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磁学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重态,稳定性,电子自旋密度,磁性
磁学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程子轩,方志刚,李历红,秦渝[1](2019)在《团簇Ni_3B_2多重态热力学稳定性和磁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团簇Ni_3B_2的热力学稳定性和磁学性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多重态构型进行了优化运算,结果得到7种稳定存在的构型,其中叁重态四种,五重态叁种;通过对比优化构型的热力学参数及电子自旋情况得知:稳定性顺序依次为1~((5))>1~((3))>2~((5))>2~((3))>3~((3))>4~((3))>3~((5));并且向上自旋电子自旋轨道密度的分立降低了构型的稳定性;通过对电子自旋情况的进一步研究讨论得知:团簇Ni_3B_2的磁性主要由3d轨道贡献;此外,叁重态的构型中存在Ni—B间分子轨道的解离,解离出的向上自旋电子分布在Ni原子周围,向下自旋电子分布在B原子周围。(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孙林,王怀谦,吴梦,李慧芳,李孝义[2](2016)在《Sn_nSm(n=1~9)团簇结构稳定性与磁学性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aunders全局优化随机踢球模型与密度泛函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B3LYP/SDD理论水平下研究了锡基原子团簇Sn_n(n=2~10)及锡基稀土原子钐掺杂团簇Sn_nSm(n=1~9)的几何结构、稳定性、电子性质和磁性.结果表明,团簇Sn_nSm(n=1~9)中掺杂的钐原子通常位于主团簇的表面,掺杂团簇的基态结构更倾向于具有较高对称性的叁维结构;二元锡基混合团簇的平均结合能变大,稳定性增强,这主要归因于Sn—Sm键比Sn—Sn键的键能大,具有更强的相互作用;掺杂团簇具有较高的磁性,其总磁矩主要源自于钐原子4f电子的贡献;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加,二元团簇的总磁矩呈现出趋于饱和的现象.(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张秀荣,罗敏,郭文录[3](2015)在《(OsH_2)_n(n=1~5)团簇结构稳定性与磁学性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广义梯度近似(GGA)下对(Os H2)n(n=1~5)团簇的可能构型进行几何参数全优化,得到基态结构,并对基态结构的平均结合能(Eb)、能量二阶差分(Δ2E)、磁矩和态密度等进行计算.结果表明:(Os H2)n(n=1~5)团簇趋向于形成空间叁维结构,Os与H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并且Os H2的基态结构可以看作是(Os H2)n(n=1~5)团簇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Os H2)4团簇稳定性较好,只有(Os H2)5基态结构呈反铁磁性耦合,团簇的磁矩主要来源于Os原子的d轨道.(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5年02期)
姜显哲,杨学林,张法法,陈志涛,王存达[4](2012)在《MOCVD生长GaMnN多层膜磁学性质的热处理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稀磁半导体作为自旋电子学领域中,能将电子的自旋属性与电荷属性有机结合,研究自旋对电子行为影响,并在半导体器件中有效利用电子自旋属性的一类材料,在自旋电子学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GaN材料在半导体光电子器件领域的广泛应用,GaN基的稀磁半导体自然成为关注的重点。在前期研究中,我们成功利用金属有机气象化学沉积(MOCVD)技术制备出具有高晶体质量的Mn替位掺杂GaN单晶薄膜,该(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MOCVD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2-04-11)
张秀荣,杨星,李扬,郭文录[5](2011)在《Pt_nNi_m(n+m=7,n,m≠0)团簇结构稳定性与磁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LANL2DZ基组水平上对PtnNim团簇的各种可能构型进行了几何结构全优化,得出了它们的基态构型,并对其稳定性和磁学性质进行了计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tnNim团簇的基态结构都为立体结构,对称性较低,多重度较高,Pt5Ni2团簇的稳定性最好;从磁性上看,Pt2Ni5的总磁矩最大,Pt5Ni2的总磁矩最小,对称原子的局域磁矩是相等的,Ni原子在掺杂团簇的磁性中起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1年17期)
