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榕亚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榕树,传粉榕小蜂,榕亚属,聚果榕亚属
榕亚属论文文献综述
徐磊[1](2009)在《榕亚属Urostigma和聚果榕亚属Sycomorus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的系统发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形成的互惠共生体系长期以来都是进化生物学家研究协同进化和协同物种形成的模式体系,并被认为它们之间具有严格的种类“一对一”对应关系。随着对该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许多打破一对一种类对应关系的实例,它们之间复杂的系统发育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的榕树分布区位于印度—大洋洲榕树分布中心的北缘地带,有榕属全部六个亚属的榕树种类,这在除榕树分布中心以外的分布区是非常少见的,且拥有一些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的特有种。为了研究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生物地理演化过程,本研究选取榕树ITS、ETS、G3pdh序列和传粉榕小蜂线粒体COI、Cytb序列,利用最大简约法(MP)和Bayesian方法研究榕树和传粉榕小蜂的分子系统发育,并利用BEAST软件计算它们的生物地理演化时间。本研究获取了中国分布的35种榕树的38条ITS序列、30条ETS序列和33条G3pdh序列,以及39种传粉榕小蜂的50条COl序列片段和48条Cyt b序列,此外从GenBank中直接下载获得181条ITS、151条ETS和124条G3pdh序列(包括2条外类群序列),以及143条COI序列(包括4条外类群种类序列)、Ceratosolen属小蜂的35条Cyt b序列,共计219条ITS序列、181条ETS序列、157条G3pdh序列和193条COI序列,以及Ceratosolen属小蜂的55条Cyt b序列。对榕树ITS-ETS-G3pdh联合矩阵和传粉榕小蜂COl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白肉榕亚属(subg. Pharmacosycea) Pharmacosycea组的榕树和其Tetrapus属传粉榕小蜂为最原始的类群。在榕树系统发育树中,榕亚属(除Urostigma组)、聚果榕亚属、糙叶榕亚属(subg. Sycidium)和攀援榕亚属(subg. Synoecia)榕树均为单系类群,并且其中大部分组的种类也形成单系分支,并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传粉榕小蜂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很好的反应了传粉榕小蜂各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每个亚属榕树所对应的传粉榕小蜂基本上都形成一个单系类群。虽然Urostigma组榕树没有与其他榕亚属种类聚在一起,但其传粉榕小蜂却与其他榕亚属榕树的小蜂聚在一个进化枝内。无花果亚属和攀援榕亚属榕树的传粉榕小蜂聚在一起,表现为复系类群,为除Tetrapus属种类外最早分化的类群。所有榕树和传粉榕小蜂种类以及榕亚属、聚果榕亚属榕树和传粉榕小蜂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每种榕树对应了一种传粉榕小蜂,但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却错综复杂,在榕树组内种间可能发生了许多寄主转移事件,即使是在榕树组和传粉榕小蜂属这样的分类水平,它们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也并不完全一致。对榕亚属(subg. Urostigma)和聚果榕亚属(subg. Sycomorus)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的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显示,榕亚属的各个组或亚组均为单系类群,其对应的传粉榕小蜂也各自形成单系分支,且都有较高的分支支持率;而聚果榕亚属榕树大部分组、亚组也形成单系类群,但有部分种类的系统发育位置在MP和Bayesian两种分析结果中有所不同,且没有足够的分支支持率,其传粉榕小蜂的系统发育关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该亚属类群分布范围很广,从非洲、印度、亚洲到马来群岛、澳大利亚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地理变迁,在复杂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快速分化,因而目前所用的分子标记无法很好的反映其进化历程。对榕树和传粉榕小蜂的生物地理演化时间的计算结果显示,它们约在90百万年前从南美大陆起源,之后扩散到印度大陆,在印度大陆发生了适应性辐射进化,并在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非洲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之后在各大板块之间发生了迅速的适应辐射。其系统分化时间与几个大的地质事件比较吻合,其起源发生在白垩纪后期Cenomanian-Turonian生物大灭绝之后(约90百万年前),并且几个主要分支也是在Cretaceous-Tertiary (K/T)生物大灭绝(65百万年前)发生之后发生了爆炸性辐射进化。由于缺少更多的化石证据,这些结果还需要通过更系统全面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演化研究的进一步证实。平枝榕(Ficus prostrata Miq)和鸡嗉果榕(Ficus semicordata J.E. Smith)的分类地位在我们的系统发育分析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它们与聚果榕亚属种类的关系最近,且由于其传粉榕小蜂种类为Ceratosolen属的小蜂,因此根据Berg最新的分类系统,可以确切的将这两种榕树划分到聚果榕亚属Hemicardia组内。综合分子序列数据和生态学数据对木瓜榕(Ficus auriculata Lour.)、苹果榕(Ficus oligodon Miq.)、勐醒河的Ficus sp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的分析结果显示,木瓜榕和苹果榕是同一种榕树的不同地理型,而勐醒河的Ficus sp.则是不同的种,但这几种榕树的传粉榕小蜂在同一分布区是同一种,在不同分布区之间由于长期的生物地理隔离而形成了不同的种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期刊2009-04-01)
尧金燕,赵南先,郝刚,陈贻竹[2](2009)在《中国榕属榕亚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布于中国的榕亚属植物的15个种和2个变种(分别代表榕亚属的3个组)的nrDNA的ITS序列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榕亚属是非单系起源,其中榕组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单系群,与无花果亚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榕亚属其它组间并未表现出近缘关系。榕亚属的其它5个组构成一单系群并得到中度的支持率。来自中国的种类分别聚在相应的组内。但环纹榕组被分成2个单支,其中来自中国的大叶水榕(F.glaberrima)和环纹榕(F.annulata)构成一个分支,二者表现较近的亲缘关系。榕亚属的亚洲特有组印度榕组在ITS树中聚在环纹榕组的另一个分支中,但它与此组其它种的亲缘关系并不清楚。(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9年01期)
榕亚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分布于中国的榕亚属植物的15个种和2个变种(分别代表榕亚属的3个组)的nrDNA的ITS序列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榕亚属是非单系起源,其中榕组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单系群,与无花果亚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榕亚属其它组间并未表现出近缘关系。榕亚属的其它5个组构成一单系群并得到中度的支持率。来自中国的种类分别聚在相应的组内。但环纹榕组被分成2个单支,其中来自中国的大叶水榕(F.glaberrima)和环纹榕(F.annulata)构成一个分支,二者表现较近的亲缘关系。榕亚属的亚洲特有组印度榕组在ITS树中聚在环纹榕组的另一个分支中,但它与此组其它种的亲缘关系并不清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榕亚属论文参考文献
[1].徐磊.榕亚属Urostigma和聚果榕亚属Sycomorus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的系统发育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9
[2].尧金燕,赵南先,郝刚,陈贻竹.中国榕属榕亚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初探[J].广西植物.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