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考——我成长的导师(论文文献综述)
饶瑶[1](2020)在《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文中指出
李艳[2](2020)在《贵州省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乡村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振兴乡村教育和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政策,明确提出“发展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是关键”。乡村教师发展的核心则是其专业发展,而内生发展又是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却也是其薄弱领域。因此,有必要探究乡村教师内生发展,挖掘乡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乡村名师是乡村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其专业发展呈现出更多的内生特性。本文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选择了贵州省两位乡村小学名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观察、深度访谈以及实物收集等方法收集资料,对其成长经历和教育生涯中的发展故事进行叙事探究,解读他们由一名普通乡村教师成长为乡村名师的内生路径,提炼乡村名师内生发展值得推广的经验与规律,期望能给乡村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所助益。首先,本研究阐明了研究得以成立的理论与现实背景,详细梳理研究现状,获取研究意义,界定核心概念,并明确了叙事研究的设计理路。其次,勾勒并挖掘内生发展外在环境及其影响。根据场域理论将研究对象所处环境划分为家庭、学校和社区场域,分析环境因素及其对内生发展的影响和塑造。再次,叙事和把握内生发展历史进程及其经验。主要包括萌芽期乡村名师职业缘起的教育叙事,以及适应期、成长期及成熟期中每一个有意义的教育情境和思想独白,目的是呈现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和把握其内生发展经验。另外,深描内生发展的内在力量及其闪光点。深描推动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教育情意、发展意识和态度等主观镜像,发现其中值得倡导的关键之处和闪光点,提炼其内生发展风格。最后,基于上述叙事提炼内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从两位研究对象身上探寻其内生发展的共同点,明晰乡村小学名师内生发展值得推广的经验与规律,以期能够给乡村新青年教师提供经验借鉴。
赵娜[3](2020)在《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学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仅会制约教师工作热情的提高,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还会使其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受到损害。而由职业倦怠问题所导致的农村学前教师离职倾向加剧则会影响其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因此该问题已然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纵观国内外研究,渐趋出现定性与定量研究不相调和的问题:有些研究理论性很强,但缺少实证性的依据,有些实证研究则缺少理论依据。由此,本研究将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理论依托,欲以实证研究为主,辅以理论研究的思路,深度揭示农村学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本研究以全国18省34县的10581位县域内学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并运用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对当前县域内学前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展开翔实的探析,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倦怠型、倦怠倾向明显型学前教师占比较大,分别占比26.9%、44.2%。(2)就人口学特征变量而论,男性、年龄越大、学历层次越高、处于离异状态的农村学前教师倦怠问题较为突出。就工作特征变量而论,教龄在4-5年及11-20年、职称较低、在编、月收入在3000-4000元的农村学前教师的倦怠问题应给予重视。就劳动力市场变量而论,西部、县镇、独立公办幼儿园农村学前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高。(3)工作资源潜变量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负向影响,且作用总强度为-0.457。其中直接效应为-0.356,间接效应为-0.102。工作资源潜变量的间接效应是通过对工作要求潜变量的负向影响,进而借助于工作要求潜变量的中介效应而达成。工作要求潜变量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正向影响,且作用总强度为0.295。幼儿园层变量的纳入提高了各潜变量对于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强度,因此,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存在幼儿园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六点建议:1.构建具有组织支持性的工作环境,确保县域内学前教师顺利度过职业倦怠上升期;2.完善园所工作资源水平、淡化编制分野,提升县域内学前教师的薪资待遇;3.各地区弹性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确保教学资源配置均衡化;4.多维度引领园所工作资源改善,优化激励因素的实质作用;5.切实做到“对症施策”,确保不同属性幼儿园教师的倦怠问题得以解决;6.关注倦怠适应型学前教师,确保其倦怠程度不再加剧。
刘旭伟[4](2020)在《ZY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成人高等教育学历以其独特的教育形式,发挥着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作用。但是,随着80年代的独生子女热,适龄考生人数每年都在减少。同时,由于普通高等院校扩招,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生源减少这一重要的外部环境影响。ZY公司是专门从事成人学历教育的民办公司,随着国家政策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扶持,大量民办机构涌入,想从中分享红利。ZY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严峻,因此需要寻求营销策略的改进。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支付方式,学习方式等,都与互联网密切结合,颠覆了以往的商业模式,网络营销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本文以ZY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公司的网络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如公司没有形成完整的网络营销体系,缺乏网络营销专门人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公司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网络营销上,结果却并不理想,没有凸显网络营销的作用。文章也对ZY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公司具备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概述。基于STP战略对公司的市场进行细分,在客户群体上做了划分,找出ZY公司客户的特点、根据选定的客户群体与公司的产品吻合度选择目标市场,以及对目标市场进行定位。本文综合运用了 7Ps服务营销理论,在产品,价格定位,招生推广渠道,产品促销以及人员服务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改进的可行性建议。同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针对官方网站建设在内容设计,技术问题方面的改进方法。对微信平台运营在互动交流性,内容发布方面进行调整。也对公司一直采用的搜索引擎优化在技术,人员配备方面给出可操作性建议。最后,从人力资源,组织机构,资金供应和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几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以保证制定的营销策略能够合理实施。以期通过网络营销的策略改进,巩固客户群体,扩大市场占有率。
