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论文-高会斌,白金君,田亚汀,薄爱华

人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论文-高会斌,白金君,田亚汀,薄爱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胃炎,胃肿瘤,免疫组织化学,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

人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论文文献综述

高会斌,白金君,田亚汀,薄爱华[1](2008)在《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胃癌中表达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arase,GSTπ)在胃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胃癌和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组织中的阳性率。结果:GSTπ在胃癌和胃炎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4.14%(43/58)和37.50%(15/40),两者差异显着(P<0.05)。GSTπ在胃癌低分化组阳性率偏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GSTπ在胃癌组织中有较高表达,检测GSTπ对提示预后及指导化疗方案选择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杨颖涛,刘林嶓[2](2008)在《皮肤癌组织中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颜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基底细胞癌(BCC)组织中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mRNA和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多相寡核苷酸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20例SCC、20例BCC、1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GST-π mRNA与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皮肤、不典型增生皮肤、SCC、BCC组织中GST-π mRNA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0%,20%,70%,80%,GST-π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30%,90%,90%。SCC与BCC组织中GST-π 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不典型增生皮肤和正常皮肤组织(P均<0.05)。结论:GST-π可能与SCC和BCC的发生发展有关,是SCC和BCC发生过程中的早期酶学变化。(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李长春,金先庆,王珊,章均,郭春宝[3](2007)在《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肺耐药相关蛋白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肝母细胞瘤中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4种耐药基因蛋白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肝母细胞瘤中的表达特点与肝母细胞瘤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肝母细胞瘤中P-gp、MRP1、LRP和GST-π的表达强度和分布。结果肝母细胞瘤具有原发耐药性,P-gp和LRP在肝母细胞瘤的多药耐药机制中起主要作用,MRP1起补充作用,GST-π起协同作用;4种耐药基因蛋白在肝母细胞瘤的表达与标本来源无关(P>0.05);P-gp在肝母细胞瘤不同病理类型中呈高强度强阳性表达。结论P-gp、MRP1、LRP和GST-π在肝母细胞瘤中表达的差异性,有助于肝母细胞瘤预后判断以及新辅助化疗中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本文来源于《中华小儿外科杂志》期刊2007年10期)

耿建华,刘兴国,管泽民[4](2006)在《4NQO诱发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舌癌癌变过程中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的表达特点。方法:6周龄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动物(n=30)的饮水中加入体积分数为0.001%的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水溶液7mg/(kg·d)。对照组(n=12)则仅给予饮用水。实验第2周、4周、8周、12周、16周和26周末,处死大鼠,其中实验组各5只,对照组各2只。处死动物后,从会厌部至口底前缘整体分离舌体,观察其大体形态,常规组织处理,免疫组化法检测舌黏膜组织内GST-P。结果:对照组大鼠未出现任何舌黏膜病变,舌体标本均呈GST-P阴性。实验第8周末,实验组大鼠舌黏膜开始出现上皮异常增殖,实验第16周末即有1只大鼠发生舌癌,26周实验组大鼠均出现舌癌。2周时实验组大鼠舌黏膜内开始出现GST-P阳性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GST-P阳性灶数目和大小逐渐增加。结论:GST-P可能与舌癌的发生有关。GST-P阳性反应早于大鼠舌黏膜的形态学改变,可作为反映癌前细胞代谢特点的良好标记。(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王晓明,欧晓娟,王宝恩,王泰龄,李军湘[5](2006)在《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实验性肝癌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应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研究从诱癌开始的肝组织中胎盘型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P)的动态表达,以更明确GST-P在实验性肝癌中表达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病杂志》期刊2006年08期)

钟良清[6](2005)在《P-糖蛋白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9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P-gp和GST-π多药耐药的表达。结果59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P-gp和GST-π表达的阳性标记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化疗有相关性(P<0·05)。结论P-gp和GST-π联合表达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密切相关,检测P-gp和GST-π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基层医药》期刊2005年08期)

钟良清[7](2004)在《P-糖蛋白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P 糖蛋白 (P gp)和胎盘型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GST π)在胃腺癌中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检测 86例胃腺癌中P gp和GST π多药耐药的表达。 结果  86例胃腺癌中P gp和GST π表达的阳性标记与胃腺癌临床化疗的相关性。 结论 P gp和GST π联合表达与胃腺癌化疗密切相关 ,检测P gp和GST π对胃腺癌化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基层医药》期刊2004年12期)

