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林木育种学,山核桃,甲基化,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充,贾宁,董昂,闫道良,曾燕如[1](2019)在《山核桃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体系的建立与甲基化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为浙江省重要的经济树种。近年来细胞生物学及分子标记的研究发现,山核桃中存在无融合生殖,天然群体的多态性不佳,存在印迹数量性状位点(iQTLs)。iQTLs与DNA甲基化有关,而DNA甲基化对生物表观遗传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可遗传的生物现象。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MSAP)是基于PCR扩增多态性的DNA甲基化检测方法。在建立山核桃MSAP标记体系的基础上对来自3个天然居群的山核桃单株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核桃存在甲基化,非甲基化相对水平大于总甲基化相对水平,且两者间差异极显着(Wilcoxon Rank Sum检验P<0.001),内侧胞嘧啶甲基化相对水平远大于半甲基化相对水平,且两者间差异极显着(分子方差分析及邓肯多重比较, P<0.001);天然居群山核桃内侧胞嘧啶甲基化相对水平高,则半甲基化相对水平和非甲基化相对水平则相对较低,反之亦然;居群间存在明显的表观遗传分化,主要变异存在于居群内。此外,山核桃的MSAP体系可用于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 2个物种在位点及位点数上存在差异。图4表5参53(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宗凯,赵营莉,周莉质,李秀秀,宫鹏[2](2017)在《黄芪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扩增引物筛选及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并优化黄芪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扩增反应体系,对中药材黄芪甲基化水平进行研究。[方法]磁珠法提取黄芪DNA后,采用Hpa II/Msp I 2种内切酶进行酶切,将酶切产物加上连接接头序列,经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反应,最终从黄芪MSAP的256对引物中筛选出最佳分辨引物4对。应用筛选到的4对引物,分析12种不同产地黄芪的甲基化模式,并对甲基化水平聚类分析。[结果]经MSAP检测12个黄芪样本半甲基化率在12.5%~26.7%,全甲基化率在25.6%~51.1%,总甲基化率在48.7%~73.5%,总体上黄芪样本的全甲基化率大于半甲基化率。采用NTSYSpc软件对黄芪样品Hpa II和Msp I多态性数据进行分析,获得UPGMA聚类图和主成分分析PCA图。[结论]MSAP技术能够很好地用于黄芪的甲基化分析,结合NTSYSpc软件能对不同产地黄芪之间甲基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且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从UPGMA和PCA图上来看,地区相近的单株聚类分析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域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9期)
吴超,齐振宇,郭方其[3](2017)在《蝴蝶兰花瓣变异基因组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蝴蝶兰花瓣突变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变化情况,探索在花瓣不同突变过程中DNA甲基化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淡色突变体基因组CCGG位点发生甲基化的方式主要是以双链全甲基化(CmCGG)为主,而裂纹和花边突变体因组CCGG位点发生甲基化的方式主要是以单链甲基化(CmCGG)为主。运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 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技术,分析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改变的表观遗传变异,实验结果表明形成蝴蝶兰花边突变体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会高于裂纹和淡色花瓣突变体,而裂纹花瓣突变体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低于未甲基化,推测该类型突变体的CCGG位点甲基化不是主效引起突变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7》期刊2017-08-20)
钱森和,洪亮,魏明,林毅,蔡永萍[4](2017)在《绿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DNA表观遗传变化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绿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状态差异。【方法】利用2组限制性内切酶Eco RⅠ/HpaⅡ和Eco RⅠ/MspⅠ对绿絮棉1号纤维基因组甲基化位点进行识别和切割,并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引物对切割产物进行扩增,分析基因组内5'-CCGG-3'位点的甲基化状态;同时对扩增的差异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结果】66对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4112个条带;平均每个样品共扩增出822.4个带型,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2.46个片段。随着绿色棉纤维的发育,甲基化条带总数、甲基化条带比率、全甲基化条带百分比均逐渐升高;其中,开花后10、15、20和25 d时甲基化条带总数分别比开花后5 d时增加11.45%,13.86%,20.10%和33.13%。与开花后5 d相比,开花后10、15、20和25 d时纤维DNA发生甲基化变化位点的比例分别为3.15%,3.43%,3.65%和2.52%;而去甲基化位点的比例分别为12.87%,14.72%,13.31%和48.81%。通过测序和Blast分析表明,17个片段与已知的功能基因同源性较高,包括棉花线粒体基因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和酯酶基因,且这些基因均在开花后25 d发生去甲基化。【结论】绿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DNA发生了甲基化与去甲基化现象。(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朱朝阳,李桐,高玉,张怀渝[5](2018)在《小麦与黑麦远缘杂交后代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My15与中国栽培黑麦-白粒黑麦(S.cereale L.cv)自交系Rw远缘杂交,经染色体加倍、两次回交5~7次自交产生的异染色体系07-903-6(BC2F5)、08-903-6(BC2F6)、09-903-6(BC2F7)和一对抗、感分离的姊妹系11-903-6-1(BC2F9)与11-903-6-2(BC2F9)为研究材料,双亲作为对照材料进行基因组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黑麦染色质导入小麦背景后会导致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改变,形成异染色体系的半甲基化水平极显着高于双亲本的半甲基化水平。在回交自交5~9世代间甲基化模式趋于稳定遗传,世代间DNA甲基化多态率均无显着差异。姊妹系间抗、感白粉病特征的差异可能与基因组半甲基化修饰有关,与全甲基化修饰无关。本研究对黑麦种质导入小麦后,形成姊妹系间抗、感白粉病分离的原因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03期)
