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蜗壳论文-李先军

双蜗壳论文-李先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蜗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离心泵,双蜗壳,空化,压力脉动

双蜗壳论文文献综述

李先军[1](2019)在《双蜗壳离心泵空化流动及压力脉动预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空化是影响离心泵机组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泵内发生空化时将造成机组性能下降,诱发机组振动加剧,影响机组的使用寿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离心泵机组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离心泵空化流动特点及其诱导不稳定流动的影响进行研究,对提高离心泵空化性能,预防泵内空化产生,监测机组空化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双蜗壳离心泵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计算方法,以单相泵内流场特征为对照,分析离心泵空化性能、空化流动特点及空化状态下压力脉动特点,探究流量变化对泵内空化及压力脉动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ANSYS-CFX中对离心泵进行单相定常和非定常计算。对非定常计算中的泵内压力脉动信号进行提取,分析稳态和非稳态下泵内流动特点,为空化状态下的流场分析提供参考,模拟结果表明,在小流量工况下离心泵内不稳定流动加剧,双蜗壳结构对离心泵泵内不稳定流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对泵进行设计工况下的空化数值模拟,根据计算结果预测临界汽蚀余量_((8),分析不同装置汽蚀余量下泵内空泡分布和压力分布,提取空化状态下压力脉动信号。模拟结果表明,当装置汽蚀余量降低到临界汽蚀余量以下时,扬程急剧降低,捕捉到空泡初生在叶片吸力面进口靠近后盖板处,空泡主要附着在从叶片吸力面进口到叶片出口方向1/3叶片长度区域,空泡形态受叶片吸力面压力分布影响。3.对离心泵偏工况下(0.8、1.2)进行空化数值模拟。预测对应工况下的临界汽蚀余量_((8),通过非定常计算,获得空化状态下压力脉动信号,并结合设计工况空化和无空化状态流场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离心泵空化性能随着流量的增大而降低,流量变化对泵内空泡形态和分布位置有重要影响。4.对非定常计算的泵内不同状态的压力脉动的时域数据和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得到的频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叶片吸力面和压力面沿轴面截线和流线方向的压力脉动特性、蜗壳内压力脉动规律及双隔舌位置的压力脉动特点,结果表明,叶片同一轴面截线的压力波动一致,沿流线方向从叶片进口到出口压力脉动强度逐渐增大,压力波动有周期性特点,蜗壳圆周方向的压力脉动主频为叶频,蜗室断面面积对压力脉动强度有重要影响,隔舌处压力脉动强度受空化流动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5-01)

顾逸平[2](2019)在《叶轮结构对双蜗壳离心泵内部压力脉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叶轮是泵内对介质做功的核心部件,叶轮的结构对泵内流动的影响较大。在旋转的叶轮和复杂的过流部件影响下,泵内的流动结构尺度多、形状复杂。流动结构是决定泵内的压力分布和诱发压力脉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泵内压力脉动会引起振动和噪声,加剧泵运行的不稳定性。从叶轮结构的角度出发进行泵内非稳态流动及压力脉动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手段,对双蜗壳泵内部的流动和压力脉动进行研究,采用不同的叶轮结构,探究叶轮与双蜗壳的匹配对泵内压力脉动及流动状态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 CFX对常规叶轮方案泵内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设置监测点对泵内各处的压力脉动信号进行采集,考察流量的影响,分析双蜗壳泵内的典型流动结构和压力脉动的时域及频域特征。研究发现,压出室采用双蜗壳加剧了叶轮与蜗壳之间的动静干涉作用。由于叶轮流道较宽,出现了二次流和轴向漩涡等不利流动现象。随着流量的减小,常规叶轮中出现了局部低压区,轴向漩涡的影响范围扩大。而随着流量的增大,叶轮流道内的流体流动方向与叶片的几何形状之间的一致性增强。(2)对3种非常规叶轮方案的泵内部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各方案中的流动参数分布及泵内的压力脉动频率成分和幅值,综合评价非常规叶轮结构对泵的性能、内部流动特征和压力脉动特征信号的影响。研究发现,长短叶片方案有助于改善叶轮进口处的流动状态。短叶片起始端距离长叶片进口过近会导致两者之间的流动混乱,这是产生小尺度流动结构和诱发压力脉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叶片交错的结构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泵内的压力脉动,同时上下层叶片错开角度越大,对叶频信号的抑制能力越强;但这会导致上下层叶片各自独立,形成叶片数翻倍的状态,两倍叶频对应的压力脉动幅值增大。而在叶轮进口处的隔板会使叶轮进口处的流动质量下降。相邻的长叶片之间加入两个分流叶片会加剧叶轮与隔舌的动静干涉作用,而分流叶片的数量及长度会对泵内压力脉动的频率分布产生影响。采用较短的分流叶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离心泵出口处的压力脉动,降低中低频率对应的压力脉动幅值。(3)对常规叶轮方案及分流叶片方案进行压力脉动信号采集和基座振动实验,得到实泵的压力脉动信号和基座振动加速度,并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和RMS能量值分析法对泵内压力脉动特征进行分析,评估叶轮结构对泵内压力脉动和泵振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常规叶轮方案泵的最大压力脉动幅值对应的特征频率为叁倍叶频。双蜗壳隔板处的压力脉动RMS能量值在设计工况时最小,并随工况的偏离而增大。分流叶片方案泵内的压力脉动主导频率为叶频,其对应的压力脉动幅值远大于其他幅值,压力脉动的能量更为集中。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实验中获得的压力脉动频率更为丰富,而模拟中捕捉到的主要是与叶频相关的主导频率。添加分流叶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叶片对流体介质的影响。压力脉动能量集中于叶频处,其他特征频率对应的压力脉动幅值降低。基座上的振动加速度反映出泵内的主导压力脉动是泵振动的重要激励源之一。(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4-01)