刘海峰[5](2020)在《园丁札记 ——一位小学教师班主任领导力生成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小学班主任是一支身份特殊的教师群体。他们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关键使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直接责任人和主要精神关怀者。新时代全球化、开放化和多元化的教育潮流促使班主任需要对学生的领导或管理方式发生转变。从传统的“为秩序而管理”转向“为自由而领导”是班主任领导力有效发挥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采用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以一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为研究对象,对其班主任领导力的整个“生成过程”展开追踪叙事,探寻H教师班级领导过程背后蕴藏的真正意义与价值。绪论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其次是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对已有研究不足的述评。再次是研究设计,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伦理道德问题和创新点。最后是对研究过程的详细展开,包括研究工具的使用、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及具体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包括领导力、班主任、小学班主任领导力。其次是对班主任领导力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整理,包括领导力五力模型、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和叶澜团队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第二章,主要是对H班主任领导力的生成过程展开研究。其中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将H教师的成长历程划分为童真成长期,师范教育期,初任适应期,职业探索期,胜任提升期五个阶段来论述。其二,对H班主任领导力的实践图景进行梳理。包括教学和管理权力(教学权、管理监控权),专业能力(教育决断力、人际沟通力、教育前瞻力),精神影响力(人格魅力、情感感召力、价值引领力)。其三,归纳出H教师班主任领导力的三个生成特征:互动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第三章,主要是对H班主任领导力的生成机制展开探索。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个体经历、个人特质、价值观念、重要他人、学校文化制度五个维度来探索H班主任领导力生成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其二,探索H班主任领导力的生成机理。为了使探索过程更加清晰,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生成机理模型,然后从生成的基础路径、生成的动力循环和生成的基础保障三个向度来阐释H班主任领导力的生成机理。总结及反思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对H班主任领导力生成背后的多重内涵、内外交促的生成条件、班主任领导力的生成之道进行总结。其二,对本研究进行反思。
张铭惠[6](2019)在《H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独创的育才选才的现代教育形式和考试制度,采取国家考试、社会助学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突破了学校教育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与其它教育形式相比,自学考试具有学习费用低廉、入学门槛低、学习考试形式灵活等独特优势,为社会青年创造了更多升学的便利条件。1981年初,教育部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自学考试制度的正式形成。自学考试制度创立近40年,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剧增,分层次培养符合不同行业需求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学考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H省6所高校的自学考试学生与高校教师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和个别访谈等方法,发现H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自考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不高;自考学历规模大幅下降,回升状况缓慢,专业设置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自考生参加全日制辅导的意愿不强,助学机构的作用逐年弱化。通过分析我国自学考试与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式的异同,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当前自学考试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诸多问题,科学剖析原因,以资借鉴。基于此,本研究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从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两个层面进行阐述:从客观环境来看,国家政策的调整引发了自学考试的生源危机;就业形势的变化导致自考毕业生就业难。从主观因素来看,表现为自考生思想认识不足;学校教学管理落后、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需求、培养方式滞后等方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采取有效措施,探索人才培养目标与考试内容改革路径;建立适应个性化教育要求的自学考试管理体系;在构建自学考试特色专业体系中夯实制度优势;为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就业新局面。只有不断调整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考生。
