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食品发展成新亮点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成新亮点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成新亮点(论文文献综述)

蔡胤璐[1](2020)在《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目标为保护地质遗迹、科学普及地学知识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对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依据指导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对公园内的优势产品—蜜桃进行了基于岩石背景适宜性种植研究,进而对蜜桃种植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基于资源禀赋和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分析公园现有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结合UNESCO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阐述了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明确了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包括的内容。分析了支撑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即地质遗迹基础、旅游开发基础、文化资源基础和社会经济基础。通过调研,总结出了地质公园农业+、社区增权、精准扶贫和文旅融合四种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增权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社区发展模式,构建了沂蒙山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以提升蜜桃品质研究作为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本文对研究区岩石-土壤-蜜桃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三类岩石分布区蜜桃品质,结果认为花岗岩分布区蜜桃品质最佳。通过典型性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地球化学元素在岩石-土壤-蜜桃之间的迁移关系,结果显示:1)花岗岩分布区蜜桃品质与花岗岩中钾含量高有关;花岗岩中钠元素与该区蜜桃品质呈负相关;2)灰岩分布区钙元素含量与蜜桃品质呈正相关;灰岩中钙、铁元素含量对蜜桃品质有一定影响。以上述岩石、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为依据,规划了研究区经济作物适宜性种植方案。参照蒙阴蜜桃生产标准,选取岩性、p H、坡度和有机质四项指标对蜜桃适宜种植区进行了规划,分为蜜桃适宜种植区、经济林种植区和退耕还草区。分析并指出了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对地质公园科学意义认识不足、主导产业尚未成为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地质公园旅游还没形成产业、社区发展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融合性差。据此,提出了管理体制创新与政策扶持的构想、开展公园科普活动的途径;基于资源禀赋,考虑地质背景及产业区划结果,指明了沂蒙山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三条途径,即:主导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发挥旅游的带动作用和促进地质公园社区共建。

徐腊梅[2](2019)在《基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实现路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根本性问题。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国家推出乡村振兴战略根本目的之一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方面,产业兴旺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基础、关键和根本保障。只有产业兴旺,乡村才能重现盎然生机和巨大活力,实现振兴。因此,研究乡村振兴与产业兴旺之间的关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如何实现兴旺繁荣发展,乡村产业未来应该走什么道路?这是当前政府和学者都想要解决的问题。研究产业兴旺具体实现路径,对于改变当下乡村凋零、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推动我国乡村振兴下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内容:首先梳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产业兴旺的相关理论,指出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的基本路径。其次,从乡村三次产业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农林牧渔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第二产业、具有发展潜力第三产业的总量和结构现状。再次,研究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的基本路径之一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分析农业现代化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测度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使用两部门模型和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因素,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路径。接下来,研究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的基本路径之二产业升级具体实现路径,分析产业升级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利用加权平均法构造产业升级指数,利用自关联性全局Moran’s I检验产业升级空间关联性,使用广义空间回归模型(SAC)研究制约产业升级的因素,提出产业升级的具体实现路径。之后,研究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的基本路径之三产业融合具体实现路径,分析产业融合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利用投入产出法和相关系数法从供需双侧测算产业融合度,分析影响产业融合的因素,提出产业融合的具体实现路径。最后,研究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的基本路径之四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体实现路径,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采用2013年CHIP全国14省市4131个农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考虑环境约束下利用索罗余值法测算农户家庭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索罗模型劳动、资本、土地要素配置扭曲制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使用两部门模型和实证分析得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实现路径。本文得出主要结论:第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关键,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中心问题,是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的根本保障。第二,产业兴旺的实现路径应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产业升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1)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以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农业;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强大有力的制造业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支撑;适度推进城镇化速度,保障农民自愿流转土地情况下,严禁地方政府过度规模化强行征地。