刘万钧[3](2018)在《双蜗壳结构对离心泵叶轮径向力的影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心泵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自身结构的不对称性和流量大小的改变,水泵内部流动不均匀,会出现叶轮在周向位置所受压力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导致叶轮位置产生径向力,使轴受交变应力,产生定向的挠度,引起离心泵的振动噪声。可见,径向力是引起水泵振动噪声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以SC125-100-200A型离心泵为原模型,在保持叶轮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设计双蜗壳结构压水室,通过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两种方案离心泵内部的定常流动特性、非定常流动特性及径向力规律。首先,根据原模型设计参数,将单蜗壳结构压水室改型设计出双蜗壳结构压水室。对两种方案水泵进行定常数值模拟,并将单蜗壳结构压水室模型模拟数据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模拟数据扬程和效率要优于试验数据,但两者误差较小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说明本文的数值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度。对两种方案定常模拟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单、双蜗壳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蜗壳流道内,静压是由蜗壳进口至出口逐渐增大。设计工况下双蜗壳结构在外部流道压力较单蜗壳结构大,而内部流道双蜗壳结构在隔板初始位置出现低压区,之后压力逐渐增大。在偏工况下,双蜗壳泵在内侧流道压力明显地小于单蜗壳压力且区域面积较大。对比双蜗壳隔板内、外侧压力可以看出,在设计工况及小流量工况下隔板外侧压力波动比较平稳,且压力高于隔板内侧压力。隔板内侧压力波动较为剧烈。对比单、双蜗壳速度矢量图,在不同工况下单、双蜗壳自蜗壳进口至出口速度逐渐降低,且双蜗壳结构在设计工况下在蜗壳隔舌处和隔板初始位置均出现了相对于基圆圆心对称的高速区。双蜗壳隔板内侧速度梯度变化较大,而外侧流速较低且速度梯度变化较小。湍动能图主要反映湍流脉动的平均特性。在设计工况下单、双蜗壳结构湍动能分布最好,单、双蜗壳湍动能强烈分别出现在隔舌附近及双隔板初始位置处。小流量工况下湍动能分布最差,大流量工况下单、双蜗壳湍动能均在蜗壳出口处出现湍动能较大的情况。定常计算中叶轮径向力,最小径向力均出现在设计工况周围,且偏离设计工况越大,径向力大小也越大。然后在定常数值模拟的基础上,以定常模拟结果作为非定常模拟计算的初始值对两种不同方案的离心泵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在双蜗壳隔板两侧共设置6个监测点,分析隔板周围压力脉动的时域和频域特性。结果表明,双蜗壳泵隔板外侧监测点压力波动幅度整体上小于隔板内侧,是因为隔板内侧受叶轮出口流体流动影响较大。对比单、双蜗壳,设计工况下双蜗壳隔板初始位置压力波动较单蜗壳大,是因为添加隔板流体与隔板撞击产生压力波动。隔板中间位置及隔板末端双蜗壳压力峰值和波动幅度均小于单蜗壳。偏工况下压力波动周期性没有设计工况下明显,双蜗壳周期性比单蜗壳周期性明显,且压力波动较单蜗壳幅度大。小流量工况下压力波动最剧烈。最后,对于叶轮所受径向力的规律,介绍了径向力的计算方法。非定常数值模拟计算中,时域图中不同工况时单、双蜗壳结构均出现了6个波峰,这与水泵的叶片数一致在设计工况及偏工况条件下,双蜗壳泵径向力大小及波动幅度均小于单蜗壳泵。频域图中两种结构主频均出现在一倍叶频处,且在大于次频处迅速衰减直至高频处基本无响应。本文还对两种结构的瞬态径向力方向做了对比分析,在不同工况下单、双蜗壳叶轮径向力方向均呈椭圆形状,周期性比较明显。对比单、双蜗壳结构,双蜗壳瞬态径向力方向均在坐标原点周围,而单蜗壳瞬态径向力方向都偏离坐标原点。从上述定常和非定常径向力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双蜗壳结构可以有效地平衡部分径向力,对离心泵减震降噪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家斌,陈佳,袁寿其,裴吉,孟凡[4](2016)在《双吸双蜗壳离心泵隔舌处的压力脉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双吸泵双蜗壳隔舌区的压力脉动特性,采用CFD方法对某一型号双吸双蜗壳离心泵进行不同工况下全流场非定常数值模拟,得到了泵内部流动特性及隔舌区监测点的压力脉动情况,并对其进行压力脉动强度分析和时域、频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压力脉动强度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叶轮出口与隔舌的交界面处,说明叶轮与隔舌的动静干涉作用将引起隔舌处较大的压力脉动;2个隔舌在额定流量下的脉动强度均小于偏离额定工况下的脉动强度,且随着流量的增大,隔舌A处压力脉动强度的分布逐渐变得对称;在额定工况下,2个隔舌区的压力脉动周期性明显,在隔舌A处中间平面上压力脉动频率以2倍轴频为主,两侧以1倍叶频为主;隔舌B处中间平面与其中一侧的压力脉动频率以2倍叶频为主,另一侧则以1倍叶频为主;在1.0Qd和1.2Qd工况下,隔舌A的中间平面上P0的压力脉动频率均以2倍叶频为主,小流量下则以1倍叶频为主,但其幅值变化并不明显,而隔舌B处中间平面上的压力脉动幅值受流量变化影响较大,0.8Qd倍和1.2Qd工况下压力脉动幅值明显增大.(本文来源于《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施伟,李彦军,袁寿其,邓东升,刘军[5](2016)在《高比转数双蜗壳混流泵设计及流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比转数超过500的蜗壳混流泵研究较少,该文基于理论分析、CFD技术和模型试验的研究方法,以某高比转数混流泵的叶轮与蜗壳在设计工况下的良好匹配为目标,利用速度系数法对蜗壳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设计了一台比转数为585的高比转数双蜗壳混流泵,并对优化后的高比转数双蜗壳混流泵的内部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将外特性试验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作对比,验证了该文数值计算模型与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双蜗壳方案下水泵在偏离设计工况下的效率明显高于单蜗壳方案;双蜗壳结构混流泵的径向力在相同工况下比单蜗壳结构的径向力低,双蜗壳结构在保持原有水力性能的基础上还可以起到减小径向力的作用;不同工况下双蜗壳混流泵叶轮径向力矢量轨迹图分布呈类似正方形的封闭区间分布,径向力合力随时域呈现周期性变化,每个转动周期内有4个波峰和波谷;设计工况下的瞬态径向力合力最小,而小流量工况下的瞬态径向力合力最大且最不稳定,说明当双蜗壳混流泵长期运行在小流量工况下会增加安全事故隐患。研究成果为高比转数双蜗壳混流泵的设计以及内部流动特性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S1期)

