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脉调转手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动脉调转手术,冠状动脉畸形
动脉调转手术论文文献综述
贾兵[1](2013)在《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动脉调转手术中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和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复习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冠状动脉解剖学特点,探讨异常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对动脉调转手术中的风险和相应的处理方法。方法完全性大动脉错位中冠状动脉的起源和分布有不同的描述方法,Leiden分类法,Yacoub和Radley-Smith分类法,以及波士顿儿童医院分类法,目前广为采用的是Leiden分类法。其中壁内型和单支冠状动脉处理(本文来源于《第15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期刊2013-04-11)
贾艳[2](2011)在《动脉调转手术术后的监护难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动脉调转手术后病人监护的不同侧重点与理念,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总结分析2008年~2010年,本科室行动脉调转手术病人的术前诊断、手术时机、术式差异以及术后叁大类监护特点。结果 :本组病例根据术前诊断、手术时机及术式的差异,通过采取叁大类有针对性的术后监护措施:新生儿期的护理;左心室功能的维护;肺动脉高压的护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低了并发症及死亡率。结论 :由于动脉调转手术病人的差异性,决定了术后监护的侧重点不同,通过确立此类手术的术后监护理念,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显着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2011冬季学术研讨会日程及论文摘要》期刊2011-11-10)
张雅娟,胡盛寿,李守军,王旭,郑哲[3](2010)在《动脉调转手术后中期生存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及TGA型右心室双出口(Taussig-Bing)患者行动脉调转手术(ASO)后的中期生存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01-01至2007-12-31期间来我院行动脉调转手术并存活出院的115例TGA合并VSD及Taussig-Bin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电话随访及院内随诊复查。结果:115例存活患者均完成了随访,随访时间1~8年(平均3.1年)。其中10例患者随访过程中院外死亡(死亡率8.7%,10/115)。Kaplan-Meier法分析中期生存率6个月、1年、5年、8年分别为94.8%,92.2%,89.3%,89.3%。Cox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年龄>3岁(相对危险度10.644,P=0.002)及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残存肺动脉高压(相对危险度4.864,P=0.047)是此类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TGA合并VSD及Taussig-Bing患者行动脉调转手术中期结果满意,死亡率及再手术率低。证实了手术年龄>6个月的TGA合并VSD及Taussig-Bing患者依然有手术适应证,但手术年龄>3岁者,术后1年死亡率高,故一定要做到定期随访,避免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黄国金[4](2010)在《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一期动脉调转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总结9例TGA患儿行一期ASO手术治疗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03年8月至2008年12月,9例TGA患儿,男8例,女1例;其中TGA/IVS 6例,手术日龄11- 45 d(25.83±14.59 d),体重2.8- 4.5 kg (3.42±0.73 kg);TGA/VSD 3例,手术日龄13- 109 d(54.33±49.37 d),体重2.5- 5.0 kg(3.83±1.26 kg)。术前SPO2:70- 88%。本组患儿术前通过超声明确诊断,1例术中测压,PP/PS:0.80。全组患儿均在气静全麻下行ASO治疗,采用DHLF,4例加用DHCA;采用“延伸吻合口法”重建主肺动脉。分析手术结果,同时与同期的1710例行心内直视手术CHD患儿对比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本组患儿转流时间220.78±68.36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2.00±24.52 min,4例DHCA时间8-17 min;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209.64±128.59 h,ICU滞留时间13.57±4.61 d,术后住院时间24.00±12.19 d;术中发现冠状动脉畸形2例;术后1例另合并CoA,行手术纠治;术后复查1例轻微PS,1例轻度AR。住院死亡2例,1例自动出院;延迟关胸3例。6例存活患儿随诊1- 4年,生长发育良好。与同期1710例患儿对比,CPB时间明显增长(p= 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增长(p= 0.000),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增长(p= 0.007)及术后住院时间增长(p= 0.033)。结论:ASO是目前一期解剖根治TGA首选的治疗方式,手术复杂,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明确的超声诊断有利于患儿的诊治,及时适量的使用PGE1和BSA术前管理为TGA/IVS患儿提供手术治疗机会,精确全面的左心室功能的判断决定手术选择,细致妥帖的冠状动脉移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CPB设备及材料的小型化及合理的管理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保证。手术中合理选择动脉横断位置,减少新肺动脉张力,其远期随访需进一步完善。(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0-06-01)
