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乐舞百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乐府,汉代,汉舞,百戏
乐舞百戏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满[1](2019)在《论汉乐府的综合性艺术价值——兼评《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乐府是中华文化史的一个里程碑,记载了整个汉代的诗歌、音乐、舞蹈、杂技等。关于汉代乐府的出版物较多,其中萧亢达所着的《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借助相关文物资料深入剖析了汉代乐舞百戏艺术,展现汉代乐舞文化的丰富性,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与欣赏价值。该书采用图文并重的编辑方式,揭示了汉乐府的历史使命,考证了乐舞百戏的发展历程,立体呈现汉代乐舞百戏的表演风貌,将乐府诗歌等文学作品与汉舞百戏进行了关联性研究,开拓了乐府研究的综合性研究视野,为汉乐府尤其是俗乐的娱乐性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9年15期)
巫允明[2](2019)在《中国古舞文化钩沉——汉墓壁画与器物上的乐舞百戏》一文中研究指出若要对中国古代舞蹈史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首先要从历史的角度、以文物为鉴的立场,深入中国浩如烟海的文物宝库去搜寻、去分析、去鉴证一切与"舞蹈学"有关的器物,以此确认古代舞蹈在不同时期的种类、形态特点及流变。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时期文物所体现的二维舞蹈形象基础上,搭建能呈现该历史时期与文化背景的叁维乃至多维空间,在归纳出的关键性文化背景下讨论和研究同时期有关舞蹈的方方面面,使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成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有机整体,从而彻底摒弃一些脱离史实根据的臆断。本文以考古工作者所出土的墓葬壁画和器物为依据,试图在"舞蹈文化"视野下,通过墓葬壁画和器物所体现的社会与文化内涵,探讨汉墓壁画与器物上的乐舞百戏中舞蹈的由来、发展及其所具有的风格和审美特征。(本文来源于《当代舞蹈艺术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巫允明[3](2019)在《中国古舞文化钩沉——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百戏》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的研究,本文坚持舞蹈史学应注重以文物为鉴的立场,遵循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汉画像石为依据,在"舞蹈文化"视野下,通过探究石刻画所富有的社会与文化内涵来探讨历史上的舞蹈由来、发展及其所具有的风格和审美特征。(本文来源于《当代舞蹈艺术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王子君[4](2019)在《汉画像乐舞百戏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代恢弘的墓葬艺术——汉画像中,大量"乐舞百戏"的画像艺术呈现的是汉代人的祭仪文化和宴飨文化。在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的影响下,汉画像乐舞百戏不仅具有娱神的功能,还表现出鲜明的娱人功能,这种神圣性与世俗性共同构成了乐舞百戏艺术功能的复杂内涵。(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上)》期刊2019年03期)
王军[5](2019)在《汉画像石中的匈汉民族音乐文化关系呈现——陕西神木大保当墓主人乐舞百戏壁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6至1998年间,陕西神木县的大保当镇陆续发现了属于东汉时期的墓葬26座,其中14座墓中有画像石,墓葬封门石柱上镌刻着精美的乐舞百戏图像。文章认为:该墓葬群的墓主人系匈奴贵族,画像石所表现的是匈奴人汉化、生活惬意,匈、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内容。这是音乐史研究中少有的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期刊2019年01期)
巫允明[6](2018)在《中国古舞文化钩沉——岭南文物上的汉代乐舞百戏》一文中研究指出若要对中国古代舞蹈史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首先要从历史的角度、以文物为鉴的立场,深入中国浩如烟海的文物宝库中去搜寻、去分析、去鉴证一切与"舞蹈学"有关的器物,以此确认古代舞蹈在不同时期中的种类、形态特点及流变。而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时期文物所体现的二维舞蹈形象基础上,搭建能呈现该历史时期与文化背景的叁维以至多维空间,在归纳出的关键性文化背景下讨论和研究同时期有关舞蹈的方方面面,使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成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有机整体,而彻底摈弃一些脱离史实根据的臆断。本文以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为脉络,以考古界所发现和出土的汉代文物为依据,探讨在"舞蹈文化"视野下,通过不同类别文物所富有的社会与文化内涵探讨舞蹈的由来、发展及其所具有的风格和审美特征的必然性。(本文来源于《当代舞蹈艺术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周歌[7](2018)在《汉代乐舞百戏与中原旅游业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发展的一个时期,其乐舞百戏广为流传,有结构丰富的相和大曲、别有韵味的盘鼓舞、形式多样的鼓吹乐等,为当今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开发与利用汉代乐舞百戏文化是提升中原旅游业的切入点,通过创建"汉文化主题公园""卧龙岗文化产业园"等音乐旅游文化品牌,创新宫廷乐舞表演、乐舞习俗表演、鼓吹乐游园活动等旅游表演形式,打造《相和大曲》商业演出等方法,将汉代乐舞百戏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原旅游资源,推进旅游线路提档升级,让更多人享受旅游的乐趣,助力传统文化发展,打造中原旅游特色名片。(本文来源于《南都学坛》期刊2018年03期)