张帆,袁寿其,付强,洪锋,陶艺[6](2015)在《双蜗壳式离心泵内部非定常流动压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双蜗壳式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基于标准k-ε湍流模型和标准无滑移网格模型,应用CFX软件对其不同工况下的非定常流动进行叁维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双蜗壳式离心泵叶轮和蜗壳内部流道的压力脉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小流量工况下,各监测点处的压力脉动都比较大且不均匀;在叶轮流道中,叶轮流道靠近出口边缘的压力脉动是叶轮流道其他区域压力脉动的5~8倍;在流量Q为34、110、148、160 m3/h 4个工况下叶轮分别旋转30步(90°)和90步(270°)时,压力脉动出现最大值。双蜗壳内圈流道的压力脉动强于外圈流道的压力脉动且隔舌处出现压力脉动较大值,大流量工况下双蜗壳隔舌和出口产生一定回流导致蜗壳该处附近监测点压力脉动先减小后增大。从傅里叶变换得到频域特性可知,叶频及其倍频是压力脉动的主要频率,且呈衰减趋势。(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蒋跃,李红,刘宜[7](2014)在《单、双出口双蜗壳泵的压力脉动及径向力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两种不同双蜗壳型式离心泵的水力特性,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滑移网格技术,对单出口双蜗壳及双出口双蜗壳离心泵进行了不同工况下叁维非定常湍流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型式双蜗壳泵内压力脉动情况,同时对两种型式泵的径向力进行定常计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出口双蜗壳泵内压力脉动高于双出口双蜗壳泵内的压力脉动;在设计工况和非设计工况下,两种型式泵的隔舌及出口处压力脉动的频率均以叶片通过频率为主;在小流量工况下,单出口双蜗壳泵的出口及隔板起始端位置处频率以叶轮转频为主;两种型式双蜗壳离心泵在不同工况下都能有效地平衡径向力,由于单出口双蜗壳泵内存在较为明显的压力脉动,导致其叶轮受到的径向力较大.(本文来源于《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刘宜,梁润东,蒋跃,郭苗[8](2014)在《单-双蜗壳泵隔舌区压力脉动及径向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单-双蜗壳离心泵的不同水力特性,应用商业软件FLUENT,采用RNGk-ε湍流模型和滑移网格技术,对单-双蜗壳双吸离心泵进行不同工况下叁维非定常湍流数值模拟,得到不同蜗壳隔舌区计算点的压力脉动情况,并对其进行频域分析.结果表明:单蜗壳离心泵在设计工况及大流量工况下,压力脉动频率以叶片通过频率为主;在小流量工况下,压力脉动频率以低于1倍叶片通过频率为主,在0.6倍设计流量工况下,其压力脉动最大幅值约为设计工况下1.13倍.双蜗壳离心泵在小流量、设计流量及大流量工况下,压力脉动频率均以叶片通过频率为主,在0.6、0.8和1.2倍设计工况下,其压力脉动最大幅值分别约为设计工况的6.59、3.12和4.55倍.相比较于单蜗壳泵,双蜗壳泵能有效地平衡径向力,在偏离设计工况下径向力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刘宜,梁润东,蒋跃,韩正杰,郭苗[9](2014)在《基于FLUENT的双蜗壳离心泵径向力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FD软件Fluent对HD型石油化工流程泵的不同工况作流场计算.采用雷诺时均方程和标准κ-ε湍流模型,压力和速度耦合采用SIMPLEC算法,对双蜗壳离心泵内部流场进行模拟,分析了双蜗壳泵静压力和速度场的分布规律,并对径向力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模拟计算发现,数值模拟计算外特性曲线与试验曲线趋势一致,两者相对误差小于10%,说明应用数值计算结果建立的离心泵径向力计算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利用离心泵径向力的数学计算模型,得出各个工况下叶轮所受的径向力的大小和方向.结果表明,双蜗壳结构泵能有效地减小径向力,在设计点运行时径向力最小且不为0,偏离设计工况下径向力逐渐增大,但不同工况下径向力的变化不大,验证了双蜗壳能有效地平衡径向力.