSv、(6.8±1.1)mSv、(12.8±1.9)mSv,改良组EPET、ECT、EPET/CT较常规组分别降低13.3%、47.0%、31.2%。结论新型多晶体PET/CT全身显像采用低剂量和自动毫安秒技术,在满足图像诊断质量要求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期刊2015年11期)

王猛,周翠红,金超岭,颜珏[9](2015)在《PET/CT检查中自动毫安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自动毫安技术在PET/CT检查中的应用,分析了其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并指出了临床应用中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5年07期)

梁新强,杨涛,张峰[10](2015)在《自动毫安调节技术在CT低剂量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已广泛用于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由于PE患者常需多次复查,且间隔时间较短,因此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较高,合理应用该项检查并降低辐射剂量值得探讨,文献[1-4]报道在胸腹部自动毫安扫描技术均取得良好的降辐射剂量效果,但在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中应用该技术降低辐射剂量少见报道。本研究目的是探讨自动调整毫安CT低剂量肺动脉成像方(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5年07期)

自动毫安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中3D自动毫安技术的使用成效。方法:随机抽取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的110例患者,分为A、B两组,各组55例。A组采用固定毫安技术检查,B组采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3D自动毫安技术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的阳性预测值、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特异性以及准确度。结果:B组管电流为142-678(450±125)m A。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各自为(3.77±0.43)、(3.89±0.71),图像噪声标准差A组(25.98±2.13)、B组(25.69±3.75)Hu,有效剂量A组为(11.12±2.12)、B组为(15.89±2.45)m Gy,CTDIvol中A组为(40.12±9.12)、B组为(71.31±9.46)m Sv,两组有效剂量、图像噪声、CTDIvol具有可比性(p<0.01)。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3D自动毫安技术进行检查患者的阳性预测值、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特异性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5.16%,93.32%,89.91%,97.12%,92.98%。结论:3D自动毫安技术能够促进图像质量提升,稳定图像噪声且辐射低[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动毫安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张柏昌,仰涢霞,曾官红,姚创成.自动毫安技术MSCT低剂量扫描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8

[2].黄江华,陈玥,杨华兰,朱云霞.3D自动毫安技术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C].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专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

[3].张力,徐延峰,郑婧,于淑靖,陈跃峰.AIDR3D联合自动毫安技术在低辐射剂量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

[4].华海琴,康德强,徐晓娟,赵晶,彭楠.低管电压结合自动毫安技术对降低头颈部数字减影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6

[5].颜森森,王上东,罗敏,贾庆,阮海建.低管电压联合自动毫安秒调节技术在肺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C].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与影像技术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6].狄莉,杨滨,黄钟琳.多排螺旋CT自动毫安技术在鼻窦检查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16

[7].宋其君.3D自动毫安技术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5

[8].汪娇,李剑明.新型多晶体PET/CT低剂量与自动毫安秒技术降低辐射剂量[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5

[9].王猛,周翠红,金超岭,颜珏.PET/CT检查中自动毫安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设备.2015

[10].梁新强,杨涛,张峰.自动毫安调节技术在CT低剂量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5

标签:;  ;  ;  

自动毫安技术论文-张柏昌,仰涢霞,曾官红,姚创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