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学派论文-白中林

食货学派论文-白中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食货学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唯物史观,社会史观,食货学派,陶希圣

食货学派论文文献综述

白中林[1](2016)在《评“食货学派”的理论基础——以陶希圣的“社会史观”为探讨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丰富的文献讨论"食货学派"及其史学贡献,但对"食货学派"的理论基础——社会史观则语焉不详。表面上看,高度评价"食货学派"重视史料与坚持社会史观是存在矛盾的,但正是在看似矛盾的地方,提供了认识"食货学派"的入口。在历史语境下,考察"食货学派"宗师陶希圣发起社会史论战以及创办《食货》半月刊的学术历程,澄清其"社会史观"的内在意涵,重提陶希圣"开创"社会史研究之于当下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6年02期)

王志通[2](2015)在《《食货》与食货学派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食货》半月刊是创办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研究社会经济史的学术刊物,并借助这一平台而诞生了以陶希圣为主要代表的学术旨趣相同的学术团队,即食货学派。文章从对《食货》杂志研究、食货学派的研究、食货学派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陶希圣与《食货》和其他方面研究五个方面,对《食货》及食货学派研究做了梳理和回顾,认为应在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视角和广度等方面不断拓展。(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陈园园[3](2011)在《陶希圣与“食货”学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货学派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为旨趣的史学派别。本文以学派创始人陶希圣及食货学派为考察对象,在广泛收罗史料的基础上,一方面围绕陶希圣与食货学派的学术关联,考察学派的兴衰和演变的历程;另一方面将食货学派的学术研究放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发展脉络中,考察其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社会政治因素对学术研究的影响。最后探讨食货学派的史学价值及评述其历史地位。第一章陶希圣与社会史论战。由陶希圣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探讨而引发的社会史论战,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催生了食货学派。第二章陶希圣与食货学派的形成。《食货》半月刊是食货学派的主要学术平台,创始人陶希圣理论与史料并重的史学理念通过《食货》杂志的传播吸引了一批有类似学术倾向的学者,他们形成了固定的食货撰稿群体。在食货上发表论文的学者并不都是食货学派成员。通过对陶希圣与食货作者的师承关系、学术思想及观点、治学方法的比较分析,界定食货学派主要构成人员。食货学派主要成员有陶希圣、鞠清远、何兹全、武仙卿、沈巨尘、曾謇、连士升。第叁章陶希圣与食货学派的学术研究。从收集、推介史料、译介西方理论方法、专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对食货学派信奉的史学理念与方法及治史实绩进行考察。将食货学派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赋税财政制度等方面的学术观点与现代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肯定食货学派在某些领域中的部分学术观点有首创之功的同时,亦指出他们存在的学术局限性。本文在分析食货学派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参考政治因素的影响,指出食货学派的研究受到他们国民党员政治立场的影响。第四章陶希圣与食货学派的衰落。抗战初期食货学派部分成员受对日妥协思想的驱动,随同陶希圣一起参与了汪精卫的“和平运动”。陶希圣在关键时刻脱离了汪伪集团,而食货学派中的部分成员自甘堕落为汉奸。至此,食货学派成员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出现重大分裂,食货学派由盛转衰。此后,陶希圣召集曾謇、连士升在《中央日报》创办《食货周刊》,希望重振学派以往的学术声望。但是此时食货学派倡导“新经学”,专注学术的经世致用功用,显露出为国民党政权服务的意图。政治与学术间的过度渗透最终导致食货学派退出历史舞台。结语部分简要评述陶希圣与食货学派的历史地位。食货学派高举“理论与史料”并重的大旗,积极开拓社会经济史研究新领域、构建新观点,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1-03-15)

陈园园[4](2011)在《“食货”学派的基本特征研探》一文中研究指出1934年,陶希圣创办《食货》半月刊,以此为平台,一批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人聚集于此,形成名盛一时的"食货"学派。食货学派的主要特征是:其成员以陶希圣为中心,具有稳定的师承关系,并形成了紧密的学术联系;他们大都接近或倾向于唯物史观,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上已形成较为相似的学术观点;其治学风格以理论与史料并重见长。这些主要特征的形成,是"食货"学派作为一个主要学术流派存在的基本依据,并对中国经济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食货"学派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王文军[5](2008)在《食货学派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34年12月1日,新生命书局出版发行了陶希圣主编的社会经济史杂志——《食货》。《食货》以半月刊的形式发行,被誉为当时“最着名的社会经济史杂志”。从1934年12月创刊到1937年7月停刊的两年半中,《食货》半月刊前后共出版了5卷计61期,发表了大小论文345篇。《食货》杂志刊行后,食货学派随之形成,并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食货学派明确打出“社会史专攻”的旗帜,将社会史与经济史结合;注重挖掘史料,强调史料与理论方法的会通;提倡研究手段多样化,注重跨学科研究;开展专题研究,关注“国计”、“民生”;倡导学术争鸣,开展学术交流。这些都“引导中国之史学研究进入一境域,为近代中国史学标界立基”,特别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与发展起了拓荒和奠基的作用。《食货》及食货学派短暂辉煌后渐次销声匿迹,这是政治色彩压倒学术探究的时代的产物,是陶希圣政治观点与学术观点、学术取向背离的必然结果。但食货学派对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演进的推动作用,却不容漠视。(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黄静[6](2005)在《食货学派及其对魏晋封建说的阐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食货》半月刊、食货学派与陶希圣是叁个有密切联系却不完全等同的概念,《食货》半月 刊的撰稿人并非全为食货派成员。食货学派在陶希圣的带领下,致力于社会经济史研究,对刚刚起步的中 国经济史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并形成“魏晋封建说”之共识。食货学派学术成果的取得归功于唯物史观 的运用,然而陶希圣在学术立场与政治立场上的矛盾最终导致了食货派学术生命的过早结束。(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05年02期)

食货学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食货》半月刊是创办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研究社会经济史的学术刊物,并借助这一平台而诞生了以陶希圣为主要代表的学术旨趣相同的学术团队,即食货学派。文章从对《食货》杂志研究、食货学派的研究、食货学派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陶希圣与《食货》和其他方面研究五个方面,对《食货》及食货学派研究做了梳理和回顾,认为应在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视角和广度等方面不断拓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食货学派论文参考文献

[1].白中林.评“食货学派”的理论基础——以陶希圣的“社会史观”为探讨对象[J].学术交流.2016

[2].王志通.《食货》与食货学派研究综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

[3].陈园园.陶希圣与“食货”学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陈园园.“食货”学派的基本特征研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王文军.食货学派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6].黄静.食货学派及其对魏晋封建说的阐发[J].学术研究.2005

标签:;  ;  ;  ;  

食货学派论文-白中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