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加强筋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汽车零件,加强筋,结构设计,载荷
加强筋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王旭[1](2019)在《汽车零件加强筋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强筋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各类制造工艺的汽车零件上,通过合理设计和布置加强筋,可在不增加板厚的前提下,提升零件的刚性。为验证不同加强筋结构设计方案的加强效果的差别,通过建立模型,借助软件计算分析了模型在受面刚性、弯曲刚性、扭转刚性以及局部受力刚性4种类型载荷时,各方案的加强效果,得到了受各类载荷时对应的最优加强筋设计方案。为同类汽车零件的加强筋结构设计提供参考,节省了做类似设计时耗费的时间。(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师》期刊2019年07期)
谭青尚[2](2019)在《多载荷作用下盾构支承环加强筋分布设计及Ansys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运用能量法从理论上对盾构支承环刚度、强度进行建模,计算了多载荷作用下的位移、应力;其次,对支承环加强筋进行了分布设计,得到了轴向或环向单一方向加强筋支承环及轴向环向加强筋支承环;将这几套支承环导入Ansys中,进行静力分析,得出轴向、环向单一方向加强筋支承环刚度不足,轴向环向同时加强筋支承环刚度较好;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套刚度好、应力分布均匀的轴向环向加强筋错开支承环;再次,基于应力均方差最小原则对轴向环向加强筋错开支承环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后的支承环应力均方差明显降低,优化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较为吻合。(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李永[3](2019)在《加强筋多工位级进模具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强筋是电气产品中常用的一种零件,虽然外形各有差别,但总体结构类似。介绍了一副生产加强筋的多工位级进模具。该模具工位多,共有14个,融合了冲裁、弯曲、折迭、翻孔和切断等的多种冲压工艺。因为产品属于细长件,所以设计时除了充分考虑模具的紧凑性外,还兼顾到了模具零件的强度、冲压时模具的受力均匀等要素。对产品的加工工艺方案和模具结构进行了分析,该模具结构紧凑合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实际生产应用表明,使用该模具生产的产品质量稳定,次品率低。(本文来源于《模具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熊伟华[4](2018)在《夹具加强筋设计对力学性能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夹具的加强筋设计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通过对不同位置处加强筋的夹具结构进行比较,不仅说明了夹具设计不但要空载工况还应该考虑负载工况,而且表明了加强筋位置设计在夹具的安装位置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环境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李锦文[5](2017)在《面向工字钢加强筋轨道式焊接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结构厂房内存在大量的工字钢加强筋,由于其规格不一且焊缝类型多种多样,人工焊接在效率和质量上都难以达到要求。为此,课题组针对工字钢加强筋的焊接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旋转电弧传感器的轨道式移动焊接机器人,本文主要围绕机器人控制系统相关技术展开研究。介绍了机器人系统的组成,包括轨道式移动平台、四自由度执行机构、焊接系统和控制系统。选用基于PC104总线的嵌入式系统作为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了相关硬件电路,搭建了焊接机器人硬件控制系统;并设计了一套按键控制模块,提高了系统的便捷性与可靠性。设计了一种焊枪偏差识别方法,通过对旋转电弧传感器信号进行处理,准确地提取出焊枪偏离焊缝中心的位置信息。同时,针对工字钢加强筋平面直角焊缝进行轨迹规划,协同控制转台和水平滑块的运动来完成平面直角焊缝的焊接。再结合焊缝跟踪控制方法对直线角焊缝和平面直角焊缝进行了大量焊接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能精确地控制机器人完成工字钢加强筋的焊接工作。最后,针对工字钢加强筋的立面焊缝进行研究,通过控制摆动臂和水平滑块的协调运动完成了焊枪对立面焊缝的轨迹规划,通过焊接实验验证了旋转电弧传感器在立焊中的实用性。结合直角焊缝的轨迹规划完成了立面直角焊缝的轨迹规划,针对立面直角焊缝进行了焊接实验,验证了轨道式焊接机器人针对立面直角焊缝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5-28)
