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亚国际秩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壬辰战争,国际秩序,相关政治势力
东亚国际秩序论文文献综述
杨家宁[1](2019)在《壬辰战争后东亚国际秩序的演变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从明朝、朝鲜、日本、对马、琉球、女真六方在壬辰战争之后对于东北亚国际秩序重建的不同态度入手,对壬辰战争之后东北亚国际秩序的重建过程进行宏观分析与梳理,以期理清东北亚各方政治势力的政治诉求,并在此基础上,理清东北亚国际局势发展的总体脉络,为研究东北亚国际秩序的变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重点讨论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方法与创新,并对前人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第二章,主要是对壬辰战争以前的东北亚国际关系体制——封贡体制进行了简单追溯。由于这方面学界已经进行了非常充分的研究,本文的着重点只在叁个方面,明朝与朝鲜封贡关系的特点、明朝与日本的勘合贸易的始末、朝鲜对日本交邻关系的确立。第叁章,主要讨论壬辰战争之后中、朝、日叁国的国内局势。壬辰战争使明朝付出比较沉重的代价,朝鲜作为战场,各个方面受到的破坏就更为严重,所以不论明朝还是朝鲜,都是希望尽早结束战争、重建东北亚国际秩序的。日本刚刚上位的德川家康,更多地着眼于日本的国内问题,一方面希望尽快确立起德川幕府的统治,另一方面也希望德川幕府的统治尽快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因此,日本方面也希望尽早恢复东北亚国际秩序。上述叁国的态度,是东北亚国际秩序得以重建的基础。第四章,在东北亚国际秩序重建的过程中,还有叁方势力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对马蕃。对马虽然隶属日本,但邻近朝鲜半岛,经济上严重依赖于对朝鲜的贸易,壬辰战争期间贸易中断,给对马蕃的经济造成严重困难,因此对马方面非常积极地推进朝、日之间的和平进程,甚至不惜两边欺瞒。应该说,壬辰战后朝、日能够迅速恢复遣使,与对马蕃的努力斡旋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次是琉球,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成为东北亚国际秩序重建过程中的一个不确定因素。最后是女真,女真人的兴起、后金的建立,最终成为东北亚国际秩序重建的主导力量。第五章,简单勾勒出壬辰战争结束后东北亚国际秩序重建的过程,叙述到后金的兴起,打破原有的稳态结构,开始构建以后金为主导的东北亚国际秩序为止。最后是结语,对全文进行归纳。(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13)
杨明璐[2](2018)在《东亚区域秩序由传统向近代国际秩序的转型过程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东亚国际秩序经历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的东亚区域秩序向近代东亚国际秩序转型的过程。近代东亚国际秩序是以近代条约来维系和规范各国关系,建立在以中国、朝鲜、日本叁国相互关系基础上的东亚社会的行为规则和保障机制。本文主要论述了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东亚区域秩序由传统向近代国际秩序的转型过程及其影响,分析了在近代东亚国际秩序下,中国与朝鲜、中国与日本关系的变化情况。在“西势东渐”的世界形势下,东亚中朝日叁国相继“开港”,中国和朝鲜封建势力在各种领域仍占有绝对优势,唯独日本在经历明治维新之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最后走向侵略周边国家的军国主义道路。传统的东亚区域秩序既要面临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又要面临在东亚内部日本对传统的东亚区域秩序的挑战。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及结果改变了东亚社会的实力对比,战败的清王朝以条约的形式宣布了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的终结,中国在传统的东亚区域秩序中的中心位置被日本取代,中日甲午战争在东亚区域秩序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催化作用。十年后的日俄战争,在东亚地区形成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帝国主义列强的“中立”、清王朝的“局外中立”和朝鲜的“中立”方针,使东亚地区的力量平衡和势力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东亚区域秩序发生了重大调整,列强之间以签订条约的形式调整和维护了其在东亚地区的利益,东亚地区形成了以近代条约规范和调整各国关系、东亚社会的行为规则和保障机制的近代东亚国际秩序。在近代东亚国际秩序下,东亚社会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近代中国与朝鲜关系呈现以“属国与自主之间”为特征的变化情况,近代中国与日本关系呈现以“中心与边缘的换位”为特征的变化情况。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秩序内的国与国的关系发展变化趋势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国际秩序转型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东亚区域秩序由传统向近代国际秩序的转型过程及其影响研究,我们也得到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主权观念、平等国家关系的实践等等,为新时代东亚国际秩序的构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8-05-18)
