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女作家论文-王肖燕

新生代女作家论文-王肖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生代女作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生代女作家,个人化写作,干预现实,聚焦女性

新生代女作家论文文献综述

王肖燕[1](2018)在《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代可谓是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黄金时代,无论其小说创作,还是文学的批评跟踪,均呈现出繁盛的态势。新世纪语境中,新生代女作家依旧进行着小说创作,并在不断的文本实践中再次把“个人化写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个人化写作”有了新的写作面貌,不再是1990年代拘囿在女性私人空间的写作,而有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更灵活的写作形式,更多变的写作语言等。总之,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选取了六位备受学界关注的新生代女作家,林白、陈染、徐坤、海男、卫慧、棉棉,通过她们的小说创作,从1990年代、新世纪两大时间段来考察“个人化写作”概况,揭示新世纪“个人化写作”的新变,并从整体视域评估其写作价值。笔者在文本细读基础上,运用精神分析等相关理论,在对比对照中以期对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有更全面深刻的分析。本文共分为叁部分,绪论、正文、结语。绪论主要介绍新生代女作家小说研究现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小说作品,现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个人化写作”研究、“身体写作”研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大范围研究命题重复化,小说跟踪批评滞后等。正文分为叁章:第一章:1990年代“个人化写作”再阐释。实质上,19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在两种写作支脉的互相拉锯中向前推进:一种聚焦女性私人空间,扎根于作家亲身经验,代表作家如林白、陈染、卫慧、棉棉;另一种注重干预现实,始终秉持着独立思考的文学批判精神,解剖、批判一切集体主流之变体,代表作家如徐坤。“个人化写作”在两种价值相反的文本实践中,呈现出丰富的价值意义。1990年代末,两种写作陷入困境,实质上,女作家面临的均是女性自我与外部现实平衡的问题。第二章:新世纪“个人化写作”新变。新世纪语境中,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发生流变,呈现出更开放、包容的写作姿态。第一节主要论述走向女性自我与现实共融的“个人化写作”。1990年代两条支脉的“个人化写作”实质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新世纪初,女作家深处写作困境,逐渐意识到另一写作支脉的优势,尝试在小说创作中吸取其经验,以此走出困境。第二节主要论述走向底层民间的“个人化写作”。走向底层民间的“个人化写作”显现出决然的写作姿态,它试图告别过去,另辟写作蹊径,最终打破了“个人化写作”聚焦于女性私人空间的神话,实现了写作主体、空间、语言等多层面的嬗变。第叁节主要论述走向市场的“个人化写作”。“个人化写作”走向市场,逐渐把市场利润、大众审美作为写作风向标,大到主题内容,小到题目、封皮版面设计,“个人化写作”完全沦为一种公众性暴露。第叁章:评估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价值。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尤其是其写作的“流变”,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是否为当下写作提供动力、新的写作资源,这值得我们思考。第一节主要围绕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进行阐释。女性身体是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基点,“个人化写作”的每一次突围,女性自我价值的每一次确认,都与其有着重要关系,这也是其价值所在,为当下提供了一种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的写作范式。第二节主要围绕女性生存之痛进行阐释。新生代女作家发现了女性存在的更多可能性,并揭示出其女性存在的悖论,丰富了女性书写的主题。第叁节主要分析“个人化写作”走向底层民间与市场后的价值难局。市场、底层民间虽激活了“个人化写作”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论文突破了现有研究固化的框架,从1990年代、新世纪两个时间段审视新生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研究视域更为完整。发掘出1990年代沉没已久的另一“个人化写作”支脉——干预现实、批判集体主流之变体的写作,揭示出新世纪女作家“个人化写作”的流变,这有着较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9)

