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扩张23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翟广[1](2021)在《非计划胆道修复术的临床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胆管损伤的预防手段、临床分组及非计划胆道修复术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36例胆管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发现2例,术后发现但无急性腹膜炎表现34例,按临床症状分为胆漏组17例、胆管狭窄组10例、胆漏合并胆管狭窄组7例。术中发现的非计划胆道修复术为:胆管修补术+T管引流术2例,术后发现的非计划胆道修复术为:胆管修补术+T管引流术2例,胆道探查术+T管引流术3例,胆肠吻合术+T管引流术12例,ERCP+ENBD 6例,单纯腹腔穿刺引流术9例,腹腔穿刺引流术+PTCD 2例。分析36例病人胆管损伤的常见原因、发现时间、损伤部位。观察各分组处理前后ALB、TBIL、ALT、AST等指标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观察36例病人处理术后并发症、随访情况,并行术后疗效分析,对术后发现34例病人处理前后生存质量进行评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胆管损伤常见原因包括病理因素占52.8%,解剖变异占8.3%。(2)发现时间:本研究2例病人为术中发现。34例病人术后发现,平均发现时间在23天,分为三组:①胆漏组16例术后2周内发现,1例术后4月发现。②胆管狭窄组7例术后2周内发现,3例术后2月至10月发现。③胆漏合并胆管狭窄组6例术后2周内发现,1例术后24天发现。(3)损伤部位:本研究术中发现2例病人均损伤肝总管,34例病人术后发现,分为三组:①胆漏组胆囊管损伤6例,肝总管损伤5例,胆总管损伤4例,左肝管损伤1例,右肝管损伤1例。②胆管狭窄组肝总管损伤8例,胆总管损伤2例。③胆漏合并胆管狭窄组肝总管损伤5例,胆总管损伤2例。(4)BD1处理术后疗效分析:①术后发现三组病人治疗后ALB、TBIL、ALT、AST这些指标都趋于正常,胆漏组ALB、AST、TBIL有统计学差异(P<0.05)。胆管狭窄组TBIL、ALT、AST有统计学差异(P<0.05),胆漏合并胆管狭窄组TBIL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本研究所有病人处理后并发症1月内Clavien-Dindo分级Ⅲ级以上有5例。近期有效率为86.1%。术中胆管修补术后3天,并发胆管狭窄1例;胆漏组4例:损伤后2周内行ERCP+ENBD,并发腹腔脓肿、肝周积液各1例;损伤后原腹腔引流管引流,并发腹腔脓肿1例;损伤后2周内行胆管修补术,并发胸腔积液1例。③本研究所有病人处理后随访1月至2年Terblanche分级Ⅲ级以上的病人有7例,远期有效率为80.6%。术中胆管修补术,并发胆管狭窄1例;胆漏组1例:损伤后3月行胆肠吻合术,并发吻合口狭窄;胆管狭窄组2例:损伤后2周行胆管修补术,并发狭窄1例;损伤后10天行PTCD,并发胆管炎1例;胆漏合并胆管狭窄组3例:损伤后20天先行PTCD后行胆肠吻合术,并发胆管炎1例;损伤后原腹腔引流管引流,长期胆管狭窄2例。④本研究术后发现34例病人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病人的自觉症状、躯体生理功能状态、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心理情绪状态等项目及总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胆管损伤常见原因包括病理因素及解剖变异等,重视术前B超及MRCP等检查、术中精细操作是预防的关键。(2)术中发现胆管损伤,选择常用非计划胆道修复术是胆管修补术+T管引流术。(3)术后发现胆管损伤,无急性腹膜炎表现按临床分组选择非计划胆道修复术。①胆漏组BDI早期行内镜或超声介入治疗是首选的微创治疗。②胆管狭窄组BDI待胆管扩张后行胆肠吻合术是主要治疗方法。③胆漏合并胆管狭窄组BDI综合治疗为主,即早期行内镜、超声介入等治疗,引流1-3月后再行手术治疗。(4)内镜下微创治疗是非计划胆道修复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胆管损伤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飞[2](2021)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查找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1533例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行ERCP术后是否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发生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共11例作为试验组,术后未发生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469例,从中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4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总结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胆囊切除史(X2=4.341,P=0.037),结石最大直径≥10 mm(X2=4.668,P=0.031),结石数量≥2枚(X2=4.550,P=0.033),胆总管直径≥15 mm(X2=3.928,P=0.047),胆道支架放置(X2=5.893,P=0.015)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胆囊切除史、结石数量≥2枚、胆总管直径≥15 mm、胆道支架放置是继发性胆内胆管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史(糖尿病、高血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肝功能及血脂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应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时,为有效降低继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加强相关的预防性措施。
