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地心参考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外语教学,语言习得,教学改革
中国地心参考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梁丹丹,宋钰,苏旖旎[1](2018)在《《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对中国外语教学及评估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L)是欧洲理事会制定的关于语言习得、语言教学及评估的整体行动纲领,是基于行动教学理念建构的具有多语种性的语言水平分级体系。其中涵盖的深厚语言学理论基础以及依据科学研究方法搭建的多维度语言能力量表,为我国外语教学及评估提供参考依据,进而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方向与路径。(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10-22)
加雄伟,闫硕,杨开敏,孙进芳,袁晓静[2](2018)在《中国联通牵头成立并推进国际电联(ITU-T)的人工智能应用标准《面向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人工智能服务开放参考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8年1月24日ITU-T SG20(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工作组会议上,由中国联通牵头的《面向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人工智能服务开放参考框架》(Reference Architec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ervice Exposure for Smart Sustainable Cities)标准项目通过大会立项。作为主要提案人,大会指定由加雄伟担任主编辑人。该立项是ITU-T SG20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第一个立项,将人工智能服务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智慧城市)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刘晋升[3](2017)在《时空认知框架不对称?》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览当前时间-空间隐喻关系的研究,大多数的研究范式或是划分不同的时间、空间参考框架并研究相关的关系,或是关注跨文化现象从印欧语系之外寻求特殊的时空隐喻的说法,抑或是着眼于脑科学的研究希冀从生理的角度来探寻脑区上的证据。不同的研究范式和不同的研究对象造成了在时间-空间隐喻关系上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时间与空间在表征上是高度一致的,有学者则认为时间与空间在表征上是不对称的;有学者认为中国被试在用汉语表达时间时有独特于印欧语系被试之外的表征方式,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被试在用汉语表达时间时没有独特于印欧语系之外的表征方式,只是划分时间-空间的维度不同而已…值得注意的是,成年被试往往是研究者们主要的研究对象,换言之,被试成年则意味着其脑中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已经接近固化。固化的模式更好的可以说明结果,但是想探寻在时间与空间概念固化之前的发展及演变过程则是很难从结果来反推。有少量的学者已经关注了少儿被试,但也仅限于印欧语系的少儿被试(美国、德国等);虽然针对中国成年被试的时间-空间参考框架的研究有不少,但是针对中国少儿被试在时间和空间参考框架上的研究则是一片空白。本研究则着眼于研究学龄前及低学龄中国儿童被试在时间-空间参考框架上的表现。本研究随机抽取5、6、7、8岁的中国儿童被试150余名(男女各接近一半,每个年龄段在40人左右)参加实验,让被试在陌生的教室里回答经典的时间和空间歧义问题,并对其任务结果进行比较。在少儿被试分别独自面对主试老师,回答完主试老师所询问的基础信息调查(年龄)之后,少儿被试需要先后回答一个时间歧义问题、两个成对出现的空间歧义问题以及一个文字识别的问题。其中为了测试少儿被试在空间参考框架方向上的灵活性,成对出现的空间歧义问题创造出了相反的观察角度。在回答完上述叁个时间和空间歧义问题(时间一个空间两个)之后,最后主试老师以纸面形式呈现给少儿被试问其是否认识纸上的"前"这个字,以此来探究语言学习对少儿被试时空框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少儿被试的时间参考框架不同于成年中国被试,并且中国少儿被试的时间参考框架和空间参考框架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出一致性的共变。总之,本研究证明中国少儿被试有着不同于中国成年被试的时空参考框架选择偏好,在中国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时间-空间参考框架共变的情况。这表明时间-空间参考框架对称起码在中国儿童身上是有所体现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10)
梁幸愉[4](2017)在《中国高叁学生英语能力水平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匹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委员会在2001年正式颁布《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CEFR)。此框架旨在提高其成员国之间在语言教学方面的透明度和一致性。自颁布以来,它获得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关注。至今已有不少研究探讨测试与CEFR的匹配性。此外,CEFR还促进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统一语言标准的制定。在中国,CEFR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欢迎。他们既认可CEFR的作用,又意识到在我国建立一个统一的语言标准的必要性。现在国内有一些CEFR的相关研究。在这些研究当中,很大一部分在讨论CEFR给我国外语教学工作的启示,有部分研究把国内的测试(如:高级英语能力测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级等)与CEFR作匹配,还有一些把英语学习者学习能力和CEFR作匹配的研究。然而,至今为止,国内绝大部分关于CEFR的研究只局限在大学层面,仅有一个关于中学生的研究。为了填补这个空缺,本研究对备受社会关注的高叁学生进行英语能力水平的研究。为了进行广东省高叁学生英语能力水平与CEFR的匹配研究,此研究采用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首先,本论文通过配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CEFR的描述语作出初步的匹配。通过直观的匹配,高叁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被定在B1级。接着是问卷调查,共有五份等值的问卷。学生需要完成一份自我评估问卷。从自我评估得到的数据用Rasch模型的计算机程序——Winsteps进行处理。最后,部分老师和学生参与到访谈当中。此研究发现,广东省高叁学生英语能力达到了CEFR的B1级水平。(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7-04-16)