袁昱[7](2019)在《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到2018年提出的《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幼儿园教师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幼儿园新任教师的入职适应问题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能否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与此同时,开放的二胎政策,入园人数的上涨,大量新教任师加入幼儿园教师队伍,使得帮助幼儿园新任教师快速适应工作和成长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从沈阳市某重点幼儿园的三位入职一年内的新任教师入职适应情况入手,主要运用叙事研究方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三位被研究者分别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访谈、记录,之后对关键事件进行叙述,以探究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适应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幼儿园新任教师在入职初期遇到的问题,包括: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心理压力大;工作量的不适应;人际交往问题;角色定位问题。入职适应作为人的一种社会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内在因素包括专业水平、实习经历、性格特征以及职业期许。其中专业水平和性格特征占主要地位。外在因素包括高校专业培养、幼儿园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与氛围和家长对幼儿园教师的态度。除此之外,笔者还有意外收获,发现幼儿园新任教师除了在入职方面遇到问题之外,还有他们的闪光点,他们具有较强的执行力,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且善于反思。反映出当代年轻教师较好的精神面貌和不屈不挠的挑战精神。最后,笔者从新任教师个人的发展、高校专业教育、幼儿园培养以及社会层面提出帮助幼儿园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建议:个人方面,需要做好职前准备、保持积极的心态、发挥自己特长、学会自主发展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校专业教育应增设实践课程、为准教师们做好心理建设以及注重实习质量。对于幼儿园方面对新任教师的入职培养,建议设立新教师培养小组、通过谈话了解新教师需求以及建立新教师特有的评分机制。最后呼吁普及社会对幼师职业的正确认识。
张海艳[8](2019)在《循规性行动:一个乡村教师的成长》文中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在人们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一门专门职业之后开始成为各国的热点研究话题。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和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意味着教师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与个人的进步成长。为了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学术界有很多学者们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成功的经验借鉴价值。本研究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经验借鉴的同时也为我们广大的乡村教师展现希望和憧憬。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乡村远落后的资源有限性不仅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阻碍,也为教师提供了挑战自我和成长的机会,以及在有限资源的劣势环境下发现成长的可能路径。本文的研究以入职前中专学历出身并在乡村任教26年的x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的研究方法,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调查研究,在工作日期间每日跟随观察研究对象,并与研究对象进行结构性、半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的访谈。调研接近尾声时,笔者也慢慢在头脑中形成了x教师的成长轨迹,并根据x教师“今日”与“昨日”的行为特点,总结提炼出x教师成长中的关键因素。在X教师成长的这一案例中,x教师的行为总特点表现为规范化的行为标准和以规范为行动的界限并在行动目标的选择上以社会的价值规范为取向。笔者在导师的帮助下,将这一行为特点提炼概括为循规性行动。循规性行动既是本研究对象的行为特点,也是促成研究对象成长的关键,笔者在本文中尽可能对这一概念作了界定。文章以x教师的成长轨迹为线,以在成长中的关键事件为点,着重分析在这些成长的关键事件中x教师的循规性行动。总结出乡村教师成长的可能,即在与城市相比资源有限的劣势环境下,教师可以依循体制的规范、利用有限的乡村资源,脚踏实地、认真做好一个教师的本分工作并“努力争取做得更好一些”。通过如此做法,乡村教师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以及教师个人的成长。但是在体制的规范内依循规范获得成长的教师也会引起人们对一些有关价值理性问题的思考。教师的专业成长原本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准忽略了“学生角度”,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师成长渐渐演变异化为完成各种指标任务的过程,教师成为“专业成长”的工具;同时恪守规范也易导致教师是行政官僚化的员工在恪尽职守地完成任务、实现规划好的成长标准,而忘记了教师不仅仅是一名员工,更是学生的教师,是有着教育情怀和初心的教师,是“为了学生”的教师。
张龙宇[9](2019)在《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轨迹及其特质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已经进入质量提升的关键发展时期,乡村学前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短板,受到政府和社会等各方的严重关切。由于乡村社会特殊的地域背景、独特的经济文化发展样态、乡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分散与灵活等特点,加之乡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和教育教学资源的限制,乡村幼儿生源及师幼比的巨大差异,使乡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呈现出独特的发展历程和鲜明的专业成长特质。因此对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过程、阶段及其表现出来的专业成长特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试图科学合理地界定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成长阶段、专业成长特质等问题;在叙事研究范式下,描绘、勾勒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轨迹,界定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凝练出乡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特质。为更好地引导和支持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出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对策建议;促进乡村幼儿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改进。研究者通过在一所乡村幼儿园五个月的实地调研,在叙事研究范式下,采用访谈法、观察法、文本分析法对四位不同代际的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轨迹进行细致的描绘,划分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呈现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真实情况;结合对四位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轨迹的分析,凝练出目前一线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特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及建议。