颜丙智[3](2020)在《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的诊治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合并结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不同术式对于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合并结石患者的疗效,为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合并结石的诊治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不典型的成人肝外胆管囊肿合并结石并进行手术的患者44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44例分为A、B两个组:其中A组为胆管囊肿切除+胆囊切除+Roux-en-Y胆肠吻合术组,共26例,其中腹腔镜组即A1组15人,开腹组即A2组11人;B组为胆总管切开取石+胆囊切除+T管引流术,共18例,均为腹腔镜手术。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特点略作阐述,并对A1组与A2组之间关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以及A组与B组、A1组与A2组关于近期并发症:胆漏、术后出血、肠漏以及远期并发症:胆管炎、胆总管结石复发、胰腺炎、癌变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的远期并发症:胆管结石伴胆管炎及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1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与A2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1组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低于A2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典型的成人肝外胆管囊肿合并结石患者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和继发性胆管扩张难以鉴别,很易误诊误治。其在影像学表现、胆道镜所见等方面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其手术方式仍应遵循胆管囊肿的治疗原则,采用胆管囊肿切除+Roux-en-Y胆肠吻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比传统开腹手术更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张俊[4](2019)在《顺肝利胆汤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痛、腹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顺肝利胆汤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远期腹痛、腹胀的效果。通过临床研究证实顺肝利胆汤在临床上的作用,并为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顺肝利胆汤提供临床依据,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痛苦。方法: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2016年08月—2017年08月期间收治的因良性胆囊疾病而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120例。将120例病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人:对照组仅予以西医术后常规处理,即抗感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对症营养支持等治疗,肛门排气后开始恢复进食;观察组除了予以上述常规处理外,于术后第2天开始给与口服顺肝利胆汤,每次50mL,3次/天,连续服用30天。在整个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口服顺肝利胆汤的耐受情况,即观察术后第2天到术后31天时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症状的概率及程度轻重;监测患者术前术后及服药前后的肝功能、肾功能、CCK、MTL等指标变化;观察术后1月至一年半内两组患者发生腹痛、腹胀症状情况及发生胆管SOD的例数;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期间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的总概率为28.3%;观察组为1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更低。2、治疗期间,两组患者静脉血ALT、AST、BUN、Cr等指标的结果有轻度波动,但均在正常范围以内。3、两组患者CCK、MTL的结果:比较术后第3天和术前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更高;比较术后第31天和术后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1天更低;对照组术后第31天和术前2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1天更高;观察组术后第31天和术前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前2天、术后第3天,比较两组的CCK、MTL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第31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4、术后一个月至一年半内,对照组腹痛发生率为28.3%,观察组为11.3%;对照组腹胀发生率为26.4%,观察组为11.3%;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5、术后一个月至一年半内,对照组胆管SOD发生率为1.9%,观察组为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本次研究中,未见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事件。结论:1、顺肝利胆汤对肝功能、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更减轻了患者LC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症状,具有很好的耐受性,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中推广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顺肝利胆汤能降低术后早期恶心呕吐及远期的腹痛、腹胀发生率。
