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秦汉之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断于法,黄老之术,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
秦汉之际论文文献综述
张拥军[1](2019)在《骤变与渐变:秦汉之际的法律儒家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秦汉之际是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起步阶段,然而由于政权更迭引起的学术思想嬗替,学者大多视此时的法律儒家化为"骤变"。梳理秦汉之际法律制度的承继与变迁,对"一断于法"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探寻这一时期法家精神的脉络以及"春秋决狱"为汉代司法注入的新价值,可以发现,从"一断于法"到"春秋决狱"并非"骤变",而是"渐变"。(本文来源于《学习与实践》期刊2019年09期)
许珂[2](2019)在《秦汉之际谋国者的悲喜人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历史上,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天下之大,能谋天下者寥寥无几。西汉的“文景之治”受到历代帝王和学者的推崇,它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晁错和霍光,就是当时(本文来源于《衡阳日报》期刊2019-02-26)
薛小林[3](2018)在《关系、人情与秦汉之际的政治和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周秦之际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剧变,在传统的宗族血缘之外,还产生了多种新型人际关系,关系和人情在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秦汉之际的历史舞台上,时人利用家人、同道、同乡、朋友、同事、师生等各种关系以实现各自的目标,成为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经常性现象。秦汉之际的人际关系形态是周秦之变的结果,人情的因素和关系的作用弥散到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本位的人情社会于是形成,并成为一种长期的历史存在。(本文来源于《理论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王立国[4](2018)在《秦汉之际关中本土文化与异地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秦汉之际的关中文化,在经历了秦风与诸子的文化交融后,逐步由尚武之风、内施仁政、贤人政治、任用法度、周时的礼乐法度向秦代的专任刑罚过渡,其中始皇帝对于秦风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消弭变化的作用。在秦人征战的过程中以及一统政权后的政治作为上,法家、纵横、杂家、阴阳、神仙家起了重要的作用,前叁者促进了秦人统一天下的步伐,阴阳家在解释政权的合法性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而神仙家不但没有满足统治者的个人欲望,而且为秦王朝的加速灭亡埋下了祸根。而作为关中之地,本土先儒礼乐文化的根基在楚汉之争的战火中再遭涂炭。(本文来源于《云梦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何大海[5](2017)在《秦汉之际法道二家的“无为而治”理念与政治分工的实效性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之后,不论是重视"法术势"叁者结合的法家,还是强调"道生法"的黄老道家,都成为各自历史时期的官方统治思想。二家学说虽有不同,但都提倡"无为而治"中所体现的"君臣不同道",即"君无为而臣有为"这一政治分工理念,因而在中央集权制度框架内,本应对于君权的限制、贤才的重视、治理国家的成本操作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政治实效性。但从史实效果来看,秦帝国的二世而亡说明秦朝君臣并没有实践法家学说关于这种分工的合理性政治构建,而汉初"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却反映出汉代君臣在黄老"无为而治"的分工模式下产生的理想效果。政治理论的意义不仅在其创新点上,更需要体现在其政治实效性上,因而这种"无为而治"的分工理念为我们今天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衡水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琦[6](2017)在《秦汉之际中国的儒学与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秦汉之际,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期,也是中国古代儒学和史学的转型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得到了统一;儒学在董仲舒的倡议下,确立了独尊的地位;史学巨着《史记》出现。中国古代社会的儒学与史学的发展始终是如影随形的,秦汉时期也不例外。因此,要想对秦汉之际的儒学与史学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必要将儒学与史学进行综合考察,并以《史记》为例进行分析。纵观中国古代社会,儒学与史学的发展始终如(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7年24期)
张文华[7](2016)在《《史记》与秦汉之际淮河流域军事地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兵学色彩浓厚,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理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此关注不够。秦汉之际淮河流域尤其是淮北地区成为群雄竞逐的主要沙场,文章以此作为研究的基本地域范围,充分发掘和利用《史记》的相关记录,从军事地理的视角较为细致地分析不同时段的军事争夺和攻守形势,期望以此为个案,引起学界对《史记》军事历史地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蔡平[8](2016)在《从岭南叁郡至南越国——秦汉之际“陆梁”说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的岭南地区纳入统一王朝版图,经历了从秦始皇的岭南叁郡之设至汉武帝平定南越国的历程。司马迁对秦汉之际中央王朝经略岭南的记述中,以"陆梁"指称岭南百越之地,既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所指,更是岭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性格的指称。其中寄寓了秦汉之际官方话语系统中的岭南观念和为解决岭南百越孤悬问题所采取的特别措施。"陆梁"之说兼有了地理和文化的双重内涵。(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郑连根[9](2016)在《制度安排下的亲情冷暖——秦汉之际家庭关系一瞥》一文中研究指出商鞅变法时曾颁布过一项法律,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意思是一个家庭如果有两个成年男子却还不分家的,就要交纳双倍的赋税;还有一项法律,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内息",意思是你们父子兄弟不但要分家,还不能居住在同一屋檐下。这两项法律彻底摧毁了大家族,让成年父子必须分(本文来源于《同舟共进》期刊2016年03期)
黄明明,严琳[10](2015)在《司马迁民族大一统思想探究——以秦汉之际的民族关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司马迁撰《史记》为少数民族开篇立传,以此管窥其民族大一统思想。其思想继承了前代思想家的"大一统"理论,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求,是先秦及秦汉时期民族之间交流及其政治举措促进的结果。司马迁的民族观被后代史学家所沿袭,亦可看成当今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论源泉。(本文来源于《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秦汉之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历史上,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天下之大,能谋天下者寥寥无几。西汉的“文景之治”受到历代帝王和学者的推崇,它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晁错和霍光,就是当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秦汉之际论文参考文献
[1].张拥军.骤变与渐变:秦汉之际的法律儒家化[J].学习与实践.2019
[2].许珂.秦汉之际谋国者的悲喜人生[N].衡阳日报.2019
[3].薛小林.关系、人情与秦汉之际的政治和社会[J].理论学刊.2018
[4].王立国.秦汉之际关中本土文化与异地文化[J].云梦学刊.2018
[5].何大海.秦汉之际法道二家的“无为而治”理念与政治分工的实效性新探[J].衡水学院学报.2017
[6].王琦.秦汉之际中国的儒学与史学[J].牡丹.2017
[7].张文华.《史记》与秦汉之际淮河流域军事地理初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
[8].蔡平.从岭南叁郡至南越国——秦汉之际“陆梁”说新论[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6
[9].郑连根.制度安排下的亲情冷暖——秦汉之际家庭关系一瞥[J].同舟共进.2016
[10].黄明明,严琳.司马迁民族大一统思想探究——以秦汉之际的民族关系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