张云[3](2018)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与地区治理——东盟的东亚国际秩序观与中国-东盟-美国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解东盟国际秩序观和对外关系有3点至关重要:第一,东盟对于国内秩序和国际秩序联动性的认知;第二,东盟对于地区治理的期待的核心在于东盟内部团结;第叁,东盟与大国看待国际秩序和地区治理的视角不同。东南亚可以分为海洋东南亚和陆地东南亚两个部分,东盟的5个创始成员国属于海洋东南亚部分,冷战中他们的国际秩序观的共识是东盟成立和发展的知识基础。冷战后,中国的崛起以及东盟扩大到陆地东南亚部分带来了东盟内部两种不同的国际秩序观的出现,东盟原有的以海洋东南亚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观共识受到挑战,而东盟新的国际秩序观共识还处于变动期。作为地区治理的重要行为者,东盟未来能否继续发挥稳定次区域和沟通大国关系平台的作用,关键在多大程度上东盟内部,东盟与中美之间在国际秩序和地区治理的认知上达成新的共识和理解,这些也将成为本地区国际关系稳定的重要知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洋问题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赵帅[4](2017)在《壬辰战争与东亚国际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1592年壬辰战争爆发之前,东亚的国际秩序是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通过使用罗伯特·W·科克斯的历史结构理论分析方法,本文认为构成朝贡体系的核心因素分别是明朝强大的经济力量、华夷观念和朝贡制度。壬辰战争的爆发是由于前两个因素发生了变化,但是日本的挑战没有成功,一方面是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变化有限,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朝贡体系持久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朝贡体系这一历史结构中的华夷观念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崔思朋[5](2017)在《宗藩体系:古代东亚地区国际秩序运行及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东亚地区因其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区域。对于东亚地区国家关系名词表述较多,有"宗藩""朝贡""职贡"等词汇,但"宗藩体系"一词在其演变过程中,成为概括中国与周边番邦与属国之间关系的总称,用其来概括古代的东亚国际秩序应更为贴切。在这一体系中,作为宗主国的中国享有崇高的地位,各藩属国与中国之间等级有序。东亚宗藩体系的出现是有其必然原因的,同时也经历发端、发展、成熟、稳步推进、鼎盛及衰落等不同阶段。作为宗主国的中国通过政治上的吸引、经济上的往来、文化上的影响、军事上的征讨手段等维持着这一秩序。宗藩体系是古代东亚地区国际秩序的主要表现,相比于西欧封建时代的战乱频发,东亚地区的秩序是较为和谐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也与宗藩体系影响下的国际秩序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秩序维持了上千年,其所运行的手段包括武力征服、文化教化、利益吸附、宗教笼络等军事、政治、文化策略,这一体系也是有其封闭性、秩序性及稳定性等特征。(本文来源于《南都学坛》期刊2017年02期)
刘萌萌[6](2017)在《清代东亚国际秩序变迁背景下的琉球历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两朝,琉球作为中国藩属国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深受中国影响,琉球的历书历法即为这一影响之独特体现。本文以琉球历书为中心,探讨了明清两朝中国对琉球册封颁历制度的方式、意义、影响;梳理了琉球历书从明初到清末的变化历程;比较了琉球《选日通书》与清朝颁发的《时宪历》的同异;分析了 1719年清廷测绘琉球及琉球节气时刻表载入清朝《时宪书》背后的政治、科学及文化上的意义;阐释了清代中国天文历法传入琉球的途径及琉球人经过学习、消化吸收之后自造历书、建立本土历制的过程;分析了琉球改易历书的过程及原因;揭示了东亚国际秩序变迁与琉球历法、历书发展演变的密切关系。并得出结论:古琉球王国在明清两朝五百年时间里奉中国正朔,与中国存在着名副其实的藩属关系,而中国对琉球的文化吸引是理解中琉藩属关系的关键;历史上中琉之间包括历书在内的文化交往极大的改变了琉球古国的面貌,促使其逐步走向文明化。本文注重对中、日、琉叁方历史史料的掌握和比对分析,在对史料深入挖掘的基础上,阐释琉球历书发展演变的复杂原因,呈现中琉交往史上一段富有特色的天学传播历程。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使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驱动下的科技、文化传播状况,并对我们认识中日琉关系的历史和现状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1-11)
刘玉山[7](2016)在《试论历史上东亚国际秩序与中琉边界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地区自古以来存在着一个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我们称之为"东亚国际秩序",在此秩序下,中琉关系最为和谐。中琉边界也一向清楚,没有发生任何的领土纠纷,两国睦邻友好,书写了一段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佳话。(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11期)
张云[8](2016)在《东亚国际秩序的共建与中美日叁边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两年来,"挑战战后国际秩序"似乎成为主要国家之间相互指责的便利的习惯用语,同样在亚洲,中日关系的动荡也伴随着双方指责对方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激烈批评的交锋。究竟谁是国际秩序的挑战者?现行东亚国际秩序是什么?是否还继续有效?如果有重建的必要,那又应该如何实现?围绕这些问题,本文第一部分从全球层面入手分析,认为尽管战后建立了一系列国际机制,但实际上现行的国际秩序和治理机制是两大功能维度和叁大地理区域各种有限的国际秩序的迭加。第二部分从东亚地区层面入手,分析认为中国和美国、日本之间对于战后东亚国际秩序认知鸿沟是中美日叁边关系近年来摩擦不断的知识根源。第叁部分,在肯定"旧金山体制"的历史作用的同时,分析其局限性日益突出造成在政策实践中中美日战略互疑的加深。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新的东亚国际秩序建设过程的不确定性导致日本产生战略不安,指出这是中日关系近年来面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前所未有冲击的结构性原因。第五部分着重分析为什么让日本逐渐实现"战略自主"将是建立东亚新型国际秩序的必由之路,并探讨了日本实现"战略自主"后的风险是否可控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6》期刊2016-09-01)