本研究发现,不同代际的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轨迹虽有区别,但也具有很明显的共同特点。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学习成长预备期、适应与累积期、胜任与成熟期、稳定与停滞期。通过对专业成长轨迹的分析,凝练总结出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六大特质:代际特质、实践特质、不确定特质、移情特质、关系特质、乡土特质。在对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轨迹描绘与分析,以及特质凝练的基础上,发现影响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复杂多样,但可概括归结为教师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因此本研究针对影响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因素,结合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理论,以及研究者从研究对象成长历程中获得的启发,从乡村幼儿教师自身提升和外部环境支持与改善两个方面提出促进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乡村幼儿教师自身的提升主要包括:乡村幼儿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乡村幼儿教师要提高有效自主成长的能力;乡村幼儿教师要建构合理的专业成长规划;乡村幼儿教师要增强专业认同能力。外部环境的支持与改善主要包括:提高乡村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为乡村幼儿教师减负降压;提升家园合作质量;营造乡村幼儿教师间互助合作的氛围;重视乡村幼儿教师的培训效果;加强对乡村幼儿教师的支持指导;优化乡村幼儿园的专业管理。
黄锐[10](2019)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育人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区别于普通高级中学,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国家的农村振兴战略中强调要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因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仅是就业、出国的教育,也是升学的选拔教育,要树立“就业有路,升学有望,出国有门,创业有成”的观念,促进学生目标明确,使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历史教育担负着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育人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的育人价值,探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历史教育育人价值的现状,育人价值的体现和意义,同时提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历史教育育人价值的实践、所遇问题及展望。本文拟分为四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和正文。绪论部分介绍的是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缘由以及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的创新性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即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育人价值的现状,其中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材分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育人价值的现状和缺失。第三部分重点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的内容,此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历史教育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育人价值,第二章讨论历史教育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的育人价值,第三章讨论历史教育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育人价值,第四章讨论历史教育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育人价值;第五章探讨历史教育的工匠精神的育人价值。对每一种育人价值都进行理论研究,内涵分析以及该价值历史教育的体现和现实意义的讨论。第四部分讨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育人价值实践,以及在实践中所遇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
二、自考——我成长的导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考——我成长的导师(论文提纲范文)
(2)贵州省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乡村教师发展的核心是专业发展 |
(二)内生发展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其薄弱领域 |
(三)乡村名师的内生发展意愿较强 |
(四)叙事研究能有效管窥和提炼乡村名师的内生发展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乡村小学名师 |
(二)教师专业发展 |
(三)教师内生发展 |
四、文献综述 |
(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二)内生发展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客观场域: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环境素描 |
一、家庭场域:内生发展形塑之源头 |
(一)C老师的家庭场域素描 |
(二)Z老师的家庭场域素描 |
二、学校场域:内生发展形塑之要地 |
(一)校园文化:发展动力生成的核心 |
(二)教师文化:为内生发展提供助力 |
(三)管理制度:为内生发展创造条件 |
(四)课堂教学:内生发展的主阵地 |
三、社区场域:内生发展形塑之助力 |
(一)山地特色造就一种“山的风骨” |
(二)民俗文化提升课程意识和专业知能 |
四、小结:客观场域的支持是促进教师内生发展的有力保障 |
第二章 回首过往:乡村名师内生发展历程叙事 |
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C老师 |
(一)萌芽期——内发梦想之初绽放 |
(二)适应期——不忘初心坚定教育信念 |
(三)成长期——自我提升之破茧而出 |
(四)成熟期——“阳光”照进乡村之破茧成蝶 |
二、兢兢业业育桃李,三尺讲台吐芬芳:Z老师 |
(一)萌芽期——父亲影响下怀揣梦想 |
(二)适应期——坚守初心,自主知识沉淀 |
(三)成长期——主动探索,促自我发展 |
(四)成熟期——千锤百炼,实现自我跨越 |
三、小结:把握内生发展阶段特征促进专业成长 |
第三章 主观境像: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自我认知 |
一、执着的教育情意 |
(一)追寻阳光的人:C老师 |
(二)教育是个良心工程:Z老师 |
二、强烈的内生发展意识 |
(一)“不能是最差”和“渴望得到学生及家长认可”:C老师 |
(二)“我要对得起”和“想成为优秀教师”:Z老师 |
