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蕈菌论文-何山文,雷琼,马立安

野生蕈菌论文-何山文,雷琼,马立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野生蕈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DNA提取,CTAB法,CTAB-SDS法,野生蕈菌

野生蕈菌论文文献综述

何山文,雷琼,马立安[1](2018)在《2种提取野生蕈菌DNA方法的比较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TAB法和SDS-CTAB法分别提取真菌DNA,通过分析比较DNA产量和PCR扩增效果,以筛选优势提取方法应用于野生蕈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2种方法都能提取获得目的 DNA,并可直接用于PCR扩增分析,但SDS-CTAB法提取的总DNA产量高、质量好,操作方法简便,故作为优势DNA提取方法分析鉴定了16个供试野生蕈菌,其序列提交NCBI获得了基因登录号,进行了分子系统鉴定。(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8年06期)

刘红霞[2](2014)在《大型真菌ITS鉴定及8种野生蕈菌的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野生菌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食用菌(包括药用菌)约2000余种,其中已驯化成功的有50余种,主栽品种20多个,支撑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研究首先采用18S rDNA和28S rDNA基因间隔序列(ITS)鉴定技术,对从河北省野生菌产区采集到的27种野生高等真菌子实体及17种来自子实体的菌丝体(分离菌种)进行了鉴定。随后,对其中8种具有一定食用或药用价值的野生菌种开展了驯化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ITS分子生物学鉴定,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了27种野生菌的分类地位。2.对17个来自子实体分离菌种的ITS分析结果表明,除1种为污染杂菌外,其余菌种身份均得到确认。3.对8种野生菌的驯化研究结果如下:(1)碳源筛选:最适宜橘黄裸伞和朱红栓菌生长的碳源为蔗糖;最适宜肉色香蘑、水粉杯伞、小白蘑和紫丁香蘑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宜树舌灵芝和香杏丽蘑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2)氮源筛选:最适宜橘黄裸伞、树舌灵芝、水粉杯伞、小白蘑、紫丁香蘑生长的氮源为酵母粉;最适宜朱红栓菌生长的氮源为牛肉膏和硫酸铵;最适宜肉色香蘑生长的氮源为硫酸铵;最适宜香杏丽蘑生长的氮源为蛋白胨。(3)无机盐筛选:最适宜橘黄裸伞、朱红栓菌生长的无机盐为磷酸二氢钾,其次是硫酸镁;最适宜树舌灵芝生长的无机盐为硫酸镁,其次是磷酸二氢钾。(4)正交实验结果:橘黄裸伞最适宜的营养因子最佳组合配方为:蔗糖25g/L,酵母粉8g/L,磷酸二氢钾4g/L,硫酸镁2g/L;朱红栓菌最佳营养因子组合配方为蔗糖25g/L,牛肉膏5g/L,磷酸二氢钾3g/L,硫酸镁1g/L。(5)pH筛选:最适宜橘黄裸伞和紫丁香蘑生长的pH为5.5;最适宜朱红栓菌、肉色香蘑、树舌灵芝生长的pH为5.0。(6)温度筛选:最适宜橘黄裸伞和朱红栓菌生长的温度均为25℃。(7)光照筛选:橘黄裸伞、朱红栓菌两个菌株生长过程中均不需要光照,过多的光照还可能抑制橘黄裸伞菌丝的生长。(8)母种培养基配方筛选:最适合橘黄裸伞、树舌灵芝、水粉杯伞生长的培养基为玉米粉培养基;最适合朱红栓菌生长的培养基为木屑+麸皮煮汁培养基;最适合肉色香蘑、香杏丽蘑、紫丁香蘑生长的培养基为PDA+牛粪煮汁培养基;最适合小白蘑生长的培养基为PDA+蘑菇煮汁培养基。(9)原种培养基配方筛选:最适合橘黄裸伞生长的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麸皮培养基(棉籽壳83%,麸皮15%,葡萄糖1%,石膏1%,含水量65%,pH6~7);最适合朱红栓菌、树舌灵芝生长的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木屑+棉籽壳培养基(木屑40%,棉籽壳43%,麸皮15%,葡萄糖1%,石膏1%,含水量65%,pH6~7);最适合肉色香蘑生长的原种培养基配方为麦粒+牛粪培养基(麦粒78%,干牛粪10%,麸皮10%,葡萄糖1%,石膏1%,含水量65%,pH6~7)。(10)出菇试验:成功获得了橘黄裸伞和朱红栓菌的子实体,橘黄裸伞第一潮菇产量为50g,生物学效率为13.3%;朱红栓菌第一潮菇产量为73g,生物学效率为16.2%。(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3-10)