陶冶[6](2010)在《铁磁晶体磁学参量的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Ising模型求解了铁磁晶体的磁化强度和磁化率,用斜率比较法分析了直接影响磁化取向的参量的取值情况,讨论了弱外场对定态磁化参量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在弱外场较小时,系统与无外场时的情况类似,也有两个稳定取向和一个不稳定取向;当平均场取下值点时,所有的N+和N-随弱外场变化的两条曲线相交于坐标轴的左边,磁化强度比的零点左移;当平均场取上值点时,所有的N+和N-随弱外场变化的两条曲线相交于坐标轴的右边,磁化强度比的零点右移;随着外场B的增加,磁化率不断减少;随着温度的升高,磁化率不断增加.(本文来源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李丹,顾有松,常香荣,李福燊,乔利杰[7](2003)在《纳米晶软磁薄膜Fe-Ti-N的结构、磁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溅射功率900 W 下用RF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厚为630-780nm的Fe-Ti-N薄膜,结果表明:当膜成分(原了分数, %.下同)在Fe-3.9Ti-8.8N和Fe-3.3Ti-13.5N范围内,薄膜由α’和Ti2N沉淀组成,磁化强度4πMs超过纯铁,最商可达2.38T:而矫顽力Hc下降为89 A/m.可以满足针对1.55 Gb/cm2高存储密度的GMR/感应式复合读写磁头中写入磁头的需要.N原子进入α-Fe使α’具有高饱和磁化强度;Ti的加入,阻止α’→α’+γ’的分解,稳定了强铁磁性相α’.是Fe-Ti-N具有高饱和磁化强度的原因.由于由晶粒度引起的对Hc的影响程度HcD与晶粒度D有以下关系:HcD∝D6,晶粒度控制非常重要.N原了进入α+Fe点阵的八面体间隙,引起极大的畸变,使晶粒碎化.提高溅射功率也使晶粒度下降.两者共同作用,能使晶粒度下降到约14nm,使Hc下降,晶界是择优沉淀地点,在α’晶界上沉淀Ti2N能起钉扎作用,阻止晶界迁移,使纳米晶α’不能长大,薄膜的结构和Hc的稳定温度不低于520℃(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磁学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Saunders全局优化随机踢球模型与密度泛函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B3LYP/SDD理论水平下研究了锡基原子团簇Sn_n(n=2~10)及锡基稀土原子钐掺杂团簇Sn_nSm(n=1~9)的几何结构、稳定性、电子性质和磁性.结果表明,团簇Sn_nSm(n=1~9)中掺杂的钐原子通常位于主团簇的表面,掺杂团簇的基态结构更倾向于具有较高对称性的叁维结构;二元锡基混合团簇的平均结合能变大,稳定性增强,这主要归因于Sn—Sm键比Sn—Sn键的键能大,具有更强的相互作用;掺杂团簇具有较高的磁性,其总磁矩主要源自于钐原子4f电子的贡献;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加,二元团簇的总磁矩呈现出趋于饱和的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学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程子轩,方志刚,李历红,秦渝.团簇Ni_3B_2多重态热力学稳定性和磁学性质[J].化学世界.2019
[2].孙林,王怀谦,吴梦,李慧芳,李孝义.Sn_nSm(n=1~9)团簇结构稳定性与磁学性质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6
[3].张秀荣,罗敏,郭文录.(OsH_2)_n(n=1~5)团簇结构稳定性与磁学性质的理论研究[J].计算物理.2015
[4].姜显哲,杨学林,张法法,陈志涛,王存达.MOCVD生长GaMnN多层膜磁学性质的热处理稳定性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MOCVD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5].张秀荣,杨星,李扬,郭文录.Pt_nNi_m(n+m=7,n,m≠0)团簇结构稳定性与磁学性质[J].化学学报.2011
[6].陶冶.铁磁晶体磁学参量的稳定性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李丹,顾有松,常香荣,李福燊,乔利杰.纳米晶软磁薄膜Fe-Ti-N的结构、磁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研究[J].金属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