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流构造湿地论文-马庆

潜流构造湿地论文-马庆

导读:本文包含了潜流构造湿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湿地,潜流构造湿地,受损城市河道,水力停留时间

潜流构造湿地论文文献综述

马庆[1](2008)在《潜流构造湿地应用于受损城市河流修复及其水力条件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湿地是以污水处理为目的,根据自然湿地的基本构造和净化原理而建造的湿地,人工湿地一般被分为叁种: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人工湿地具有净化效果好、工艺设备简单、运转维护管理方便、能耗低、系统配置可塑性强、对负荷变化适应性强、工程基建和运行费用低、出水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生态环境效益显着、可实现废水的资源化等特点。本文主要对潜流构造湿地在处理城市污染河道水体的应用做出分析和研究,通过上海市老段浦、前浜两条污染河道的治理效果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水体极高的污染物负荷,湿地处理出水污染物浓度仍较高,主要污染物浓度均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标准浓度,但水体有机污染物、总磷、氨氮、悬浮物等主要污染物得到了较高的去除(转化)效率,其中老段浦、前浜两河道CODCr去除率分别为42%和89%,TP去除率分别为60%、61%,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均能达到设计目标;(2)潜流构造湿地技术,可以很好地结合曝气复氧等预处理技术、生态重建技术等相关技术,为城市河道生态系统自然功能和景观功能的恢复提供较好的水质环境基础;(3)试验过程中,部分污染物指标检测值出现较大的起伏,如老段浦CODCr在工程运行期间的最大值达到184mg/l,造成平均去除率下降,分析原因认为连续进水造成湿地水力负荷大于湿地设计承受能力,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设计试验并尝试解决水力停留时间的控制问题。为解决城市人工湿地较小的处理量和处理较高污染物负荷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本实验确定了一个较短的试验时间范围,将水力停留时间设计在2—8h,通过潜流构造湿地水力学特征分析结合各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情况比较,结果表明:(1)通过水力停留时间的控制,可以解决小尺度人工湿地(50—100m2)污水处理量与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矛盾;(2)在8小时水力停留时间下,出水溶氧量检测值常为零,说明小尺度人工湿地不适宜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3)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增长,各污染物去除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h、4h、6h、8h时,COD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2.6%、35.9%、63.2%、70.7%;BOD5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6%、23%、42.4%、51.4%;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7.3%,24%,26%,27.2%;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0.6%、25.6%、35.4%、44.8%。通过设计范围内的比较,可以将主要的水体污染物分为对水力停留时间敏感度较高和较低的两类,前者包括有COD、BOD、悬浮物和总氮(2至8小时去除率变化率分别为:6.27、5.91、5.70、6、92),后者包括总磷和叶绿素(2至八小时去除率变化率为:分别为1.86、2.71),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水质、水文情况在指导范围内适时调整湿地运行管理方法。本文认为,水力停留时间在6—8小时之间,采取间歇性进水的布水方式能够较好地发挥潜流构造湿地对城市污染河道污染物的去除能力;(4)对短水力停留时间下去除效果较差的污染物,如总磷在8小时处理时间下去除率仅为27.2%,应采取措施弥补短水力停留时间对去除率造成的损失,如基质填料筛选的研究、湿地工程构造的研究等,以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张荣社,周琪,史云鹏,张相锋[2](2003)在《潜流构造湿地去除农田排水中磷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潜流构造湿地处理农业面源污水的除磷效果进行了中试研究 .结果表明 ,潜流湿地除磷效果在名义水力停留时间 (即空床水力停留时间 )小于 5d时 ,除磷效果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通过间歇式和连续流试验均证明过长的水力停留时间会引起 pH值的明显下降 ,导致磷的析出或溶解 ,降低除磷效率 .芦苇 (Phragmitascommunis)和茭草 (zizaniacaduciflora)吸收磷量约占去除磷量的 1 5 8%和 9 5 %.温度对除磷效果影响较为明显 ,冬季除磷效率较夏季下降 3 0 %.(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3年04期)

张荣社,周琪,张建,史云鹏[3](2003)在《潜流构造湿地去除农田排水中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潜流构造湿地处理农业面源污水的脱氮效果进行了中试研究 .研究证明潜流湿地氮去除效率和水力停留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芦苇床的脱氮效果明显好于茭草床和空白床 ,名义水力停留时间大于 5d时 ,芦苇、茭草潜流湿地脱氮效率可以达到 60 %以上 .氮的去除满足一级推流反应动力学关系 ,空白床、芦苇床和茭草床的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分别为 0 1 4、0 2 6和 0 2 0d- 1.微生物的反硝化是人工湿地脱氮的主要途径 ,植物吸收总氮量仅占入水量的 1 5 %左右(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3年01期)

潜流构造湿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潜流构造湿地处理农业面源污水的除磷效果进行了中试研究 .结果表明 ,潜流湿地除磷效果在名义水力停留时间 (即空床水力停留时间 )小于 5d时 ,除磷效果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通过间歇式和连续流试验均证明过长的水力停留时间会引起 pH值的明显下降 ,导致磷的析出或溶解 ,降低除磷效率 .芦苇 (Phragmitascommunis)和茭草 (zizaniacaduciflora)吸收磷量约占去除磷量的 1 5 8%和 9 5 %.温度对除磷效果影响较为明显 ,冬季除磷效率较夏季下降 3 0 %.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潜流构造湿地论文参考文献

[1].马庆.潜流构造湿地应用于受损城市河流修复及其水力条件优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张荣社,周琪,史云鹏,张相锋.潜流构造湿地去除农田排水中磷的效果[J].环境科学.2003

[3].张荣社,周琪,张建,史云鹏.潜流构造湿地去除农田排水中氮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3

标签:;  ;  ;  ;  

潜流构造湿地论文-马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