蔡志翔,沈志军,严娟,马瑞娟,俞明亮[6](2016)在《桃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适合桃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简称MSAP)反应体系,以桃PCM-1R、PCM-1G为材料,对MSAP技术中的关键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500 ng基因组DNA用EcoRⅠ、HapⅡ或MspⅠ各10 U(0.5μL,2 000 U/m L),37℃保温12 h,即可酶切完全;25μL选择性扩增体系中,含有2μL10倍稀释的预扩增产物、各1μL上下游引物、2.5μL 10×Taq buffer、2.5μL d NTP mix(各0.2 mmol/L)、2.5μL25 mmol/L MgCl_2、0.25μL Taq DNA聚合酶。在该体系下选用256对引物对桃叶片进行甲基化模式分析,经筛选获得23对扩增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PCM-1R、PCM-1G总甲基化率分别为28.0%、25.7%。(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1期)
龚治,张亚楠,周世豪,符悦冠[7](2016)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SAP)在生态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DNA甲基化是生物体内最为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之一,在生态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收集、整理生态表观遗传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SAP)的原理、优势与局限性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和展望。MSAP因其应用广泛、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研究DNA甲基化水平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在探究生物体如何快速适应生境变化以及外来入侵生物如何突破遗传瓶颈等问题上。MSAP技术能够很好地揭示生物种群内部或种群之间的表观遗传差异,是对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研究的有力补充。(本文来源于《生物安全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吴超,林巧琦,丁晓瑜,林森洪,黎侠[8](2015)在《盐胁迫下石斛基因组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AS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石斛属植物(Dendrobium)为材料,研究不同NaCl浓度下石斛生理生化指标及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和变化模式。结果表明,在100、150、200mmol/L NaCl处理下石斛叶片的SOD、POD和CAT活性发生明显变化。运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分析表明,经100、150、200mmol/L NaCl处理后基因组DNA甲基化比率分别为71.10%、78.82%和73.94%,均低于对照(86.67%)。结果表明,经盐胁迫后铁皮石斛发生了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改变的表观遗传变异,但甲基化表观遗传变异无统一趋势或规律。与对照相比,100、150、200mmol/L NaCl胁迫下铁皮石斛叶片基因组DNA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分别为29.15%、10.49%、19.63%和24.22%、19.14%、38.32%。通过实验结果发现,表观遗传学的DNA甲基化变异可能是植物耐受盐胁迫环境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5》期刊2015-08-18)
郭宁,席晓广,张晓旭,樊洪泓,蔡永萍[9](2014)在《乙烯利处理对棉花子叶DNA表观遗传变化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叶片早衰影响棉花产量和棉纤维质量,而乙烯利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促进植物组织衰老有重要作用。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植物的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技术,探讨在不同乙烯利水平处理下,棉花子叶DNA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变化模式。结果显示,经300、500和700 mg/L乙烯利处理后,棉花子叶DNA甲基化比值分别为32.99%、35.45%和37.49%,都低于对照组(37.92%);和对照组相比,经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后,棉花子叶DNA发生甲基化变化位点的比率分别是2.71%、3.63%和4.88%,而去甲基化位点的比率分别为10.66%、9.84%和9.23%,并且随着乙烯利浓度的增加,棉花子叶DNA甲基化位点与去甲基化位点之比逐渐提高;本研究鉴定了17个MSAP差异基因片段,这些片段与NCBI中已知的功能基因存在同源性,包括果胶甲酯酶基因、细胞色素P450、乙醇脱氢酶基因、肌动蛋白解聚因子、翻译延伸因子等和乙烯利诱导棉花子叶衰老相关基因。研究结果提示,在乙烯诱导棉花子叶衰老的进程中,DNA甲基化参与了棉花子叶衰老的调控,为从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乙烯诱导棉花衰老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席晓广[10](2014)在《乙烯利诱导棉花子叶衰老及其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叶是研究植物衰老的良好的材料,乙烯促进植物组织的衰老。