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负离子效应论文-李爱博,周本智,李春友,叶明,杨振亚

空气负离子效应论文-李爱博,周本智,李春友,叶明,杨振亚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气负离子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气候室,空气负离子,亚热带树种,叶片性状特征

空气负离子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爱博,周本智,李春友,叶明,杨振亚[1](2019)在《基于控制实验的6个典型亚热带树种空气负离子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树种的生理特性差异及其对空气负离子(NAI)浓度影响,为探究森林植被对NAI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6—9月,在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人工气候室内,分别对6个典型亚热带树种NAI效应进行连续定位监测,选择无植株的土盆作为空白对照,并对各树种叶片形态特征、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等性状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人工气候室放入植株后,NAI浓度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植株NAI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红豆杉(876 ion·cm~(-3))>枫香(828 ion·cm~(-3))>杉木(733 ion·cm~(-3))>榉树(685 ion·cm~(-3))>青冈(677 ion·cm~(-3))>闽楠(665 ion·cm~(-3))>对照(345 ion·cm~(-3))。总体而言,针叶树种NAI效应显着大于阔叶树种(P<0.05),落叶阔叶树种NAI效应显着大于常绿阔叶树种(P=0.05)。NAI浓度同树种叶尖数、叶片含水量和叶面积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与叶生物量显着正相关(P<0.05),与叶绿素a/叶绿素b显着负相关(P<0.05)。比较阔叶树种可得出,叶厚度及叶片长宽比与NAI浓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大多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结论]试验树种显着提高空气负离子(NAI)浓度,树种间NAI效应存在差异,针叶树种NAI效应高于阔叶树种,落叶阔叶树种NAI效应高于常绿阔叶树种。叶片形态、叶尖数和光合荧光生理特性等是造成树种间NAI效应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温文[2](2014)在《远红外线与空气负离子生物学效应及其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远红外线和空气负离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分析了远红外线和空气负离子的生物学效应,并对国内外的相关临床应用做了一定的蔬理,认为远红外线主要的功效是消炎止痛、促进组织再生与修复、消毒灭菌和抑制肿瘤等;而空气负离子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均有明显的疗效。(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期刊2014年11期)

唐吕君,赵明水,李静,蒋文伟[3](2014)在《天目山不同海拔柳杉群落特征与空气负离子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天目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古柳杉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柳杉群落种类组成、结构、外貌特征,实测春夏秋叁季不同柳杉生境小气候、空气负离子浓度的瞬时值,并评价其空气清洁度。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柳杉群落Simpson、Shannon-Wienner及Pielou等多样性指数均呈增长趋势,大小排序为山顶(0.918 2;4.345 9;0.805 9)>山麓(0.895 9;4.116 0;0.781 1)>山中(0.890 9;3.999 6;0.747 3),而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则表现不同特点,其增长趋势为山中(37)>山顶(33)>山麓(31);春夏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呈双峰曲线,而秋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则呈单峰曲线。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呈上升趋势,且山顶、山中较高海拔的柳杉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显着高于山麓,其CI值(空气质量评价指数)也高于山麓。(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董莎莎,胡梦婷,姚玉婷,刘鹤,蒋文伟[4](2013)在《青山湖不同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效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临安市青山湖湿地公园典型植物群落常绿阔叶林、香樟林、池杉林及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4种不同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效应及其空气清洁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排序为常绿阔叶林>人工林>香樟林>池杉林,常绿阔叶林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环境调节功能最强,其对改善湿地公园环境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3年12期)

