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前陆盆地论文-何光玉,卢华复,李树新

再生前陆盆地论文-何光玉,卢华复,李树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再生前陆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库车,再生前陆盆地,油气运移,克依构造带

再生前陆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何光玉,卢华复,李树新[1](2004)在《库车再生前陆盆地油气运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中主要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侏罗系湖沼相泥岩和煤岩是盆地主要的气源岩 ,叁迭系湖相泥岩是盆地主要的油源岩 ,克依构造带是盆地主要的烃源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构造、地层压力和油气分布等资料对盆地的油气运移特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总结 ,认为库车盆地的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有两种 ,即断层、不整合面和砂体。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位于盆地北部的克依构造带 ;不整合面和砂体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主要与盆地南部秋里塔格构造带和塔北隆起上的油气有关。不同类型的源岩具有不同的排烃时间和油气运移时间。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孔隙流体压力 ,垂向运移距离在 2~ 5 km之间 ,侧向运移距离较长 ,一般在 2 0~ 4 0 km之上 ,并以前者为主(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刘绍文,王良书,李成[2](2002)在《库车再生前陆盆地深部地热-流变学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圈热结构和热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地球动力学问题,不同的构造单元,如造山带和盆地,伴随不同的构造-热事件,并体现出明显不同的岩石圈热结构和热状态特征。岩石圈的流变学能揭示岩石圈的力学状态,而岩石圈的这种热力学性质控制其变形特征。因此,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的研究已经成为揭示岩石圈形成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基础。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的库车前陆盆地是新生代期间,响应于印度-青藏陆-陆碰撞形成的,卢华复等研究提出它是再生前陆盆地(Lu Huafu et al.,1994)。目前盆地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温资料。本项研究根据这些地温数据及岩石热物性参数,利用热传导方程对库车前陆盆地的轮南—库尔干剖面的岩石圈热结构进行分析,给出了该区的深部温度和热流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岩石圈的物质成分及其流变参数进行了岩石圈的流变学研究,研究结果如下:温度方面,盖层底面波动范围为140~280℃。上地壳底面温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02-10-01)

刘绍文,王良书,李成[3](2002)在《塔里木北缘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圈热结构和热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地球动力学问题。不同的构造单元,如造山带和盆地,伴随不同的构造-热事件,并呈现明显不同的岩石圈热结构和热状态特征。因此,岩石圈热结构和热状态研究已经成为揭示岩石圈形成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基础。塔里木盆地是大型迭合盆地,其北(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2-05-01)

刘志宏,卢华复,贾承造,雷刚林,齐英民[4](2001)在《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构造与油气》一文中研究指出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 ,其沉积和构造特征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性质。盆地中叁迭系、侏罗系烃源岩发育 ,具有多套储盖组合 ,是塔里木盆地重点勘探地区之一。研究表明 :(1)断层活动与生烃、排烃时期是否匹配是确定断层封闭性的关键 ,断层活动期 ,断面具有较强的输导能力 ,断层停止活动 ,断层对流体有较强的遮挡作用 ;(2 )断层相关褶皱是最有利的构造圈闭 ;(3)突破断层对油气藏主要起破坏或改造作用 ;(4)导油构造缺乏是深部勘探失利的关键。在构造与油气关系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中的北部背斜油气聚集带和拜城阳霞向斜北油气聚集带是目前最有利的勘探目标。(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01年04期)

卢华复,贾承造,贾东,陈楚铭,刘志宏[5](2001)在《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冲断构造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冲断构造楔由一系列向南运动的逆冲断层和相关褶皱组成。冲断楔的北部以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双重逆冲构造为主。断层楔的前缘发育了很好的滑脱膝折背斜 ,全为肓断层控制 ,形成隐蔽式前锋。冲断层的就位从中新世开始 ,自北向南迁移 ,前锋的构造形成在第四纪。造成逆冲断层的地壳水平缩短作用速度在中新世较慢 ,平均为 0 .35 5mm/a ,上新世中期达 0 .82mm/a ,而到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速度增大了约一个数量级 ,达到 1.2 9~ 3mm/a(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刘志宏,卢华复,李西建,贾承造,雷刚林[6](2000)在《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 ,其沉积和构造特征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性质。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开始形成于吉迪克组沉积早期 (距今 2 5Ma) ,迭置于晚二迭世 -叁迭纪前陆盆地之上 ,是始新世末印度 -西藏碰撞的远距离构造效应所致。其中的前陆逆冲带是由浅部和深部两个层次的构造组成的 ,其构造特征具有不一致性和不协调性。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内的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都是伴随着中新世以来的造山运动形成的 ,由山前向盆地以背驮式渐次连续扩展 ,自渐新世晚期一直持续到现在。印度 -西藏碰撞作用引起的陆内俯冲及壳内拆离 -缩短作用是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形成机制(本文来源于《地质科学》期刊2000年04期)

魏国齐,贾承造,施央申,卢华复,王良书[7](2000)在《塔里木新生代复合再生前陆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一文中研究指出再生前陆盆地是针对中国地质特点研究提出的,与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并列的第叁种典型前陆盆地类型。本文在讨论再生前陆盆地概念的基础上,以塔里木新生代复合再生前陆盆地为例,从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构造—沉积演化、断裂褶皱构造变形,以及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与含油气性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再生前陆盆地的基本构造特征、构造变形样式、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及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以便今后深入研究这一根据中国地质特点提出的前陆盆地新类型,指导塔里木盆地以及中国西部相关盆地的油气勘探。(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再生前陆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岩石圈热结构和热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地球动力学问题,不同的构造单元,如造山带和盆地,伴随不同的构造-热事件,并体现出明显不同的岩石圈热结构和热状态特征。岩石圈的流变学能揭示岩石圈的力学状态,而岩石圈的这种热力学性质控制其变形特征。因此,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的研究已经成为揭示岩石圈形成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基础。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的库车前陆盆地是新生代期间,响应于印度-青藏陆-陆碰撞形成的,卢华复等研究提出它是再生前陆盆地(Lu Huafu et al.,1994)。目前盆地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温资料。本项研究根据这些地温数据及岩石热物性参数,利用热传导方程对库车前陆盆地的轮南—库尔干剖面的岩石圈热结构进行分析,给出了该区的深部温度和热流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岩石圈的物质成分及其流变参数进行了岩石圈的流变学研究,研究结果如下:温度方面,盖层底面波动范围为140~280℃。上地壳底面温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生前陆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何光玉,卢华复,李树新.库车再生前陆盆地油气运移特征[J].地质学报.2004

[2].刘绍文,王良书,李成.库车再生前陆盆地深部地热-流变学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2002

[3].刘绍文,王良书,李成.塔里木北缘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C].第四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2

[4].刘志宏,卢华复,贾承造,雷刚林,齐英民.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构造与油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

[5].卢华复,贾承造,贾东,陈楚铭,刘志宏.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冲断构造楔特征[J].高校地质学报.2001

[6].刘志宏,卢华复,李西建,贾承造,雷刚林.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J].地质科学.2000

[7].魏国齐,贾承造,施央申,卢华复,王良书.塔里木新生代复合再生前陆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J].地质学报.2000

标签:;  ;  ;  ;  

再生前陆盆地论文-何光玉,卢华复,李树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