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体校汪旭平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中小学阶段开展游泳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还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同时,游泳也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通过游泳教学让学生掌握游泳的技能技巧,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但是在当前的中小学游泳教学当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中小学游泳教学的技能与训练技巧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期通过正确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游泳,不断优化中小学游泳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游泳教学;技能技巧;教学方法
游泳项目是当前体育运动当中最为消耗体力的项目之一,也是能够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重要运动,长期坚持游泳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身体机能越加强健,增加学生的免疫系统,促进血液循环,能够预防各种各样的疾病。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有效的开展游泳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中小学游泳教学存在的难点分析
由于游泳教学对于场地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就目前来说,很多中小学学校并不具备游泳教学的条件,这就导致当前中小学游泳教学存在困难,除此之外,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也导致当前中小学游泳教学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学生缺乏游泳的理论知识
游泳教学缺乏理论知识往往会让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认识游泳,不能够意识到游泳过程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比如水的压力、阻力和浮力等等,不能够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就不能够及时的掌握游泳技巧。同时由于游泳是一项非常危险的体育项目,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游泳练习的过程当中,就会导致学生的安全意识缺乏,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能够做到及时的施救,容易出现恐惧心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差[1]。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的问题
游泳教学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之外,更注重的还是游泳实践,更是游泳实践,对硬件设施的要求比较高,游泳课程的开设必须要在配备游泳池及相关辅助设备的条件下才能够更好的。比如要具备设施完善的游泳池,包括救生器材、急救用品等等,但对于中小学学校来说,很多学校都不具备游泳馆,这就导致游泳课的教学不能够很好地开展。同时很多就是在开展游泳教学的时候,往往都是对整个班级进行统一的教学,而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差别化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游泳学习,降低了中小学游泳教学的质量。
二、当前中小学游泳教学的技巧与技能训练方法探究
明确了当前中小学游泳教学存在的问题之后,相关教学工作者就要立足于问题,立足于课程改革的需求、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目标,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不断的优化中小学游泳教学,提高学生的游泳技能与技巧。
(一)教学技巧分析
在相关硬件设施配备齐全的基础上开展游泳教学是中小学进行游泳教学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技巧要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也就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以学生为本,开展个性化的应用教学,注重学生游泳的兴趣,培养的学生,在极大的游泳兴趣当中主动积极的进行游泳训练。其次,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示范与讲解技能配合,在直观上让学生对游泳的姿势技能技巧以及相关的要领进行快速的掌握。最后要注重教学的循序渐进,在游泳当中教师要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到游泳的技能技巧进行逐渐递进,有简单的肢体动作向更加高级和困难的肢体动作递进。比如在学习蛙泳时,可以让学生先学习爬泳,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式熟悉水性,在实践当中慢慢的养成游泳技巧[2]。
(二)中小学生游泳技能的训练方法
首先,注重游泳的动作到位。标准的到位的游泳动作能够让学生更快的掌握游泳的技巧,在具体训练当中要注重动作训练的重复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陆地上对某一个游泳动作,进行反复的训练,掌握其精髓,在游泳池中进行实践。同时由于游泳是一个,反复枯燥和乏味的过程,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游泳技能技巧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新的游泳技能和技巧的新鲜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对于初学者,在进入游泳池当中要选择潜水区,让学生除头之外的身体全部浸泡在水中,感知水的浮力。在学生对水的浮力有一个有效的认知后,可以利用双手撑地,身体悬浮用脚进行拍水练习,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尝试着放开手,配合手进行,让学生逐渐的掌握游泳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大胆的进行尝试,才能够更快地掌握游泳的技能技巧。
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阶段开展游泳教学是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相关教学工作者必须要注重中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立足于问题,不断的提高中小学游泳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超波.中小学游泳课开设阻碍因素及应对措施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
[2]王公一.中小学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