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结直肠恶性肿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直肠癌,化疗药,护理管理
结直肠恶性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谢雅婷[1](2019)在《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居家口服化疗药的规范化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居家口服化疗药规范化管理流程在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居家服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订规范化患者居家口服化疗药管理流程并加以实施,包括确定居家口服化疗药方案、口服化疗药发药管理、口服化疗药居家管理等。结果实施口服化疗药规范化管理后干预组患者居家口服化疗药依从性提高,服药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实施居家口服化疗药规范化管理提高了患者口服化疗药依从性,减少了服药不良事件,保证了患者居家口服化疗药的给药安全。(本文来源于《护理管理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韩军[2](2019)在《结肠直肠恶性肿瘤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结肠直肠恶性肿瘤手术部位的感染危险因素。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结肠直肠恶性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200例,根据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分为SSI组和对照组,对应例数为45、155例,对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污染手术切口、腹腔镜手术、术中造瘘、手术耗时、ASA分级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别(P <0.05)。结论结肠直肠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与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方式、术中是否造瘘、手术耗时、ASA分级等因素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13期)
郝新闻[3](2019)在《结肠直肠恶性肿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和防控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结肠直肠恶性肿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总结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98例结肠直肠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其中36例出现手术部位感染,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诱因,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结果经调查分析,结肠直肠恶性肿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包括腹部手术史、合并糖尿病、开腹手术方式、手术时间≥150 min,不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结肠直肠恶性肿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应当加强防控,推广科学防控措施以减少术后感染。(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马茜,黄晓明,郭亚苹,高记华,高策[4](2019)在《FH检测在直肠恶性肿瘤早期筛查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直肠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在直肠恶性肿瘤早期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00例被检者均行直肠上皮细胞稳定性FH、CEA和CA19-9检测。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辅以电子结肠镜检查,分析上皮细胞稳定性FH、CEA和CA19-9检测对直肠恶性肿瘤筛查的敏感度、特异性、假阴性率(漏诊率)、假阳性率(误诊率)、阴性似然比、阳性似然比、诊断指数、约登指数、粗符合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等指标。结果经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直肠恶性肿瘤患者阳性率高于CEA和CA19-9检测(P=0.000)。40例直肠恶性肿瘤患者中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出阳性患者38例(95%),CEA检测出阳性患者23例(57.50%),CA19-9检测出阳性患者10例(25.00%)。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的敏感度、阳性似然比、诊断指数、约登指数、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均高于CEA和CA19-9检测,假阴性率和阴性似然比均低于CEA和CA19-9检测。结论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在直肠恶性肿瘤筛查中检测结果有较高的敏感度、阳性似然比、诊断指数、约登指数、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较低的假阴性率和阴性似然比。(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艳艳[5](2019)在《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及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对结直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及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结直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127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内镜及病理结果分为结直肠恶性肿瘤组(n=78)及结直肠良性病变组(n=49),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血清CEA、CA199及AFP检测,对比3组CEA、CA199及AFP水平;对比不同分期结直肠恶性肿瘤组患者CEA、CA199及AFP水平;对比3项指标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结直肠恶性肿瘤组患者CEA、CA199及AFP水平均较结直肠良性病变组及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良性病变组患者CEA、CA199及AFP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期组患者的血清CEA及CA199水平较II、IV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CA199及AFP联合检测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3项指标单独检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采用CEA、CA199及AFP联合检测诊断价值较高,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李硕,周云朋[6](2019)在《结直肠恶性肿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直肠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腹泻、腹胀、腹痛及便后出血等症状,偶然出现恶心呕吐[1],随着病情的蔓延,便后出血会导致患者贫血、营养不良等。