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肽激肽酶论文-潘伟男,邓水秀,张燕琴,陈锋,于勇

二肽激肽酶论文-潘伟男,邓水秀,张燕琴,陈锋,于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肽激肽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型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糖尿病,安全药理学

二肽激肽酶论文文献综述

潘伟男,邓水秀,张燕琴,陈锋,于勇[1](2018)在《新型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的安全药理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研究发现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都与非特异性炎症过程有着紧密关系,并且提示CD26/二肽激肽酶-4(DPP-4)也参与了炎症过程。DPP-4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高血糖素的释放,通过多种机制调控血糖,还有调节炎症反应的作用。新型DPP-4抑制剂用于治疗糖尿病,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糖水平,药物安全性较高。本文就新型DPP-4抑制剂治疗慢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及相关临床试验予以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养生》期刊2018年14期)

潘伟男,邓水秀,陈锋,张燕琴,李丹[2](2017)在《新型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和对血糖波动的影响及其安全药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型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和对血糖波动的影响及其安全药理学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4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55例)和观察组(n=55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新型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治疗,采用血糖测定仪对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进行测定,记录2组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对血糖波动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FBG(6.10±1.24)mmol/L、2 hPG(6.38±1.19)mmol/L、HbA1c(7.21±1.45)%,低于对照组[(FBG(6.96±1.34)mmol/L、2 hPG(7.64±1.23)mmol/L、HbA1c(9.34±1.32)%](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与对照组3.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新型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用于治疗糖尿病,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糖水平,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双足与保健》期刊2017年24期)

胡骁[3](2009)在《二肽激肽酶-Ⅳ受体抑制剂的设计和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由餐后高血糖刺激释放,是一种主要的肠促胰岛素。GLP-1随进餐而释放入血,并减缓胃排空降低食物的吸收,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二肽激肽酶(DPP-Ⅳ)是一种分布于人体大多数组织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能迅速降解人体内的GLP-1,使其失去促胰岛素分泌的活性。通过抑制DPP-Ⅳ可以提高人体内源性GLP-1的浓度,达到降血糖的目的。本试验以DPP-Ⅳ受体为靶标,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模拟小分子配体与DPP-Ⅳ蛋白受体的结合模式,设计并合成DPP-Ⅳ受体小分子抑制剂,通过对所得化合物的降糖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旨在发现理想的降糖先导化合物。方法:本试验首先选取了2个具有代表性的DPP-Ⅳ受体蛋白(1x70、3bjm)及5个已上市或已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NVP DPP728、LAF237、BMS-477118、 GSK23A、MK-0431),采用Schrodinger Suite2007软件对选择的受体蛋白及活性药物小分子进行结构优化和虚拟对接;根据所选药物小分子的结构特征以及药物与受体蛋白虚拟分子对接模式,设计小分子结构片段,以组合化学的方式建立虚拟小分子化合物库;通过化学合成手段获得目标小分子结构片段,并将其相互连接获得目标化合物;建立小鼠体内降糖模型,测定小分子化合物的降糖活性。结果:根据药物与受体蛋白质的对接模式,确定了化合物结构中必须存在可与蛋白质受体形成氢键的活性氨基,分子两端保留两个疏水性的芳香基团可以与蛋白质受体的疏水性区域结合,增强小分子与受体蛋白质的结合能力:设计了带有活性氨基的A、B两组芳香基团,以氯乙酰氯和1,2-二氯乙烷为连接桥,建立了一个包含56个小分子的化合物库,并分别与1x70、3bjm受体蛋白进行对接计算,发现所有设计的小分子结构均能与受体蛋白较好的理论结合;通过化学合成方法获得了11个目标化合物;经过小鼠体内降糖模型试验表明其中5个目标化合物(12a,14b,14c,14d,16c)具有一定的降糖活性。结论:以2个具有代表性的DPP-Ⅳ受体蛋白为模板,参考已上市或已上临床试验的5个良性药物的结构特征,以及其与受体蛋白的结合模式,自行设计了56个小分子结构;利用对接计算,预测小分子与DPP-Ⅳ受体蛋白的结合能力,选择部分小分子进行合成,得到了11个目标化合物,经过小鼠体内降糖模型试验发现其中5个化合物具有一定的降糖活性,说明基于DPP-IV受体蛋白结构的新药设计具有较大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二肽激肽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新型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和对血糖波动的影响及其安全药理学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4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55例)和观察组(n=55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新型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治疗,采用血糖测定仪对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进行测定,记录2组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对血糖波动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FBG(6.10±1.24)mmol/L、2 hPG(6.38±1.19)mmol/L、HbA1c(7.21±1.45)%,低于对照组[(FBG(6.96±1.34)mmol/L、2 hPG(7.64±1.23)mmol/L、HbA1c(9.34±1.32)%](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与对照组3.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新型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用于治疗糖尿病,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糖水平,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肽激肽酶论文参考文献

[1].潘伟男,邓水秀,张燕琴,陈锋,于勇.新型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的安全药理学研究进展[J].现代养生.2018

[2].潘伟男,邓水秀,陈锋,张燕琴,李丹.新型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和对血糖波动的影响及其安全药理学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7

[3].胡骁.二肽激肽酶-Ⅳ受体抑制剂的设计和合成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

标签:;  ;  ;  

二肽激肽酶论文-潘伟男,邓水秀,张燕琴,陈锋,于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