三、勤奋为本与把握机遇 |
(一)勤奋为本下的多元出击 |
(二)不容错过的机遇和平台 |
四、小结:内在力量是发展核心,发展风格是成长基石 |
第四章 披沙拣金: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启示 |
一、正视客观场域,引领和帮助教师内生发展 |
(一)家庭场域是教师内生发展源动力支撑系统 |
(二)营造良好学校场域氛围为内生发展提供支持性条件 |
(三)社区场域是教师内生发展形塑的助推器 |
二、把握阶段特征,针对性推进教师内生发展 |
(一)划分教师内生发展阶段,有助于制定阶段发展目标 |
(二)根据阶段发展目标,针对性推进教师内生发展 |
三、激发教育情意和发展意识,夯实学科素养 |
(一)教育情意是教师内生发展的精神引领 |
(二)内发的强烈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内生发展的动力 |
(三)学科素养是教师内生发展的坚实基础 |
四、主动争取发展机会,开拓内生发展路径 |
(一)广泛阅读与勤于反思是教师内生发展的基石 |
(二)积极参加赛课为教师内生发展提供展现平台 |
(三)投身教育教学研究加快教师内生发展的步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现实背景 |
(二)理论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四、研究创新 |
第一章 相关研究与概念界定 |
一、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关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
(三)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二、概念界定 |
(一)县域 |
(二)倦怠 |
(三)职业倦怠 |
(四)教师职业倦怠 |
(五)学前教师职业倦怠 |
(六)工作要求 |
(七)工作资源 |
第二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一、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相关研究 |
(一)模型的缘起 |
(二)模型的核心概念 |
(三)模型的理论基础 |
(四)模型的基本内容 |
(五)模型相关的实证研究 |
(六)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评价 |
二、相关研究假设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研究工具 |
(一)工作要求量表 |
(二)工作资源量表 |
(三)学前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
四、研究样本选择和变量说明 |
(一)样本分布情况 |
(二)访谈样本情况 |
(三)数据处理 |
(四)变量说明 |
五、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建构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假设检验 |
一、基本描述性分析 |
(一)县域内学前教师样本分布基本情况 |
(二)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
二、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差异分析 |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二)工作特征变量差异分析 |
(三)劳动力市场特征变量差异分析 |
三、多层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与假设检验 |
(一)各变量的描述性估计 |
(二)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结构的验证 |
(三)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与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的建构 |
(四)多层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受多重因素制约,整体上存在群体差异性 |
(一)学前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现状在人口学变量存在差异 |
(二)学前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现状在工作特征变量存在差异 |
(三)学前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现状在劳动力市场特征变量存在差异 |
二、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受制于工作要求过多且面临诸多挑战 |
三、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受制于责任边界不明 |
四、工作资源对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负向影响 |
(一)薪资待遇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负向影响最低 |
(二)同事合作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负向影响最高 |
(三)决策参与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显着负向影响 |
(四)教学创新氛围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显着正向影响 |
(五)教学资源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显着负向影响 |
五、工作要求在工作资源与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
六、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存在幼儿园间的差异 |
第六章 研究建议 |
一、构建组织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使县域内学前教师顺利度过职业倦怠上升期 |
(一)实现县域内学前教师的工作职责从实然转向应然,制定合理的“平均工作要求”标准 |
(二)营造合宜的工作环境,加强对县域内学前教师的人文关照 |
二、完善园所工作资源水平、淡化编制分野,提升县域内学前教师的薪资待遇 |
三、各地区弹性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确保教学资源配置均衡化 |
四、多维度引领园所工作资源改善,优化激励因素的实质作用 |
(一)完善农村学前教师合作机制,破解其倦怠困局 |
(二)促进民主管理氛围的形成,切实解决其倦怠问题 |
(三)从博弈到双赢,从源头发挥教学创新氛围的作用 |
五、切实做到“对症施策”,确保不同属性幼儿园教师的倦怠问题得以解决 |
(一)多措并举降低独立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强度 |
(二)充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资力量,积极落实“两教一保”政策 |
(三)复归小学附属幼儿园独立办园的权利,使教师的各项权益均得到保障 |
六、关注倦怠适应型学前教师,确保其倦怠程度不再加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4)ZY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网络营销相关概念及特点 |
2.1.1 网络营销的概念 |
2.1.2 网络营销的特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STP营销战略 |
2.2.2 7Ps营销理论 |
2.2.3 直复式营销 |
2.2.4 网络软营销理论 |
2.3 网络营销常用模式 |
2.3.1 微信营销 |
2.3.2 网络搜索引擎营销 |
3 ZY公司网络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ZY公司现状分析 |
3.1.1 ZY公司概况介绍 |
3.1.2 ZY公司网络营销现状分析 |
3.1.3 ZY公司网络营销的访谈情况 |
3.2 ZY公司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
