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酶触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给药系统,分子靶向治疗,综述文献
酶触型论文文献综述
吴家兴,李霜训,党云洁,孙梦娟[1](2015)在《菌群/酶触型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是一种新型的制剂技术,制剂在口服后不在胃、小肠等胃肠道上端崩解或蚀解释放药物,而是直接运送到结肠处才开始崩解或蚀解释放药物,并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1]。OCDDS按照载体材料释药的性质不同,主要有pH依赖型OCDDS、时控型OCDDS、压力控制型(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贾晨虹[2](2015)在《吲哚美辛酶触型结肠靶向多单元给药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吲哚美辛(IN)又名消炎痛,是最强的环氧酶(COX)抑制剂之一,主要用于急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另外,它对结、直肠癌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其普通制剂生物利用度低,易引起严重的胃肠道损伤和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本研究旨在通过一系列制剂手段将其制成固体分散体以提高溶解度,增强疗效,同时制成结肠靶向制剂以减少不良反应。方法:1 IN结肠靶向胶囊的制备:IN为水难溶性药物,以DK载体材料制备固体分散体。将IN固体分散体以微晶纤维素为崩解剂,乳糖为填充剂,硬脂酸镁为润滑剂过筛混合,用3mm平冲进行粉末直接压片,即得小片。以处方量壳聚糖、柠檬酸叁乙酯、滑石粉用5%醋酸溶液配制包衣液,采用小型滚转式包衣锅对小片包壳聚糖衣膜。用Eudragit FS 30D同法对包了壳聚糖衣的小片进行二次包衣。最后将小片装入明胶胶囊内即得。通过单因素考察影响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采用叁因素叁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筛选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2 IN结肠靶向胶囊的质量控制研究:本部分研究建立了HPLC法测定IN的释放度、含量及含量均匀度的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按最优处方制备IN结肠靶向胶囊,以其外观、含量、释放度为考察指标,分别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3以Wistar大鼠为受试动物,IN未包衣的片芯为参比制剂,建立HPLC法测定大鼠消化道内药物分布浓度的方法,计算两种制剂在服药后不同时间点胃肠道各组织的药物浓度,并在不同的时间点解剖大鼠,观察药片在胃肠道内的状态,并进行比较,评价IN结肠靶向制剂的结肠定位效果。4以Beagle犬为受试动物,以市售IN普通胶囊为参比制剂,建立HPLC法测定Beagle犬血浆中IN浓度的方法,并绘制两种制剂的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IN制剂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1以药物的释放度为指标,依据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的结果确定IN结肠靶向胶囊的最佳处方。片芯最优处方为:IN固体分散体5mg,乳糖7mg,NC 3mg,硬脂酸镁1%,片剂硬度为2kg,片重为15mg左右。壳聚糖包衣液最优处方为:包衣液浓度为2%,增塑剂NC用量为15%,抗黏剂滑石粉用量为30%,包衣增重为5%。肠溶层包衣液最优处方为:FS包衣液固含量为20%,增塑剂NC用量为5%,抗黏剂滑石粉用量为40%,包衣增重为3%。2建立HPLC法测定IN结肠靶向胶囊释放度的方法。确定检测波长为320nm,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在3种释放介质中,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辅料无干扰,溶液稳定性,准确度与精密度,回收率均符合要求,此方法可以用于IN结肠靶向胶囊释放度的测定。3建立了使用HPLC测定IN结肠靶向胶囊的含量及含量均匀度的方法,检测波长为320nm,经方法学验证,辅料及溶剂对主药的测定没有干扰,浓度在0.2~50μg·m L-1范围内,IN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65151C+9771.7,相关系数γ=0.9998。溶液稳定性、精密度、回收率等均符合要求,此方法简单、准确,可用于IN结肠靶向胶囊的质量控制。4影响因素试验中,在60℃条件下,在相对湿度92.5%条件下,在照度为4500±500lx条件下及加速试验条件下,制剂的外观未发现明显变化,含量及释放度均无明显影响。结果表明本制剂对高温和光照稳定,但考虑到所用的辅料,建议保存时应采取防潮的措施。5建立了HPLC法来测定大鼠胃肠道组织中的IN浓度,检测波长为228nm,空白组织对主药的测定没有干扰,在浓度0.2-10μg·m L-1范围内,IN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A=60681C+17576,γ=0.9994。