雷雨,陈兰,姬凌云,邱成书,张颖[3](2011)在《卧龙保护区18种野生蕈菌重金属含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22份土壤样本以及18种共计125株野生蕈茵样本,采用微波消解法处理样品,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法和石墨炉法)测定样品中Cu、Zn、Cr和Pb的含量.结果显示:土壤中Cu、Zn、Cr和Pb的背景含量依次为20.56 mg/kg,21.39mg/kg,0.03 mg/kg,8.26 mg/kg.蕈茵中,Cu的最大累积浓度为381.04 mg/kg(红枝瑚菌);褐环粘盖牛肝茵中Zn和Cr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42.30 mg/kg和3.60 mg/kg;黑柄铦囊蘑中Pb的含量最高,平均累积浓度为4.11 mg/kg.总体上,卧龙保护区内野生蕈茵对Cu、Zn和Cr具有富集效应,而对Pb则不富集.(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周在进,刘刚,任先培,张玉宾,罗庇荣[4](2010)在《野生蕈菌孢子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了9种野生蕈菌的孢子,分析了主要吸收峰的归属,结果显示孢子的主要成分为脂类物质、蛋白质和多糖等。在1800—750cm-1光谱范围内,不同属、不同种的野生蕈菌孢子光谱显示了一定的差异,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种类的孢子。对1800—1500cm-1和1200—1000cm-1范围的二阶导数光谱分别进行相关分析,9种孢子在1800—1500cm-1范围内的相关性相对较好,相关系数在0.843—0.998范围,表明它们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脂类物质、蛋白质等比较相似;在1200—1000cm-1范围内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最大为0.780,最小为0.144,表明多糖物质构型或含量具有较大差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特征峰分析和相关分析极有可能用于鉴别蕈菌孢子。(本文来源于《光谱实验室》期刊2010年01期)

赵云强[5](2009)在《野生蕈菌菌种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自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以来,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生物技术已经用于蕈菌的分类鉴定研究。目前,常用的技术有: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序列特异扩增区域(SCAR)、ITS序列分析等。其中ITS序列分析技术在蕈菌的分类鉴定研究中较其它技术精确性好,因而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从福建地区共分离和收集了91株供试野生蕈菌。在初步经典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供试菌株的ITS区段的序列分析结果和菌株营养体特征的研究结果,综合鉴定结果如下:1.异担子菌亚纲:木耳目5株,只黑木耳Au.a0081鉴定有误,更名为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 )。2.同担子菌亚纲:多孔菌目共34株,2株是污染的杂菌,11株经鉴定重新更名;伞菌目共45株,18株经鉴定重新更名,其中鸡枞Sp.sp0203误分离成了马勃菌属的种类。皮伞Sp.sp0237,误分离成了灵芝属的种类;硬皮马勃目1株经鉴定无误;腹菌目1株经鉴定无误;灰包菌目3株,经鉴定无误。3.子囊菌亚纲:鹿角菌目1株,椿象虫草Sp.sp0285经鉴定有误,重新更名为肉座菌目的Hypocrea voglmayrii。另有1株未鉴定出。(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余丹凤[6](2008)在《两种野生蕈菌几种微量元素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贵州鸡纵菌、云南鸡纵菌、贵州香菇、云南香菇子实体中Fe、Cu、Ca、Mg、Mn、Zn六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贵州鸡纵菌的Fe、Cu、Mn的含量最高,云南鸡纵菌的Mg含量最高,Zn含量最高的是云南香菇。(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08年02期)