周宗林[5](2019)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关键技术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提炼与优化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关键技术。方法:选择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8月至2018年8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30例。五孔法进腹,按以下技术流程操作:对肝十二指肠韧带解剖和分离然后阻断病变肝脏入肝血流继而离断肝周韧带,精细离断肝实质,如有必要,留置T管或一期缝合。出院后定期随访。收集病人的术前一般资料、影像学检查、术中的操作流程、术中术后资料等,进行归纳分析;并据此对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挖掘,并重点探讨肝脏三维可视化技术、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肝门板相关解剖应用)、肝内间隙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石病中的作用等。结果:14例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16例行肝左外叶切除术。手术时间中位数为256(100-480)min,其中左半肝脏为270(180-480)min,左外叶中位数240(100-480)min,术中输血4例。行胆道镜胆总管探查23例,其中2例经左肝管胆道镜检查,胆总管切开取石术21例;2例胆总管一期缝合病人,19例T管引流病人。术后病人平均住院时间为10(6-19)天。胆管出血2例,切口感染2例。29例随访15(1-27)个月,影像学检查27例均未发现残余结石。2例残石。1例行经胆道镜取石,其中1例结石病人残留放弃进一步治疗。本次研究结石清除率为 96.6%(28/29)。结论:1、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安全的,可行的,能够达到最大程度度去除病灶并给病人带来最小的手术创伤和较理想的预后。2、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结石的关键技术包括术前精确的影像学检查评估、肝门(板)解剖、术中病灶定位(如术中超声等)、肝血流阻断、肝脏游离、利用肝脏解剖间隙行肝实质离断、肝断面及肝内外其他胆管结石的处理等。3、术前肝脏三维可视化技术、肝门板的精准解剖、病变肝段位置的精确定位、充分利用肝内腔隙等关键技术在肝石病腹腔镜精细肝切除中的合理应用,去除病灶,同时缩短手术时间。
艾润垚[6](2019)在《MR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胆囊管变异的识别及手术和住院经济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情况,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MRCP结果。观察并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完善MRCP检查与未行MRCP检查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等指标。探讨分析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管变异的识别及对手术过程、住院经济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肝胆外科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前MRCP检查情况。根据术前有无行MRCP检查分组,分为未行MRCP组和MRCP组。对MRCP组的MRCP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是否中转开腹及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及总住院费用。收集整理数据后采用SPSS 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比较未行MRCP组与MRCP组一般临床资料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进一步探讨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共纳入328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其中2897例(88.27%)完善了术前MRCP,未行MRCP检查者为385例(11.73%)。未行MRCP组中有男性162例,女性223例,年龄16-79岁,平均年龄(51.26±14.20)岁;MRCP组中有男性1108例,女性1789例,年龄10-1 03岁,平均年龄(49.66±14.17)岁,两组间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MRCP组中MRCP检查发现胆囊管变异者173例,变异率为5.97%。各型的变异率如下:Ⅰ型胆囊管低位汇入为1.90%(n=55);Ⅱ型并行胆囊管为0.8%(n=23);Ⅲ型胆囊管左侧汇入为0.24%(n=7);Ⅳ型胆囊管高位汇入为0.24%(n=7);Ⅴ型副肝管为2.14%(n=62);Ⅵ型胆总管囊肿为0%(n=0);Ⅶ型迷走肝管为0%(n=0)。有19例存在复合变异:Ⅰ+Ⅱ型为 0.38%(n=11);Ⅰ+Ⅲ 型为 0.03%(n=1);Ⅰ+Ⅴ 型为 0.07%(n=2);Ⅱ+Ⅲ 型为0.13%(n=4);Ⅱ+Ⅴ型为0.03%(n=1)。两组间总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未行MRCP组总住院天数较MRCP组短(P<0.05);未行MRCP组手术时间较MRCP组长(P<0.05)。MRCP组术后胆漏4例、出血1例、胆道损伤0例,未行MRCP组胆漏0例、出血1例、胆道损伤0例,MRCP组中转开腹手术12例,未行MRCP组中转开腹手术2例,两组间术后并发症、中转开腹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RCP能准确有效识别胆囊管变异,有助于制定合理手术方案对避免医源性胆管损伤具有重要意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MRCP检查胆囊管变异率为5.97%,变异以胆囊管低位汇入、低位汇入伴并行胆囊管为主。LC术前行MRCP检查,缩短了手术时间,未增加住院总费用,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应作为LC术前的常规检查。
陶萌[7](2019)在《肝外胆管扩张症分型及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胆管扩张症(biliary dilatation,BD),又称先天性胆管囊肿,是临床上少见的胆道发育异常疾病。包括了肝内与肝外不同位置多发或孤立的胆管囊状扩张病变,其中肝外胆管扩张症(extrahepatic biliary dilatation,EHBD)是临床上最常见类型,占90%以上。因病变胆管反复受到炎性刺激,有较高的癌变风险,成人癌变率最高达28%,因此胆管扩张症的早期诊治非常重要。BD的外科治疗的原则是彻底切除病变胆管,实现胆胰分流,消除胆汁淤滞、胆道感染和预防癌变。1995年Farello首先报道了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术,开创了微创手术治疗EHBD的先河。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以及器械设备的更新,EHBD的微创治疗得到广泛开展。研究表明腹腔镜下胆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容、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近期疗效优势,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而且该疾病在儿童或青年女性群体中发生率更高,这类患者往往对微创治疗有着更高的需求。