(2)乡村产业升级的实现路径:乡村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乡村产业依赖自身资源优势形成产业集群布局特征,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乡村支柱产业链延伸,发展乡村有效的循环经济模式。(3)乡村产业融合的实现路径:科学技术向农业渗透实现乡村产业融合,利用农业技术知识外溢性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放松政府管制促进产业融合,适应市场需求促进乡村产业融合。(4)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优化乡村劳动力配置,降低城乡劳动市场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本配置,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农民在金融市场付出高于市场利率成本;推动土地流转进程,建立全国统一乡村耕地、宅基地流转平台。本文的主要创新处点:在理论分析上,给出了产业兴旺的基本内涵;从理论模型上证明考虑环境约束下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数值低于不考虑环境约束下的数值,为相关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放松朱喜等(2011)关于土地不变的假设,扩展要素配置扭曲的理论分析模型。在研究方法上,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动态地测算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使用SAC等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乡村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将不同区域之间乡村产业具有相似性以空间计量模型体现出来。在研究观点上,提出产业兴旺实现的四条基本路径:农业实现现代化、乡村产业升级、乡村产业融合和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深入研究了产业兴旺实现的具体路径。

陈茜[3](2018)在《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文中提出几十年来,中国扶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2011年国务院公布中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说明现阶段中国仍然存在较大面积、“久扶难脱贫”的经济洼地。值得强调的是,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竟有10个为少数民族地区,这就意味着当前中国的贫困问题中,少数民族的贫困现象在贫困范围、贫困规模、贫困程度、脱贫难度等多方面可能存在相对更为艰巨的困难和强大的阻力,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与此同时,中国贫困地区范围与生态脆弱区范围的面积大部分重合,以往扶贫工作中重经济、轻生态等扶贫问题也屡见不鲜,而不少曾经生态环境优良的少数民族地区竟也出现生态衰退或生态灾变伴生的生态贫困现象。着眼于中国民族地区扶贫的特殊难题和生态扶贫的长远目标,对于以自身传统文化作为关键区别的各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文化对本民族的全面发展是否产生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尤其对本民族当前经济增长和生态维护是否产生阻碍作用,在以往扶贫攻坚过程中是否成为脱贫阻力或生态制约,又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原因使得民族文化无法发挥出原本具有的经济与生态正效应,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当前,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不少学者深入研究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提出生态扶贫或者绿色扶贫理念,积极探寻兼顾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的扶贫新路径。在上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苗族贫困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然特定民族文化与相应民族的贫困关联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哪怕仅着眼苗族及其文化进行研究,也是一个无法短期完成的艰巨任务。那么,不如聚焦于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村寨,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梳理和验证相关的扶贫理论与观点,分析当地苗族传统文化资源对其生态扶贫实践的价值,以期达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目的。与此想法最契合的,正是民族学常用的“解剖麻雀”的方法,指明了由点及面的思路。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麻雀”,逐步逐层、认真细致地解剖,了解“器官”组成、位置、关联及功能等方方面面,然后分析总结出鸟类的共性,从而为认识其他鸟类提供理论指导或者有益参考。遵循民族学这一成熟可靠的方法,就可以让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在子腊村这只“麻雀”的认真解剖下成为可能。要想做好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当代价值研究这一问题,基本遵循如下思路:苗族文化资源在田野点的生态扶贫中是否存在价值?如果存在价值,那么具体有哪些文化资源,分别具有哪些价值?这些苗族文化资源中,哪些内容可以应用于生态扶贫实践,以及如何应用来解决当地生态贫困等问题?上述思路可以通过在田野点调研和分析来逐层理清:一是全面了解田野点概况,尤其是当地苗族文化现状,当地生境情况,苗族文化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状况的关联,以及苗族文化中与生态扶贫关联紧密或者值得关注的资源要素等内容;二是深入调查田野点整体贫困的根源,尤其需要关注当地是否存在与苗族文化及其变迁而导致的贫困原因,如果存在则需要找出具体内容、作用途径、以及影响后果;三是从田野点现有苗族文化资源中认真遴选出有利于自然环境维护和整体脱贫致富的文化资源和要素,探讨将这些苗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现实路径,或者提出这些文化要素如何参与、推动生态扶贫的方法或构想;四是研究田野点苗族文化在生态扶贫实践中的博弈,分析国家权力、市场资本、民间力量等多方博弈之中的苗族文化,了解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现实作用、可借助力、以及可能阻力,探讨苗族文化资源如何参与其中才能更有利于推动生态扶贫进程。在众多符合要求的苗族村寨中,花垣县子腊村是与该课题比较契合,调研条件相对成熟的田野点。通过文献查询、访谈调查、参与观察等得知,子腊村作为一个苗族文化底蕴深厚、传承较好的纯苗族村寨,其生产与生计仍然大多依循着当地苗族传统,但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冲击。历史上,子腊村曾经远近闻名,村民们普遍比较富裕,并拥有“子腊贡米”等众多的苗族文化珍品。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文化的变迁,子腊村的生态环境大不如前,成为影响该村整体经济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时至今日,在花垣县这一国家级贫困县的众多贫困村中,子腊村属于位置偏远、经济落后、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较大的类型。不论从田野调查资料分析,还是从杨庭硕、罗康隆等学者的生境或“文化生态共同体”视角分析,都可以发现该田野点的长期贫困、难断“穷根”的现象,不仅是经济和生态双重因素相互影响、导致整体状况下行的问题,而且还有苗族文化等因素在其中产生了重要的排斥或阻碍作用,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脱嵌,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演替背向,国家权力的在场与民族文化的无序以及资本市场的牵引与民族文化的错位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该贫困村而言,苗族文化在生态衰退、经济困顿等生态贫困要素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当地现有的众多苗族文化资源中,相对成熟、可资利用、适合应用于生态扶贫的资源或要素,主要包括“子腊贡米”、苗族刺绣、苗族歌舞和苗族宗教等。