郭佳会,赵洁[2](2018)在《在中日新生代女作家“成长小说”的比较研究——以《水仙已乘鲤鱼去》和《一个人的好天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80后"新锐女作家张悦然,曾经在《人民文学》《收获》上发表小说,且获得过2005年度春天文学奖,出版了《葵花走失在1890》《水仙已乘鲤鱼去》等多部畅销作品。在日本,也有一位"80后"女作家——青山七惠,她在24岁时凭借第二部作品一举摘得第136届日本芥川文学奖而备受瞩目,其获奖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也成为日本当年的畅销小说,并且其于12年间出版了20多部作品,是一位相当"高产"的年轻作家。虽然张悦然与青山七惠出生在相同的时代,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接受的文化思想不同,这两位作家虽然都将视线聚焦于当下的年轻女性,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描写当代女性的孤独与成长,但对"当代女性成长中的孤独"这一主题的处理方式及写作手法却完全不同。(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8年05期)

索马里[3](2018)在《当幻想中的社会形象被打破 他们最终远离了西方》一文中研究指出W·H·奥登认真地分析过,侦探小说的作者们几乎是出于一种本能,喜欢将故事场景设置在大学校园里:因为对知识的追寻是一个理想化的教授唯一的、也是全部的激情,他和他人的关系是基于他们与普遍真理的共同关系得以确立的。一个教授身上应该没有其他人会有的贪婪、嫉妒的罪(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04-18)

李晓丽[4](2015)在《“以性易物”与时代的光影——解读“新生代”女作家小说的一个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女作家格外关注当代社会中女性与物质的关系,尤其是女性"以性易物"的复杂形态。她们要么专注于探究女性以身体向物质投诚过程中复杂的心理过程,要么审慎设问女性"以性易物"映射出的道德变动。虽然这些思考尚有深度开掘的空间,但它们对当代社会走向物质化过程中的性别思考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徐成平[5](2015)在《德国和中国文坛两位新生代女作家的发展轨迹初探——以策·燕妮和张悦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一批新生代女作家在德语文坛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这一现象被称为"文学少女奇迹";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本世纪初在中国也出现了一批"80后"新锐作家,这群新的创作群体给中国文坛增加了许多新元素,是"新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希望通过对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即瑞士女作家策·燕妮和中国女作家张悦然进行分析和比较,探析以上两种文学流派中女作家的发展轨迹。(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5年17期)

陈红[6](2012)在《蒙古族新生代女作家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蒙古族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为研究对象,她们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被文坛关注,进入新世纪后成为蒙古族小说界的中坚力量。女作家及其作品的大量涌现成为蒙古族文学史上史无前例的独特景观。论文由引言、正文叁章和结论等五个部分组成。论文首先对女性文学、现代性、新生代女作家等重要概念作了界定和交待,并简单回顾了自现代以来蒙古族女作群体的发展壮大历程,概述了前任研究成果。第一章,首先对新生代女作家及其作品进行概述,介绍了基本情况:继而考察了新生代女作家及其作品与现代性、市场经济环境的内在关联,重点分析了新生代女作家作品与此前女作家作品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并从话语转型、主题内容、女性认同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其演变特点;从女性世界的展现、社会历史的关怀和性与心理分析等叁个方面对新生代女作家的表现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第二章,第一节首先重点探析了新生代女作家作品中的身份认同、女性意识的强化问题,并以现代性与女性解放为中心,分析了女性解放主题、新女性建构、性政治、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等问题;第二节,从社会经验、个体经验、身体经验、心理经验等方面对女作家作品中的女性经验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分析,提出了女性乌托邦、自恋情结等观点;第叁节,从叙事模式、抒情写作、优美的美学形态、诗化修辞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女性文体。第叁章,探讨了女性作家对创作方面的选择问题,认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是她们创作的主流,作品中偶有现代主义因素,而流行元素也对她们的作品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2-05-22)

