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际瑞论文-成晓旭

魏际瑞论文-成晓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魏际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魏际瑞,《魏伯子文集》,诗文,年谱

魏际瑞论文文献综述

成晓旭[1](2019)在《魏际瑞诗文选注及其年谱初编》一文中研究指出魏际瑞是明末清初赣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幕僚,其人天资敏捷,博闻强识,对礼制、兵、刑各科均深有研究,着有《魏伯子文集》十卷,《四此堂稿》十卷,《五杂俎》五卷(已佚)。魏际瑞与其弟魏禧、魏礼被世人称为“宁都叁魏”,“叁魏”平时“以父为师”,而兄弟“相为朋友”,对四方之贤人莫不“折节请受其益”,他们或“穷圣贤之理”或“谈论诗赋文章”并着之于册。后作品付梓,名曰《宁都叁魏全集》。《魏伯子文集》便出自此“全集”当中。《魏伯子文集》体裁多样,古文体裁包括序、跋、论等共十五类,诗歌体裁包括四言古、五言律、七言律等十类。另有词、赋若干,小学着作一卷。文集内容亦是丰富,对甲申(1644)之变多有提及,对作者文论思想多有叙述,对当局统治阶层的暴行戾治多有讽刺,这对于研究江山易代、明清鼎革的社会影响和清初士人的思想、出路具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魏伯子文集》创作时间横跨明清两代。明朝时期,魏际瑞虽“心厌时文”,却奋力学习,在“试诸生”、“试异才”时所作文章皆受赣州督学赏识。不假师授辄能知声音字学之妙,潜心研究为文集中的小学着作部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清军入关,国家灭亡,家族蒙难,魏际瑞以长子“责在宗祧”肩负家族生存使命出任事务,“阅历十二国,经数万里”游历各地,多次加入地方都帅幕府。在此期间游览名胜古迹、山川都邑,扩开胸志,使学问更坚实,写出了不少游幕见闻之作;深入体察社会现实、风土人情,人民生活与疾苦,增强了其作品的现实性。正由于在幕府生涯和外出交游中对井闾利害、民众愁苦的关注,所以才写出许多较高价值的作品来。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动乱,民族的苦难以及自身的遭际都启迪着魏际瑞站到这个时代的高峰去观察、反思、探索和追求,于是,他获得了带着那个时代特征的新观点和新结论。他认真研究现实,孜孜不倦的进行着学术思想的探索与总结,其学术思想或通过书信与友人探讨,或在日常教学中教授弟子,对此,《魏伯子文集》中多有谈及。本文在对《魏伯子文集》大部分诗、文、词、赋进行校注整理和考察版本情况的基础上,考述了魏际瑞的家世生平,梳理总结了文集的文论思想及主题内涵。以《宁都叁魏全集》及魏际瑞师友的作品为主体史料,编写了《魏伯子年谱》,初步理出了魏际瑞明亡前的成长经历、国变后的思想演变、游幕时心态变化、交游后的心得体会。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期刊2019-06-10)

李懿[2](2018)在《魏际瑞在清代的文学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魏际瑞是明末清初江右着名文学团体"易堂九子"的成员之一,他和魏禧、魏礼并称为"宁都叁魏"。其诗文尤其是文章创作颇具特色,清人普遍认为其文于法度中自出机杼,想象奇特,气势磅礴,有庄子的文风色彩,并且长于议论,具有教化世人之功。其诗苍古质朴,兼具骨力与气概,在清初自为一家。这些文学造诣都得到了时人的赞扬。(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马将伟[3](2013)在《“出”“隐”之间:从魏际瑞游幕看清初士人的悖论性生存》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鼎革之际,汉族士大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困境。殉死者以一种桀骜的姿态为世人所赞颂,然而对于生者来说,如何"生"却成为困扰他们的焦点问题。在艰难的抉择中,有人抱志守节,赍志山野,是为遗民;亦有人徘徊于"出""隐"之间,如魏际瑞之辗转于清幕。其志节虽为人所不齿,但又恰恰藉游幕的机会得以践履他们的"经世"理想。于是,一方面为自己之"出"而愧疚不安,另一方面,又为有机会实现经世理想而兴奋;一方面在贬责那些"肥遁"而不问世事的所谓高隐,另一方面又有着强烈的归隐愿望,这正造成了鼎革之初士人悖论性的生存状态,具有繁复的历史意蕴。(本文来源于《清史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马将伟[4](2010)在《魏际瑞《潮州送屠梦破序》的文本意义及其美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魏际瑞是"易堂九子"中唯一的一位非遗民。在甲申、乙酉之变之后,魏氏不得已而出应清廷之试并频繁游于清幕,但他一直有着强烈的遗民情怀。因此,在游幕过程中,思归与思隐成为纠结在其内心而无法排解的情结,这也自然而然成为他诗文所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潮州送屠梦破序》是一篇"别调"赠序,突破古人赠序之窠臼,藉送人而抒发其一己之愁,思奇语妙,行文自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魏氏文章的美学风貌。(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阮红环,肖烽[5](2010)在《魏际瑞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特色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魏际瑞是明末清初着名的文学家,他在散文理论上主张"以情为本"、"注重气势"、"文主平实",在散文创作特色上表现为"文以法胜",他的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在明末清初有较大影响,对揭示"宁都叁魏"与"易堂九子"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的丰富内涵,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0年03期)

朱宏秋,谢源[6](2009)在《魏际瑞及其《四此堂稿》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宁都人魏际瑞的《四此堂稿》是一部研究清代早期历史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也是难得的第一手史料,其内容极为丰富,广泛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文章旨在对魏际瑞生平及其着作《四此堂稿》版本、行文、内容及文献价值等做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郑丽芬[7](2007)在《论魏际瑞词创作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魏际瑞词十之七八为艳情之作,十之一二带有明显模仿重组的痕迹,且大部分词创作时间背景隐晦,难以理解;其余感情写意之作,仍可见作者本心。本文结合魏际瑞游历生涯,展现经世者思归不得归、理想与现实、俗与真之间矛盾而无奈的心态。(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7年34期)

魏际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魏际瑞是明末清初江右着名文学团体"易堂九子"的成员之一,他和魏禧、魏礼并称为"宁都叁魏"。其诗文尤其是文章创作颇具特色,清人普遍认为其文于法度中自出机杼,想象奇特,气势磅礴,有庄子的文风色彩,并且长于议论,具有教化世人之功。其诗苍古质朴,兼具骨力与气概,在清初自为一家。这些文学造诣都得到了时人的赞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魏际瑞论文参考文献

[1].成晓旭.魏际瑞诗文选注及其年谱初编[D].重庆工商大学.2019

[2].李懿.魏际瑞在清代的文学接受[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3].马将伟.“出”“隐”之间:从魏际瑞游幕看清初士人的悖论性生存[J].清史研究.2013

[4].马将伟.魏际瑞《潮州送屠梦破序》的文本意义及其美学意蕴[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阮红环,肖烽.魏际瑞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特色简析[J].语文学刊.2010

[6].朱宏秋,谢源.魏际瑞及其《四此堂稿》初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7].郑丽芬.论魏际瑞词创作心态[J].文教资料.2007

标签:;  ;  ;  ;  

魏际瑞论文-成晓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