机缘巧合下,“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于2017年6月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此,子腊村不再是当地众多贫困村中毫不起眼的一员。而是凭借“子腊贡米”等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苗族文化资本的开发,终于跃入相关扶贫部门、资本市场和公众的视野聚焦区,并有望获得更多扶贫资源汇聚的扶贫重点村。在“子腊贡米”生态产业的带动下,其余苗族文化资源和要素也可能成为丰富当地生态扶贫思路和推动整体发展的有益助力。然而,苗族文化资源应用于生态扶贫实践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子腊村多年来扶贫攻坚的实践,以及当前生态扶贫探索中发生的众多博弈案例,就是较好的证明。幸而,在错综复杂的多方博弈中,苗族文化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在子腊村的田野调查和扶贫实践中,传统苗族文化对子腊村的生态修复、经济增长、整体发展等方面的良好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和体现,那么苗族文化资源对生态扶贫的当代价值也就可见一斑。通过对子腊村开展田野调查,再借助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分析,可知苗族文化作为指导当地苗族生存、发展、延续的信息体系,既是经过长期检验的、认可度高的、行之有效的、并能兼顾当地生态与经济双重目标的调和剂,又是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巨大的宝贵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蕴含苗族生态文化精髓的苗族生态文化产业,是目前当地修复生态环境、整体增收脱贫、保持生态扶贫实效和长效的良好途径。最终,在获得苗族文化资源对生态扶贫具有生态和经济价值的肯定答案的同时,子腊村苗族文化资源挖掘和应用于生态扶贫的经验、教训、案例分析及理论总结,对其他苗族贫困群体而言,甚至对其它民族贫困地区而言,有可能成为其发展生态经济、提高贫困群体长久收益、推动生态扶贫进程的有益参考和借鉴。

崔建玲,毛绪强[4](2018)在《“绿色”牵手“有机” 亮点看不够》文中研究指明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于12月7日在福建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绿色食品博览会与有机食品博览会首度牵手,本届展会有哪些亮点?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大展会合并举办更专业、更国际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已经成为我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农产品精品展会,不仅是促进产销对接的有效平台,更是展示产业发展水平和工作成效的重要窗口。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经过11年的连续精心塑造,

黄日德[5](2018)在《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一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建设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一直以来,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一号文件将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内容。因此,在当前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如何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如何优化农业发展结构,提升农业的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改善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环境,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道理显得十分关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农业建设相关文献的理论研究,分析现代农业的研究现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以及不同主体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总结提炼出与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相关的战略理论,比如: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中,通过分析江西成新农场概况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结合近5年来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的指标数据,构建出一套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多层次评价指标模型。接着又通过对江西成新农场内外部发展环境分析和SWOT分析,找出了该农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最后,得出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制定(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发展战略)和战略实施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与人才保障)

张宁[6](2015)在《试论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文中提出近年来,绿色食品在推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使得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是否"绿色、安全"产生了质疑。本文就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毛绪强[7](2015)在《二十五载 成就绿色——中国绿色食品事业25年成果综述》文中研究表明25年前,农业部正式启动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工作,拉开了我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序幕。23年前,农业部成立绿色食品办公室,并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我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有了新的开端。22年前,农业部颁布《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从此,我国绿色食品事业步入了规范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至今日,我国绿色食品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创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产业,打造出了一个代表我国优质安全农产品发展水平的

