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素吸收和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烟草,化学氮肥,有机肥,配合施用
氮素吸收和利用率论文文献综述
汤宏,曾掌权,张杨珠,李向阳,王建伟[1](2019)在《化学氮肥配施有机肥对烟草品质、氮素吸收及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不同量化学氮肥配施有机肥(菜枯,M)对烟草云烟87品质、氮素吸收及利用率的影响,探讨适合贵州省黔东南州烟草种植区的最佳有机无机施氮量,以期为烟草生产的减肥降本、增产提质增效提供技术参考。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CK1、CK2、MNiPK(i=0或1或2或3) 6个施肥处理,分析各处理烟叶的品质、各处理烟株的吸氮量及氮利用率。结果表明:与CK2处理相比,MN1PK、MN2PK和MN3PK处理烟叶总糖含量分别提高8. 57%,14. 18%,13. 03%;烟叶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4. 67%,9. 66%,8. 26%;烟叶钾含量分别提高8. 34%,19. 08%,17. 12%;烟叶氯含量分别降低0. 36%,8. 19%,3. 56%;提高了钾氯比和两糖差;与CK2处理相比,化学氮肥配施有机肥处理降低烟叶刺激性和杂气,提升香气质和香气量,增强燃烧性以及余味舒适愈加绵长;与MN1PK和MN3PK处理相比,MN2PK处理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 99,4. 54百分点。化学氮肥配施有机肥(有机氮占36. 00%~45. 77%),使烟叶中各化学成分之间的比例更为协调,提高了烟叶的评吸质量,增加了烟株氮的吸收量,提高了肥料氮的利用率;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分析各处理对烟叶化学成分、评吸质量和氮利用率的影响,各处理中以有机氮占45. 77%的处理表现较好,黔东南烟草种植区推荐使用有机氮占总施氮量的适宜比例为36. 00%~45. 77%。建议在本烟区推广应用,同时可为相近地区烟草施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爽,朱青,张钦,张爱华,陈正刚[2](2018)在《新型含锌尿素对玉米产量、籽粒含锌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不施氮肥和施用普通尿素做对比,研究施用新型含锌尿素及新型含锌尿素减氮15%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籽粒中锌的含量及积累量、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相比,施用含锌尿素能够促进玉米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促进茎叶中的氮素向籽粒中转移。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籽粒中锌含量及累积量、玉米氮肥利用率;玉米籽粒产量、氮肥利用率、氮累积量分别增加了4. 25%、55. 2%、23. 1%籽粒中锌的累积量及含量增加了17. 37%、21. 68%。土壤中有效锌含量较种植前增加了23. 52%,施用含锌尿素减氮15%,其籽粒含锌量及锌累积量比施用普通尿素增加13. 89%、17. 57%,籽粒产量、氮肥利用率、氮积累量则增加了2. 15%、47. 6%、22. 56%,土壤有效锌比种植前高出11. 76%,这说明新型含锌尿素是一种高效的尿素,为了减少化肥的施用及节约农业的投入成本,新型含锌尿素可以减氮15%种植玉米。(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谭亦杭,沈健林,蒋炳伸,李巧云,李勇[3](2018)在《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对双季水稻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秸秆还田是促进农田养分循环的重要方式,也对提升农田地力有较好效果。以南方典型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设置叁个秸秆还田水平和两种水分管理方式的两因子田间定位试验,于定位试验开展后的第5年通过测定早稻和晚稻季稻田土壤无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动态、植株吸氮量动态以及收获期主要土壤肥力因子、水稻产量和植株各部分氮素累积量,分析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制度下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土壤p H,长期淹水较之间歇灌溉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在氮肥用量一致条件下,早稻季秸秆还田降低了分蘖期土壤氮素有效性,导致水稻生育期内氮素吸收量显着下降,且显着降低水稻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较对照下降2.0~7.6个百分点,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晚稻季秸秆还田提高了生育期内土壤氮素有效性,显着提高了水稻生育期内氮素吸收量,增加水稻产量且显着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较对照提高8.6~13个百分点,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间歇灌溉和长期淹水灌溉两种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差异不显着。早稻季秸秆还田配合长期淹水灌溉将加剧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下降。