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磨牙后倾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下颌第二磨牙,磨牙后倾曲,生物力学,叁维有限元法
磨牙后倾曲论文文献综述
黄纯[1](2009)在《不同角度磨牙后倾曲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建立下颌第二磨牙及其牙周组织和附不同角度磨牙后倾曲唇弓的叁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下颌第二磨牙在不同角度后倾曲作用下近中移动时,牙体的位移变化和牙周膜的初始应力分布规律,为临床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使用合适的矫治力系统,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以中国人正常下颌骨为建模的实体参照,应用CT扫描技术、AutoCAD及ANSYS相结合的建模程序,建立下颌第二磨牙及其牙周组织和用0.018″澳丝(Australian WireSpecial Plus)弯制附5°、10°、15°、20°、25°、30°六个不同角度磨牙后倾曲唇弓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利用弯曲梁的应变原理,计算出在不同角度后倾曲的作用下,下颌第二磨牙颊面管近中端及远中端处力的大小及方向;将不同后倾曲对牙齿的作用力加载于牙体相应部位,分别施加1N,1.5N,2N的近中牵引力,并采用颊侧单独和颊舌两侧同时加载两种方式,模拟牙齿在不同角度后倾曲作用下近中移动时,牙周膜初始应力分布和牙齿的移动方式。结果1建立了具有良好几何和力学相似性的下颌第二磨牙有限元模型。2后倾曲作用下,第二磨牙近中受到(牙合)向伸长力,远中受到龈向压低力,其大小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近中力值大于远中力值。3后倾曲作用下移动第二磨牙时,应力集中区位于牙周膜颈缘。双侧加载1N的力后倾曲为15°、双侧加载1.5N力后倾曲角度为20°及双侧加载2N的力后倾曲为25°的情况下,牙周膜应力分布较为均匀。4第二磨牙在后倾曲作用下近中移动时,双侧加载1N的力后倾曲为15°、双侧加载1.5N力后倾曲角度为20°,及双侧加载2N的力后倾曲为25°,牙体接近整体移动。结论1应用有限元建模方法,可以重建牙齿的叁维有限元模型。2后倾曲对第二磨牙产生远中倾斜力矩,使磨牙呈现远中直立的趋势。3在适当的后倾曲作用下近中移动第二磨牙时,颊舌侧同时加力方式较颊侧单独加力的应力分布均匀。4近中移动第二磨牙时,后倾曲角度应与近中牵引力大小相匹配。(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9-06-01)
何艳[2](2007)在《不同角度磨牙后倾曲对上颌前牙段牙齿及其牙周膜初始应力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一种快速高效的建模方法,建立上颌前牙段牙齿及其牙周组织的高质量叁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其在不同角度磨牙后倾曲作用下的受力情况,为临床前牙打开咬合使用合适矫治力系统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1、对一健康青年女性上颌骨行CT扫描,将所得截面影像数据直接传输、处理,并生成叁维模型,划分网格,赋予其材料力学参数,建立可分析用的上颌前牙段牙齿及其牙周组织的叁维有限元模型。2、按照方程Y=4.0491E-5X4+3.3263E-2X2 (上颌),建立弓丝的二维坐标,并将弓丝的XY平面沿YZ平面旋转一定角度,形成叁种角度磨牙后倾曲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进行加载和约束,计算求得不同角度弓丝施以托槽反力。将所得结果分别加载到上颌前牙段各个牙齿上,观察牙周膜叁个应力指标(S1、S3及Von mises应力)的分布情况。结果1、建立了精度较高的上颌前牙段及其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共形成640396个单元,117889个节点。2、在磨牙后倾曲作用下,前后牙垂直向受力结果显示:1)对上颌前牙段牙齿均产生压入力,且呈不均匀分布。其中尖牙所受压入力最大,侧切牙其次,中切牙最小。与此同时,磨牙近中受到伸长力,而远中受到压入力,并且伸长力大于压入力。2)前牙段各个牙齿所受的压入力随磨牙后倾曲加载角度增加而成倍增大,且不均匀分布的趋势也增大。与此同时,磨牙所受净伸长力也逐渐增加。3、在磨牙后倾曲作用下,上颌前牙段牙周膜不同节点叁个应力指标(S1、S3及Von mises应力)变化显示:1)整个上颌前牙段牙周膜主要受压,唇侧总体受力较舌侧大,中1/3处受力相对较小,近远中面应力分布相对均匀;应力峰值集中区域位于唇、舌侧的颈缘及根尖。其中尖牙牙周膜总体受力最小,而侧切牙最大。2)牙周膜各个节点所受应力随磨牙后倾曲加载角度增加而增大,应力值峰值区域也越来越集中,呈现倾斜移动的分布特点。结论1、本研究所采用的建模方法为今后牙齿及牙周等复杂组织的快速精确建模提供了借鉴。同时,所建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上颌前牙段单个牙齿或节段牙弓生物力学变化规律奠定了基础。2、进一步印证:差动牙移动技术打开咬合是牙齿差别压入的过程。本研究认为,差动牙移动技术第一期打开咬合时,宜采用30度左右的磨牙后倾曲。3、在磨牙后倾曲作用下,整个上颌前牙段表现为唇向倾斜移动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随加载角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为达到前牙段整体压入,临床上应采取必要措施(如同时配合使用II颌间牵引)以建立打开咬合的有效力系。(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07-05-01)