陈永昌[8](2015)在《黑龙江省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的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与全国相比,经济欠发达,不过黑龙江省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我们要把比较优势做大做足做出亮点,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冯方祥[9](2013)在《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色产业是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需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战略。呼伦贝尔自然资源丰富,草场面积大,生态环境优良,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引进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系统深入地研究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有助于拓展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研究领域,可为资源高效利用,合理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减少资源消耗和加快草地恢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呼伦贝尔绿色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入户调查数据和社会统计资料,采用SWOT分析、层次分析(AHP)、生命周期评价和情景分析等方法,探讨绿色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阶段、评价农产品生产的生命周期并最终实现呼伦贝尔绿色产业的优化布局和政策建议的制定,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对呼伦贝尔市现有产业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2000年以前经济发展较为缓慢,GDP增长率平均值仅为6.8%,2000年超过10%,2003年以后GDP增长率稳定在20%左右,表明呼伦贝尔步入快速发展期;从GDP分配而言,第一产业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态势,第二产业先降后升,第三产业先升后降,体现了呼伦贝尔市特色旅游业和工业经济发展的时间不一致性。2)对于呼伦贝尔发展绿色产业的SWOT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发展绿色产业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多样,总体而言,经济发展态势向好、绿色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符合国家宏观产业政策。但是,也同时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和人才队伍薄弱等劣势,经受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市场发育不足等威胁。3)基于AHP的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评价显示: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综合指数为59.97%,表明呼伦贝尔绿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十二五”期末目标仍有一定量的差距;在单项指标中,决定绿色产业发展水平的三大指标中,污染控制指标的发展综合指数最高,为107.5%,经济发展指标、绿色食品发展的综合指数紧随其后,分别为82.6%和34.19%,其中绿色食品的发展综合指数最低,表明呼伦贝尔市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仍有较大空间。4)在呼伦贝尔农业发展中,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呼伦贝尔春小麦、有机小麦、黄豆和春玉米的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农作物能源消耗主要发生在氮肥、农药生产的农资生产阶段;在各种潜在的环境影响方面,以富营养化最为严峻;含氮化肥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2是种植业造成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在工业领域实施清洁生产、加快产业绿色化进程,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是降低能耗和缓解环境影响的关键。5)对呼伦贝尔绿色产业的情景分析结果表明:绿色基地面积递增20%、化肥施用量减少15%、绿色畜产品增速60%、草原退化面积减少7.5%、经济增长递增12.5%比较符合现在的增速,为最优方案。即:5年后呼伦贝尔市绿色基地面积将达到1410万亩,绿色食品产值达到48.6亿元,绿色牛总数达到597718头,绿色羊总数达到4200663只,绿色奶产量为791898吨。综合考虑呼伦贝尔市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绿色产业情景分析,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提出了三区一带的布局模式:即高平原草原持续高效牧业区、山地森林生态型特色产业区、丘陵平原优质高产高效农牧结合区和滨洲铁路沿线城郊型绿色产业带。6)为实现最优发展情景,除国家层面已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外,还需构建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宏观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并且进一步加强绿色产业扶持力度;建立以政府为领头人的引导和协调体系、科技投入支撑体系、人才队伍和服务支撑体系,制定绿色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和绿色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激励政策。

王运浩[10](2013)在《我国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近期发展成效与推进路径》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2012年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的主要成效,在分析目前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2013年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证后监管、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品牌宣传与市场建设、体系队伍建设以及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统筹发展等方面的推进策略。

二、我国绿色食品发展成新亮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绿色食品发展成新亮点(论文提纲范文)

(1)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途径研究
        1.2.2 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
        1.2.3 基于地质背景的岩石-土壤-植被系统研究
        1.2.4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相关研究
        1.2.5 研究现状与进展评述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关于可持续发展
        2.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2.1.3 世界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增权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2.4 产业经济理论
        2.2.5 规模经济理论
第三章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概况
    3.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象水文
        3.1.3 土壤
        3.1.4 社会经济
    3.2 地质背景概况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2.4 区域地质发展史
第四章 支撑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分析
    4.1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1.1 地质遗迹资源基础
        4.1.2 旅游开发基础
        4.1.3 文化资源基础
        4.1.4 社会经济基础
    4.2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模式
        4.2.1 樱之崮田园综合体-“农业+”
        4.2.2 百泉峪-社区增权型
        4.2.3 金线河-“景区带村”
        4.2.4 椿树沟-“IP+旅游”
    4.3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
        4.3.1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4.3.2 坚持利益共享原则
        4.3.3 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基于岩石背景的果品种植适宜性研究
    5.1 样品采集、测试和数据分析
        5.1.1 采样地点与蜜桃品种选择