黄列[5](2016)在《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英语水平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等级匹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将中国国内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连接起来。CEFR一直是国际公认的被普遍使用、具备广泛影响力的测量工具,它为全球的教育机构和测试机构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中国也是应用CEFR的其中一员。然而,当前中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将CEFR和中文水平与中文测试连接起来,而非将CEFR和国内的英语水平与英语测试作连接,国内目前有相关研究但是尚且远远不够。此外,笔者发现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英语水平与CEFR的连接研究尚一片空白,因此本论文将对此展开探析。首先,本研究通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与中国大学英语课程大纲相关描述语进行初步对接。通过仔细对接,初步设想中国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应CEFR的B1等级。为了证实这个设想,接下来将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材料主要是调查问卷。四份问卷中收集整理了CEFR中来自A2、B1、B2这叁个级别共计152条描述语,每一份问卷中的前16条描述语是相同的锚题,余下的136条描述语则随机分配在四份调查问卷中。来自叁所不同大学的四位老师与269位同学应邀参与本次研究。在填写问卷之前,进行了一次评价者(老师)与受评者(学生)的问卷培训,以确保所有受试们熟知如何才能尽可能好地完成这项任务。问卷调查结束以后,共计四位老师与八位学生参与面谈。面谈过程被录音。面谈的问题主要涉及他们在做描述语的水平选择时是如何思考的。收集数据后,先采用基于Rasch模型基础开发的软件Winsteps进行统计并将四份调查问卷分别进行等值,将得出的难度值进行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面谈录音分析模棱两可的描述语,以准确界定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总体水平与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与CEFR的对接状况。最后,通过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由此证实了初始的设想。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的总体水平处于CEFR中的B1级水平。然而,他们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发展不平衡。具体地说,他们的阅读能力要优于B1级水平,他们的写作能力正好处于B1级水平,他们的听说能力要弱于B1级水平。(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6-04-20)
邹申,张文星,孔菊芳[6](2015)在《《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在中国: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简称CEFR)是欧盟语言教育与评估的共同基础,已成为该地区语言教学最有影响力的指导文件。CEFR提出的语言能力等级量表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语言能力分级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厘清CEFR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提出CEFR在中国的研究应用空间,包括制订统一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能力量表、基于CEFR的外语测试研究与开发、基于CEFR的外语教学研究、《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完善和对外汉语教材开发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期刊2015年03期)
高琳琳,葛忠强,刘岩[7](2014)在《中国内地英语教育体系新方案探究——基于《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的共同参考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内地的外语教育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大纲,所以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建立一套涵盖各阶段教育层级的全国学生语言能力标准,把国民外语教育放在一个科学、有序、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完整框架内,以指导全国外语教育,为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与世界学术接轨贡献力量。《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的共同参考框架》可以为我们制定外语能力标准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4年61期)
于男,程鹏飞,成英燕,李兵[8](2014)在《冰后回弹对全球及中国参考框架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ICE-5G模型发布的最新预报值,计算分析了冰后回弹对全球和中国区域的影响,发现冰后回弹不仅会引起垂直方向的地壳运动,而且还会引起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但是水平方向的量级要明显小于垂直方向。全球范围内最大回弹区域位于加拿大,大约为16mm/a,而由冰后回弹所引起的地壳水平方向运动达3mm/a。这个回弹量级对于维持毫米级ITRF的稳定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中国范围内回弹值大概在0~0.7mm/a,这个量级对于参考框架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张鹏[9](2013)在《利用GPS建立和维持中国区域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参考框架(TRF)是地球参考系统(TRS)的实现,是全球地心坐标系建立的基础,其动态过程能反映全球变化信息,诸如地球板块运动、海平面变化,地下水位变化等。研究地球参考框架的建立与维持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坐标系统的定义及实现理论基础,分析了影响坐标参考框架实现的主要因素,研究了中国大陆板块运动特征,获得了国家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水平速度场和垂直速度场,并开展了GNS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分析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为:1)系统地综述了坐标系统的定义与实现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影响坐标框架实现的主要因素。论文介绍了国际地球参考系统(ITRS)建立的方法,概述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了区域参考框架EUREF及SNARF的实现及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坐标框架实现的主要因素等。2)采用欧拉模型、GPS实测速度及拟合模型确定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并研究了中国大陆应变场。论文概述了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四种板块运动模型,并通过欧拉模型、GNSS实测速度场和拟合模型获得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应变场进行了研究,分析NUVEL-1A模型在中国应用中的问题,研究并比较了相似变换方法及欧拉矢量方法求解GNSS基准站的运动速度一致性,结果表明都能很好的反映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特征。3)通过分析中国国家GNSS基准站以及GNSS大地控制网,获取了中国34个国家基准站、1630个GPS控制点的坐标与速度场成果及基准站时间序列。论文介绍了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立的各类全国范围的GPS网情况,以及与ITRF框架的关系。