金燕,贺亮,罗仁平,王燕,张博凡[6](2016)在《汽车覆盖件抵抗变形的加强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车顶覆盖件在冲压生产过程中遇到跌落冲击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在不改变材料的情况下,为抵抗车顶类钣金件的弯曲变形,以钣金件的抗弯刚度和惯性矩为优化目标,基于工程优化准则方法,采用VBA语言编制EXCEL内置宏文件的优化程序,给出最优的加强筋形状,获得最大抗弯刚度。(本文来源于《模具制造》期刊2016年09期)
张亮,朱达,刘昀,乔燕,李海峰[7](2016)在《锥形蒙皮多加强筋一次成形工艺仿真与模具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运载火箭某锥形蒙皮通过理论计算,不可一次成形多加强筋,对现有成形工艺进行分析,提出利用1副模具完成蒙皮上多条加强筋的压制。经过理论分析及基于ABAQUS模拟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根据分析结果设计成形模并投入实际生产,得到了合格零件。(本文来源于《模具工业》期刊2016年06期)
李俊宝[8](2016)在《加强筋残膜回收机设计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棉田的残膜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在了解新疆棉田情况与棉花的种植模式以及国内外残膜回收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加强筋地膜的设计特点与加工原理,设计了一种加强筋残膜回收机。该机具用于秋后加强筋残膜的回收,可以将加强筋残膜完整的回收,也可以选择对边膜或中间膜部位进行局部回收,其残膜回收率较高。本文首先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然后对国内外残膜回收的研究现状以及加强筋地膜与加强筋地膜加工机械化现状进行介绍;结合现有残膜回收机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对加强筋残膜回收机整体进行设计,并运用虚拟样机技术进行叁维建模,得到机具的叁维实体模型;对整机和主要工作部件进行力学分析,根据分析对整机质量与主要工作部件进行设计;对起膜铲机构改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变形结果图、应变结果图和应力结果图;通过对机具的试验研究,分别得到机具的最佳组合因素。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由于地膜的性质受日常风化影响发生变化,为了解其强度变化情况,进行加强筋地膜拉伸试验,通过拉伸试验数据得出结论,加强筋地膜在使用机械回收时可以不用考虑加强筋断裂的情况。在回收过程中,依靠对加强筋地膜上的几个加强筋的卷动回收就可以达到顺利回收加强筋地膜的目的。(2)设计加强筋残膜回收机,针对加强筋地膜设计了加强筋残膜回收机,其主要由机架、动力传动系统、悬挂机构、起膜铲机构、切膜机构、展膜机构、支撑机构、卷膜机构、卸膜机构等组成,用于秋后的加强筋残膜回收。(3)对起膜铲机构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得到起膜铲机构的变形、应变和应力的变化结果图,其变形、应变较小,对起膜铲机构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所受最大应力为382.74 Mpa,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最终得出结论,起膜铲机构满足强度设计要求。(4)加强筋地膜的机械回收试验,样机制作完成后,首先在土槽实验室内进行回收试验,机具实现了设计目标,能够完成加强筋残膜的回收,并找出机具的最优试验方案A3B2,机具作业速度为1.5 km/h,起膜铲入土深度为50 mm;其次对不同风化情况、不同土壤质地情况下、不同杂物分布情况的地膜进行回收试验,风化后的残膜强度会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对其回收率影响不大,土壤含有大土块和石块会使残膜破损,从而降低其回收率,土壤中杂物分布越大,残膜破损越严重,机具回收过程中阻力越大,残膜回收率与生产率越低;最后进行棉田试验,加强筋残膜回收机在棉田情况为平整、杂物少的田间作业时,其工作效率、生产率、残膜回收率较高,棉田平整程度与杂物分布多少对残膜回收影响很大。(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期刊2016-06-01)
