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度分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海夏季风,爆发,年代际变异,季节内变化与季节以上变化
温度分量论文文献综述
尤俊丽,简茂球,林晓霞[1](2019)在《春季对流层温度的季内和季节以上分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代际变化的相对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在1993/1994年出现显着的年代际提早,探讨了大气要素场的不同时间尺度分量季节演变的年代际变异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年代际变异的相对影响作用。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年代际提早与南海季风区对流层经向温度梯度季节性逆转的年代际提早有密切联系。南海季风区5月中对流层经向温度梯度年代际增强主要由季风区北部温度的年代际显着增暖造成。季内分量和季节以上分量对1993年之前南海季风区经向温度梯度逆转及加强时间偏晚的作用同等重要。经向温度梯度距平的季节以上分量主要源于季风区北部温度相应分量的贡献,而季节内分量则主要由南部相应分量影响所致,并由25~90 d分量所主导。季节以上分量对1994年之后南海季风区经向温度梯度逆转及加强时间偏早的贡献要大于季节内分量的贡献。经向温度梯度距平的季节以上分量和季内分量对总距平的正贡献都主要来自于季风区北部温度相应分量。两种季内低频分量对温度梯度季内分量的贡献率相当,10~25 d分量主要由南海北部温度相应分量所主导,25~90 d分量对总距平的正贡献也源自北部分量。准双周振荡分量对各年代南海夏季风爆发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高佩佩[2](2019)在《双分量玻色气体在有限温度下的力学稳定性和相分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运用Hartree-Fock平均场理论和Popov理论研究了在有限温度下赝自旋为1/2的双分量玻色气体的相图。当相同自旋原子之间具有排斥相互作用,相反自旋原子之间具有吸引相互作用时,体系在σx-σy平面具有旋转对称,出现横向磁化。系统发生一级相变。均匀体系在中等密度的一定范围内会出现力学不稳定性,从而导致气体正常相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相的相分离。这种相变与经典气液相变类似,在两相共存区间物态方程的等温曲线表现为特征性的饱和气压平台。在非均匀体系简谐势阱中,通过密度分布出现跳变可以观测到相分离的现象,这种密度跳变幅度与温度和相互作用强度有关。对于给的定温度T≠0,当相空间密度nλT3《1时双分量玻色气体的等温曲线趋近于经典气体等温曲线,粒子没有自旋极化,我们称之为非极化正常相(以下简称正常相)。随着原子密度的增加,体系出现横向磁化进入铁磁相,由于不满足热力学稳定性条件,系统出现塌缩且塌缩温度大小与吸引相互作用强度有关,我们从解析上得到铁磁相会比凝聚相先出现。在玻色凝聚相中随着粒子数密度的增加,热原子数目越来越少,横向磁化几乎都来自凝聚粒子的贡献,最终趋于1。之后我们就热力学稳定性条件给出了体系正常相和凝聚相压缩率公式,可以从定性上判断出气体物态方程曲线的变化趋势。根据热力学中自由能最小原理,发现等温压强曲线出现等压平台,体系发生相分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整个体系的物态方程曲线,得到体系相图。然后,我们根据局域密度近似,考察了在简谐势阱中双分量玻色气体的相分离现象。原子云分布是壳层结构,在相边界处密度出现跳变,且跳变幅度与相互作用强度和温度都有关系。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实验上可以根据原位成像技术观测到原子云的密度分布。当相同自旋原子的排斥相互作用与相反自旋原子的吸引相互作用强度接近相等时,Hartree-Fock理论不能正确描写体系相图。为克服这一缺陷,我们运用了 Popov理论,考察了量子涨落对于相图的影响。Popov理论包含了由量子涨落引起的Lee-Huang-Yang修正项对于自由能的贡献。对比这两种理论给出的相图,我们发现在两种散射长度比值等于-0.8附近时,两个理论给出的结果非常接近,说明在此参数范围内,量子涨落效应可以忽略不计,体系的相分离主要是由热涨落驱动的。(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罗雯[3](2019)在《年代际振荡分量在北半球温度变化中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初的全球增温减缓现象引起气象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对该问题的研究中发现,年代际的协同振荡在出现这类年代际信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气候内部变率在年代际尺度和多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为年代际调制振荡(DMO),在快速增温和增温减缓现象中均起到主导作用。同时,近年发生的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对当地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极端事件的特征与上世纪的极端事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出现的新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年代际协同振荡作用更加明显,探究其物理机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对于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至关重要。本文以21世纪初出现的全球增温减缓现象为切入点,分别对北半球陆地冷季和暖季气温的年代际振荡进行分析,探索年代际信号转换的物理机制,并对年代际气候变化背景下北半球陆地的干湿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CRU提供的1901-2015年北半球高精度月平均气温数据,通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分解北半球冷季的地表气温(SAT)时间序列,提取气候内部变率(ICV)的DMO信号,分析了历史时期DMO信号的周期变化特征并探究其对温度变化的调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全球增温减缓时期,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DMO呈下降趋势,且下降中心分别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西北部。