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样品稳定性(包括短期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均符合要求。服用IN结肠靶向片组的大鼠在相应的时间点解剖后,在其胃和小肠内发现了未崩解的药片,在结肠中未发现药片,比较直观地确证了本制剂的结肠靶向特性。试验证明自制结肠靶向制剂定位准确。6建立了HPLC法测定Beagle犬血浆中IN的浓度,检测波长为228nm,血浆中的内源性物质对主药的测定没有干扰,在浓度0.08-8μg·m L-1范围内,IN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A=266793C+29584,γ=0.9993。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样品稳定性(包括短期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均符合要求。参比制剂Tmax为2.00h,自制制剂Tmax为16.25h,与参比制剂相比达峰时间有明显的滞后。IN结肠靶向胶囊与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9.9%。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自制结肠靶向制剂的定位性良好。(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邹海艳,王玉蓉,姜丽[3](2011)在《pH-酶触型盐酸小檗碱结肠定位片大鼠体内的释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pH-酶触型盐酸小檗碱结肠定位片在大鼠体内的释药特点进行研究。方法:将pH-酶触型盐酸小檗碱结肠定位片(Ф3mm)大鼠灌胃给药,在各时间点将大鼠处死,取出胃肠道,采用HPLC检测,内标法分别测得大鼠各段胃肠道内容物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研究药物在胃肠道各部位内容物中含量的经时变化,评价其释药特性。结果:盐酸小檗碱在胃肠道内容物中的线性范围为0.1~20.0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定量限为0.1μg.mL-1;药物于6~14h在盲肠和结肠内具有较高的药物浓度。结论:pH-酶触型盐酸小檗碱结肠定位片具有较好的结肠定位释药特性。(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侯伟娜[4](2010)在《酶触型苦参碱结肠靶向微丸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DDS)是将药物运载到回盲部后释放的靶向给药系统,该给药系统可用于结肠局部疾病如结肠炎,结肠癌的预防和治疗。苦参碱对人结肠癌SW1116细胞和结肠腺癌细胞SW620具有显着增殖抑制作用[1-2],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结肠癌。果胶是天然多糖类化合物,安全无毒,可被结肠特异菌群降解,可用于酶触型OCDDS。本实验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和果胶为包衣材料,制备苦参碱包衣微丸,以实现结肠给药,提高结肠局部药物浓度,提高疗效。方法:以微晶纤维素(MCC)为辅料,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苦参碱微丸,用欧巴代作为隔离层;外面包裹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和果胶,通过小型流化床包衣。以微丸的成球性(圆整度和收率)作为指标,对载药量和润湿剂进行筛选;同时以挤出转速,滚圆时间,滚圆速度作为工艺影响因素,综合评价微丸成球性,用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佳工艺。以释放度为指标,对果胶和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的比例和包衣层增重量进行单因素考察,确定包衣液处方。以包衣温度、喷雾压力、输液速度为单因素对流化床包衣工艺进行考察,确定包衣优化工艺。释放度的测定采用篮法。在模拟人工胃液0.1mol/L盐酸溶液750ml中释放2h后,向盐酸溶液中加入250ml 0.2mol/L磷酸钠溶液,调整其pH值至6.8,模拟小肠液。3h后,更换介质为含4%盲肠内容物的pH6.8磷酸盐缓冲液,模拟结肠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苦参碱包衣微丸进行含量和释放度测定,并对该方法进行验证。考察高温、高湿和强光照射等因素对苦参碱包衣微丸稳定性的影响,观察微丸性状,测定含量和释放度,同时进行长期试验。以大鼠为实验动物,通过聚乙烯小管口服给予苦参碱结肠靶向微丸,以未包衣苦参碱微丸作对照,剂量均为50mg/kg。用HPLC法测定其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及药物消化道各段的分布。结果:确定苦参碱的最大载药量为25%,润湿剂选择水;最佳工艺为挤出转速30r/min,滚圆速度40r/min,滚圆时间4min。抗粘剂选择微粉硅胶,隔离层为8%的欧巴代溶液包衣,增重3.0%。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果胶溶液浓度为2%,包衣层增重190%,果胶和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的比例为1:3。