BD分布于肝内外胆管的不同部位,呈多种病变类型,其疾病分型对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Todani分型的依据是病变胆管的形态及分布,为BD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国内董氏分型基于病变胆管累及胆管树位置和临床病理特点建立,对BD手术策略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但作为占BD中90%以上的EHBD只是这两种常见分型中的一种亚型。文献报道及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同影像学及形态学特征的EHBD虽然分型相同,但手术难度及风险,尤其是微创手术的难度、风险及中转开腹率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既往分型方法对EHBD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难度的预判缺乏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在既往分型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EHBD分型方法以指导其外科手术决策。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研究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大样本EHBD的影像学特征,结合术中探查病变胆管形态学特点,在既往分型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EHBD分型方法,分析总结不同类型EHBD的临床特征,初步探讨新分型方法对EHBD外科治疗的指导价值。第二部分比较不同类型EHBD的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探讨新分型对EHBD微创治疗的指导意义,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分析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研究所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07例EHBD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US)、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将病变胆管影像学特征与术中观察病变胆管形态学特点相结合,建立新的分型方法。比较不同类型EHBD临床症状、并发症、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36例行微创手术治疗和71例行开腹手术治疗的EHBD患者资料。分析微创手术治疗不同类型EHBD的一般资料,围术期和随访结果;比较同一类型EHBD采用微创与开腹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使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连续校正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分析207例EHBD病例术前影像学资料,结合术中观察病变胆管形态学特征,定义新的分型:A型(上段型):左右肝管汇合处受累,远端胆管接近正常。B型(中间型):病变胆管位于胆总管中间位置,左右肝管汇合部及胆管末端基本正常。C型(下段型):病变胆管主要位于胆管末端,左右肝管汇合处及上段胆管基本正常。D型(全程型):病变胆管累及全程胆管,左右肝管汇合处及末端胆管均受累。207例中A型:68例,占32.9%,B型:35例,占16.9%,C型:33例,占15.9%,D型:71例,占34.3%。四种类型EHBD组间比较,术前合并胆总管结石(A vs B vs C vs D=5.9%vs 5.7%vs 24.2%vs 15.5%,P=0.027)、急慢性胆管炎(A vs B vs C vs D=10.3%vs 2.8%vs 24.2%vs 19.7%,P=0.039)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型合并胆总管结石、急慢性胆管炎发生率高于A、B型;四种类型的手术时间分别是:A型(229.7±92.1min)、B型(211.4±43.8min)、C型(306.5±76.3min)、D型(293.9±91.3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D型手术时间较A、B型延长;术中失血量分别是:A型(201.3±97.7ml)、B型(189.3±51.0ml)、C型(247.1±85.4ml)、D型(297.2±145.1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C、D型较A、B型术中失血量增多;C、D型术后胰漏发生率显着高于A、B型(A vs B vs C vs D=5.8%vs 5.7%vs 27.3%vs 35.4%,P=0.024);临床症状:腹痛,黄疸,腹部包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急性胆囊炎、急慢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胆漏发生率、远期并发症(吻合口梗阻,胆管炎,结石)发生率、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入组的207例EHBD患者,微创手术组(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group,MISG)136例,其中A型46例,B型20例,C型22例,D型48例。开腹手术组(open surgery group,OSG)71例,其中其中A型22例,B型15例,C型11例,D型23例。MISG中四种类型EHBD的手术时间分别是:A型(244.7±68.1min)、B型(227.1±71.4min)、C型(322.5±63.8min)、D型(335.4±101.9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D型较A、B型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中失血量分别是:A型(151.8±113.7ml)、B型(129.0±72.0ml)、C型(170.0±115.1ml)、D型(231.3±160.9ml),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6),C、D型高于A、B型;C、D型术后胰漏发生率与中转开腹率显着高于A、B型(胰漏发生率,A vs B vs C vs D=4.3%vs 5.0%vs 22.7%vs22.9%,P=0.024),(中转率,A vs B vs C vs D=2.2%vs 5.0%vs 13.6%vs 