张涛[9](2016)在《基于植物叶脉形态的板壳结构加强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板壳结构在工程应用中非常广泛,在既要保证整体刚度又不增加板壳厚度的情况下设置加强筋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文基于植物叶片叶脉分布规律结合板壳结构优化探究了板壳结构加强筋在类型设计变量、位置设计变量和尺寸设计变量叁大设计要素上的仿生设计方案。相继做了相似性验证分析,植物叶片叶脉分布形态的模拟,叶片叶脉分布规律的总结与提取,结构优化分析,板壳结构加强筋仿生设计方案的归纳设计等工作,最后进行了工程应用模拟验证分析,具体工作可以概括如下:(1)对板壳结构和植物叶片共同的相似特征(结构、功能、适应性、工况等)建立评价因素集,对相似元特征建立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各相似元权重系数;根据植物叶片与板壳结构两个模糊系统各相似元特征值的比值,得出了植物叶片与板壳结构之间的相似元相似度。结果显示两者相似度较高,符合本文仿生需求,确定了植物叶片叶脉作为本文板壳结构加强筋的仿生对象;(2)基于植物叶片结构建立了叁种植物叶片模型,模拟叶片在风雨共同激励下叶脉分布情况,结果显示通过模拟仿真得出的脉序展现出中轴图式现象和实际叶片叶脉分布相吻合,验证了本文优化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植物叶脉分布规律;(3)结构拓扑优化后材料分布位置及其浓度可以为加强筋的排布方式及尺寸设计提供思路。本文对板壳结构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结构优化,对优化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对比结果并结合植物叶片叶脉分布规律总结了板壳结构加强筋仿生设计方案,基于仿生方案并针对结构特点对板壳结构模型进行仿生设计,将仿生设计与原传统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显示仿生结构与传统结构在总质量相当的前提下,结构变形量及最大应力都比传统结构小的多,表明本文仿生设计是合理的有效的;(4)分别对飞机蒙皮不规则曲面壳结构及城市公交车车身平面板结构进行加强筋仿生设计,进一步探究仿生板壳加强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两种应用结果皆显示在与传统模型质量相当的情况下,仿生模型的变形量、应力都相应小的多,结构的刚度、强度得到较大的提升,仿生筋条起到了有效抵制结构变形及力的快速传递的作用,从而证明本文基于植物叶片叶脉规律的板壳结构加强筋设计的有效性、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6-05-30)
李蕾,张葆,李全超,谭淞年[10](2016)在《基于灵敏度数的薄板结构加强筋布局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的加强筋生长设计方法,加强筋从给定初始点出发,沿着使结构性能最优的方向生长和分枝,同时删除对结构性能贡献小的加强筋,逐步形成最优的加强筋布局。设计过程中,以单元的相对密度为设计变量,以单元灵敏度数作为判断加强筋单元生长和删除的准则。使用Python语言编写了基于ABAQUS的优化设计程序,利用ABAQUS进行有限元求解和前处理。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以最大化结构整体刚度为设计目标,对几种典型结构进行了加强筋设计,并与现有文献中的设计结果进行了对比。(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6年09期)
加强筋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首先,运用能量法从理论上对盾构支承环刚度、强度进行建模,计算了多载荷作用下的位移、应力;其次,对支承环加强筋进行了分布设计,得到了轴向或环向单一方向加强筋支承环及轴向环向加强筋支承环;将这几套支承环导入Ansys中,进行静力分析,得出轴向、环向单一方向加强筋支承环刚度不足,轴向环向同时加强筋支承环刚度较好;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套刚度好、应力分布均匀的轴向环向加强筋错开支承环;再次,基于应力均方差最小原则对轴向环向加强筋错开支承环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后的支承环应力均方差明显降低,优化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较为吻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加强筋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王凯,王旭.汽车零件加强筋结构设计[J].汽车工程师.2019
[2].谭青尚.多载荷作用下盾构支承环加强筋分布设计及Ansys优化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19
[3].李永.加强筋多工位级进模具设计[J].模具技术.2019
[4].熊伟华.夹具加强筋设计对力学性能影响分析[J].环境技术.2018
[5].李锦文.面向工字钢加强筋轨道式焊接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D].南昌大学.2017
[6].金燕,贺亮,罗仁平,王燕,张博凡.汽车覆盖件抵抗变形的加强筋设计[J].模具制造.2016
[7].张亮,朱达,刘昀,乔燕,李海峰.锥形蒙皮多加强筋一次成形工艺仿真与模具设计[J].模具工业.2016
[8].李俊宝.加强筋残膜回收机设计与试验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6
[9].张涛.基于植物叶脉形态的板壳结构加强筋设计[D].江西理工大学.2016
[10].李蕾,张葆,李全超,谭淞年.基于灵敏度数的薄板结构加强筋布局优化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