确定优化包衣工艺为:进风温度38°C,喷雾压力0.05MPa,喷液速度1.2ml/min。苦参碱结肠靶向微丸在人工胃液中2h和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3h的累积释放百分率<5%;在模拟结肠液中19h累积释放百分率>85%,具有明显的结肠靶向释药特性。苦参碱在HPLC条件下的保留时间为8.4min左右。方法回收率为99.09%~100.3%,精密度RSD<2%。苦参碱包衣微丸在60°C高温下放置后,黄色加深;相对湿度92.5%条件下放置后,微丸表面有微小裂隙,吸湿增重大于5%。相对湿度75%条件下,强光(4500lx)照射和长期试验后微丸外观、含量和释放度均无明显变化。大鼠口服给药后,未包衣微丸(对照组)在上消化道释放大部分药物;包衣微丸(实验组)在上消化道几乎不释放药物,在盲肠和结肠释放大部分药物。在盲肠、结肠、盲肠内容物及结肠内容物中未包衣微丸的达峰浓度分别为11.25±3.1μg/g,9.818±2.1μg/g,47.08±2.10μg/g和36.10±8.0μg/g;包衣微丸的达峰浓度分别为156.8±27.6μg/g,28.23±3.9μg/g,485.1±61.3μg/g和110.6±28.3μg/g。对照组微丸的血药浓度较高Cmax=15.84±1.6μg/ml,达峰时间短Tmax=2h;实验组的血药浓度较低Cmax=6.301±2.7μg/ml,达峰时间长Tmax=13h。对照组和实验组的AUC分别为85.14μg·h/ml和76.62μg·h/ml。结论:苦参碱结肠靶向微丸具有良好的体外释药特征;在大鼠体内可避免药物在上消化道释放和吸收,使绝大部分药物在结肠释放,有利于提高结肠局部药物浓度,提高疗效。(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0-03-01)
肖尧,王玉蓉,马劲[5](2009)在《复方盐酸小檗碱酶触型结肠定位片体内定位的初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验证盐酸小檗碱酶触型结肠定位片的体内定位效果。方法采用大鼠口服给药,考察药物在大鼠消化道各段的释放情况。结果大鼠口服盐酸小檗碱酶触型结肠定位片后主要在盲肠和结肠部位释放药物,在胃和其他肠段基本无药物释放。定位片在盲肠和结肠菌群降解酶作用下,释放速度快于小肠环境。结论盐酸小檗碱酶触型结肠定位片具有结肠定位特征。(本文来源于《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期刊2009-08-22)
肖尧[6](2009)在《酶触型复方盐酸小檗碱结肠定位骨架包衣片制备及其质量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以盐酸小檗碱和木香提取物为模型药物在不同剂型(胶囊、骨架包衣片)中的适宜性研究,建立适宜酶触型结肠定位药物的制剂工艺、体内外评价方法和质量标准。方法(1)通过建立HPLC法检测盐酸小檗碱含量。(2)参照药典规定和条件筛选建立适宜的体外评价方法和介质.(3)将药物与果胶、瓜耳豆胶酶触骨架材料压制成骨架片芯,再包肠溶衣制成结肠定位骨架包衣片;以topsis法综合评定筛选制剂工艺,以体外溶出度为指标,考察骨架片释药特性。(4)对骨架片的生物黏附性进行初步研究。(5)尝试采用微透析评价骨架包衣片在犬体内释药情况,完成盐酸小檗碱微透析体外回收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考察。(6)采用大鼠口服给药,考察药物在大鼠消化道各段的释放情况,完成制剂的体内结肠定位初步评价。(7)建立复方盐酸小檗碱包衣骨架片质量标准。结果(1)方法学研究表明HPLC测定条件可行。(2)确定pH5.8PBS(1ml含0.5mgP,0.5mgBM)为体外溶出介质。(3)选择果胶与瓜耳豆胶比例为1:1,肠溶衣增重3.8%,使药物在人工肠液中5 h释药低于20%,在模拟结肠环境下6 h释放接近80%.(4)骨架片具有一定生物黏附性。(5)在相同流速下,回收率与浓度无关;相同条件下渗透法及反渗透法测定的回收率近似相等;在相同浓度下回收率随流速增加成指数下降。(6)大鼠口服盐酸小檗碱酶触型结肠定位片后主要在盲肠和结肠部位释放药物,在胃和其他肠段基本无药物释放。定位片在盲肠和结肠菌群降解酶作用下,释放速度快于小肠环境.(7)建立了盐酸小檗碱薄层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标准。结论完成复方盐酸小檗碱酶触型结肠定位药物的制剂工艺、体内外评价方法和质量标准等实验研究。本研究达到了课题设计的预期目的.(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5-01)
王茹[7](2009)在《酶触型结肠靶向吲哚美辛微丸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OCDDS)可用于结肠局部病变的治疗,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天然多糖类化合物作为制剂辅料应用广泛,因其可被结肠菌群释放的酶特异性降解,成为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新型载体材料。海藻酸钠是从海带或海藻中提取的天然多糖类化合物,易溶于水,无毒,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相容性,现已被大量用作药物的缓释和控释材料,广泛应用于片剂、微丸、微囊、脂质体、纳米粒等缓释制剂中。