18.7%,P=0.049);四种类型之间术后胆漏发生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再次手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SG与OSG中各型EHBD的围手术期结果:MISG四种类型的术中失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OS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型MISG vs OSG,术中失血量151.8±113.7ml vs 238.6±111.2ml,P=0.005,术后进食时间2.8±0.8d vs4.8±1.2d,P=0.000,术后住院时间8.2±3.0d vs 10.4±2.9d,P=0.042;B型MISG vs OSG,术中失血量129.0±72.0ml vs 223.3±153.4ml,P=0.040,术后进食时间2.8±0.7d vs5.2±0.8d,P=0.000,术后住院时间8.8±2.7d vs 12.1±5.8d,P=0.030;C型MISG vs OSG,术中失血量170.0±115.1ml vs 327.3±173.7ml,P=0.016,术后进食时间3.0±1.0d vs6.5±1.4d,P=0.000,术后住院时间8.1±3.0d vs 12.1±2.2d,P=0.001;D型MISG vs OSG,术中失血量231.3±160.9ml vs 343.5±210.1ml,P=0.030,术后进食时间2.9±1.0d vs5.2±1.2d,P=0.000,术后住院时间9.7±3.5d vs 11.1±2.9d,P=0.024。MISG中A、B型与OSG中A、B型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MISG中C、D型手术时间较OSG中C、D型手术时间显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型MISG vs OSG,手术时间322.5±63.8min vs 267.9±70.5min,P=0.045;D型MISG vs OSG,手术时间335.4±101.9min vs 263.2±112.8min,P=0.013。MISG和OSG各种类型的术后胰漏、胆漏发生率,远期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复发性胆管、肝内胆管结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基于大宗病例EHBD病变胆管的影像学及形态学特征分析,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EHBD分型方法,分析总结了不同类型EHBD的临床特征,初步阐明了新分型方法对EHBD外科治疗的指导价值。2.新的分型对EHBD的手术方式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A、B型EHBD微创治疗具有明确优势,应首选微创手术治疗。C、D型EHBD微创手术同样具备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存在手术时间长、中转开腹率高等问题,尤其是部分合并胆总管结石、复发性胆管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的病例,手术难度大,需结合团队经验,谨慎处理。3.本课题系单中心研究,后续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EHBD分型的指导价值。
姚卫涛[8](2019)在《小切口下经胆囊管胆道镜胆管探查的研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小切口(MC)(3-4cm)下行胆囊切除术时很多时候需要同时给予胆总管探查术,过去的探查方法是先改为大切口(OC)(8-10cm)再将胆总管切开,再对肝外胆管进行探查,之后将蛔虫或结石取出,最后安置T管引流。这种方式不仅要扩大切开,而且需要对胆总管切开并安置T管引流,这就增加了创伤和胆管逆行感染、胆管狭窄、胆管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造成了长期带管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和拔管时引起漏胆的风险,并对患者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小切口下经胆囊管行胆道镜胆管探查取石能够有效防止该类问题,不仅不需要扩大切开增大创伤,而且不需要切开胆总管和放置T管,确保在探查的同时胆总管不受到较大的损伤。探讨分析小切口(MC)下经胆囊管胆道镜胆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小切口(3-4cm)胆道镜胆管探查取石术的患者166例,全部患者符合胆管探查取石指证,其中130例经胆囊管胆道镜胆管探查取石,不放置T管,直接对胆囊管结扎或缝扎,另36例切开胆总管放置T型管。手术方式主要是在胆囊切除后,尽量留取较长的胆囊管约10mm,用弯钳进行扩张,经胆囊管将胆道镜送入胆总管中,首先检查肝总管与左右肝管分支是否存在结石,再对胆总管与乳头进行探查,取出结石或蛔虫。取石后要反复检查有无结石残留。常规3/0可吸收线结扎或缝扎胆囊管。结果:166例患者小切口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的手术中,36例切开胆总管探查并放置T管,130例经胆囊管胆道镜行胆管探查术。130例胆总管探查术中有25例探查结果为阴性,105例胆总管有结石。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26例,胆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5例,14例为胆总管泥沙样结石,呈团块样改变,经胆囊管扩张或加上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后,皆将胆管结石顺利清除,结石数分别为1到10枚不等,直径为2mm到11mm不等,清除率为100%。术前影像学未查出胆总管结石,术中探查发现胆总管结石32例;术中发现胆总管扩张伴胆囊管扩张18例;术中切开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处隔膜11例。术后并发胰腺炎6例;血淀粉酶轻度升高(ASM小于500U/L)10例;术后谷丙转氨酶升高(AST≥100U/L)16例;经短期内治疗均恢复正常。患者住院期间无胆漏、胆管残石、无死亡等严重后果,患者在住院7到15d后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9.5d。出院随访患者3月至5年无胆管狭窄和胆总管结石复发。结论:一是在小切口手术中应用纤维胆管镜经胆囊管探查胆总管能够有效防止放置T管带来的问题,具有微创外科的特点。二是创新成果: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处隔膜的微切开;胆道镜清洗刷子的应用;透明质酸钠的应用。三是选择性的开展此项手术,具有有效性与安全性,是比较可靠的手术方式。