(本文来源于《甘肃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刘建瑞,付登鹏,何小可[10](2014)在《ES250-370型双蜗壳双吸泵隔板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ES250-370型双蜗壳式双吸离心泵隔板设计不合理导致泵效率不高和径向力过大,使轴发生变形引起密封部件磨损的问题,依据双蜗壳泵设计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叶轮径向力产生的原因及原双蜗壳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3种不同隔板位置的改进方案。基于CFX软件提供的RNG k-ε湍流模型及Simple算法对3种不同改进方案的双蜗壳进行定常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方案蜗壳中截面静压分布云图,并进行了轴应力和径向力分析。模拟和试验结果表明:3号方案双蜗壳泵比原双蜗壳泵额定点效率提高了7%,同时能够有效平衡叶轮的径向力,轴所受到的应力也最小,因此确定3号方案双蜗壳式双吸泵为最优设计,隔板起点为蜗壳的第4断面终点为第8断面,曲线方程为对数螺旋线。(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双蜗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叶轮是泵内对介质做功的核心部件,叶轮的结构对泵内流动的影响较大。在旋转的叶轮和复杂的过流部件影响下,泵内的流动结构尺度多、形状复杂。流动结构是决定泵内的压力分布和诱发压力脉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泵内压力脉动会引起振动和噪声,加剧泵运行的不稳定性。从叶轮结构的角度出发进行泵内非稳态流动及压力脉动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手段,对双蜗壳泵内部的流动和压力脉动进行研究,采用不同的叶轮结构,探究叶轮与双蜗壳的匹配对泵内压力脉动及流动状态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 CFX对常规叶轮方案泵内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设置监测点对泵内各处的压力脉动信号进行采集,考察流量的影响,分析双蜗壳泵内的典型流动结构和压力脉动的时域及频域特征。研究发现,压出室采用双蜗壳加剧了叶轮与蜗壳之间的动静干涉作用。由于叶轮流道较宽,出现了二次流和轴向漩涡等不利流动现象。随着流量的减小,常规叶轮中出现了局部低压区,轴向漩涡的影响范围扩大。而随着流量的增大,叶轮流道内的流体流动方向与叶片的几何形状之间的一致性增强。(2)对3种非常规叶轮方案的泵内部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各方案中的流动参数分布及泵内的压力脉动频率成分和幅值,综合评价非常规叶轮结构对泵的性能、内部流动特征和压力脉动特征信号的影响。研究发现,长短叶片方案有助于改善叶轮进口处的流动状态。短叶片起始端距离长叶片进口过近会导致两者之间的流动混乱,这是产生小尺度流动结构和诱发压力脉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叶片交错的结构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泵内的压力脉动,同时上下层叶片错开角度越大,对叶频信号的抑制能力越强;但这会导致上下层叶片各自独立,形成叶片数翻倍的状态,两倍叶频对应的压力脉动幅值增大。而在叶轮进口处的隔板会使叶轮进口处的流动质量下降。相邻的长叶片之间加入两个分流叶片会加剧叶轮与隔舌的动静干涉作用,而分流叶片的数量及长度会对泵内压力脉动的频率分布产生影响。采用较短的分流叶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离心泵出口处的压力脉动,降低中低频率对应的压力脉动幅值。(3)对常规叶轮方案及分流叶片方案进行压力脉动信号采集和基座振动实验,得到实泵的压力脉动信号和基座振动加速度,并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和RMS能量值分析法对泵内压力脉动特征进行分析,评估叶轮结构对泵内压力脉动和泵振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常规叶轮方案泵的最大压力脉动幅值对应的特征频率为叁倍叶频。双蜗壳隔板处的压力脉动RMS能量值在设计工况时最小,并随工况的偏离而增大。分流叶片方案泵内的压力脉动主导频率为叶频,其对应的压力脉动幅值远大于其他幅值,压力脉动的能量更为集中。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实验中获得的压力脉动频率更为丰富,而模拟中捕捉到的主要是与叶频相关的主导频率。添加分流叶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叶片对流体介质的影响。压力脉动能量集中于叶频处,其他特征频率对应的压力脉动幅值降低。基座上的振动加速度反映出泵内的主导压力脉动是泵振动的重要激励源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蜗壳论文参考文献