        5.1.2 样品采集
        5.1.3 样品测试及依据
        5.1.4 数据分析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1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5.2.2 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5.2.3 石灰岩地球化学特征
    5.3 蜜桃种植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5.3.1 耕作层土壤特征
        5.3.2 土壤风化指数
        5.3.3 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5.3.4 土壤地球化学元素有效量和有效态分析
        5.3.5 不同类型岩石分布区土壤的有效态含量和全量相关性分析
        5.3.6 不同类型岩石分布区土壤理化参数与土壤全量相关性分析
    5.4 蜜桃品质指标分析
        5.4.1 品质评级与蜜桃地球化学元素相关性分析
        5.4.2 不同岩石分布区土壤理化参数与蜜桃地球化学元素相关性分析
        5.4.3 土壤的理化参数与蜜桃的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5.5 地球化学元素在岩石-土壤-植被之间的迁移与富集
        5.5.1 元素从岩石到土壤的迁移
        5.5.2 元素从土壤到蜜桃的迁移
    5.6 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果品适宜性种植分析
        5.6.1 绿色食品标准检测
        5.6.2 不同区域“岩石-土壤-植物”的元素迁移规律
        5.6.3 作物适宜种植区规划
第六章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 .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1.1 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6.1.2 地质公园科学意义认识不足
        6.1.3 主导产业尚未成为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6.1.4 地质公园旅游还没形成产业
        6.1.5 社区发展与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融合性差
    6.2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2.1 地质公园管理体制创新与政策扶持
        6.2.2 加强地质公园科研工作和科普活动的开展
        6.2.3 地质公园主导产业结构调整
        6.2.4 地质旅游发展构想
        6.2.5 地质公园社区共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基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实现路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与展望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乡村产业
        2.1.2 农业现代化
        2.1.3 乡村产业升级
        2.1.4 乡村产业融合
        2.1.5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乡村产业
        2.2.2 农业现代化
        2.2.3 乡村产业升级
        2.2.4 乡村产业融合
        2.2.5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第3章 乡村振兴与产业兴旺相关理论
    3.1 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
        3.1.1 乡村振兴
        3.1.2 乡村振兴战略
    3.2 产业兴旺及相关理论
        3.2.1 产业兴旺
        3.2.2 产业兴旺相关理论
    3.3 产业兴旺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3.4 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路径
        3.4.1 农业实现现代化
        3.4.2 乡村产业升级
        3.4.3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3.4.4 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第4章 乡村产业现状分析
    4.1 乡村产业总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4.1.1 乡村产业总量现状分析
        4.1.2 乡村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2 乡村农业总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4.2.1 乡村农业总量现状分析
        4.2.2 乡村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4.3 乡村工业与建筑业总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4.3.1 乡村工业与建筑业总量现状分析
        4.3.2 乡村工业与建筑业结构现状分析
    4.4 乡村第三产业总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4.4.1 乡村第三产业总量现状分析
        4.4.2 乡村第三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第5章 基于乡村振兴的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实证分析
    5.1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5.1.1 农业现代化
        5.1.2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5.2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5.2.1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5.2.2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5.3 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5.3.2 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4 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
        5.4.1 土地制度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5.4.2 农业技术应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5.4.3 适度城镇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支撑
        5.4.4 培育乡村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5.4.5 工业化与农业互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支柱
第6章 基于乡村振兴的产业升级路径实证分析
    6.1 乡村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6.1.1 乡村产业升级
        6.1.2 乡村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6.2 乡村产业升级现状分析
        6.2.1 数据来源及测算方法
        6.2.2 乡村产业升级现状分析
    6.3 乡村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3.1 乡村产业升级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构建
        6.3.2 乡村产业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3.3 乡村产业升级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分析
    6.4 乡村产业升级实现路径
        6.4.1 转向技术密集型是乡村产业升级的引擎
        6.4.2 产业集群布局是乡村产业升级的核心
        6.4.3 延伸主导产业链是乡村产业升级的关键
        6.4.4 培育循环经济是乡村产业升级的方向