李淳洋[9](2018)在《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腹部B超、增强CT与腹部MRI+MRCP三种检查以及三维重建对于肝胆管结石病的术前评估价值,在术前对结石位置、肝脏萎缩及胆管狭窄扩张情况进行精准评估。对肝胆管结石病进行新的临床分型以更精准的指导手术。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术前接受腹部B超、上腹部增强CT或上腹部MRI+MRCP检查,在我院接受手术证实为肝内胆管结石16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三种检查对于结石位置、肝脏病变及胆管狭窄扩张情况判断准确性。进一步三维重建出肝脏的三维模型和脉管结构。并根据远端胆管病变,肝门部病变和Oddi括约肌功能,提出一种新的肝胆管结石病分型,对新分型指导下的诊治策略进行疗效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腹部B超对结石诊断率为74.5%,对肝萎缩诊断率为34.7%。增强CT对结石诊断率为86.8%,对肝萎缩诊断率为89.5%,对胆管狭窄的诊断率为41.1%。MRI+MRCP对结石的诊断率为93.4%,对肝萎缩诊断率为83.7%,对胆管狭窄的诊断率为67.7%。三项检查联合应用对结石诊断率为100%,对肝萎缩的诊断率为100%,对胆管狭窄诊断率为81.2%。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结石诊断率为75.0%,对肝萎缩诊断率为100%,对狭窄诊断率为86.4%。116例接受手术患者中,其中D0P1O0型18例(15.5%),D0P1O1型1例(0.9%),D0P2O0型6例(5.2%),D0P2O1型1例(0.9%),D1P0O0型37例(31.9%),D1P0O1型2例(1.7%),D1P1O0型15例(12.9%),D1P2O0型32例(27.6%),D1P2O1型1例(0.9%),D2P0O0型3例(2.6%)。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率12.1%。其中86例获得随访,随访率74.1%。残石率为20.9%(18/86),最终残石率为18.6%(16/86),结石复发率9.6%(8/83),胆管炎发生率3.6%(3/83)。结论:术前联合应用三项检查能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三维重建技术能更加直观的显示肝脏的形态及脉管空间结构,尤其在对胆管狭窄的判断上较增强CT具有优势。肝胆管结石病新分型具有临床实用性。
廖建伟[10](2016)在《70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ongenital biliary dilation,CBD)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为更加精确的诊治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提供科学的参考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并进行综合性分析,制作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临床调查表,将7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囊肿分型、临床症状及影像特征、术前合并症、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以及远期随访结果等方面的信息填入临床调查表,并将需要统计的信息以表格的形式列出,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0例患者均通过诸多影像学检测而确诊该疾病,包括MRI、CT和B超等方式:本组所有患者都进行了B超检查,其中57例(57/70,81.4%)患者得到确诊;45例患者进行了CT检查,43例(43/45,95.6%)得到确诊,65例患者进行了MRCP检查,全部确诊(65/65,100%),1例患者进行了ERCP检查,1例得到确诊(1/1,100%)。手术治疗:其中66例患者为I型,分别施行胆囊、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有65例次,施行胆囊、囊肿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Ⅱ型1例,施行胆囊、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IVa型1例,施行胆囊、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左肝外叶切除术;IVb型2例,施行胆囊、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本组无Ⅲ型及V型患者。术后病人均顺利康复,少数病人出现切口感染、胆瘘、肺部感染等情况,经对症处理后均康复,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经6个月至56个月随访统计情况可知,4例患者为单纯型胆管炎,3例患者为胆管炎并发肝内胆管结石,2例患者为胆管炎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引起吻合口狭窄和黄疸。达到了97.1%的随访率。结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年轻女性多见,患者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需要依靠影像学检查,首选检查方式为B超,有胆管扩张者则应进一步行MRI-MPCR等影像学检查予以进一步确诊。同时需加深对解剖变异和胰胆管合流异常及CBD像影学特征的认识,因解剖变异和胰胆管合流异常是CBD形成的主要机制,是其易发生恶变的危险因素。故在临床工作中对高龄以及反复胆道感染的CBD患者应高度重视,一旦早期诊断,就应依据其影像学特征及分型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则对保证治疗效果、逆转肝功能损伤及减少并发症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扩张23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扩张2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非计划胆道修复术的临床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管损伤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手术情况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观察指标 |
3.统计学方法 |
4.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的诊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资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4)顺肝利胆汤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痛、腹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试验仪器、试剂 |
1.4 试验药物 |
2.治疗方法 |
3.观察指标 |
3.1 服药后患者耐受情况 |
3.2 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
3.3 CCK和 MTL值变化情况 |
3.4 腹痛、腹胀症状发生例数及轻重程度 |
3.5 发生胆管SOD病例数 |
3.6 不良反应 |
4.统计学处理 |
5.研究结果 |
讨论 |