3.2.1 推广渠道单一 |
3.2.2 综合型人才缺乏 |
3.2.3 资金投入不足 |
3.2.4 营销系统功能不健全 |
4 ZY公司网络营销环境分析 |
4.1 ZY公司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策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坏境分析 |
4.2 ZY公司网络营销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2.1 现有竞争者威胁 |
4.2.2 潜在进入者威胁 |
4.2.3 替代品的威胁 |
4.2.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4.2.5 购买者议价能力 |
4.3 ZY公司网络营销内部环境分析 |
4.3.1 ZY公司网络营销的优势 |
4.3.2 ZY公司网络营销的劣势 |
5 ZY公司网络营销策略制定 |
5.1 ZY公司STP策略 |
5.1.1 ZY公司市场细分 |
5.1.2 ZY公司目标市场选择 |
5.1.3 ZY公司市场定位 |
5.2 ZY公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5.2.1 产品结构策略 |
5.2.2 产品价格策略 |
5.2.3 分销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5.2.5 服务策略 |
5.3 ZY公司网络营销实施方案 |
5.3.1 组建团队多平台同步信息发布 |
5.3.2 引进培养高素质网络营销人才 |
5.3.3 加大网络营销资金的投入力度 |
5.3.4 建立完善的网络营销系统 |
5.4 ZY公司网络营销策略分类优化 |
5.4.1 搜索引擎推广策略 |
5.4.2 微信营销策略 |
5.4.3 软文营销策略 |
5.4.4 顾客关系营销策略 |
6 ZY公司网络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人力资源保障 |
6.2 组织制度保障 |
6.3 资金保障措施 |
6.4 线上线下联动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园丁札记 ——一位小学教师班主任领导力生成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提升班主任领导力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化进程的应然诉求 |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领导的实践困境 |
(三)研究者个人经历与兴趣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教师领导力相关研究 |
(二)班主任领导力相关研究 |
(三)小学班主任相关研究 |
(四)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
(四)研究创新点 |
五、研究过程 |
(一)研究工具 |
(二)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小学班主任领导力的理论阐释 |
一、概念界定 |
(一)领导力 |
(二)班主任 |
(三)小学班主任领导力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领导力五力模型 |
(二)道德领导理论 |
(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第二章 H班主任领导力的生成过程 |
一、H班主任的成长历程 |
(一)童真成长期 |
(二)师范教育期 |
(三)初任适应期 |
(四)职业探索期 |
(五)胜任提升期 |
二、H班主任领导力的实践图景 |
(一)教学和管理权力 |
(二)专业能力 |
(三)精神影响力 |
三、H班主任领导力的生成特征 |
(一)互动性 |
(二)动态性 |
(三)阶段性 |
第三章 H班主任领导力的生成机制 |
一、H班主任领导力生成的影响因素 |
(一)内部因素 |
(二)外部因素 |
二、H班主任领导力的生成机理 |
(一)H班主任领导力生成的基础路径 |
(二)H班主任领导力生成的动力循环 |
(三)H班主任领导力生成的重要保障 |
总结及反思 |
一、研究总结 |
(一)班主任领导力生成背后的多重意涵 |
(二)内外交促的生成条件 |
(三)班主任领导力的生成之道 |
二、研究反思 |
(一)自我反思 |
(二)研究内容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H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回顾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生 |
五、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六、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H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历史考察 |
一、自学考试产生的历史缘由 |
(一)自学考试形成的历史动力 |
(二)自学考试制度实施的效益分析 |
二、制度本身的调整变迁 |
(一)制度酝酿期(1978 年-1983 年) |
(二)制度完善期(1984 年-1998 年) |
(三)制度转型期(1999 年-2019 年) |
三、制度实践的调整变迁 |
(一)自学考试专业体系的发展历程 |
(二)自学考试政策法规的调整与创新 |
四、H省自学考试及实践的变迁 |
(一)自考专业数量分析 |
(二)学历教育考生报考人数分析 |
(三)学历教育考生毕业人数分析 |
第二章 H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与工具 |
三、调查对象 |
四、调查结果 |
(一)H省自学考试考生的基本情况 |
(二)H省自学考试教师的基本情况 |
(三)H省自学考试入学毕业情况 |
五、H省自学考试发展的现存问题 |
第三章 H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困境的成因分析 |
一、客观环境的冲击 |
(一)国家政策的调整,导致自学考试的生源危机 |
(二)就业形势的变化,导致自考毕业生就业难 |
二、主体因素的掣肘 |
(一)思想认识不足 |
(二)教学管理落后 |
(三)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需求 |
(四)培养方式滞后 |
第四章 H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路径 |
一、自学考试制度改革创新的科学性分析 |
二、自学考试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
(一)探索人才培养目标与考试内容改革路径 |
(二)建立适应个性化教育要求的自学考试管理体系 |
(三)在构建自学考试特色专业体系中夯实制度优势 |
(四)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就业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基于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 |
(二)基于对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的思考 |
(三)基于个人对幼儿园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兴趣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新任(新入职)教师入职适应问题和困难研究 |
(二)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适应问题和困难研究 |
(三)新任教师入职适应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四)幼儿园新入职教师入职适应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五)提高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策略的相关研究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新任教师 |