双季稻稻田实行间歇灌溉下的早稻季秸秆不还田、晚稻季秸秆全量还田(6 t/hm2)有利于获得较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刘少波[4](2017)在《硝化抑制剂DMPP对桃园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氮肥在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尿素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使用广泛,氮素易被土壤中的脲酶水解成氨,进而氧化成铵态氮,铵态氮经过硝化作用转化成硝态氮。由于硝态氮不易被土壤吸附,会经过淋溶、反硝化、径流等方式进入大气和水体中,造成土壤、大气、水体等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如何通过调控氮素的硝化作用,控制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对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意义重大。本试验以此为切入点,以1年生‘霞脆/毛桃’(Prunus persica(Carr.)Franch.)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复混肥添加不同剂量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及生化黄腐酸钾对氮素转化及其吸收利用率的影响,并进行田间试验验证,以期为桃树高效施肥提供理论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盆栽幼树试验中,复混肥添加不同剂量DMPP和生化黄腐酸钾处理,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均高于对照(单施复混肥)。处理75天后与处理15天后相比,对照土壤铵态氮含量降低了93.06%、0.5%DMPP处理(T1)降低了84.65%、1%DMPP处理(T2)降低了83.38%、2%DMPP处理(T3)降低了85.99%、生化黄腐酸钾处理(T4)降低了81.47%;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变化趋势则与铵态氮相反。比较不同处理的NO3--N含量发现,各个时期表现为对照>DMPP处理>生化黄腐酸钾处理;在DMPP处理中,0.5%DMPP处理>2%DMPP处理>1%DMPP处理。处理75天后与处理15天后相比,各处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32倍(CK)、2.65倍(T1)、2.74倍(T2)、2.74(T3)、2.53(T4)、2.46(T5)。2、复混肥添加不同剂量DMPP及生化黄腐酸钾提高了桃幼树各个器官对氮素吸收征调能力,各器官Ndff值表现为叶片>茎>根,差异显着;DMPP处理和生化黄腐酸钾处理各器官的Ndff值均高于对照。DMPP处理提高了桃幼树对氮素吸收利用率,与对照相比,0.5%DMPP处理、1%DMPP处理、2%DMPP处理和生化黄腐酸钾处理15N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4.79%、34.15%、30.57%、17.43%。添加DMPP和生化黄腐酸钾处理后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蔗糖酶、脲酶等酶的活性影响明显。3、在大田试验中,在距树干50 cm以内进行均匀施肥处理,在近施肥点(距树干50 c m处)和远施肥点(距树干100 cm处)取土样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与单施复混肥(I)相比,DMPP(II)和黄腐酸钾(III)处理,近施肥点土壤铵态氮均高于对照,处理75天后与处理15天后相比,DMPP处理的铵态氮含量下降了79.78%、黄腐酸钾处理的铵态氮含量下降了80.24%、对照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下降了84.15%。远离施肥点变化不大;而近施肥点土壤硝态氮呈上升趋,远施肥点没有显着差异。可见,DMPP和黄腐酸钾均可延缓近施肥点土壤中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8)
刘红恩,李金峰,刘世亮,冯梦喜,赵建中[5](2016)在《施用含锌尿素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6—9月,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布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用含锌尿素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率、籽粒锌含量及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处理相比,施用含锌尿素能够增加夏玉米籽粒产量和氮素的吸收量,提高籽粒锌含量,并提高夏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其籽粒产量、氮累积量、氮肥利用率、籽粒锌含量、籽粒锌累积量分别增加4.25%、21.17%、475%、18.82%、24.00%。施用含锌尿素并减氮20%条件下,籽粒产量、氮累积量、氮肥利用率、籽粒锌含量、籽粒锌累积量较施用普通尿素处理分别增加了2.15%、18.78%、551.68%、9.03%、11.37%。