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家庭本位论文-李永萍

核心家庭本位论文-李永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心家庭本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庭本位,生活逻辑,代际,亲属关系,隐私观念,亲戚之间,城市化背景,回过头,社会关系网络,进城务工经商

核心家庭本位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萍[1](2017)在《核心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正在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武汉有位女士发帖抱怨称,自家的新房成了老公亲戚的中转站,那些在北上广深上班的亲戚,每次回湖北老家,都要到自己家住一晚,搞得自己很恼火。这个帖子引起网友大量讨论,有深表“同感”的,也有对这位女士的态度提出批评的。这位女士的“恼火”其实(本文来源于《民主与法制时报》期刊2017-11-30)

谭同学[2](2013)在《从伦理本位迈向核心家庭本位——论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文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伦理本位"的乡村社会相比,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伦常"道德不再是它的基础,但其新基础也非宗族、地缘组织、基层市场结构,抑或"个人",而是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本位已成为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文化特征。(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3年01期)

刘燕舞[3](2009)在《从核心家庭本位迈向个体本位——关于农村夫妻关系与家庭结构变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农村夫妻关系的变动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对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迁的理解。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打工大潮的兴起,婚姻市场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原有的小区域婚姻圈被全国婚姻圈所取代,而妇女在这种婚姻市场中占据了优势地位,这种变动反映在家庭结构的变动上就是大量离婚现象的出现。伴随越来越多离婚现象的发生且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人们的家庭与伦理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核心家庭本位的观念开始为个体本位的观念所取代,而这种观念与伦理的变化又反过来再生产出家庭结构的变动,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农村的离婚和夫妻关系的解体。(本文来源于《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谭同学[4](2007)在《乡村社会转型中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运用社会人类学“深描”方法的基础上,对湖南省永兴县一个村庄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变化进行了考察。田野工作时间分别为2005年7-8月,2006年1月,2006年6-10月。本文深描和简析了传统时期和大集体时期村庄中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特征。本文认为,1949年以后,村庄的纵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翻身”是此番变化的关键词。以“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因素是村庄社会分层的主导标准;“又红又专”成为村庄精英的“旗帜”;在“革命”话语外壳下,村民间关系仍循“伦常”秩序及相应的“差序”原则而定;“伦常”原则与“革命”话语缠绕在一起,主导了村民间争端和村庄惩戒;村民的宗教信仰被“革命”道德所代替,其自然信仰有所减弱并蛰伏了下来,其祖先信仰的内核却得到了保存。也即,此时期村庄横向结构并没有实质性变化。本文从村庄政治、纠纷解决、日常生活及信仰活动等四个方面,对当代村庄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特征进行了深描与简析。本文认为,村庄的纵向与横向社会结构正在共变,“大转折”是这一过程的关键词。以致富为导向的经济因素成为村庄社会分层的根本标准;德望已不是村庄精英介入公共事务的必要条件;在家庭外,村民间关系变为以己为中心的“工具性圈层格局”,在家庭内,男女趋向平等,但在核心家庭外的代际间,形成了偏向年轻一代的非对称权力关系模式;村庄自主解决纠纷的能力弱化,实施惩罚的能力则几近消失,“灰社会”常介入村庄纠纷;村民的宗教信仰难以抵挡金钱压力的冲击,其自然信仰呈衰落和工具化趋势,其祖先信仰也迅速衰落,并丧失了赋予村民以人生意义的功能。本文分析了“大转折”过程中的村庄治理,认为它具有“去伦理化”的特征。这一特征可在诸多重要社会事实中得以确证,例如:半封闭的乡土经验;维系自我中心的道德;精英政治;力治秩序;财产契约化;向外用力的人生。与“伦理本位”社会相比较,这些事实表明,由自我中心取向的个体组成的核心家庭而非伦理关系或团体,是当下村庄社会结构的基础所在。也即,“核心家庭本位”已成为村庄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核心家庭本位”的村庄社会结构呈“核心家庭大、个人次之、团体小”的模式。本文认为,“核心家庭本位”乃村庄现代性转型之结果,包含了社会理性化之要求。但是,一方面因为现代性本身的内在矛盾性,另一方面因为社会转型不成功,在核心家庭之外,自我中心取向的个人缺乏道德底线,导致了以治理、伦理和信仰问题为标志的“基础性社会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7-06-01)

核心家庭本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与"伦理本位"的乡村社会相比,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伦常"道德不再是它的基础,但其新基础也非宗族、地缘组织、基层市场结构,抑或"个人",而是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本位已成为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文化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心家庭本位论文参考文献

[1].李永萍.核心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正在兴起[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7

[2].谭同学.从伦理本位迈向核心家庭本位——论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文化特征[J].思想战线.2013

[3].刘燕舞.从核心家庭本位迈向个体本位——关于农村夫妻关系与家庭结构变动的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

[4].谭同学.乡村社会转型中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

标签:;  ;  ;  ;  ;  ;  ;  ;  ;  ;  

核心家庭本位论文-李永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