当前,关于乙烯对棉花子叶衰老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用乙烯利处理棉花子叶,通过测定子叶中叶绿素、POD、SOD、MDA和游离脯氨酸的生珲指标,研究乙烯对棉花子叶衰老的影响;并采用MSAP技术,分析棉花子叶经乙烯利处理后,子叶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模式的变化,找出乙烯利诱导的甲基化差异片段,为从基因水平上揭示乙烯调控棉花子叶衰老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棉花子叶(5 d)后:随着乙烯利浓度的升高,子叶的颜色由绿色渐渐变黄,直观的反映了叶绿素的含量也渐渐减少,子叶衰老加快。同时显微观察表明,700 mg.L-1处理的子叶离层已经开始形成,表现出子叶的衰老。(2)当300 mg.L-1的乙烯利处理棉花子叶前3 d时,与对照相比,促进了SOD、POD的酶活力的升高,MDA含量上升的速度变缓,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速度也减慢,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不明显;在300 mg.L-1乙烯利处理3 d以后,与对照相比,其棉花子叶的SOD酶活力和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POD酶活力虽然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对照,其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表现为逐渐升高。当500 mg.L-1和700 mg.L-1的乙烯利处理棉花子叶时,二者生理指标都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即,SOD酶活力始终低于对照,并且持续降低,POD酶活力始终低于对照,表现为缓慢上升,叶绿素含量始终低于对照,并不断降低,MDA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持续升高,并且都高于对照。总之,乙烯利处理都加剧了棉花子叶的衰老,只是衰老的程度在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上有所不同,并且700 mg.L-1促进衰老作用最为明显。(3) MSAP体系的优化,确定了适合棉花子叶较适宜的预扩增反应体系和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分别是模板DNA 2 μL、10 × Buffer (Mg2+) 2 μL、dNTPs 3μL、 Taq酶0.2μL、上下游引物各0.75 μL和模板DNA 2μL、10×Buffer(Mg2+) 2.5μL、 dNTPs 2.5μL、Taq酶0.1 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4)棉花子叶DNA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变化模式表明,经300、500和700mg.L-1乙烯利处理后,棉花子叶DNA甲基化比值分别为32.99%、35.45%和37.49%,均低于对照(37.92%)。和对照相比,经300、500和700 mg.L-1乙烯利处理后,棉花子叶DNA发生甲基化变化的位点比率是2,71%、3.63%和4.88%,而去甲基化位点比率为10.66%、9.84%和9.23%;并且随着乙烯利处理浓度的增加,棉花子叶DNA的甲基化位点与去甲基化位点之比逐渐提高。对MSAP差异片段进行回收、测序、比对,鉴定出17个可能与棉花子叶衰老相关的差异基因片段,包括果胶甲酯酶、乙醇脱氧酶基囚、膜结合转录因子肽酶、细胞色素P450等。(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并优化黄芪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扩增反应体系,对中药材黄芪甲基化水平进行研究。[方法]磁珠法提取黄芪DNA后,采用Hpa II/Msp I 2种内切酶进行酶切,将酶切产物加上连接接头序列,经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反应,最终从黄芪MSAP的256对引物中筛选出最佳分辨引物4对。应用筛选到的4对引物,分析12种不同产地黄芪的甲基化模式,并对甲基化水平聚类分析。[结果]经MSAP检测12个黄芪样本半甲基化率在12.5%~26.7%,全甲基化率在25.6%~51.1%,总甲基化率在48.7%~73.5%,总体上黄芪样本的全甲基化率大于半甲基化率。采用NTSYSpc软件对黄芪样品Hpa II和Msp I多态性数据进行分析,获得UPGMA聚类图和主成分分析PCA图。[结论]MSAP技术能够很好地用于黄芪的甲基化分析,结合NTSYSpc软件能对不同产地黄芪之间甲基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且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从UPGMA和PCA图上来看,地区相近的单株聚类分析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域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文充,贾宁,董昂,闫道良,曾燕如.山核桃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体系的建立与甲基化初步分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2].宗凯,赵营莉,周莉质,李秀秀,宫鹏.黄芪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扩增引物筛选及初步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7
[3].吴超,齐振宇,郭方其.蝴蝶兰花瓣变异基因组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分析[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7.2017
[4].钱森和,洪亮,魏明,林毅,蔡永萍.绿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DNA表观遗传变化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分析[J].棉花学报.2017
[5].朱朝阳,李桐,高玉,张怀渝.小麦与黑麦远缘杂交后代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6].蔡志翔,沈志军,严娟,马瑞娟,俞明亮.桃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体系的建立[J].江苏农业科学.2016
[7].龚治,张亚楠,周世豪,符悦冠.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SAP)在生态学中的应用[J].生物安全学报.2016
[8].吴超,林巧琦,丁晓瑜,林森洪,黎侠.盐胁迫下石斛基因组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ASP)分析[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5.2015
[9].郭宁,席晓广,张晓旭,樊洪泓,蔡永萍.乙烯利处理对棉花子叶DNA表观遗传变化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4
[10].席晓广.乙烯利诱导棉花子叶衰老及其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4
标签:林木育种学; 山核桃; 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