(二)入职适应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叙事研究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方案设计 |
(一)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
(二)叙事研究思路 |
(三)访谈提纲 |
五、研究进程 |
(一)最初相识 |
(二)教育经历 |
(三)专业选择 |
(四)实习经历 |
(五)求职之路 |
(六)职后适应故事 |
(七)未来期待 |
第二章 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适应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新任教师入职适应问题 |
(一)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
(二)心理压力过大 |
(三)工作量的不适应 |
(四)多重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
(五)角色定位不清晰 |
二、影响因素 |
(一)内在因素的分析 |
(二)外在因素的分析 |
第三章 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适应问题的启发及对策建议 |
一、新教师需要自我成长 |
(一)做好充足的入职前准备 |
(二)保持积极的心态 |
(三)发挥自己的特长 |
(四)学会反思和自主发展 |
(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二、完善高校专业教育 |
(一)增设实践课程 |
(二)做好心理建设 |
(三)注重实习质量 |
三、健全幼儿园培养方式 |
(一)设立新教师培训小组 |
(二)了解新任教师需求 |
(三)建立新任教师特有的评分机制 |
四、普及社会对幼师职业的正确认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循规性行动:一个乡村教师的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我心目中的教师 |
(二) 走入我视野的教师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 乡村及乡村教师 |
(二) 教师成长 |
(三) 循规性行动 |
四、文献综述 |
(一) 国内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外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研究 |
(三) 对以往研究的简要评述 |
五、研究方法及过程 |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 研究方法的确立 |
(三) 研究过程的展开 |
(四) 核心概念的浮现 |
第一章 城市与乡村:x教师的执教时空 |
一、执教学校的背景 |
(一) 学校的地理位置 |
(二) 学校的资源配置 |
二、执教生涯的路径 |
(一) 入职前的中专学历 |
(二) 入职后的专业攀升 |
第二章 规范与行动: x教师的自我成长 |
一、听命的角色认同:“让我当老师,我就当老师” |
(一) 遵从角色分配 |
(二) 迎合社会期待 |
二、循规的生涯规划: “渐渐明晰方向” |
(一) 学历深造 |
(二) 职称晋级 |
三、本分的常规工作: “最朴素的想法是把课教好” |
(一) 深度的文本研究 |
(二) 积极的教学反思 |
(三) 开放的学习心态 |
四、顺势的行动策略: “大家都这样,你不能不一样” |
(一) 顺应政策要求 |
(二) 把握学校契机 |
(三) 趋同同事脚步 |
五、非功利的自我积淀: “过程也是一种收获” |
(一) 豁达的生活哲学 |
(二) 谦卑的自我鞭策 |
第三章 可能与局限: 关于乡村教师自我成长的讨论 |
一、普遍的困境: 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
(一) 学校: 培训资源支持不足 |
(二) 团队: 专业共同体缺位 |
(三) 个人: 自我成长无动力 |
二、个案的启发: 遵循规范与自我成长 |
(一) 建立规范: 发挥规范的推动作用 |
(二) 自我成长: 自觉行动的转化 |
三、循规的局限: 专业成长的工具化 |
(一) 从成长到“成器”: 生命的工具化 |
(二) “工具”的价值缺失: 教育本质的游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轨迹及其特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是乡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迫切需要 |
2.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情况不容乐观 |
3.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
4.研究者个人对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期关注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乡村幼儿教师 |
2.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
3.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轨迹 |
4.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特质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4.研究过程 |
5.进入研究现场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关于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的研究 |
2.关于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的研究 |
3.关于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
4.关于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途径的研究 |
5.关于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特质的研究 |
(二)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关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的研究 |
2.关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对幼儿影响的研究 |
3.关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
4.关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途径的研究 |
三、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轨迹的描绘与分析 |
(一)入职前——学习成长预备期 |
1.中小学成长,刻下环境和教育的印痕 |
2.专业选择,家人和自身的双重决定 |
3.教师教育,收获不一的多类型经历 |
(二)职业生涯初期——适应与累积期 |
1.教育实习,松散不正规 |
2.困难压力,成长的挑战与机遇 |
3.关键他人,引领专业成长方向 |
4.关键事件,转变原有专业结构 |
5.同事关系,影响专业成长心态 |
6.学习反思,持续成长的原动力 |
7.培训成效,城乡幼教间的差异 |
(三)职业生涯中期——胜任与成熟期 |
1.公开课,展示专业素质 |
2.环境创设,凸显扎实能力 |
3.教育政策,政府引领成长 |
4.家园沟通,成长重要一环 |
5.去小学化,突破成长阻碍 |
6.学习方式,推动有效进步 |
7.实践探索,专业成熟标志 |
(四)职业生涯后期——稳定与停滞期 |
1.薪资待遇,阻滞专业成长动力 |
2.园所管理,压抑专业成长热忱 |
3.“形式主义”工作,消弭专业成长热情 |
4.没有编制,缺乏专业成长保障 |
四、乡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特质凝练 |
(一)代际特质——年代导致的成长差异 |
(二)实践特质——在乡村保教中摸索成长 |
(三)不确定特质——在真实情景中创生成长 |
(四)移情特质——在日常活动中理解乡村幼儿 |
(五)关系特质——在多元互动中和谐成长 |
(六)乡土特质——在固定场域中扎根成长 |
五、促进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
