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车仿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半实物仿真平台,低频谐振,轨道交通
多车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1](2018)在《我国自主研发出轨道交通多车低频谐振半实物仿真平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铁路线网规模不断扩大,电力机车数量也日益增加,车网低频振荡现象频繁发生,干扰了铁路正常的运输秩序。2018年2月,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联合西南交通大学攻克了大系统实时并行接口处理、弱电网强耦合电路解耦、模型计算合理降阶解算等一系列难点,成功研发出轨道交通领域规模最大的多车低频谐振半实物仿真平台,为变流器群体行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仿真工具。(本文来源于《控制与信息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庞家杰[2](2016)在《CTCS-3级列控系统多车仿真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铁路运输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兼具经济、便民、全天候运输等优点。近年来,我国更是迎来了高速铁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列车控制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只有稳定可靠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才能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营。为了更好地发展铁路行业,在铁路行业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国列车控制系统CTCS应运而生。为保证铁路系统的安全运营,新制定的列车控制系统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确保万无一失。若直接将列车控制系统部署在真实环境中测试,不仅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测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本文所研究的CTCS-3级列控系统多车仿真测试平台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为CTCS-3级列控系统提供了一个可高度还原真实铁路系统运营场景的系统级测试平台,使得在实验室内进行列车控制系统的功能验证和设备测试成为可能。本文以CTCS-3级列控系统规范为基础,对CTCS-3级列控系统多车仿真测试平台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设计,并基于Visual Studio 2012开发环境进行了实现。论文首先对于CTCS-3级列控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确定仿真测试平台的需求,并对平台的架构以及各子系统进行了设计;接下来详细介绍了各子系统的功能实现、界面设计以及核心算法;最后对所有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平台优化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6-12-01)
曹福贵,江浩斌,朱畏畏[3](2016)在《多车事故链及碰撞概率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度量连环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建立了以车辆为节点的多车事故链(MVAC),并对事故链碰撞概率进行建模分析。行驶的车辆因两车间碰撞概率的存在而成单链,区域内链接的单链形成事故链,分析表明多车事故链具有马尔科夫特性。通过对车辆的制动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二维滚动制动和滑动制动下的绝对安全距离、相对安全距离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法对两车碰撞概率进行分析求解。根据多车事故链的马尔科夫特性,搭建多车事故链状态空间图及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建立了节点状态出现概率和多车事故链发生概率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搭建了基于PreScan/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进行单车道4车事故链发生概率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准确的表征多车事故风险,能实时对连环交通事故进行有效预警。(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6)
邹铁方,尹若愚,易亮,蔡铭[4](2016)在《基于Pc-Crash的多车碰撞事故再现仿真分步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多车碰撞事故仿真再现的难度并确保再现结果的可靠性,建立基于Pc-Crash的事故再现仿真分步方法。该方法将多车碰撞过程划分为多个独立的2车碰撞过程,对最开始的2车碰撞过程进行仿真后分别获得2车碰撞后的运动参数,进而定义新的2车碰撞仿真过程,重复此步骤,直至仿真中所有相关痕迹与事故现场痕迹相吻合为止。仿真再现一例3车碰撞事故。结果显示,基于Pc-Crash的事故再现仿真分步方法可用于仿真再现多车碰撞事故,且仿真车辆运动轨迹和损坏程度等痕迹均与实际情况相吻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宋少波[5](2015)在《高速列车多车运行与能耗计算仿真软件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的频繁活动,全球的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匮乏,环境污染随之越来越严重,能源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广泛的关注。