基于以上两个下降中心建立的区域增强型DMO信号存在11-23年的周期振荡,且振荡幅度逐渐增大。通过气候指数对区域增强型DMO信号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北极涛动(AO)的年代际振荡分量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DMO信号的贡献最大(占比66%),特别是受近几十年的“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然而,大部分CMIP5模式并不能准确模拟出如此强烈的DMO信号,这也是模式对全球增温减缓现象模拟欠缺的可能原因之一。(2)利用与研究北半球冷季气温类似的方法,对全球增温减缓期间暖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北半球陆地暖季的平均气温持续上升,与冷季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北半球陆地暖季气温变化存在区域性差异,北美北部和欧洲东南部增温显着,而欧亚大陆中部为大范围降温区。尺度分析表明,上述叁个区域暖季气温的变化差异是长期趋势和不同冷暖位相的年代际变率(DMO)协同作用的结果。年代际变率与大气环流场密切相关,同一时期,北美北部和欧洲东南部的位势高度升高,相应的阻塞事件增多,引发极端高温事件导致局地气温加速升高,欧亚大陆中部则相反。因而,大气环流场的变化差异可能造成了增温减缓时期北半球暖季气温的区域性差异。(3)利用改进的干旱指数(AI)数据,对1948-2008年北半球陆地的干湿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大尺度气候变率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从1984年开始,北半球相对于气候平均态(1961-1990年)开始出现明显的干旱化,且干旱化程度持续加剧。但是自2000年开始的全球增温减缓时期,北半球陆地的干湿变化也发生了年代际的转变,由变干转为变湿。在此期间,北半球陆地的干湿变化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大部分地区AI有上升趋势,但是哈萨克斯坦、瑞典、美国阿拉斯加、格陵兰南部等少部分地区也有干旱化的趋势。利用EEMD方法提取AI时间序列的DMO信号,结果表明在增温减缓时期,由于DMO处于上升支,抵消了长期趋势造成的干旱化,使得AI距平由变干转为变湿。回归分析表明AO的年代际振荡分量对DMO信号的贡献最大,AMO次之,Nino3.4最小,因此正是由于AO的上升导致DMO处于上升支。(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高佩佩,贺丽,余增强[4](2019)在《双分量玻色气体在有限温度下的力学稳定性和相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Hartree-Fock平均场理论研究了赝自旋为1/2的双分量玻色气体在有限温度的相图。当相同自旋原子间具有排斥互作用、相反自旋原子间具有吸引相互作用时,均匀体系会在中等密度的一定范围内出现力学不稳定性,从而导致正常相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相之间的相分离。类似于经典气液相变,物态方程给出的等温曲线在两相共存区呈现特征性的饱和气压平台。在简谐势阱中,相分离造成原子密度在相边界处出现跳变,跳变幅度依赖于温度与相互作用强度。(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沈晶鑫,郑东健[5](2018)在《改进温度分量的拱坝变形时空分布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混凝土拱坝变形滞后特性的研究,分析了温度效应对坝体位移影响规律,并引入瑞利分布函数建立了改进温度分量的拱坝变形监控统计模型。再通过引入空间坐标,考虑变形值在空间的连续性,建立了改进温度分量的拱坝时空分布模型。由于所建立的监控模型因子较多,因此应用粒子群算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参数寻优。最后将所建立的拱坝变形时空分布模型应用于某拱坝变形监控中,结果显示:影响因子的个数减少,复相关系数及剩余标准差均优于传统模型,所建立的模型较传统大坝变形监控模型精度更高、拟合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吴国伟[6](2016)在《计量标准装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中因温度影响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计量标准装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中,因温度影响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应用分析,根据温度分量影响量的大小,总结了四种典型的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计量与测试技术》期刊2016年10期)
崔晨茜,韩姣姣,董丽莎,张红燕,司开学[7](2016)在《温度与海带挥发性成分量效关系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不同温度处理的海带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电子鼻分别检测不同加热温度(100、115、135、150℃)的条件下海带和生鲜海带间气味的变化,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并分析生鲜、100℃加热以及150℃加热条件下海带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电子鼻对不同条件下处理的海带样品的定性分析快速灵敏。运用GC-MS技术鉴定出生鲜海带、100℃和150℃加热海带中分别含有30种、43种、6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包括一些烃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以及酮类化合物。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海带的特殊风味。己醛、辛醛、壬醛、反-2-辛烯醛和1-辛烯-3-醇是生鲜海带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经过100℃加热的海带中风味的形成主要是十五烷、己醛、辛醛、反-2-辛烯醛、壬醛、癸醛、反-2-庚烯醛、2,4-癸二烯醛、醛类物质以及2-戊基呋喃的共同作用;150℃加热以后除了壬醛、2,4-壬二烯醛、己醛、辛醛和十五烷以外,出现了8-十七烯、糠醛、5-甲基糠醛等物质,它们对其风味的形成起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6年24期)