潘湘斌[5](2009)在《大动脉转位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分子机制及动脉调转手术中期临床疗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大动脉转位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研究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与单纯室间隔缺损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分子机制差异。方法:24例平均肺动脉压力大于30mmHg的患者,其中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1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14例。在体外循环开始前取右侧中叶肺组织。标本经HE及弹力纤维染色,评估肺血管病变程度。ELISA检测标本中eNOS、iNOS、ET-1、ET-AR、ET-BR、MMP-2、MMP-9及TIMP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室缺大小、术前肺动脉压力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而血红蛋白浓度、主动脉及肺动脉内氧饱和度及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值差异明显,p<0.05。两组肺标本Heath-Edwards分级在0—Ⅱ级,ELISA检测发现大动脉转位组的eNOS及MMP-2表达明显低于单纯室缺组,大动脉转位组与单纯室缺组eNOS分别为:280.13±101.92ng/mg及488.41±249.6ng/mg,p<0.05:MMP-2分别为31.68±15.36ng/mg及69.28±49.12ng/mg,p<0.05。两组iNOS、ET-1、ET-AR、ET-BR、MMP-9及TIMP表达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一氧化氮(NOS)系统、内皮素(ET)系统及金属蛋白酶(MMP/TIMP)系统的失衡参与TGA合并VSD患者的肺高压形成过程,相对于单纯VSD患者,TGA合并VSD患者的MMP2和eNOS表达下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肺动脉高压的进展及其肺血管病变的可逆性程度,这种改变可能与肺动脉内血氧饱和度异常增高有关。第二部分动脉调转手术中期疗效及危险因素分析目的:观察单中心大动脉调转手术(ASO)的中期结果,分析其中期存活率、主动脉瓣反流及肺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169例实施动脉调转术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其中男性129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11.71±26.3月。所有患者分为两组,Ⅰ组为室间隔完整型TGA,(n=56),Ⅱ组为室间隔缺损型TGA,(n=113)。随访存活的15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7.66±14.6月,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全组住院死亡19例(11.24%),Ⅰ、Ⅱ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SO术后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年龄大于6个月;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为:合并室间隔缺损、年龄大于6个月、术后新主动脉瓣Z值>1;术后肺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年龄小于1月,采用补片成型肺动脉。结论:ASO手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能获得良好的中期结果。TGA患儿应该尽早手术治疗,手术年龄大于6个月是中期死亡及主动脉瓣反流的重要危险因素;新主动脉根部与主动脉远端不匹配是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患儿的生长发育与肺动脉成型材料无生长特性的矛盾是导致术后肺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9-04-01)