第7章 基于乡村振兴的产业融合路径实证分析
    7.1 乡村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7.1.1 乡村产业融合
        7.1.2 乡村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7.2 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7.2.1 农业内部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7.2.2 农业与现代工业融合现状分析
        7.2.3 农业与高新技术渗透融合现状分析
        7.2.4 农业与服务业交叉融合现状分析
        7.2.5 农业与电子商务融合现状分析
    7.3 乡村产业融合影响因素分析
        7.3.1 技术创新和外溢影响因素分析
        7.3.2 政府管理体制影响因素分析
        7.3.3 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7.4 乡村产业融合实现路径
        7.4.1 科技交叉渗透是产业融合的根本
        7.4.2 技术知识外溢是产业融合的动因
        7.4.3 放松政府管制是产业融合的前提
        7.4.4 适应市场需求是产业融合的方向
第8章 基于乡村振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提升路径实证分析
    8.1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8.1.1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8.1.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8.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分析
        8.2.1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8.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8.2.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实证分析
    8.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8.3.1 劳动配置扭曲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8.3.2 资本配置扭曲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8.3.3 土地配置扭曲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8.4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
        8.4.1 优化要素配置的理论分析
        8.4.2 优化要素配置的实证分析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1.1 产业兴旺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9.1.2 产业兴旺实现路径
    9.2 实现产业兴旺路径的政策建议
        9.2.1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9.2.2 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9.2.3 完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
        9.2.4 推进农业科技技术进步
        9.2.5 引导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9.2.6 鼓励乡村大众创新创业
        9.2.7 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苗族文化的概念界定
        二、生态贫困的概念界定
        三、生态扶贫的概念界定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
        二、文化与贫困的研究
        三、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研究
        四、民族文化与生态扶贫的研究
第二章 子腊村概况
    第一节 选点理由
    第二节 子腊村的生态、生产与生计
        一、子腊村的生态
        二、子腊村的生产
        三、子腊村的生计
    第三节 子腊村的民族与文化
        一、子腊村的民族
        二、子腊村的文化
    第四节 子腊村的“贡米”
        一、“子腊贡米”的含义
        二、“子腊贡米”的发现
        三、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第三章 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脱嵌
    第一节 “子腊贡米”系统嵌合关键环节的衰落
    第二节 传统文化价值兑现受阻推动偏离
    第三节 外来不契合文化的偏离影响
第四章 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演替背向
    第一节 无法成钢的废铁与自然灾害的频发
    第二节 工业文化的冲击与生态污染的加剧
    第三节 苗族织绣的衰落与生物多样性的弱化
    第四节 苗族歌舞边缘化与相关文化传承隐忧
第五章 国家权力的误伤与民族文化的无序
    第一节 国家粮食政策变迁与贡米文化混乱
    第二节 国家林业政策实行与传统林、猎文化衰败
    第三节 过往扶贫政策的遗憾与传统文化的错位
    第四节 国家权力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第六章 资本市场的牵引与民族文化的错位
    第一节 市场需求锐减与传统文化产品裁汰
    第二节 经济观念影响与传统教育观念改变
    第三节 市场资本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第四节 民间力量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第七章 子腊村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应用
    第一节 “子腊贡米”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一、“子腊贡米”系统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二、复兴“子腊贡米”系统促进生态扶贫的对策
    第二节 苗族织绣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一、子腊村苗族织绣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二、苗族织绣助推生态扶贫潜力的挖掘
    第三节 苗族歌舞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一、子腊村苗族歌舞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二、开发苗族歌舞产业推进生态扶贫的思路
    第四节 苗族宗教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一、子腊村苗族宗教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二、苗族宗教参与生态扶贫的思路
    第五节 生态扶贫的文化资本
        一、文化资本与生态扶贫
        二、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原则
        三、生态扶贫中文化资本的运用和转化
第八章 生态扶贫中的文化博弈
    第一节 生态扶贫中的国家权力机构
        一、各级国家权力机构的角色定位、权力及职能
        二、国家权力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三、借助国家权力推进生态扶贫的建议
    第二节 生态扶贫中的市场资本
        一、市场资本博弈的立场分析
        二、市场资本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三、苗族文化借助市场资本参与生态扶贫的建议
    第三节 生态扶贫中的民间力量
        一、民间力量博弈的立场分析
        二、民间力量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三、苗族文化借助民间力量推进生态扶贫的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花垣县森林年末实有面积表

(5)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现代农业研究现状