邢喜民,李桂荣,张涛[8](2016)在《GPS垂直分量与温度、气压的相关性分析及影响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新疆9个GPS观测站数据和所在地区的气温、气压数据,运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并探讨了温度、气压对GPS垂直分量影响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 GPS垂直分量周期近似为1a的变化为气温的影响;2气压对GPS垂直分量的影响基本是同步的,主要表现为短周期的震荡;3 GPS周年振幅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原因是年温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6年01期)
李婧璇,杨雅莲[9](2013)在《历史的分量与温度》一文中研究指出65岁这一年,颇有野心的易中天决定花五至八年时间,写一部36卷本的《易中天中华史》。对这一举动,他本人这样评价:折腾、不断刷新自己。一年后的5月16日,《易中天中华史》前两卷《祖先》《国家》首发。这套标榜“超越年龄和阶层”的中华史,颇有国民读物之架势,在(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报》期刊2013-05-24)
刘贝贝,陈坤城,佟剑杰[10](2009)在《大坝位移监控模型温度分量的欠拟合原因及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目前通用的大坝位移数学监控模型对原型监测数据产生欠拟合问题的原因,指出影响模型拟合精度的关键是过于简化了温度分量表达式。根据热量在坝体内外发生传递特点建立微小时段内的坝体热力学模型,分析了温度效应对坝体位移影响规律并引入瑞利分布函数描述其影响过程,结合经扩充的温度分量因子集以数值积分形式给出改进后的大坝位移数学模型温度分量的表达式。实例结果表明拟合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温度分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运用Hartree-Fock平均场理论和Popov理论研究了在有限温度下赝自旋为1/2的双分量玻色气体的相图。当相同自旋原子之间具有排斥相互作用,相反自旋原子之间具有吸引相互作用时,体系在σx-σy平面具有旋转对称,出现横向磁化。系统发生一级相变。均匀体系在中等密度的一定范围内会出现力学不稳定性,从而导致气体正常相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相的相分离。这种相变与经典气液相变类似,在两相共存区间物态方程的等温曲线表现为特征性的饱和气压平台。在非均匀体系简谐势阱中,通过密度分布出现跳变可以观测到相分离的现象,这种密度跳变幅度与温度和相互作用强度有关。对于给的定温度T≠0,当相空间密度nλT3《1时双分量玻色气体的等温曲线趋近于经典气体等温曲线,粒子没有自旋极化,我们称之为非极化正常相(以下简称正常相)。随着原子密度的增加,体系出现横向磁化进入铁磁相,由于不满足热力学稳定性条件,系统出现塌缩且塌缩温度大小与吸引相互作用强度有关,我们从解析上得到铁磁相会比凝聚相先出现。在玻色凝聚相中随着粒子数密度的增加,热原子数目越来越少,横向磁化几乎都来自凝聚粒子的贡献,最终趋于1。之后我们就热力学稳定性条件给出了体系正常相和凝聚相压缩率公式,可以从定性上判断出气体物态方程曲线的变化趋势。根据热力学中自由能最小原理,发现等温压强曲线出现等压平台,体系发生相分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整个体系的物态方程曲线,得到体系相图。然后,我们根据局域密度近似,考察了在简谐势阱中双分量玻色气体的相分离现象。原子云分布是壳层结构,在相边界处密度出现跳变,且跳变幅度与相互作用强度和温度都有关系。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实验上可以根据原位成像技术观测到原子云的密度分布。当相同自旋原子的排斥相互作用与相反自旋原子的吸引相互作用强度接近相等时,Hartree-Fock理论不能正确描写体系相图。为克服这一缺陷,我们运用了 Popov理论,考察了量子涨落对于相图的影响。Popov理论包含了由量子涨落引起的Lee-Huang-Yang修正项对于自由能的贡献。对比这两种理论给出的相图,我们发现在两种散射长度比值等于-0.8附近时,两个理论给出的结果非常接近,说明在此参数范围内,量子涨落效应可以忽略不计,体系的相分离主要是由热涨落驱动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度分量论文参考文献
[1].尤俊丽,简茂球,林晓霞.春季对流层温度的季内和季节以上分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代际变化的相对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19
[2].高佩佩.双分量玻色气体在有限温度下的力学稳定性和相分离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9
[3].罗雯.年代际振荡分量在北半球温度变化中的贡献[D].兰州大学.2019
[4].高佩佩,贺丽,余增强.双分量玻色气体在有限温度下的力学稳定性和相分离[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沈晶鑫,郑东健.改进温度分量的拱坝变形时空分布模型[J].水利水电技术.2018
[6].吴国伟.计量标准装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中因温度影响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应用分析[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6
[7].崔晨茜,韩姣姣,董丽莎,张红燕,司开学.温度与海带挥发性成分量效关系的解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6
[8].邢喜民,李桂荣,张涛.GPS垂直分量与温度、气压的相关性分析及影响机制探讨[J].地震.2016
[9].李婧璇,杨雅莲.历史的分量与温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
[10].刘贝贝,陈坤城,佟剑杰.大坝位移监控模型温度分量的欠拟合原因及改进[J].水电能源科学.2009
标签:南海夏季风; 爆发; 年代际变异; 季节内变化与季节以上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