对目前国家GNSS基准网11年的连续观测数据,以及GNSS大地控制点多期的数据进行了全面处理,详细阐述了数据源、基准站选取、数据处理策略、整体平差的方法与精度统计,获得了目前国内34个国家基准站、1630个GNSS大地控制点完整的成果,包括坐标、速度场、基准站时间序列等。4)研究了国家GNSS基准站周解时间序列的线性及周期特性,分析了我国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的稳定性,为中国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的维持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际指导意义。论文通过对多年累积的国家GNSS基准站网整体解的坐标及速度精度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长期和短期框架的稳定性、实时性和动态性,给出了我国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精确性的量化指标,揭示了中国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实时性和动态性。并通过对国家GNSS基准站周解时间序列的分析获得了基准站的线性及非线性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基准站水平分量时间序列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上为线性变化,各点变化的大小和方向与板块运动、板内运动相关;高程方向的运动呈现近似于正弦函数的结果,周期约为1年,且高程方向周期性运动的能量在叁个方向周期性运动总能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影响高程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5)利用主成分空间滤波算法(PCA)分析了国家GNSS基准站网坐标时间序列中公共误差的时空特性,有效地减少了大尺度因素对CORS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周期性影响。论文采用主成分空间滤波算法(PCA)去除了中国国家CORS网的公共误差,有效降低了大尺度因素对CORS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周期性影响,提高了中国GNSS基准站本地信号的信噪比。结果表明:通过滤波后,北、东和高方向的平均均方差相对于滤波前分别减小了26%、22%和36%。6)采用功率谱和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分析了国家COR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噪声特征,发现白噪声、闪烁噪声和随机游走噪声是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基本噪声特征。论文利用功率谱和极大似然估计方法比较分析了主成分空间滤波前后国家GNSS基准站近10年坐标时间序列的噪声特征,发现滤波后的国家CORS站在水平和高度分量上均表现出不同的噪声性质,白噪声、闪烁噪声和随机游走噪声是国家COR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噪声基本特征,且结果显示高程分量的有色噪声估值明显大于水平分量。同时,分析了产生有色噪声的可能主要来源,认为高阶电离层误差足CORS站有色噪声的主要来源,并根据不同噪声模型得到了基准站速度及精度,结果表明顾及有色噪声的速度误差估值比只考虑白噪声的速度误差估值一般大2~4倍,两种噪声模型的速度估值偏差一般在5%~10%左右。因此认为可变白噪声加有色噪声模型更加符合中国国家基准站实际运动特征。(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3-05-01)
蒋光伟,程传录,郭春喜,王文利,王斌[10](2012)在《地球参考框架ITRF2008在中国大地基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2008及中国大陆连续基准站数据,分析了ITRF2008与ITRF2005及CGCS2000的差异,得出ITRF2008比早期的模型精度更高,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与观测台站、板块本身,数据解算策略等因素有关;中国地壳板块运动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造成了CGCS2000的变化,需对其进行动态维护。同时对CGCS2000与ITRF2008之间转换的方案也作了初步讨论。(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2年02期)
中国地心参考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2018年1月24日ITU-T SG20(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工作组会议上,由中国联通牵头的《面向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人工智能服务开放参考框架》(Reference Architec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ervice Exposure for Smart Sustainable Cities)标准项目通过大会立项。作为主要提案人,大会指定由加雄伟担任主编辑人。该立项是ITU-T SG20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第一个立项,将人工智能服务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智慧城市)的需求紧密结合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地心参考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1].梁丹丹,宋钰,苏旖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对中国外语教学及评估的启示[C].第十五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18
[2].加雄伟,闫硕,杨开敏,孙进芳,袁晓静.中国联通牵头成立并推进国际电联(ITU-T)的人工智能应用标准《面向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人工智能服务开放参考框架》[J].信息通信技术.2018
[3].刘晋升.时空认知框架不对称?[D].南京大学.2017
[4].梁幸愉.中国高叁学生英语能力水平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匹配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
[5].黄列.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英语水平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等级匹配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
[6].邹申,张文星,孔菊芳.《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在中国: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J].中国外语.2015
[7].高琳琳,葛忠强,刘岩.中国内地英语教育体系新方案探究——基于《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的共同参考框架》[J].考试周刊.2014
[8].于男,程鹏飞,成英燕,李兵.冰后回弹对全球及中国参考框架的影响分析[J].测绘科学.2014
[9].张鹏.利用GPS建立和维持中国区域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10].蒋光伟,程传录,郭春喜,王文利,王斌.地球参考框架ITRF2008在中国大地基准中的应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2
标签: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 外语教学; 语言习得; 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