刘畅[8](2018)在《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的地域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画像石是汉代艺术的主要载体之一,其中刻画有仙人瑞兽、建筑楼阁、历史故事、车马出行、宴饮娱乐等题材内容,集中体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信仰。乐舞百戏图像在汉画像石中出土数量多、内容形式多样,比较真实的描绘了汉代社会中的娱乐生活场景和祭祀仪式活动,同时也反映了汉代的丧葬文化和生死观。汉代的乐舞百戏画像石分布范围广,但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北部、陕西北部、河南南阳和四川等地区,且具有明显的地域艺术特色。文章首先对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从图像内容角度出发,梳理了乐舞百戏图像的内容分类及表现主题。其次,从造型特色和空间构图等方面入手,将山东和苏北地区、南阳地区、陕北和晋西地区、四川地区的乐舞百戏画像石进行比较研究,论述不同地区此类图像在艺术特征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最后,从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地域文化审美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乐舞百戏图像地域特征的形成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安美术学院》期刊2018-05-01)
刘于源[9](2017)在《乐山东汉崖墓乐舞百戏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古代墓葬中人俑的出现是厚葬制度下产生的文化现象,象征着社会的进步。乐山东汉崖墓中的乐舞百戏俑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在陶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淳朴写实的表现手法揭示出东汉乐舞艺术特点;印证了史书记载的乐舞百戏热潮;从侧面反映出乐山的繁荣经济、统治阶级对乐舞的推崇以及包容的文化特性。作为我国古代珍贵的陶塑艺术品,乐舞百戏俑具有文化与历史的双重价值,是研究汉代乐山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熊丽萍[10](2016)在《河南博物院征集汉代彩绘乐舞百戏陶俑群》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河南博物院在偃师市征集到一组汉代彩绘乐舞百戏陶俑群,共23件。这组俑群均为灰陶质地,基本完整,彩绘多有脱落,其中男乐俑19件,百戏俑3件,女舞俑1件。这一组陶俑对我们研究探讨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佐证。(本文来源于《中原文物》期刊2016年06期)
乐舞百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若要对中国古代舞蹈史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首先要从历史的角度、以文物为鉴的立场,深入中国浩如烟海的文物宝库去搜寻、去分析、去鉴证一切与"舞蹈学"有关的器物,以此确认古代舞蹈在不同时期的种类、形态特点及流变。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时期文物所体现的二维舞蹈形象基础上,搭建能呈现该历史时期与文化背景的叁维乃至多维空间,在归纳出的关键性文化背景下讨论和研究同时期有关舞蹈的方方面面,使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成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有机整体,从而彻底摒弃一些脱离史实根据的臆断。本文以考古工作者所出土的墓葬壁画和器物为依据,试图在"舞蹈文化"视野下,通过墓葬壁画和器物所体现的社会与文化内涵,探讨汉墓壁画与器物上的乐舞百戏中舞蹈的由来、发展及其所具有的风格和审美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乐舞百戏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满.论汉乐府的综合性艺术价值——兼评《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J].出版广角.2019
[2].巫允明.中国古舞文化钩沉——汉墓壁画与器物上的乐舞百戏[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9
[3].巫允明.中国古舞文化钩沉——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百戏[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9
[4].王子君.汉画像乐舞百戏的功能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9
[5].王军.汉画像石中的匈汉民族音乐文化关系呈现——陕西神木大保当墓主人乐舞百戏壁画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
[6].巫允明.中国古舞文化钩沉——岭南文物上的汉代乐舞百戏[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
[7].周歌.汉代乐舞百戏与中原旅游业的发展[J].南都学坛.2018
[8].刘畅.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的地域特征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8
[9].刘于源.乐山东汉崖墓乐舞百戏俑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
[10].熊丽萍.河南博物院征集汉代彩绘乐舞百戏陶俑群[J].中原文物.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