自2008年高铁开始运营,我国高铁的迅猛发展为世界所瞩目。高速列车准点、节能、环保及低碳的优良性能一直是保证我国高铁是否是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关键指标之一。随着列车速度增加、载客量增大及运输距离增长,列车的能耗将会越来越大,因此高速列车在节能环保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从国内外研究成果看,针对普速铁路的能耗研究相对较多。然而针对高速列车运行能耗的研究较少,小部分涉及高速列车能耗研究也较宏观,未定量分析其详细组成部分,同时目前列车的能耗计算与统计也未考虑列车再生能量的利用。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节能评估及能源消耗分析软件”项目为依托,首先建立高速列车单列车的牵引计算模型和列车能耗计算模型,分析了高速铁路准点节能的优化控制策略,以此为基础,考虑同一供电臂下列车再生能量的利用,建立列车群能耗计算模型(牵引与辅助能耗),基于Visual Studio 2008开发环境与MFC的框架程序设计思想,开发了高速列车多车运行与能耗计算仿真软件,为列车运行仿真、高铁运行图(时刻表)的设计与制定、列车群的能耗计算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该软件不仅能够动态地计算和显示时刻表各个车次的详细信息,如受力情况、列车速度时分等,以及列车群的总体概况,如上线列车总数、列车群总能耗等,而且能够对仿真数据进行动态存储、后台展示与输出。最后,本文以海东线为仿真线路,基于2011年海东线时刻表,进行列车群运行与能耗计算实例模拟,将仿真平台结果与2011年海东线用电统计数据作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文理论研究的正确性与仿真平台的可靠性及在工程上的实用性。同时,以“高速列车多车运行与能耗计算仿真软件”为仿真平台,研究了不同的列车运营方案对列车再生能量利用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7)
何海兴,李卫红[6](2015)在《多车运营仿真助推长沙磁浮信号系统方案通过专家评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信号系统多车运营仿真是信号系统招投标必不可少的工具软件。其具备信号系统关键设备布局,信号系统运营能力计算等功能。信号系统关键设备布局关系着地铁列车运营能力这一业主最为关心的指标,对后续列车行车调度,站点设计是否合理和发车密度是否合适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机车电传动》期刊2015年02期)
陈东升[7](2014)在《多车干扰下的车距信号采集方法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十字路口丁字路口等特殊区域,多车发生群聚,形成堆积。车辆间的车速与车距等信息不定。在多车距信息采集中,不同车辆的实时速度、车辆距离信号之间存在干扰,受到路口拐角车辆堆积遮挡等效应的影响,目标车距信号无法直接到达采集终端。传统的车辆信号采集在这种情况下,以多直线折射传递损失误差的方法,逼近曲线信号传递过程,一旦逼近计算过程增加,造成采集的车距误差增大。提出基于衰减补偿的车辆车距遮挡信号采集方法。计算车辆信号采集的基本波,针对初始车辆车距信号进行连续小波位移变换,完成了车辆车距多车下信号的抗干扰处理。计算车辆车距遮挡后信号衰减系数估计结果,针对估计结果进行衰减误差补偿,实现车辆车距信号的准确提取。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算法进行车辆车距信号采集,能够极大地提高车辆信号的准确性,优化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4年12期)
苏静,谭毓银[8](2014)在《多节点多车联动下的物联网标签动态识别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物联网框架下车辆通信中的标签优化识别问题。在多车多节点物联网标签通信中,多车辆同时运动,车辆中途遇阻随机性很难约束,车辆节点间动态距离变化很大。传统的物联网框架下的标签通信中,需要建立固定的距离模型,根据识别距离完成多节点通信,一旦距离不可控,会造成识别错误,物联网内部节点通信失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基于集成动态识别模型的多节点多车通信中物联网标签动态识别方法。计算多节点多车通信中的多普勒频移,根据获取的结果排除多普勒频移干扰。建立集成动态识别模型,从而完成多节点多车通信中的物联网标签动态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算法进行物联网标签动态识别,能够提高识别的准确性,从而提高通信效率。(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4年05期)
刘立英[9](2014)在《多车种混合条件下的交织区车流仿真建模与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交织区是快速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织区内的车辆必须在一定的长度限制范围内换入到目标车道,频繁换道使得交通流由稳定状态转变为紊乱状态。而快速路中广泛存在的大型车辆由于其体积较大、速度较慢对交织区的运行效率影响更大。对多车种混合条件下的交织区交通流特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瓶颈处拥堵的产生机理,从而为交织区车流的优化控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建立了多车种混合条件下的交织区仿真模型。分析了多车种混合条件下交织区、入匝道系统及出匝道系统交通流演化特性,并分析多车种混合对交织区通行能力的影响。最后分析了辅路控制对交织区交通流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多车种混合条件下的交织区仿真模型。分析多车种混合条件下交织区系统中的车流特性,研究发现:大型车比例越大,其较大的体积及较慢的速度对系统内车辆的运行影响越大,系统越容易达到拥挤状态,系统的最大饱和流量越小。当车流量较小时,大型车辆的增多不会对交织区造成很大影响;当车流量较大时,大型车的增多会严重降低交织区内车辆的运行效率。(2)分析了交织区内交通运行状态的各种影响因素,并研究了基于交织流量比、交织比的交织区通行能力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当交织流量比以及大型车比例增大时,交织区通行能力会迅速减小。对多车种混合条件下的交织区通行能力模型进行了拟合,得到了较好的拟合效果,所提出的模型可以用于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3)分析了辅路控制对出匝道车辆运行的影响。当对辅路进行控制时,辅路对出匝道车辆的影响减小,出匝道车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驶入辅路,从而使得交织区系统以较高的效率运行。当不对辅路进行控制时,辅路对出匝道车辆影响较大,出匝道车辆不能及时驶出交织区系统,造成交织区系统拥堵,影响快速路车辆运行。(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4-03-17)