        1.2.2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2.3 不同主体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现代农业相关概念与理论
        2.1.1 现代农业的概念
        2.1.2 现代农业发展的演变及特征
        2.1.3 现代农业的衡量指标
    2.2 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2 可持续农业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3 战略管理理论
        2.3.1 战略管理的概念
        2.3.2 战略管理的内容
        2.3.3 发展战略
第三章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与发展综合评价
    3.1 江西成新农场概况
    3.2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3.2.1 硬件建设
        3.2.2 软实力发展
    3.3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
        3.3.1 多指标评价模型构建
        3.3.2 数据标准化
    3.4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的结果评价和分析
        3.4.1 结果评价
        3.4.2 结论分析
第四章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
        4.1.1 政策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生态环境
    4.2 内部环境
        4.2.1 组织机构健全
        4.2.2 科技支撑有力
        4.2.3 管理模式先进
    4.3 SWOT分析
        4.3.1 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遇
        4.3.4 挑战
第五章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制定
    5.1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目标
        5.1.1 总体目标
        5.1.2 具体目标
    5.2 战略任务
        5.2.1 打造高效农业展示区
        5.2.2 打造农业科研示范区
        5.2.3 打造特色养殖繁育区
        5.2.4 打造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区
        5.2.5 打造林业绿化防护区
        5.2.6 打造观光农业休闲区
        5.2.7 建设生态健康养老基地
        5.2.8 建设法治教育警示基地
    5.3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5.3.1 高产孵化区位发展战略
        5.3.2 院士引领产业发展战略
        5.3.3 智慧农场科技发展战略
        5.3.4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第六章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6.1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6.1.1 以现代农业战略为目标,鼓励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
        6.1.2 以现代农业供给为导向,打造精品私人订制工程
        6.1.3 以现代农业人才为核心,深化人力资源战略实施
    6.2 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2.1 组织保障
        6.2.2 制度保障
        6.2.3 人才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6)试论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食品的概念
2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绿色食品在市场中占比重较小
    2.2 对于绿色食品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2.3 对于绿色食品的管理力度不够
3 加强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加大绿色食品在我国市场中的占有量
    3.2 加大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力度
    3.3 加强绿色食品的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8)黑龙江省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龙江省要发挥比较优势
    (一)资源优势
    (二)生态优势
    (三)沿边开放优势
    (四)农业大省农业优势
二、培育经济增长的四个亮点
    (一)亮点一:科技创新的潜力
    (二)亮点二: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潜力
    (三)亮点三:沿边开放开发优势的潜力
    (四)亮点四:开发生态优势产业的潜力

(9)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
        1.1.2 我国应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发展模式
        1.1.3 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有着独特的现实条件
        1.1.4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绿色产业的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2.1 绿色产业的界定
        2.1.1 绿色产业的概念
        2.1.2 绿色产业的特征
        2.1.3 绿色产业的分类
        2.1.4 本文对绿色产业的划分
    2.2 绿色产业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产业代谢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章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3.1 产业发展背景
    3.2 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3.2.1 农业生产形势乐观
        3.2.2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3.2.3 农牧业生产形势成因分析
    3.3 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3.4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3.5 小结
第四章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 SWOT 分析
    4.1 引言
    4.2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4.2.1 贸易区位优势明显
        4.2.2 自然资源丰富
        4.2.3 政策环境宽松
        4.2.4 政府重视
        4.2.5 旅游资源多样
        4.2.6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猛
    4.3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4.3.1 产业结构单一
        4.3.2 人才队伍薄弱
    4.4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4.4.1 符合国家宏观产业政策
        4.4.2 经济发展态势向好
        4.4.3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
    4.5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4.5.1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4.5.2 市场发育程度不足
    4.6 小结
第五章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定量评价
    5.1 研究方法
    5.2 指标体系构建
    5.3 评价分析