饶晓俊,陈卉[3](2004)在《磨牙后倾曲的力学特点及临床运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支抗是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它常常是治疗成败的根本原因。固定矫治器中,正确地选择所需要的磨牙支抗类型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控磨牙的支抗,对每一个拔牙病例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和严重的前牙拥挤的拔牙病例,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磨牙的近中移动,将造成拔牙间隙因后牙前移而丧失。本文主要讨论磨牙后倾曲增强支抗的力学特点,并对其在临床运用中的问题作了一些讨论。(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通讯》期刊2004年07期)
磨牙后倾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一种快速高效的建模方法,建立上颌前牙段牙齿及其牙周组织的高质量叁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其在不同角度磨牙后倾曲作用下的受力情况,为临床前牙打开咬合使用合适矫治力系统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1、对一健康青年女性上颌骨行CT扫描,将所得截面影像数据直接传输、处理,并生成叁维模型,划分网格,赋予其材料力学参数,建立可分析用的上颌前牙段牙齿及其牙周组织的叁维有限元模型。2、按照方程Y=4.0491E-5X4+3.3263E-2X2 (上颌),建立弓丝的二维坐标,并将弓丝的XY平面沿YZ平面旋转一定角度,形成叁种角度磨牙后倾曲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进行加载和约束,计算求得不同角度弓丝施以托槽反力。将所得结果分别加载到上颌前牙段各个牙齿上,观察牙周膜叁个应力指标(S1、S3及Von mises应力)的分布情况。结果1、建立了精度较高的上颌前牙段及其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共形成640396个单元,117889个节点。2、在磨牙后倾曲作用下,前后牙垂直向受力结果显示:1)对上颌前牙段牙齿均产生压入力,且呈不均匀分布。其中尖牙所受压入力最大,侧切牙其次,中切牙最小。与此同时,磨牙近中受到伸长力,而远中受到压入力,并且伸长力大于压入力。2)前牙段各个牙齿所受的压入力随磨牙后倾曲加载角度增加而成倍增大,且不均匀分布的趋势也增大。与此同时,磨牙所受净伸长力也逐渐增加。3、在磨牙后倾曲作用下,上颌前牙段牙周膜不同节点叁个应力指标(S1、S3及Von mises应力)变化显示:1)整个上颌前牙段牙周膜主要受压,唇侧总体受力较舌侧大,中1/3处受力相对较小,近远中面应力分布相对均匀;应力峰值集中区域位于唇、舌侧的颈缘及根尖。其中尖牙牙周膜总体受力最小,而侧切牙最大。2)牙周膜各个节点所受应力随磨牙后倾曲加载角度增加而增大,应力值峰值区域也越来越集中,呈现倾斜移动的分布特点。结论1、本研究所采用的建模方法为今后牙齿及牙周等复杂组织的快速精确建模提供了借鉴。同时,所建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上颌前牙段单个牙齿或节段牙弓生物力学变化规律奠定了基础。2、进一步印证:差动牙移动技术打开咬合是牙齿差别压入的过程。本研究认为,差动牙移动技术第一期打开咬合时,宜采用30度左右的磨牙后倾曲。3、在磨牙后倾曲作用下,整个上颌前牙段表现为唇向倾斜移动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随加载角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为达到前牙段整体压入,临床上应采取必要措施(如同时配合使用II颌间牵引)以建立打开咬合的有效力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磨牙后倾曲论文参考文献
[1].黄纯.不同角度磨牙后倾曲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的有限元分析[D].暨南大学.2009
[2].何艳.不同角度磨牙后倾曲对上颌前牙段牙齿及其牙周膜初始应力分布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
[3].饶晓俊,陈卉.磨牙后倾曲的力学特点及临床运用分析[J].医学研究通讯.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