上官伟,刘朋慧,蔡伯根,邵泳哲[10](2013)在《UML-HLA协同建模方法及其在多车仿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杂实时大系统分布式交互性特点,通过综合对比UML与HLA的特点,提出了基于UML-HLA的列控系统建模仿真方法。在传统建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提出的UML-HLA建模方法,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建立多车仿真系统的分析模型,包括用例建模、活动建模、结构建模、交互建模和状态建模等,构建起高层体系架构资源库。在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多车仿真系统体系结构,得到多车仿真系统的设计模型。从性能和功能上对多车仿真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基于UML-HLA的建模方法具有较强的可交互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原有线程机制与定时器控制机制进行优化,采用线程管理机制将原有系统的CPU占有率由50%降低至15%以下,定时器误差控制在0.02ms范围内,满足了列控系统的仿真要求。(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多车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铁路运输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兼具经济、便民、全天候运输等优点。近年来,我国更是迎来了高速铁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列车控制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只有稳定可靠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才能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营。为了更好地发展铁路行业,在铁路行业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国列车控制系统CTCS应运而生。为保证铁路系统的安全运营,新制定的列车控制系统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确保万无一失。若直接将列车控制系统部署在真实环境中测试,不仅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测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本文所研究的CTCS-3级列控系统多车仿真测试平台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为CTCS-3级列控系统提供了一个可高度还原真实铁路系统运营场景的系统级测试平台,使得在实验室内进行列车控制系统的功能验证和设备测试成为可能。本文以CTCS-3级列控系统规范为基础,对CTCS-3级列控系统多车仿真测试平台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设计,并基于Visual Studio 2012开发环境进行了实现。论文首先对于CTCS-3级列控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确定仿真测试平台的需求,并对平台的架构以及各子系统进行了设计;接下来详细介绍了各子系统的功能实现、界面设计以及核心算法;最后对所有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平台优化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车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1]..我国自主研发出轨道交通多车低频谐振半实物仿真平台[J].控制与信息技术.2018
[2].庞家杰.CTCS-3级列控系统多车仿真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6
[3].曹福贵,江浩斌,朱畏畏.多车事故链及碰撞概率建模与仿真[C].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6
[4].邹铁方,尹若愚,易亮,蔡铭.基于Pc-Crash的多车碰撞事故再现仿真分步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
[5].宋少波.高速列车多车运行与能耗计算仿真软件开发[D].西南交通大学.2015
[6].何海兴,李卫红.多车运营仿真助推长沙磁浮信号系统方案通过专家评审[J].机车电传动.2015
[7].陈东升.多车干扰下的车距信号采集方法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4
[8].苏静,谭毓银.多节点多车联动下的物联网标签动态识别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4
[9].刘立英.多车种混合条件下的交织区车流仿真建模与特性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4
[10].上官伟,刘朋慧,蔡伯根,邵泳哲.UML-HLA协同建模方法及其在多车仿真中的应用[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