连晨曦[9](2016)在《明清中琉宗藩关系对东亚国际秩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中琉之间保持了近五百年密切的宗藩关系,这对东亚海上贸易圈的形成、海上漂风难民的救助、中日之间情报传递,以及朝鲜、越南、日本等国的态度均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考察明清时期东亚地区的贸易往来、难民救助、情报获取以及各国对宗藩体制的态度,能够再现当时东亚国际环境,及其对东亚秩序的变迁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海交史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谢桂娟[10](2016)在《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多重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以中国为中心、以"朝贡-册封"为制度框架的东亚世界,存在着与近代以来以实力为手段的霸权秩序完全不同的国际秩序。学界对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存在形态、特征以及历史演变进程等方面,对东亚国际秩序内涵的研究较为薄弱,且资料零散。鉴于此,对传统东亚国际秩序进行重新解读十分必要。传统东亚国际秩序有多重内涵,华夷观是东亚秩序建构的基础,"朝贡-册封"是其形式,而中心-边缘关系则是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实质。(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东亚国际秩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东亚国际秩序经历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的东亚区域秩序向近代东亚国际秩序转型的过程。近代东亚国际秩序是以近代条约来维系和规范各国关系,建立在以中国、朝鲜、日本叁国相互关系基础上的东亚社会的行为规则和保障机制。本文主要论述了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东亚区域秩序由传统向近代国际秩序的转型过程及其影响,分析了在近代东亚国际秩序下,中国与朝鲜、中国与日本关系的变化情况。在“西势东渐”的世界形势下,东亚中朝日叁国相继“开港”,中国和朝鲜封建势力在各种领域仍占有绝对优势,唯独日本在经历明治维新之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最后走向侵略周边国家的军国主义道路。传统的东亚区域秩序既要面临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又要面临在东亚内部日本对传统的东亚区域秩序的挑战。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及结果改变了东亚社会的实力对比,战败的清王朝以条约的形式宣布了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的终结,中国在传统的东亚区域秩序中的中心位置被日本取代,中日甲午战争在东亚区域秩序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催化作用。十年后的日俄战争,在东亚地区形成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帝国主义列强的“中立”、清王朝的“局外中立”和朝鲜的“中立”方针,使东亚地区的力量平衡和势力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东亚区域秩序发生了重大调整,列强之间以签订条约的形式调整和维护了其在东亚地区的利益,东亚地区形成了以近代条约规范和调整各国关系、东亚社会的行为规则和保障机制的近代东亚国际秩序。在近代东亚国际秩序下,东亚社会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近代中国与朝鲜关系呈现以“属国与自主之间”为特征的变化情况,近代中国与日本关系呈现以“中心与边缘的换位”为特征的变化情况。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秩序内的国与国的关系发展变化趋势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国际秩序转型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东亚区域秩序由传统向近代国际秩序的转型过程及其影响研究,我们也得到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主权观念、平等国家关系的实践等等,为新时代东亚国际秩序的构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亚国际秩序论文参考文献
[1].杨家宁.壬辰战争后东亚国际秩序的演变与重构[D].延边大学.2019
[2].杨明璐.东亚区域秩序由传统向近代国际秩序的转型过程及其影响[D].延边大学.2018
[3].张云.地区性国际组织与地区治理——东盟的东亚国际秩序观与中国-东盟-美国关系[J].南洋问题研究.2018
[4].赵帅.壬辰战争与东亚国际秩序[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5].崔思朋.宗藩体系:古代东亚地区国际秩序运行及特征[J].南都学坛.2017
[6].刘萌萌.清代东亚国际秩序变迁背景下的琉球历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7].刘玉山.试论历史上东亚国际秩序与中琉边界问题[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张云.东亚国际秩序的共建与中美日叁边关系[C].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6.2016
[9].连晨曦.明清中琉宗藩关系对东亚国际秩序的影响[J].海交史研究.2016
[10].谢桂娟.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多重内涵[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