刘和俊[5](2013)在《安徽主要旅游景区空气负离子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安徽省境内的琅琊山、皇甫山、太平湖、九华山、天柱山、马仁奇峰、天堂寨等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在2010-2013年间,选择大气状态相对稳定、风向、风速变化不大的晴天,对景区内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以及光照强度、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风度等气象要素进行同步观测;结合对空气负离子扩散及消亡规律的模拟实验研究,为客观评价安徽省主要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空气负离子的产生能力、低层大气空气负离子存量与通量以及景区空气质量、旅游休闲潜质等提供依据,同时为政府部门在选择旅游发展方向上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以高斯烟羽模型作为空气负离子扩散参考模型,利用模拟实验估算负离子扩散参数,建立局地空气负离子扩散模型。模型显示:在无风环境下,空气负离子浓度横向边界为距离发生源±20cm,纵向边界为160cm,实测扩散范围则是横向±15cm,纵向在125cm处。得出负离子在空间的扩散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空气负离子模拟消亡实验结果显示:空气负离子在空气中的消亡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Y=-0.0368X+7.215,消亡速率为0.0368,R2为0.8269。其中,离地1m高度处的负离子消亡速率比近地面负离子消亡速率快。(2)对太平湖和琅琊山两景区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日变化观测,均呈双峰型曲线变化,峰值首先出现在上午10:00,低谷基本都出现在中午12:00左右;下午14:00出现第2个高峰值,之后逐渐下降;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相对湿度之间存在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回归方程:Y=8.876X+122.5,相关系数R2=0.972,负离子与温度之间呈指数递减关系,回归方程为:Y=-16.48X+755.9,相关系数R2=0.945。(3)九华山平常日与佛事日不同景观带的空气负离子含量和空气清洁度差别显着,其大小依次为溪边>林区>街区>香火区;佛事日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普遍低于平常日;空气负离子浓度随海拔高度升高先增加再递减,呈单峰型曲线变化;阴坡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阳坡。(4)不同类型的水体下空气负离子浓度不同,其中瀑布对负离子浓度影响最大,溪流次之,静态的湖水最低,表明不同类型水体的负离子发生功能显着不同,流动性强的水体负离子发生能力也相应较强;空气负离子浓度与距水体的远近呈显着负相关性,即离水体越近负离子浓度越高,反之则越低,这与负离子消亡相一致;瀑布落差越大,负离子浓度也越大。(5)不同的植物群落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以及改善空气质量的能力有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植物群落下的负离子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针叶林(901个/cm~3)>阔叶林(729个/cm~3)>灌木林(597个/cm~3)>草坪(435个/cm~3),空气质量评价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空气质量评价指数CI值依次为:针叶林(0.9)>阔叶林(0.75)>灌木林(0.6)>草地(0.44)。(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胡喜生,柳冬香,洪伟,吴承祯,李林[6](2012)在《福州市不同类型绿地空气负离子效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不同类型绿地空气负离子的变化规律,并为城镇绿化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以福州市公园绿地、居住绿地、工业绿地和公共设施绿地(包括大学校园绿地和商业绿地)5种类型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空气负离子效应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存在明显的差异,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公园绿地>校园绿地>居住绿地>商业绿地>工业绿地,单极系数依次逐渐增大,空气离子评价系数却逐渐减小;不同绿化配置模式的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浓度大小、空气质量优劣的排序均为复层林>乔草型>灌草型>草地>裸地;公园绿地、校园绿地和居住绿地日变化较为平缓,空气负离子浓度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商业绿地则为单谷形式,而工业绿地为双谷形式;不同绿化配置模式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曲线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单调递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王晓磊[7](2011)在《山区乡村人居林小气候及空气负离子效应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探索之中,而乡村人居林建设既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美化绿化村民居住环境和改善农村景观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山东省已开始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建设乡村人居林。但由于山东省乡村人居林的建设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对如何选择合适的乡村人居林模式还存在极大的盲目性,笔者针对山东省山区乡村人居林总体绿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划分山区乡村人居林建设类型和模式的基础上,以济南南部山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模式小气候及空气负离子效应的研究,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了综合评价,以筛选最优乡村人居林模式,为山东省及其周边省(市)山区乡村人居林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乡村人居林的调节小气候效应(1)调节光照强度效应乡村人居林能够遮挡光照强度,不同类型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随着时间推移,光照强度逐渐升高,在12:00左右到达最高值,随后逐渐降低,各时段内光强变化幅度较大,呈“∧”型变化。遮光效果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平均遮光率在13.83%~86.10%。(2)调节大气温度效应乡村人居林具有调节空气温度的作用,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分布,从8:00开始空气温度慢慢升高,14:00左右到达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季节变化为:冬温暖,春夏秋凉爽,夏季降温效果最为明显,日均降温率在2.04%~11.96%。(3)调节空气相对湿度效应乡村人居林能明显增加空气湿度,日变化呈现出与大气温度负相关的特点,8:00开始空气湿度逐渐下降,14:00左右达最低点,随后开始上升,呈两头高中间低的“V”型变化曲线。年增湿效果表现为夏季最好,春秋相差不明显,冬季最差的趋势。不同模式增湿效果不同,增湿率在1.79%~17.38%。(4)乡村人居林的人体舒适度评价不同季节不同模式乡村人居林人体舒适度明显不同。从四季来看,不同模式秋季人体舒适等级最高,所有模式均为舒适,其次为夏秋,所有模式均达较舒适程度以上;冬季人体舒适度等级最低,均为不舒适程度。从年均值来看,游园、山村防护林、游憩林的大部分模式均为一级舒适程度,其余模式为较舒适程度。从不同类型来看,庭院林的五种模式中,园林小品型庭院林年均人体舒适度最高,其他模式人体舒适程度依次为:“农家乐”型>自然绿化型>经济林果型>花卉盆景型。行道林的叁种模式中,绿化美化型环境最舒适宜人,其次为生态防护型,生态经济型最差。游园中,绿化美化+公共游憩型小气候最舒适,绿化美化+健身活动型最差。山村防护林的叁种模式,舒适程度依次为:景观绿化型>生态防护型>生态经济型。游憩林中,休闲保健型环境最为舒适,其次为生态防护型,自然绿化型舒适程度最低。2、乡村人居林改善空气负离子的效应乡村人居林能明显提高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离子评议系数,显着改善空气质量。乡村人居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和CI日变化规律基本相似,呈双峰型变化曲线,存在10:00~12:00和16:00~17:00两个峰值。其年变化规律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3、乡村人居林主要建设模式小气候及空气负离子效应评价(1)庭院林中,园林小品型效益最高,是最值得推广的庭院林模式。其余评价结果为:经济林果型(0.68)>“农家乐”型(0.33)>自然绿化型(0.15)>花卉盆景型。(2)行道林以绿化美化型综合效益最高,分值为0.87,其既具有良好的绿化美化环境效果,又具有生态防护作用,是行道林种最值得推广的一种模式。其次为生态防护型(0.52),生态经济型分值最低。(3)游园的叁种模式各有其特色,绿化美化+公共游憩型游园综合效应最高,是最值得推广的模式;综合评价排序为:绿化美化+公共游憩型(1.0)>绿化美化+休闲娱乐型(0.61)>绿化美化+健身活动型。(4)山村防护林中,景观绿化型和生态防护型效益较高,为更适合山村防护林的建设模式,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可以选择良好地段营建生态经济型山村防护林,以提高经济收入。综合评价结果为:景观绿化型(1.00)>生态防护型(0.72)>生态经济型。(5)游憩林的四种模式中,综合评价分值大小排序为:休闲保健型(1.00)>生态防护型(0.64)>自然观赏型(0.36)>经济林果型。总之,不同模式乡村人居林调节小气候和改善空气负离子的效应显着不同,但均高于对照,且乔灌草等复层结构模式的改善效应最为明显。今后营建乡村人居林时应当注意乔灌草合理搭配,尽量增加绿地覆盖率,使乡村人居林发挥更大的效益,以更好地改善小气候和空气质量。模式选择应尊重村民意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本着因地、因户制宜、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有目的的选择适宜的乡村人居林模式,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的高标准乡村环境绿化体系,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1-05-10)