本实验以海藻酸钠为辅料,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制备酶触型海藻酸钠/氯化钙结肠靶向传递系统(enzyme triggered colon 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 ECDDS),可将药物定位于结肠局部释药,提高局部治疗浓度的同时,避免胃、小肠吸收引起刺激的副作用。方法:以海藻酸钠作为辅料,利用海藻酸钠与氯化钙发生胶凝反应,形成疏水性的海藻酸钙骨架结构,药物嵌入骨架结构中形成含药的骨架微丸,结肠部位的特有的酶使海藻酸钙骨架降解,释放药物,实现药物的结肠靶向作用。配制一定浓度的含药海藻酸钠溶液,通过滴头将海藻酸钠溶液滴入一定浓度的氯化钙溶液中,形成含药海藻酸钙微丸。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最佳的微丸制备工艺,分别对滴头口径、滴距、滴速、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等因素进行考察,从而确定最佳制备工艺。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筛选优化处方,选择氯化钙溶液浓度、海藻酸钠溶液浓度、氯化钙溶液pH作为叁种影响因素,每种影响因素选取两个不同水平,按L4 (23)正交试验处方,综合评价微丸形态和释放度,通过级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确定微丸的最佳处方。在文献报道和预试验基础上,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高效液相分析方法(HPLC),测定吲哚美辛微丸的释放度。对制成的微丸进行释放度考察,在参考USP23和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确定释放方法。考察高温、高湿和强光照射等因素对微丸稳定性的影响,分别于试验期间第5天和第10天取样一次,观察其性状和测定释放度。以大鼠为实验动物,随即分为两组,在乙醚轻度麻醉下通过聚乙烯管为大鼠灌下含药海藻酸钠/氯化钙微丸(实验组)或自制吲哚美辛混悬液(对照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以及胃、小肠、盲肠和结肠等部位内容物中药物的分布情况。结果:通过对微丸制备工艺的考察,确定滴头口径0.9mm,滴距3cm,滴速2ml/min,干燥温度45℃,干燥时间24h是制备微丸的最佳工艺。处方单因素试验显示,氯化钙溶液浓度、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和氯化钙溶液pH对微丸的释放有较大影响,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确定制备微丸的最优处方为:1%氯化钙溶液浓度,2%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和pH4氯化钙溶液。吲哚美辛微丸HPLC释放度测定方法的系统适用性试验结果:吲哚美辛的保留时间为9.995min;方法回收率在:93.80%~101.28%,方法精密度RSD小于3%,符合中国药典规定。此方法能够准确测定吲哚美辛微丸的释放度。在高温条件下,微丸的性状及释放度均无显着性变化,表明吲哚美辛微丸对热稳定。在高湿条件下,微丸吸湿严重,表明吲哚美辛微丸对湿不稳定,应在干燥环境下保存。在光照条件下,微丸的性状无显着性变化,释放度稍有降低,表明吲哚美辛微丸对光不稳定,应避光保存。吲哚美辛微丸(实验组)大鼠口服给药后盲肠和结肠中吲哚美辛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峰浓度分别为1.24±0.15μg/g和1.97±0.26μg/g,血药浓度相对较低而平稳,达峰时间为13 h,峰浓度6.26±1.08μg/g;吲哚美辛混悬液(对照组)平均峰浓度为0.22±0.05μg/g和0.58±0.09μg/g,血药浓度相对较高,达峰时间为3h,峰浓度为10.14±1.89μg/g。微丸中吲哚美辛主要分布于盲肠和结肠中,而在上消化道中检测到很少的药物。混悬液中的吲哚美辛主要分布于上消化道,盲肠和结肠中的药物浓度却很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AUC值分别是71.35±2.56μg·h/mL和88.67±8.34μg·h/mL,统计分析表明两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80.47%。结论:以海藻酸钠/氯化钙为辅料制备的吲哚美辛微丸具有良好的体外释药特征,重现性好;微丸和混悬液中的吲哚美辛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同的,混悬液中的吲哚美辛主要分布于上消化道;而微丸中的吲哚美辛,主要分布于盲肠和结肠。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部位不同,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参数也不同。总之,本实验制备的海藻酸钠/氯化钙结肠靶向微丸在大鼠体内有良好的结肠靶向性,在大肠部位,呈现相对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和较长时间暴露于靶部位,对结肠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也降低了其副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9-03-01)