(一)乡村幼儿教师自身的提升 |
1.乡村幼儿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2.乡村幼儿教师要提高有效自主成长的能力 |
3.乡村幼儿教师要建构合理的专业成长规划 |
4.乡村幼儿教师要增强专业认同能力 |
(二)外部环境的支持与改善 |
1.提高乡村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
2.为乡村幼儿教师减负降压 |
3.提升家园合作质量 |
4.营造乡村幼儿教师间互助合作的氛围 |
5.重视乡村幼儿教师的培训效果 |
6.加强对乡村幼儿教师的支持指导 |
7.优化乡村幼儿园的专业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育人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诠释 |
1.4 研究现状分析 |
1.5 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实施方案 |
1.6 拟解决关键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
1.6.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2 研究的可行性 |
1.6.3 研究的创新性 |
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育人现状研究 |
2.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的现状 |
2.1.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性质 |
2.1.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地位 |
2.1.3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作用 |
2.1.4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材分析 |
2.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现状 |
2.2.1 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含义及内涵 |
2.2.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情况 |
2.2.3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师现状 |
2.2.4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学情分析 |
2.2.5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育人价值的缺失 |
3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的育人价值内容 |
3.1 人文素养 |
3.1.1 人文素养的内涵 |
3.1.2 人文素养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的体现 |
3.1.3 人文素养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的意义 |
3.2 公民与道德素养 |
3.2.1 公民与道德素养的内涵 |
3.2.2 公民和道德素养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中的体现 |
3.2.3 公民与道德素养的意义 |
3.3 爱国主义教育 |
3.3.1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
3.3.2 爱国主义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中的体现 |
3.3.3 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
3.4 个性化发展 |
3.4.1 个性化发展的内涵 |
3.4.2 个性化发展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中的体现 |
3.4.3 个性化发展的意义 |
3.5 工匠精神的培养 |
3.5.1 工匠精神的起源以及内涵 |
3.5.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中工匠精神的体现 |
3.5.3 工匠精神的意义 |
4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育人价值的实践及展望 |
4.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育人价值的已实践内容 |
4.1.1 校园文化建设 |
4.1.2 课程建设 |
4.1.3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 |
4.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育人价值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1 目标的细化问题 |
4.2.2 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改革问题 |
4.2.3 综合实践改革问题 |
4.2.4 教师的培养和评价体制的问题 |
4.2.5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3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育人价值展望 |
4.3.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的课程、教学、教材改革 |
4.3.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
4.3.3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文化氛围的建设 |
4.3.4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育人机制的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自考——我成长的导师(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D]. 饶瑶.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2]贵州省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叙事研究[D]. 李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实证分析[D]. 赵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ZY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 刘旭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5]园丁札记 ——一位小学教师班主任领导力生成的叙事研究[D]. 刘海峰.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H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D]. 张铭惠.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3)
- [7]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的叙事研究[D]. 袁昱. 沈阳大学, 2019(02)
- [8]循规性行动:一个乡村教师的成长[D]. 张海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轨迹及其特质的叙事研究[D]. 张龙宇.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1)
- [10]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育人价值研究[D]. 黄锐.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