孙玉鸿,李雅江,王莉,冯贞玉[8](2003)在《胎盘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检测对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 π(GST- π)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及其用于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nzyme linkedimm unosorbent assay,EL ISA)对 5 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 10例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清标本的 GST- π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清 GST- π含量平均值均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 GST- π含量平均值 (P <0 .0 1,P<0 .0 1) ,阳性率分别为 90 .6 %、90 .0 %。在高分化肝癌组 GST- π上升程度显著高于中、低分化肝癌组 (P<0 .0 5 )。GST-π的阳性率与肝癌的 TNM分期及患者年龄、肿瘤家族史、饮食习惯和居住地理位置等无关 (P >0 .0 5 )。结论 :血清 GST- π检测对肝癌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作用 ,特别对原发性肝癌 ,是一项较为敏感的标志物(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科学》期刊2003年03期)

殷梅英,叶龙珍,孙宏夫,童淑兰,杨玲芳[9](2003)在《大肠癌中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拓朴异构酶-Ⅱ和P-糖蛋白耐药基因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大肠癌中胎盘型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GST Pi)、拓朴异构酶 Ⅱ (TOPO Ⅱ )和P 糖蛋白(PgP)耐药基因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即用型免疫组织化学微波加热法 ,对 98例大肠癌进行GST Pi、TOPO Ⅱ和PgP耐药基因检测分析。结果 ① 98例大肠癌中的GST Pi、TOPO Ⅱ和Pg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45 .92 %、2 6.5 3 %和 11.2 2 %。②大肠癌中GST Pi的阳性表达与年龄呈正相关 (r =0 .92 ,P <0 .0 0 5 )。结论 部分大肠癌患者的体内存在多向耐药基因 ,或癌细胞内原发存在对GST Pi、TOPO Ⅱ和PgP所介导的抗癌药物的耐药基因。对大肠癌患者在化疗前进行耐药基因检测 ,有助于选择合理的联合用药 ,提高疗效 ,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期刊2003年06期)

薄爱华,赵荧,屈明,张迎春,薛军[10](2002)在《大肠癌组织中人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大肠癌中人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π)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76例大肠癌和 30例正常大肠粘膜进行检测。结果 :GSTπ 在正常大肠粘膜阳性率为 1.3% ;在大肠癌阳性率为 6 8.4 % ;GSTπ 阳性表达与癌分化程度显着相关(P <0 .0 5 ) ;与性别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检测GSTπ 对大肠癌化疗方案制定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张家口医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人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检测颜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基底细胞癌(BCC)组织中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mRNA和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多相寡核苷酸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20例SCC、20例BCC、1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GST-π mRNA与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皮肤、不典型增生皮肤、SCC、BCC组织中GST-π mRNA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0%,20%,70%,80%,GST-π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30%,90%,90%。SCC与BCC组织中GST-π 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不典型增生皮肤和正常皮肤组织(P均<0.05)。结论:GST-π可能与SCC和BCC的发生发展有关,是SCC和BCC发生过程中的早期酶学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论文参考文献

[1].高会斌,白金君,田亚汀,薄爱华.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胃癌中表达的意义[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

[2].杨颖涛,刘林嶓.皮肤癌组织中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

[3].李长春,金先庆,王珊,章均,郭春宝.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肺耐药相关蛋白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肝母细胞瘤中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7

[4].耿建华,刘兴国,管泽民.4NQO诱发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表达[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

[5].王晓明,欧晓娟,王宝恩,王泰龄,李军湘.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实验性肝癌中的表达[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

[6].钟良清.P-糖蛋白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05

[7].钟良清.P-糖蛋白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04

[8].孙玉鸿,李雅江,王莉,冯贞玉.胎盘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检测对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

[9].殷梅英,叶龙珍,孙宏夫,童淑兰,杨玲芳.大肠癌中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拓朴异构酶-Ⅱ和P-糖蛋白耐药基因的表达及意义[J].上海医学.2003

[10].薄爱华,赵荧,屈明,张迎春,薛军.大肠癌组织中人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表达及意义[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

标签:;  ;  ;  ;  

人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论文-高会斌,白金君,田亚汀,薄爱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