肖尧,王玉蓉,马劲,宋延青[8](2008)在《盐酸小檗碱酶触型结肠定位片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体外溶出度测定评价盐酸小檗碱结肠定位片制备工艺的可行性。方法将盐酸小檗碱加入适量微晶纤维素,以及果胶和瓜耳豆胶酶触骨架材料压制成骨架片芯,再包肠溶衣制成结肠定位骨架包衣片;以topsis法综合评定筛选工艺,以体外溶出度为指标,考察骨架包衣片释药特性。结果当果胶与瓜耳豆胶比例为1∶1、肠溶衣增重3.8%时,可使药物在人工肠液中5 h释药低于20%,在模拟结肠环境下6 h释放接近80%。结论体外溶出度初步表明,该包衣骨架片可基本达到结肠定位释药的预期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12期)
肖尧,王玉蓉,马劲,宋延青[9](2008)在《盐酸小檗碱酶触型结肠定位片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酶触原理和包衣技术制成盐酸小檗碱结肠定位片,体外溶出度测定初步表明该制备工艺的可行性。方法将盐酸小檗碱加入适量微晶纤维素,以及果胶和瓜耳豆胶酶触骨架材料压制成骨架片芯,再包肠溶衣制成结肠定位骨架包衣片;以topsis法综合评定筛选工艺,以体外溶出度为指标,考察骨架包衣片释药特性。结果当果胶与瓜耳豆胶比例为1:1,肠溶衣增重3.8%时可使药物在人工肠液中5h释药低于20%,在模拟结肠环境下6h释放大于90%。结论体外溶出度初步表明该包衣骨架片可基本达到结肠定位释药的预期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制剂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08-07-26)
何伟[10](2007)在《酶触型5-氟尿嘧啶结肠靶向包衣微丸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为一优良的抗代谢类抗肿瘤药,临床可用于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的癌症及肺癌、皮肤癌、头颈部癌症等,是结肠癌首选的化疗药物,但口服后肠道吸收不完全且不规则,不良反应显着、毒副作用大。将5-FU制成结肠菌群触发型口服结肠靶向释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 OCDDS)用于结肠癌的化疗,可将药物定位于结肠局部释药,在提高局部治疗浓度的同时,降低全身吸收和毒副作用。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它可用于结肠局部病变如结肠癌、结肠炎等的治疗,在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给药上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方法:以微晶纤维素(MCC)为辅料,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和果胶为包衣材料,流化床包衣法制备5-FU包衣微丸。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筛选优化工艺,选择挤出转速、滚圆转速、滚圆时间作为3种影响因素,分别选取3个不同水平,按L9(34)正交实验确定工艺,综合评价微丸成球性(圆整度和收率),通过极差分析,确定丸芯制备优化工艺。在预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流化床包衣工艺单因素考察(包衣温度、喷雾压力、输液速度、鼓风机频率),确定包衣优化工艺;同时以释放度为指标,对果胶和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的比例和包衣层增重量进行单因素考察,确定了5-FU包衣微丸的优化工艺,制备果胶和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不同的比例和增重量的结肠靶向包衣微丸,以释放度为评价指标,确定合适的果胶和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比例和包衣增重。在文献报道和预实验基础上,建立高效液相分析方法(HPLC),测定5-FU的含量。色谱条件如下:色谱柱:DiamonsilTM C18,4.6×250 mm;流动相:甲醇:水(30:70),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266 nm。释放方法选用USP 23,方法1,转速为100 r/min。释放介质分别为:模拟的人工胃液150 mL (0.1 mol/L的盐酸, pH1.2) 2 h后,加入0.2 mol/L Na3PO4 50 mL, pH调至6.8,3 h后,加入制备好的大鼠盲肠内容物溶液,使之含内容物为4%,并不断通入CO2,在规定的时间点内取样,在波长266 nm处HPLC法测定其浓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药物浓度,求得累积释放百分率。考察高温、高湿和强光照射等因素对5-FU包衣微丸稳定性的影响。在温度40?C,相对湿度75%条件下放置6个月末取样,观察其性状和测定其含量及释放度,并确定其有效期。以大鼠为实验动物,在轻度乙醚麻醉下通过聚乙烯管给大鼠口服5-FU包衣微丸(实验组),对照组口服5-FU未包衣微丸。HPLC法考察血液、胃、小肠、盲肠、结肠和结肠内容物中5-FU的分布情况。结果: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确定制备5-FU微丸丸芯的最优工艺为:挤出转速30 r/min,滚圆转速30 r/min,滚圆时间5 min。确定优化包衣工艺为:进风温度38?C,喷雾压力0.5 kg,输液速度1 mL/min。