李晓丽[7](2012)在《“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日常生活叙事”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其中,“新生代”小说由于对当代生活的近距离、多方位、多层面书写成为当代日常生活叙事的重要代表。而当代女性日常生活叙事具有展现当代生活世界图景与颠覆男性文化权威的双重意义。因此,本文将“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确定为研究对象。论文在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日常生活叙事传统和当代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多向关注背景下,以“新生代”男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为参照,展开对“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的梳理与批评。“新生代”女作家的代表作品表明,她们对当代日常生活的书写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呈现。一方面,她们与“新生代”男作家共同展示当代物质社会和消费社会场景中的新质,包括物质追求和欲望图景,当代人爱情、婚姻的变异以及它们对当代人精神状态产生的影响。但与男作家注重宏观、理性的观察与提炼不同,“新生代”女作家更注重对其渐变过程进行追踪,并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丰富的女性生命感受。另一方面,她们深入体味日常生活的恒常、稳定、温情与丰厚给女性生命带来的温暖和寄托,思考人伦亲情对女性成长的意义与局限,追问爱情婚姻伦理中爱与欲的关系。“新生代”女作家在进行日常生活书写的过程中,还呈现出审美表达方面的特点,不同角度感性话语的建构增强了作品的日常性“质感”与女性韵味。“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在当代文学中呈现出独有的意义,但是这一批作家由于宏大历史背景的缺失与创作青春期的局限,小说也存在开掘不深、单调重复、女性意识混沌不明等缺陷,她们的创作还有待于从思想境界和审美层面做进一步的提升。论文分为七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有五章。引言部分首先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阐释“新生代”、“日常生活”等相关概念,同时也对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阐述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基本思路。第一章就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对日常生活的呈现加以梳理,藉以呈现“新生代”女作家日常生活写作的文学背景。具体涉及“五四”新文学到20世纪40年代女性日常生活叙事与启蒙、革命的复杂关系,1949年以后女性日常生活叙事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纠结,以及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女性写作如何呈现日常生活与女性生存之间的冲突与和解。第二章探讨“新生代”女作家的物质书写。其中包括辨析小说中不同女性人物的“恋物”情结,分析女性如何通过对“物”的钟情与经营体会生命的丰厚,寻找生命的恒常。同时以“新生代”男作家的创作为参照,对“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中用女性身体换取物质的现象进行了剖析。第叁章主要分析和呈现“新生代”女作家在日常人伦情感方面的书写。考察“新生代”女作家如何通过特定的途径回到对日常人伦情感的关注,分析其作品中的父女、母女关系、姐妹情谊和“血亲禁忌”,关注其在人伦情感的表达中对非理性的挖掘。第四章考察“新生代”女作家对当代欲望场景和情爱困境的表达。这方面内容具体体现为对女性欲望奇观的展示,也体现为对当代情爱婚姻生活中爱与性的分离、爱与欲的纠缠、技术时代的爱情想象的艺术表现。同时,本章分析了女性作品中如何以空间化的方式展示婚姻的困境,以及日常化生存对爱情婚姻理想的解构等。第五章对“新生代”女作家审美表达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新生代”女作家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呈现出对女性叙事话语不同方向的试探。包括对女性“个人型叙述声音”的强调,对“闲聊体”与“闲话体”的文体尝试,以及对“气息”、“迷雾”等生活“杂质”的提取等。这些方式使她们小说中日常生活的表达更加感性化、生活化。结语部分概括全文,认为大部分“新生代”女作家的创作仍具有女性“青春写作”的痕迹;肯定其日常生活叙事对当代女性写作关注当下、回归本土性、认同传统文学因素等方面提供的有益思考和参照;指出其在思想内涵、审美表达方面的不足,对其进一步提升寄予期待。(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2-05-01)

廖露蕾[8](2011)在《抓住生活中的经历与火花》一文中研究指出昨日,中国新生代女作家笛安与“香港才子”陶杰在香港书展进行了一场名为“中国新生代女作家与文学创作”的对谈。在对谈中,笛安主要分享了她写作《西决》的经验以及成长故事,而陶杰也以其犀利风趣的评说引起了听众的兴趣。   陶杰首先称赞笛安的小说既有严肃文学(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1-07-22)