说明施用含锌尿素可以明显提高夏玉米产量,增加籽粒锌含量,促进夏玉米植株对氮素的吸收,提高夏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对作物生长、人体健康以及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朱宝国,张春峰,贾会彬,孟庆英,王囡囡[6](2016)在《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不同器官氮素积累、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指导寒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材,在盆栽条件下设置不施氮肥(PK)、基肥+追肥浅追1次(NPK+SD1)、基肥+追肥深追1次(NPK+DD1)、基肥+追肥深追2次(NPK+DD2)4个处理,分析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追氮提高了寒地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氮素积累量。与浅追相比,氮肥深追15N标记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26.00和14.08个百分点;土壤15N残留率分别降低2.10和1.19个百分点;15N损失率分别减少23.90和12.90个百分点;土壤15N贡献率分别提高3.57和0.64个百分点;提高了寒地玉米穗长、穗粗、轴粗,与PK相比显着提高寒地玉米产量,提高幅度为36.24%~50.72%。氮肥深追与浅追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0.63%和6.35%,差异达到显着水平。[结论]寒地玉米种植中,氮肥深追好于氮肥浅追,2次深追好于1次深追。(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26期)
朱宝国,张春峰,贾会彬,孟庆英,王囡囡[7](2016)在《不同氮肥追施方式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5)N示踪技术,探索不同追氮方式下玉米植株各组织器官氮素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情况,为指导寒地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肥(PK)、浅追施一次(NPK+SD1)、深追施一次(NPK+DD1)和深追施二次(NPK+DD2)4个处理。分析了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分配和利用特性,以及肥料贡献和残留等。氮肥深追施处理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浅追,深追二次又显着高于一次;除茎外,深追二次玉米各器官氮素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氮肥深追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量高于浅追,除茎和穗轴的差异不显着外,根、叶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差异显着;深追处理~(15)N标记氮素含量显着高于浅追,除穗轴外,其他器官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氮素深追~(15)N在玉米根系和籽粒中分配率高于浅追,在叶和穗轴内的分配率相反;深追一次~(15)N在茎中的分配率高于浅追,深追二次则低于浅追。氮肥深追与浅追相比,氮素利用率分别显着提高了26.0%和14.1%;氮肥深追二次与一次相比差异也显着;土壤~(15)N残留率深追二次和一次处理分别比浅追一次降低2.1%和1.2%,氮素损失率分别减少了23.9%和12.9%,肥料氮素贡献率深追二次和一次分别提高了3.6%和0.6%。不同追氮方式与不施氮肥相比显着提高寒地玉米产量,提高幅度为36.24%~50.72%。氮肥深追与浅追相比产量提高分别为10.63%和6.35%,差异达到显着水平。氮肥深追可有效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降低土壤氮素残留率,提高氮肥的贡献率。氮肥深追二次妤于一次深追。(本文来源于《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9-19)
冯兆滨,冀建华,侯红乾,王萍,刘益仁[8](2016)在《硅基包膜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连续2年早、晚双季稻的大田试验,研究了硅基包膜控释肥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籽粒和秸秆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水稻产量、含氮量、吸氮量和氮素收获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次性施用硅基包膜控释肥的效果较好,特别是施用80%量控释肥处理的水稻年均产量最高,达到16661 kg/hm~2,与分次施肥(优化施肥和当地习惯施肥)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着;与优化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控释肥能显着提高水稻的表观氮素利用率;水稻籽粒吸氮量与产量呈正相关,籽粒含氮量与产量无相关性,氮收获指数随着秸秆产量、秸秆吸氮量、总吸氮量的增加而显着减小。(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刘涛,陶瑞,李君,褚贵新,梁永超[9](2015)在《氯甲基吡啶对滴灌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田间滴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CK(不施氮肥)、Urea(尿素)和Urea+Nitrapyrin(尿素+氯甲基吡啶)3个处理,重复4次,分别于2012和2013年研究了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氯甲基吡啶(Nitrapyrin)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随水滴施能增加棉株的生物量、吸氮量及产量,使植株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和吸氮量较单施尿素分别提高4.1%~5.1%、4.3%~4.4%,皮棉产量提高4.1%~4.4%;其中,茎、叶、蕾花铃的生物量较单施尿素分别增加2.7%~4.5%、14.9%~16.2%和2.5%~3.9%,吸氮量则分别提高0.4%~1.1%、12.2%~16.3%以及2.9%~3.4%;氯甲基吡啶的添加能提高棉田氮肥利用率11.5%~12.5%。