刘刚,刘剑虹,宋鼎珊,董勤,欧家鸣[7](2005)在《野生食用蕈菌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测试了野生食用蕈菌子实体不同部位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同一蕈菌的菌盖皮、菌褶、菌盖肉、菌柄的红外光谱显示差异,红菇科红菇属的青头菌、大红菇的菌盖皮与其他部位的光谱有较大差异;鹅膏科鸡菌的菌褶与其它部位的光谱有明显区别。表明蘑菇同一子实体不同部位的化学组成有差异。通过蘑菇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有可能区分不同种类的蘑菇。(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05年07期)

张丹,郑有良,罗英[8](2004)在《川滇山区几种野生食用蕈菌重金属含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在川滇山区采摘的6种野生食用蕈菌中的重金属(Hg,Cd,As,Pb,Cu,Ni,Cr,Zn,Fe,Mn)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蕈菌种类吸收重金属的能力不同,具有种的特异性,有地域性。松茸积累Cd,Cu,Zn的能力最强,美味牛肝菌对Hg、As和Pb的积累最多,松茸中的Hg含量也较高,超出了正常值范围,提示环境存在Hg污染;黑木耳对Ni、Mn和Cr的积累能力最强;银耳对几种重金属的反应迟钝,对Hg,Cd,Pb,Cu和Mn的吸收均为最低值。提出应加强蕈菌担子果中重金属含量与生长基质相互关系的研究。由于蕈菌有高的重金属积累能力,在点源和面源污染环境中栽培蘑菇及培养菌丝体,在生物治污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蕈菌中重金属含量作为环境质量指示物方面的研究应该深入。(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杨祝良[9](2002)在《浅论云南野生蕈菌资源及其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野生蕈菌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仅野生食用菌就有约600种,其中目前具有重要经济、开发价值的有近60种,滇南、滇中和滇北都有可重点开发的种类,这些野生食用菌是云南各族人民物质生活中依赖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在改善膳食结构和发展经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云南野生蕈菌资源,在开发该省野生食用菌资源时,应重视发展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工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此外,人工促繁、优良菌种的引入和利用乡土菌种选育新品种,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云南的毒蘑菇,特别是剧毒菌,如灰花纹鹅膏和欧氏鹅膏的资源利用潜力较大,应重视此类毒菌毒素的研究和利用。(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魏高明,董万先,蒋忠阳,李冬平[10](1996)在《栾川县食药用蕈菌野生资源调查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栾川县食药用蕈菌野生资源调查初报魏高明董万先蒋忠阳李冬平(河南大学生物工程系,开封,475001)栾川县位于豫西南伏牛山区,E111°32′-112°05′,N33°80′-34°20′,自然值被类型较多,郁闭度较大,主要有落叶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6年03期)