患者精神日渐萎靡,全身酸痛无力,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甚至会引发感染性休克,因此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手术是现阶段治疗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常见手段,但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是促进患者机体康复的关键部分[2],术后胃(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包宇,单敏红,邱礼荣,王合,周丽娟[7](2019)在《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术中压力性溃疡发生特点及预防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术中压力性溃疡发生发展的特点,指导术中压力性溃疡护理,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压力性溃疡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方法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术中发生压力性溃疡的35例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术中压力性溃疡发生患者的临床相关信息。结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压力性溃疡发生率为1.44%,患者年龄≥60岁相比<60岁更易发生术中压力性溃疡(χ2=26.617,P <0.001),压力性溃疡部位最常见于骶尾部,以1期患者为主。患者手术时间≥4小时相比<4小时发生手术压力性溃疡的风险明显更高(χ2=76.452,P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时长和年龄是压力性溃疡发生的明确危险因素,如能缩短手术时长,注意调整高龄患者术前的营养状态可减少压力性溃疡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刘泓江[8](2019)在《D-二聚体在结直肠恶性肿瘤中的临床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讨论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前D-二聚体检测值对评估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脉管内癌栓、肠系膜癌结节等情况的临床价值,讨论术前D-二聚体检测值在结直肠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9至2017-9我科诊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55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一周的D-二聚体指标,关注术前未经新辅助放化疗、未发现远隔转移、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且术前不存在贫血,无肉眼可见的便血的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前一周的D-二聚体指标,并分析D-二聚体检测值在不同分期及不同分化程度的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之间的差异及其与术后病理回报所发现的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脉管内癌栓、肠系膜癌结节等情况的相关性,期望发现D-二聚体与结直肠恶性肿瘤病理结果之间的潜在联系,以期发现一个在术后淋巴结检出数较少或病理回报不明确等情况下可以帮助评估结直肠恶性肿瘤分期、分化程度等情况的辅助指标,协助此类患者术后治疗方案的制定,并讨论围术期抗凝治疗对改善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可能性。结果:经筛选后获得的55名患者的D-二聚体指标中,术前高D-二聚体与患者术后病理恶性肿瘤的病理分期(χ2=8.054,P<0.05)、分化程度(χ2=4.051,P<0.05)、病理回报的脉管内癌栓情况(χ2=9.632,P<0.05)存在相关性,与检出淋巴结的转移率及是否存在肠系膜癌结节无相关性(均为P>0.05),且经过统计学检验,该结论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前D-二聚体指标可以作为帮助评估结直肠恶性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和脉管内癌栓的辅助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周青,商洪涛,吴本升,陈玉根[9](2018)在《真实世界中医药治疗中晚期结直肠恶性肿瘤用药规律数据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中晚期结直肠恶性肿瘤用药规律。方法:基于医院门诊信息系统的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提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中晚期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中药处方。结果:共收集2444首治疗结直肠恶性肿瘤中药处方,计654味中药,用药频次50,240次;使用频次前30位的中药中补益药12味,消食药5味,清热药3味,理气药3味,健脾药2味,活血药1味,止血药1味,化痰药1味,收敛药1味;药物核心组合:茯苓(丁),白术(麸炒),陈皮,薏苡仁(生),甘草(炙),莪术(醋制)。结论:中晚期结直肠恶性肿瘤中医药治疗大多采用全力扶正、精准攻毒的中医抗癌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8年21期)
俞耀军[10](2018)在《RPA1调控结直肠恶性肿瘤对5氟尿嘧啶化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消化系统是人体恶性肿瘤多发的地方,食道癌、胃癌、肝癌和结直肠癌均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前十位的恶性肿瘤。我国是全球胃癌和肝癌的高发区,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病毒性肝炎得到有效控制、卫生条件的改善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我国肝癌和胃癌均有下降趋势。但是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导致我们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具有低龄化特点。尽管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进展使结直肠癌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中晚期结直肠癌,尤其是伴肝肺转移的患者预后仍较差。复制蛋白A(RPA)是真核细胞单链DNA(ssDNA)结合蛋白,在DNA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DNA复制、重组以及各种各样的DNA损伤修复,同时,其还参与调节细胞的凋亡和基因的表达。