杜智[9](2011)在《关于中日新生代女作家“残酷描写”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现代女作家绵矢莉莎是因为19时就以最年轻的记录获得了日本芥川文学奖而在日本被受瞩目的新生代女作家。获奖作品《欠踹的背影》是畅销书,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并给人的内心以冲击。另一方面,在中国也有一个和绵矢莉莎一样年轻就获奖而且有名的作家。张悦然作为新生代女作家也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出版了大量带有残酷写作特点的作品。她的作品给人心灵冲击,得到同龄和年轻读者的绝对支持。初读两位作家的作品,感觉有共同的地方。详细阅读并比较分析发现有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位作家都着力于孤独、残酷的描写,并且都用女性特有的感觉去表现年轻人的痛苦。同样描写残酷但是写作的表达方式却不同。到目前为止,关于两位作家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学者从对本国文学研究的立场出发,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研究但将两作家比较起来进行分析研究的论文很少。本论文将从残酷描写的角度入手,将两作家作对比研究,试图揭示中日两国现代女作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分析产生不同点的原因。本文将运用比较文学中平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以下叁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分析比较两位作家和她们的作品。作品中使用了自我描写的手法,这在研究中日女性文学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二部分,从痛苦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及两作者残酷的描写方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据此得出两作家在作品中进行残酷描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叁部分,分析两作者进行残酷描写的原因。其中包括社会原因,中日文化、教育方面的原因和作家自身喜好的原因。虽然两位作家出生在相同的时代,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接受文化思想不同。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中日作家的相同点到不同点,从文化方面到文学方面展开研究。写作本论文的目的在于今后让更多的人关注中日两国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为推动中日两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魏全凤[10](2011)在《北美新生代华裔女作家的自我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北美新生代华裔女作家指20世纪60至70年代出生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华裔女作家,刘绮芬、张岚、拉丽莎·赖和何舜廉就是其中出色的代表。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女作家的叙述技巧各具特色:刘绮芬以日记的形式书写自我意识;张岚对中华民族文化进行象征书写,让主人公回到中国文化并对其进行反思;拉丽莎·赖重写中国神话,让主人公在奇幻世界中弥合断裂历史,控诉工业压迫;何舜廉则戏仿西方经典童话,对压制边缘个体的主流文化进行了颠覆。不同风格的叙述,使身份问题在不断地交流和反思中得到提升,最终实现超越与升华。(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1年03期)

新生代女作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80后"新锐女作家张悦然,曾经在《人民文学》《收获》上发表小说,且获得过2005年度春天文学奖,出版了《葵花走失在1890》《水仙已乘鲤鱼去》等多部畅销作品。在日本,也有一位"80后"女作家——青山七惠,她在24岁时凭借第二部作品一举摘得第136届日本芥川文学奖而备受瞩目,其获奖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也成为日本当年的畅销小说,并且其于12年间出版了20多部作品,是一位相当"高产"的年轻作家。虽然张悦然与青山七惠出生在相同的时代,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接受的文化思想不同,这两位作家虽然都将视线聚焦于当下的年轻女性,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描写当代女性的孤独与成长,但对"当代女性成长中的孤独"这一主题的处理方式及写作手法却完全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生代女作家论文参考文献

[1].王肖燕.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郭佳会,赵洁.在中日新生代女作家“成长小说”的比较研究——以《水仙已乘鲤鱼去》和《一个人的好天气》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8

[3].索马里.当幻想中的社会形象被打破他们最终远离了西方[N].文汇报.2018

[4].李晓丽.“以性易物”与时代的光影——解读“新生代”女作家小说的一个视角[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

[5].徐成平.德国和中国文坛两位新生代女作家的发展轨迹初探——以策·燕妮和张悦然为例[J].文教资料.2015

[6].陈红.蒙古族新生代女作家小说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7].李晓丽.“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D].南开大学.2012

[8].廖露蕾.抓住生活中的经历与火花[N].深圳特区报.2011

[9].杜智.关于中日新生代女作家“残酷描写”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0].魏全凤.北美新生代华裔女作家的自我书写[J].名作欣赏.2011

标签:;  ;  ;  ;  

新生代女作家论文-王肖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