一 西医对术后腹痛、腹胀的认识 |
1.术后腹痛、腹胀发生的原因 |
1.1 胆系外疾病 |
1.2 胆系疾病 |
1.2.1 胆系器质性病变 |
1.2.2 胆系非器质性病变 |
2.术后腹痛、腹胀的防治 |
二 西医对PCBD的认识 |
1. |
1.1 解剖及生理功能 |
1.2 运动的调控机制 |
2.PCBD |
2.1 定义 |
2.2 病理基础 |
2.3 诊断 |
2.3.1 诊断标准 |
2.3.2 辅助检查手段 |
3.PCBD的治疗 |
3.1 一般治疗 |
3.2 药物对症治疗 |
4.PCBD的预防 |
三 中医对术后腹痛、腹胀及PCBD的认识 |
1.中医病名认识 |
2.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中医治则治法 |
4.中医预防 |
四 顺肝利胆汤 |
1.方药组成 |
2.药物性味归经及功效 |
3.顺肝利胆汤配伍意义 |
4.组方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
五 研究对象的一致性 |
六 顺肝利胆汤的安全性、耐受性分析 |
七 顺肝利胆汤降低术后恶心呕吐情况机理分析 |
八 顺肝利胆汤对对LC术后发生腹痛、腹胀症状的影响 |
九 顺肝利胆汤对LC术后发生胆管SOD的影响 |
结论 |
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关键技术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随访情况 |
5. 研究路线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6)MR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胆囊管变异的识别及手术和住院经济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肝外胆管扩张症分型及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外胆管扩张症分型方法的建立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 :肝外胆管扩张症分型方法与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胆管扩张症的研究现状与微创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小切口下经胆囊管胆道镜胆管探查的研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 |
附注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切口下经胆囊管胆道镜胆管探查取石术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部分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的比较研究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三维可视化系统对肝胆管结石诊治价值的效果分析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肝胆管结石病临床新分型和治疗效果分析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英文部分 |
Foreword |
Part Ⅰ Effect of three preoperative imaging evaluation methods forhepatobiliary stone disease |
introduction |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 Results |
3. Discussion |
4. Summary |
Part Ⅱ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system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patobiliary stones |
Introduction |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 Results |
3. Discussion |
4. Summary |
Part Ⅲ New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y forhepatolithiasis |
introduction |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 Results |
3. Discussion |
4. Summary |
Full text summary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10)70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扩张23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计划胆道修复术的临床分析研究[D]. 翟广.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2]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研究[D]. 王飞.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不典型成人肝外胆管囊肿的诊治探讨[D]. 颜丙智.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4]顺肝利胆汤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痛、腹胀的临床研究[D]. 张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关键技术的优化[D]. 周宗林. 皖南医学院, 2019(01)
- [6]MR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胆囊管变异的识别及手术和住院经济相关指标的影响[D]. 艾润垚.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7]肝外胆管扩张症分型及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D]. 陶萌.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8]小切口下经胆囊管胆道镜胆管探查的研讨[D]. 姚卫涛.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2019
- [9]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D]. 李淳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10]70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诊治分析[D]. 廖建伟. 新乡医学院,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