        5.3.1 系统内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5.3.2 综合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5.3.3 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5.4 评价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对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
    6.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及内涵
    6.2 目标和范围的确定
        6.2.1 目标确定
        6.2.2 范围确定
        6.2.3 数据来源
    6.3 清单分析
        6.3.1 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清单分析
        6.3.2 农业生产资料清单分析
        6.3.3 农业资料使用及种植过程清单分析
    6.4 影响评价
        6.4.1 影响分类及特征化
        6.4.2 标准化
        6.4.3 加权评估
    6.5 结果解释
        6.5.1 能源消耗
        6.5.2 全球变暖
        6.5.3 环境酸化
        6.5.4 富营养化
    6.6 小结
第七章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7.1 研究方法
    7.2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优势布局
        7.2.1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研究简单回顾
        7.2.2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阶段划分
        7.2.3 数据来源
        7.2.4 相关指标的计算
        7.2.5 情景分析
    7.3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及其发展方向
        7.3.1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
        7.3.2 高平原草原持续高效牧业区
        7.3.3 山地森林型特色生态产业区
        7.3.4 丘陵平原优质高产高效农牧结合区
        7.3.5 滨州铁路沿线城郊型绿色产业带
    7.4 小结
第八章 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与政策建议
    8.1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8.2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的现实条件
        8.2.1 国家层面
        8.2.2 本市层面
    8.3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的框架选择
        8.3.1 建立以政府为领头人的引导和协调体系
        8.3.2 建立科技投入支撑体系
        8.3.3 建立人才使用、引进和培养体系
        8.3.4 建立金融信贷支撑体系
        8.3.5 建立服务支撑体系
    8.4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的主攻方向
        8.4.1 绿色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
        8.4.2 培育绿色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激励政策
    8.5 政策建议
        8.5.1 构建呼伦贝尔市绿色产业发展宏观体系
        8.5.2 调整产业结构
        8.5.3 加强绿色产业扶持力度
    8.6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我国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近期发展成效与推进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2年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 产品发展和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体系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1. 产品发展和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2. 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3. 体系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 重点工作取得重要突破近几年, 我们
        1.“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扎实推进。
        2.《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颁布实施。
        3. 绿色食品包装标签标准标识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4. 有机食品专职检查员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 部分业务工作呈现新亮点
        1. 续展率大幅度提高。
        2. 企业内检员实现全覆盖。
        3. 宣传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大。
        4. 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着。
二、2013年推进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发展的路径
    (一) 着力加强证后监管各地要以贯彻新
    (二) 稳步推进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坚持
    (三) 持续加强品牌宣传与市场建设面向市
    (四) 全面加强体系队伍建设体系队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五) 积极开拓有机食品工作的新局面国家

四、我国绿色食品发展成新亮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D]. 蔡胤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2]基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实现路径实证研究[D]. 徐腊梅. 辽宁大学, 2019(07)
  • [3]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D]. 陈茜. 吉首大学, 2018(02)
  • [4]“绿色”牵手“有机” 亮点看不够[J]. 崔建玲,毛绪强.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8(48)
  • [5]江西成新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 黄日德.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2)
  • [6]试论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J]. 张宁. 吉林蔬菜, 2015(12)
  • [7]二十五载 成就绿色——中国绿色食品事业25年成果综述[J]. 毛绪强.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5(41)
  • [8]黑龙江省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的路径选择[J]. 陈永昌. 农场经济管理, 2015(04)
  • [9]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研究[D]. 冯方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10]我国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近期发展成效与推进路径[J]. 王运浩.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3(02)

标签:;  ;  ;  ;  ;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成新亮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