[1].李先军.双蜗壳离心泵空化流动及压力脉动预测分析[D].江苏大学.2019

[2].顾逸平.叶轮结构对双蜗壳离心泵内部压力脉动的影响[D].江苏大学.2019

[3].刘万钧.双蜗壳结构对离心泵叶轮径向力的影响规律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

[4].王家斌,陈佳,袁寿其,裴吉,孟凡.双吸双蜗壳离心泵隔舌处的压力脉动特性[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6

[5].施伟,李彦军,袁寿其,邓东升,刘军.高比转数双蜗壳混流泵设计及流动特性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

[6].张帆,袁寿其,付强,洪锋,陶艺.双蜗壳式离心泵内部非定常流动压力特性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5

[7].蒋跃,李红,刘宜.单、双出口双蜗壳泵的压力脉动及径向力特性[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4

[8].刘宜,梁润东,蒋跃,郭苗.单-双蜗壳泵隔舌区压力脉动及径向力特性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4

[9].刘宜,梁润东,蒋跃,韩正杰,郭苗.基于FLUENT的双蜗壳离心泵径向力数值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14

[10].刘建瑞,付登鹏,何小可.ES250-370型双蜗壳双吸泵隔板优化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14

标签:;  ;  ;  ;  

双蜗壳论文-李先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