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刘白杨小学271132
摘要: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促使人们积极行动的强有力的动机之一,新课改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激趣课堂、活力课堂,巧设训练题,以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兴趣激趣活力思维有效性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促使人们积极行动的强有力的动机之一,新课改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增强小学数学课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改变严肃沉闷的课堂教学状况,更好地完成课标要求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和有效性。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激趣”为前提,让学生自觉参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人,是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和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
1.运用谜语、故事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青岛版(五四学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了。
2.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乐于学习。一位教育家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先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然后引导分析、思考、探究问题。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前,可以出一道设疑题:“不用计算,谁知道2.235×1.4的积有几位小数?”让学生从惊讶中产生悬念,创设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
3.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4.数学教学生活化,学有用的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在他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阐明: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此外,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
二、以“活力”为手段,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1.以“活力”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我们展开的过程中去交流、探索和解决,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通过质疑、点拨,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2.以“活力”为手段,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正向思维是人们最常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解决一些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往往只会侧重问题的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向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进行逆向思维,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2]张仁贤《有效教学聚焦课堂》。
[3]吕菊芬《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