刘迎龙,胡盛寿,沈向东,李守军,王旭[6](2008)在《259例动脉调转术不同年龄手术效果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研究1天~19岁大动脉转位患儿接受动脉调转手术(ASO)手术时的年龄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259例患儿(男190,女69)行 ASO。病种构成:79例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TGA/IVS)(≤2周28例,>2周51例);>2周 TGA/IVS 中一期 ASO34例,先期左室训练+ASO 17 例。115例伴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TOA/VSD)和45例 Taussing-Bing 畸形(TBA),共160例。TGA/VSD 及 TBA 中,≤6个月85例,>6个月25例。符合最佳手术年龄患儿(≤2周 TGA/IVS,≤6个月 TGA/VSD、TBA) 113例,错过最佳手术年龄患儿(>2周 TGA/IVS,>6个月 TGA/VSD、TBA)126例。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20例。手术方法:TGA/IVS 患儿均行 ASO,其中17例>2周 TGA/IVS 行先期左室训练;TGA/ VSD 及 TBA 患儿行 VSD 修补+ASO,其中3例>6月 TGA/VSD 患儿行先期肺动脉环缩;CCTGA 患儿行 VSD 修补+Senning 手术+ASO,其中4例行先期解剖左室训练。结果全组手术死亡27例,死亡率10.42%。平均随诊25.5±7.6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1例术后1年半因肺动脉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余患者无死亡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符合最佳手术年龄患儿手术死亡率13.3%;错过最佳手术年龄患儿手术死亡率7.94%。2006 年后(共140例),全组死亡率由18.49%降至3.57%(P<0.05),符合最佳手术年龄患儿死亡率由22.64%降至 5%(P<0.05),错过最佳手术年龄患儿死亡率由15.79%降至1.45%(P<0.05)。结论 ASO 应用于错过最佳手术年龄 TGA 患儿仍可取得满意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国际胸心血管疾病手术及介入治疗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08-01)
刘迎龙,胡盛寿,沈向东,李守军,王旭[7](2007)在《195例动脉调转术不同年龄手术效果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195例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复杂先心病的动脉调转术(ASO)的病种构成,病情特点,并对错过与未错过最佳手术年龄患者的手术疗效行对比研究。方法:195例中男140例,女55例,年龄1天-19岁,病种构成: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TGA/IVS)占总数的 31.79%(62例);室间隔缺损型大动脉转位(TGA/VSD)和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瓣下室缺(Taussig—Bing 畸(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期刊2007-11-01)
刘迎龙,胡盛寿,沈向东,李守军,王旭[8](2006)在《动脉调转术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型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患儿的手术适应证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动脉调转术(ASO)治疗年龄6~84个月、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室间隔缺损(VSD)型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手术疗效,探讨适当的手术适应证。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23例年龄6~84个月、中~重度PH合并VSD的大动脉转位(TGA)和右室双出口(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Taussig-B ing畸形)患儿行ASO,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7~84(22±21)个月,肺动脉压力24~80(44±14)mm Hg(1 mm Hg=0.133 kPa),肺血管阻力(PRA)49.2~1261.9 dyn.s.cm-5。合并主要畸形:左室流出道狭窄3例,肺动脉瓣下隔膜1例,主动脉瓣下隔膜1例。手术在全麻、低温(18℃~22℃)、低流量(50 m l.kg-1.m in-1)体外循环下完成ASO,合并畸形同期矫治。对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围手术期给予α受体阻滞剂或持续吸入低流量一氧化氮(NO)等治疗,改善肺血管压力;连续监测并控制肺动脉压、左房压、右房压。结果23例患儿病死率13%,3例死亡患儿死亡原因均与术前肺血管压力和阻力增高无明显关系。余患儿虽然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重症监护时间明显延长,但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明显下降(23 mm Hg±9 mm Hg,t=13.28,P=0.000),痊愈出院。结论对年龄6~84个月,合并VSD并发中~重度PH的VSD型TGA和Taussig-B ing畸形患儿,如一般状况良好,紫绀不严重(经皮血氧饱和度>60%),X线胸片示两肺血较多,心导管检查显示肺血管阻力仍在可接受的范围(PRA<1000dyn.s.cm-5),采用ASO仍可取得满意的效果,扩大了ASO的手术适应证。(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01期)