研究结果可为应用硝化抑制剂氯甲基吡啶促进滴灌农田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邢海峰,石晓华,杨海鹰,樊明寿[10](2015)在《磷肥分次滴灌施用提高马铃薯群体磷素吸收及磷利用率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近年来,在内蒙古阴山北麓的马铃薯产量,45000 kg/hm2以上已屡见不鲜,但由于高产马铃薯磷素吸收规律的研究缺乏,磷肥使用不合理导致高产不能持续,磷肥利用率偏低。因此深入研究高产马铃薯群体的磷素营养规律,配合滴灌可为马铃薯持续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滴灌试验,以克新1号原种为试材,设置当地农户栽培模式与高产创建田生产模式,对2年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群体磷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特性。【结果】与农户模式相比,高产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8.2 No./plant)提高了9.3%,商品薯率(96.0%)提高了2.3%;从块茎形成期到块茎膨大期,高产马铃薯群体磷素日积累量达到0.67~0.78 kg/hm2,较农户模式提高了37%,整个生育期马铃薯群体磷素的积累量达到44.3~55.3 kg/hm2,较农户模式高10.0~12.1kg/hm2,磷素转运率达85%~87%,也显着高于农户模式。高产马铃薯1000 kg块茎需磷量为1.95~2.10 kg,磷肥利用率21.6%~23.6%。【结论】在磷肥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利用滴灌分6次施用,与农户模式相比,显着提高结薯数量及单薯重,在块茎形成至膨大的关键时期以较快速率持续吸收磷素保证了植株在减量供磷条件下吸收磷素的高效性,分期供磷使磷肥利用率有了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氮素吸收和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以不施氮肥和施用普通尿素做对比,研究施用新型含锌尿素及新型含锌尿素减氮15%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籽粒中锌的含量及积累量、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相比,施用含锌尿素能够促进玉米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促进茎叶中的氮素向籽粒中转移。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籽粒中锌含量及累积量、玉米氮肥利用率;玉米籽粒产量、氮肥利用率、氮累积量分别增加了4. 25%、55. 2%、23. 1%籽粒中锌的累积量及含量增加了17. 37%、21. 68%。土壤中有效锌含量较种植前增加了23. 52%,施用含锌尿素减氮15%,其籽粒含锌量及锌累积量比施用普通尿素增加13. 89%、17. 57%,籽粒产量、氮肥利用率、氮积累量则增加了2. 15%、47. 6%、22. 56%,土壤有效锌比种植前高出11. 76%,这说明新型含锌尿素是一种高效的尿素,为了减少化肥的施用及节约农业的投入成本,新型含锌尿素可以减氮15%种植玉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素吸收和利用率论文参考文献
[1].汤宏,曾掌权,张杨珠,李向阳,王建伟.化学氮肥配施有机肥对烟草品质、氮素吸收及利用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9
[2].杨爽,朱青,张钦,张爱华,陈正刚.新型含锌尿素对玉米产量、籽粒含锌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8
[3].谭亦杭,沈健林,蒋炳伸,李巧云,李勇.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对双季水稻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
[4].刘少波.硝化抑制剂DMPP对桃园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7
[5].刘红恩,李金峰,刘世亮,冯梦喜,赵建中.施用含锌尿素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6
[6].朱宝国,张春峰,贾会彬,孟庆英,王囡囡.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6
[7].朱宝国,张春峰,贾会彬,孟庆英,王囡囡.不同氮肥追施方式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C].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6
[8].冯兆滨,冀建华,侯红乾,王萍,刘益仁.硅基包膜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6
[9].刘涛,陶瑞,李君,褚贵新,梁永超.氯甲基吡啶对滴灌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棉花学报.2015
[10].邢海峰,石晓华,杨海鹰,樊明寿.磷肥分次滴灌施用提高马铃薯群体磷素吸收及磷利用率的作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