通过处方单因素考察,确定包衣层增重20%,果胶和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的比例为:1: 2。5-FU包衣微丸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系统适用性实验结果:5-FU保留时间为4.21 min,方法回收率为99.75~100.3 %,日内精密度RSD (%)为1.25~2.14%,日间精密度RSD (%)为2.54~3.00%,符合中国药典规定。此方法能够准确测定包衣微丸中5-FU的含量。在高温、强光照射条件下,微丸的性状、含量及释放度均无显着性变化,表明5-FU包衣微丸对热和光均稳定。稳定性长期试验于40?C /RH75%放置六个月后,取样做释放度实验,结果无显着变化。5-FU包衣微丸(实验组)大鼠口服给药后盲肠内容物、盲肠黏膜、结肠内容物和结肠黏膜中5-FU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峰浓度分别为5.33±2.5μg/g, 0.54±0.20μg/g, 4.66±2.10μg/g和0.31±0.14μg/g,血药浓度相对较低而平稳,达峰时间为14 h,峰浓度3.65±2.3μg/g;未包衣微丸(对照组)平均峰浓度分为1.16±0.9μg/g, 0.34±0.09μg/g, 0.18±0.03μg/g和0.10±0.05μg/g。血药浓度相对较高,达峰时间为0.75 h,峰浓度为23.54±2.9μg/g。包衣微丸中5-FU主要分布于盲肠和结肠及其内容物中,而在上消化道中检测不到药物释放。未包衣微丸中的5-FU主要分布于上消化道,盲肠和结肠及其内容物中的药物浓度却很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AUC值分别是9.06±1.2μg/h/mL和49.08±3.1μg/h/mL,统计分析表明两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 < 0.05)。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8.1%。结论:以果胶/乙基纤维素为薄膜包衣材料制备的5-FU包衣微丸具有良好的体外释药特征,重现性好;包衣微丸和未包衣微丸中的5-FU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同的,未包衣微丸中的5-FU主要分布于上消化道;而包衣微丸中的5-FU,主要分布于盲肠和结肠。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部位不同,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参数也不同。总之,本实验室制备的5-FU结肠靶向包衣微丸在大鼠体内有良好的结肠靶向性,在大肠部位,相对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和较长时间暴露于靶部位,不仅对结肠癌的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也降低了其毒副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7-03-01)
酶触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吲哚美辛(IN)又名消炎痛,是最强的环氧酶(COX)抑制剂之一,主要用于急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另外,它对结、直肠癌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其普通制剂生物利用度低,易引起严重的胃肠道损伤和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本研究旨在通过一系列制剂手段将其制成固体分散体以提高溶解度,增强疗效,同时制成结肠靶向制剂以减少不良反应。方法:1 IN结肠靶向胶囊的制备:IN为水难溶性药物,以DK载体材料制备固体分散体。将IN固体分散体以微晶纤维素为崩解剂,乳糖为填充剂,硬脂酸镁为润滑剂过筛混合,用3mm平冲进行粉末直接压片,即得小片。以处方量壳聚糖、柠檬酸叁乙酯、滑石粉用5%醋酸溶液配制包衣液,采用小型滚转式包衣锅对小片包壳聚糖衣膜。用Eudragit FS 30D同法对包了壳聚糖衣的小片进行二次包衣。最后将小片装入明胶胶囊内即得。通过单因素考察影响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采用叁因素叁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筛选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2 IN结肠靶向胶囊的质量控制研究:本部分研究建立了HPLC法测定IN的释放度、含量及含量均匀度的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按最优处方制备IN结肠靶向胶囊,以其外观、含量、释放度为考察指标,分别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3以Wistar大鼠为受试动物,IN未包衣的片芯为参比制剂,建立HPLC法测定大鼠消化道内药物分布浓度的方法,计算两种制剂在服药后不同时间点胃肠道各组织的药物浓度,并在不同的时间点解剖大鼠,观察药片在胃肠道内的状态,并进行比较,评价IN结肠靶向制剂的结肠定位效果。