叶倩,王忠君,吴殿廷[8](2010)在《基于空气负离子效应的游憩规划研究——以圆明园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空气负离子和游憩规划结合的角度,在整理和借鉴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以圆明园公园为例,于2009年春夏两季,选取公园内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对环境空气负离子进行全天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评定;对公园内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探索公园不同游憩活动的空间规律;根据空气负离子的浓度及其分布提出公园的游憩规划建议,划定公园的适游区域和适游季节,给出了34、5、月份空气负离子健康大道线路以及游憩功能分区。对游客的游憩活动及圆明园公园的空间利用及规划管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可为城市公园的游憩规划和管理提供思考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0年S2期)

杨运经,习岗,张社奇[9](2009)在《脉冲电场介导的植物空气负离子发射的倍增效应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空气负离子(NAI)的物理概念及其在空气净化中的作用,讨论了正常生态条件下空气中NAI的来源.通过实验结果说明了脉冲电场可以使植物产生NAI发射的倍增效应,分析了其产生的机理.(本文来源于《大学物理》期刊2009年12期)

张建锋,单奇华,沈立铭,阮伟建,王瑛[10](2009)在《人居林空气负离子效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气负离子有益于人类健康,故又被称为"空气维生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加速,乡村人居林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探讨人居林空气负离子的效应,该文以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小路下村为例,对典型人居林模式的空气负离子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树木众多,公园、企事业单位院内的空气负离子浓度都比较理想,浓度最高的是公园,达到350个.cm-3。而在农田和工厂区,很少有植被覆盖,负离子浓度只有70个.cm-3和60个.cm-3。(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期刊2009年19期)

空气负离子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从远红外线和空气负离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分析了远红外线和空气负离子的生物学效应,并对国内外的相关临床应用做了一定的蔬理,认为远红外线主要的功效是消炎止痛、促进组织再生与修复、消毒灭菌和抑制肿瘤等;而空气负离子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均有明显的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气负离子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李爱博,周本智,李春友,叶明,杨振亚.基于控制实验的6个典型亚热带树种空气负离子效应[J].林业科学研究.2019

[2].温文.远红外线与空气负离子生物学效应及其临床应用[J].大众科技.2014

[3].唐吕君,赵明水,李静,蒋文伟.天目山不同海拔柳杉群落特征与空气负离子效应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

[4].董莎莎,胡梦婷,姚玉婷,刘鹤,蒋文伟.青山湖不同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效应评价[J].中国园艺文摘.2013

[5].刘和俊.安徽主要旅游景区空气负离子效应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6].胡喜生,柳冬香,洪伟,吴承祯,李林.福州市不同类型绿地空气负离子效应评价[J].农学学报.2012

[7].王晓磊.山区乡村人居林小气候及空气负离子效应的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1

[8].叶倩,王忠君,吴殿廷.基于空气负离子效应的游憩规划研究——以圆明园公园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9].杨运经,习岗,张社奇.脉冲电场介导的植物空气负离子发射的倍增效应及其意义[J].大学物理.2009

[10].张建锋,单奇华,沈立铭,阮伟建,王瑛.人居林空气负离子效应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

标签:;  ;  ;  ;  

空气负离子效应论文-李爱博,周本智,李春友,叶明,杨振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