野生蕈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野生菌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食用菌(包括药用菌)约2000余种,其中已驯化成功的有50余种,主栽品种20多个,支撑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研究首先采用18S rDNA和28S rDNA基因间隔序列(ITS)鉴定技术,对从河北省野生菌产区采集到的27种野生高等真菌子实体及17种来自子实体的菌丝体(分离菌种)进行了鉴定。随后,对其中8种具有一定食用或药用价值的野生菌种开展了驯化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ITS分子生物学鉴定,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了27种野生菌的分类地位。2.对17个来自子实体分离菌种的ITS分析结果表明,除1种为污染杂菌外,其余菌种身份均得到确认。3.对8种野生菌的驯化研究结果如下:(1)碳源筛选:最适宜橘黄裸伞和朱红栓菌生长的碳源为蔗糖;最适宜肉色香蘑、水粉杯伞、小白蘑和紫丁香蘑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宜树舌灵芝和香杏丽蘑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2)氮源筛选:最适宜橘黄裸伞、树舌灵芝、水粉杯伞、小白蘑、紫丁香蘑生长的氮源为酵母粉;最适宜朱红栓菌生长的氮源为牛肉膏和硫酸铵;最适宜肉色香蘑生长的氮源为硫酸铵;最适宜香杏丽蘑生长的氮源为蛋白胨。(3)无机盐筛选:最适宜橘黄裸伞、朱红栓菌生长的无机盐为磷酸二氢钾,其次是硫酸镁;最适宜树舌灵芝生长的无机盐为硫酸镁,其次是磷酸二氢钾。(4)正交实验结果:橘黄裸伞最适宜的营养因子最佳组合配方为:蔗糖25g/L,酵母粉8g/L,磷酸二氢钾4g/L,硫酸镁2g/L;朱红栓菌最佳营养因子组合配方为蔗糖25g/L,牛肉膏5g/L,磷酸二氢钾3g/L,硫酸镁1g/L。(5)pH筛选:最适宜橘黄裸伞和紫丁香蘑生长的pH为5.5;最适宜朱红栓菌、肉色香蘑、树舌灵芝生长的pH为5.0。(6)温度筛选:最适宜橘黄裸伞和朱红栓菌生长的温度均为25℃。(7)光照筛选:橘黄裸伞、朱红栓菌两个菌株生长过程中均不需要光照,过多的光照还可能抑制橘黄裸伞菌丝的生长。(8)母种培养基配方筛选:最适合橘黄裸伞、树舌灵芝、水粉杯伞生长的培养基为玉米粉培养基;最适合朱红栓菌生长的培养基为木屑+麸皮煮汁培养基;最适合肉色香蘑、香杏丽蘑、紫丁香蘑生长的培养基为PDA+牛粪煮汁培养基;最适合小白蘑生长的培养基为PDA+蘑菇煮汁培养基。(9)原种培养基配方筛选:最适合橘黄裸伞生长的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麸皮培养基(棉籽壳83%,麸皮15%,葡萄糖1%,石膏1%,含水量65%,pH6~7);最适合朱红栓菌、树舌灵芝生长的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木屑+棉籽壳培养基(木屑40%,棉籽壳43%,麸皮15%,葡萄糖1%,石膏1%,含水量65%,pH6~7);最适合肉色香蘑生长的原种培养基配方为麦粒+牛粪培养基(麦粒78%,干牛粪10%,麸皮10%,葡萄糖1%,石膏1%,含水量65%,pH6~7)。(10)出菇试验:成功获得了橘黄裸伞和朱红栓菌的子实体,橘黄裸伞第一潮菇产量为50g,生物学效率为13.3%;朱红栓菌第一潮菇产量为73g,生物学效率为16.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野生蕈菌论文参考文献

[1].何山文,雷琼,马立安.2种提取野生蕈菌DNA方法的比较及其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8

[2].刘红霞.大型真菌ITS鉴定及8种野生蕈菌的驯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雷雨,陈兰,姬凌云,邱成书,张颖.卧龙保护区18种野生蕈菌重金属含量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4].周在进,刘刚,任先培,张玉宾,罗庇荣.野生蕈菌孢子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J].光谱实验室.2010

[5].赵云强.野生蕈菌菌种分离与鉴定[D].福建农林大学.2009

[6].余丹凤.两种野生蕈菌几种微量元素的比较分析[J].食用菌.2008

[7].刘刚,刘剑虹,宋鼎珊,董勤,欧家鸣.野生食用蕈菌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

[8].张丹,郑有良,罗英.川滇山区几种野生食用蕈菌重金属含量分析[J].山地学报.2004

[9].杨祝良.浅论云南野生蕈菌资源及其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2

[10].魏高明,董万先,蒋忠阳,李冬平.栾川县食药用蕈菌野生资源调查初报[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标签:;  ;  ;  ;  

野生蕈菌论文-何山文,雷琼,马立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