4以Beagle犬为受试动物,以市售IN普通胶囊为参比制剂,建立HPLC法测定Beagle犬血浆中IN浓度的方法,并绘制两种制剂的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IN制剂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1以药物的释放度为指标,依据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的结果确定IN结肠靶向胶囊的最佳处方。片芯最优处方为:IN固体分散体5mg,乳糖7mg,NC 3mg,硬脂酸镁1%,片剂硬度为2kg,片重为15mg左右。壳聚糖包衣液最优处方为:包衣液浓度为2%,增塑剂NC用量为15%,抗黏剂滑石粉用量为30%,包衣增重为5%。肠溶层包衣液最优处方为:FS包衣液固含量为20%,增塑剂NC用量为5%,抗黏剂滑石粉用量为40%,包衣增重为3%。2建立HPLC法测定IN结肠靶向胶囊释放度的方法。确定检测波长为320nm,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在3种释放介质中,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辅料无干扰,溶液稳定性,准确度与精密度,回收率均符合要求,此方法可以用于IN结肠靶向胶囊释放度的测定。3建立了使用HPLC测定IN结肠靶向胶囊的含量及含量均匀度的方法,检测波长为320nm,经方法学验证,辅料及溶剂对主药的测定没有干扰,浓度在0.2~50μg·m L-1范围内,IN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65151C+9771.7,相关系数γ=0.9998。溶液稳定性、精密度、回收率等均符合要求,此方法简单、准确,可用于IN结肠靶向胶囊的质量控制。4影响因素试验中,在60℃条件下,在相对湿度92.5%条件下,在照度为4500±500lx条件下及加速试验条件下,制剂的外观未发现明显变化,含量及释放度均无明显影响。结果表明本制剂对高温和光照稳定,但考虑到所用的辅料,建议保存时应采取防潮的措施。5建立了HPLC法来测定大鼠胃肠道组织中的IN浓度,检测波长为228nm,空白组织对主药的测定没有干扰,在浓度0.2-10μg·m L-1范围内,IN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A=60681C+17576,γ=0.9994。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样品稳定性(包括短期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均符合要求。服用IN结肠靶向片组的大鼠在相应的时间点解剖后,在其胃和小肠内发现了未崩解的药片,在结肠中未发现药片,比较直观地确证了本制剂的结肠靶向特性。试验证明自制结肠靶向制剂定位准确。6建立了HPLC法测定Beagle犬血浆中IN的浓度,检测波长为228nm,血浆中的内源性物质对主药的测定没有干扰,在浓度0.08-8μg·m L-1范围内,IN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A=266793C+29584,γ=0.9993。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样品稳定性(包括短期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均符合要求。参比制剂Tmax为2.00h,自制制剂Tmax为16.25h,与参比制剂相比达峰时间有明显的滞后。IN结肠靶向胶囊与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9.9%。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自制结肠靶向制剂的定位性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酶触型论文参考文献
[1].吴家兴,李霜训,党云洁,孙梦娟.菌群/酶触型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
[2].贾晨虹.吲哚美辛酶触型结肠靶向多单元给药系统的研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5
[3].邹海艳,王玉蓉,姜丽.pH-酶触型盐酸小檗碱结肠定位片大鼠体内的释药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4].侯伟娜.酶触型苦参碱结肠靶向微丸的研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0
[5].肖尧,王玉蓉,马劲.复方盐酸小檗碱酶触型结肠定位片体内定位的初步评价[C].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2009
[6].肖尧.酶触型复方盐酸小檗碱结肠定位骨架包衣片制备及其质量标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7].王茹.酶触型结肠靶向吲哚美辛微丸的研制[D].河北医科大学.2009
[8].肖尧,王玉蓉,马劲,宋延青.盐酸小檗碱酶触型结肠定位片的制备[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9].肖尧,王玉蓉,马劲,宋延青.盐酸小檗碱酶触型结肠定位片的制备[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制剂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8
[10].何伟.酶触型5-氟尿嘧啶结肠靶向包衣微丸的研制[D].河北医科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