刘迎龙,胡盛寿,沈向东,李守军,王旭[9](2005)在《78例动脉调转手术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总结近年来动脉调转术(ASO)治疗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手术疗效,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78例患儿行动脉调转术,其中室间隔完整型[或含小的室间隔缺损(VSD)]大动脉转位(TGA),为室间隔完整型组30例;<6个月的VSD型TGA和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瓣下VSD(简称TaussigBing畸形),为<6个月VSD型组20例;>6个月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VSD型TGA和TaussigBing畸形,为>6个月VSD型组24例;矫正型TGA为矫正型TGA组4例。平均年龄(8.55±14.84)个月(2天~11岁)。合并主要畸形:左心室流出道狭窄7例,肺动脉瓣轻~中度狭窄7例,肺动脉瓣重度狭窄1例,主动脉弓中断1例,肺动脉瓣下隔膜1例,主动脉瓣下隔膜1例,镜面右位心1例。在全麻、低温(18~22℃)、低流量[50ml/(kg·min)]体外循环下完成动脉调转术,合并畸形者同期矫治。结果:全组病死率为14.1%(11/78)。其中室间隔完整型组、<6个月VSD型组、>6个月VSD型组和矫正型TGA组病死率分别是13.3%(4/30)、15.0%(3/20)、12.5%(3/24)、25.0%(1/4)。67例患者痊愈出院。平均随诊13.5±7.9(0.5~56)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紫绀消失,活动量增加,发育正常,无死亡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动脉调转术是解剖矫治TGA、TaussigBing畸形及矫正型TGA的首选术式。对年龄较大(>6个月)、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合并复杂畸形同期矫治以及一期姑息术后的二期动脉调转术患儿,手术疗效及中期随访结果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沈向东,李守军,王旭,刘迎龙[10](2005)在《动脉调转分期手术中左室训练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总结动脉调转分期手术中左室训练的临床经验。方法 2 0 0 1年4月至2 0 0 4年5月,为7例大动脉转位病儿做左室训练术。左室训练包括体肺动脉分流和肺动脉环缩两项操作。全组肺动脉收缩压 动脉收缩压值,从术前的0 .34增加至0 .76。2例需要同期做原发房间隔切除,1例需要二次校正肺动脉环缩。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4例在术后2周左右顺利完成二期动脉调转术,治愈出院。1例术后3个月再入院,做二期动脉调转,术后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因术后并发症未作二期手术。结论 左室训练为年龄超过新生儿期的单纯大动脉转位病儿做动脉调转术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房间交通对左室训练有重要作用;快速二期手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期刊2005年03期)
动脉调转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探讨动脉调转手术后病人监护的不同侧重点与理念,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总结分析2008年~2010年,本科室行动脉调转手术病人的术前诊断、手术时机、术式差异以及术后叁大类监护特点。结果 :本组病例根据术前诊断、手术时机及术式的差异,通过采取叁大类有针对性的术后监护措施:新生儿期的护理;左心室功能的维护;肺动脉高压的护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低了并发症及死亡率。结论 :由于动脉调转手术病人的差异性,决定了术后监护的侧重点不同,通过确立此类手术的术后监护理念,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显着提高手术成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脉调转手术论文参考文献
[1].贾兵.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动脉调转手术中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和处理[C].第15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2013
[2].贾艳.动脉调转手术术后的监护难点[C].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2011冬季学术研讨会日程及论文摘要.2011
[3].张雅娟,胡盛寿,李守军,王旭,郑哲.动脉调转手术后中期生存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0
[4].黄国金.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一期动脉调转手术治疗[D].南昌大学.2010
[5].潘湘斌.大动脉转位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分子机制及动脉调转手术中期临床疗效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
[6].刘迎龙,胡盛寿,沈向东,李守军,王旭.259例动脉调转术不同年龄手术效果对比研究[C].第六届国际胸心血管疾病手术及介入治疗研讨会论文集.2008
[7].刘迎龙,胡盛寿,沈向东,李守军,王旭.195例动脉调转术不同年龄手术效果的对比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2007
[8].刘迎龙,胡盛寿,沈向东,李守军,王旭.动脉调转术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型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患儿的手术适应证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06
[9].刘迎龙,胡盛寿,沈向东,李守军,王旭.78例动脉调转手术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循环杂志.2005
[10].沈向东,李守军,王旭,刘迎龙.动脉调转分期手术中左室训练的临床应用[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