目前研究证实其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随着肿瘤发生病因和机制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肿瘤相关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和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等方面均取得了研究进展,基于分子靶向治疗为肿瘤的特异性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但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病因及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的治疗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探索新的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调控机制,可为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治疗靶点。本研究拟从临床病理组织、体外细胞实验,初步探索RPA1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其如何影响肿瘤细胞对5-FU的敏感性进行初步研究。目的组织实验观察复制蛋白A1(RPA1)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细胞实验研究RPA1在消化系统细胞株(HT-29、SGC-7901和SMMC-7721)中的表达情况;沉默RPA1后,上述细胞株生物学行为和它们对5-FU敏感性的变化,同时初步探索沉默RPA1调节HT-29细胞对5-FU敏感性的信号通路及机制。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3 0对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RPA1蛋白表达情况;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上述组织中RPA1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上述叁个细胞株均分为7组,即对照组(control)、溶剂组(solvent)、5-Fu组(Fu)、慢病毒空载组(NV)、慢病毒空载+5-Fu组(NV+Fu)、RPA1沉默慢病毒转染组(RPA1KD)和RPA1沉默慢病毒转染+5-Fu组(RPA1KD+Fu)。用敲减RPA1慢病毒传染细胞,沉默RPA1的表达,加入5-FU干扰细胞的增殖,检测各组细胞各项生物学指标:用qRT-PCR检测RPAl mRNA、用Western-Blot检测RPA1蛋白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情况。将结直肠癌HT-29细胞株分成对照组、5-FU组、沉默RPA1组(RPA1 KD)、空载组(NV)和沉默RPA1+5-FU组(RPA1 KD+Fu)。同法进行敲减和干预后,Western-Blot 检测 ERK1/2 和 p-ERKl/2 蛋白、JNK1/2 和 p-JNKl/2 蛋白以及 P38 和p-P38蛋白在各组中的差别。再分别加入ERK抑制剂和caspase-3抑制剂进行干预实验,再次用Western-Blot检测ERK1/2和p-ERKl/2蛋白的变化。结果组织实验结果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均有RPA1蛋白表达,但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RPAl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高度一致。RPA1蛋白的标记指数(LIs):癌组织平均为63.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7.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标记指数50%为界分层分析发现:组织分化好(高、中分化)的患者LIs无明显规律,但组织分化较差(低分化、未分化及粘液腺癌)的患者LIs均大于50%;LIs的高低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个数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细胞实验结果运用慢病毒载体系统,成功构建HT-29、SGC-7901、SMMC-7721沉默RPA1细胞株。Western-Blot和qRT-PCR检测发现:RPA1蛋白和RPA1 mRNA的表达对照组和溶剂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剂组比较,5-Fu组和RPA1敲减组表达均受到抑制;而5-Fu+RPA1敲减组表达量最低,说明受抑制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隆形成实验发现:在叁种细胞株中,克隆形成数比较,对照组和溶剂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剂组比较,5-Fu组克隆形成明显受到抑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默RPA1组克隆形成率低于空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默RPA1+5-Fu组克隆形成率明显低于5-Fu+空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单独5-Fu干预和单独沉默RPA1均可抑制克隆的形成,两者联合,抑制作用更强。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在叁种细胞株中,对照组和溶剂组G1期细胞比率无明显差别,5-Fu组G1期比率高于溶剂组;与空载组比较,5-Fu+空载组和RPA1沉默组G1期比率明显升高,而5-Fu+RPA1沉默组G1期比率最高。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在进行HT-29细胞株实验中,对照组和溶剂组细胞的凋亡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载组比较,RPA1沉默组和有5-Fu干预的组均可以加速细胞的凋亡,且两者的迭加可增加细胞的凋亡比率(P<0.05)。在SGC-7901和SMMC-7721细胞株实验中也得出同样的结果。Western-Blot检测caspase-3:在叁种细胞株实验中,对照组、溶剂组和空载组caspase-3水平非常低,叁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剂组比较,5-Fu组caspase-3表达升高;与空载组比较,RPA1沉默组和空载+5-Fu组caspase-3表达均升高,且两者迭加后caspase-3表达升高更加显着。初步机制实验结果HT-29细胞转染敲减RPA1慢病毒和进行5-FU干扰后:①ERK1/2蛋白表达高低顺序为:沉默RPA1+5-FU组,沉默PRA1组,空载组,对照组和5-FU组;p-ERK1/2表达量高低顺序为:5-FU组,对照组,空载组,沉默RPA1组和沉默RPA1+5-FU组。统计学分析得出,各组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NK1蛋白表达高低顺序为:5-FU组,沉默RPA1+5-FU组,沉默RPA1组,对照组和空载组;JNK2蛋白表达高低顺序为:5-FU组,空载组,沉默RPA1+5-FU组,沉默RPA1组和对照组;p-JNK1/2表达量高低顺序为:5-FU组,沉默RPA1+5-FU组,空载组,对照组和沉默RPA1组。P38表达量高低顺序为:沉默RPA1组,对照组,沉默RPA1+5-FU组,空载组和5-FU组;p-P38表达量高低顺序为:5-FU组,空载组,对照组,沉默RPA1+5-FU组和沉默RPA1组。②加入ERK抑制剂后,ERK1/2蛋白表达量均有升高,升高的顺序从高到低分别为:5-FU组,对照组,空载组,沉默RPA1组和沉默RPA1+5-FU组;p-ERK1和p-ERK2表达量在沉默RPA1组下降不明显,在沉默RPA1+5-U组轻度升高,空载癌和对照均有明显下降,而5-Fu组下降最明显。③加入caspase-3抑制剂后,ERK1/2表达量沉默RPA1组和沉默RPA1+5-FU组均有下降,而对照组、空载组和5-FU组均有上升;p-ERK1/2表达量沉默RPA1+5-FU组升高最明显,其次是沉默RPA1组,而5-FU组、对照组和空载组变化相对小一些。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RPA1蛋白和RPA1 mRNA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组织分化差的癌组织LIs较高。RPA1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RPA1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细胞中均有高表达,单纯5-Fu干预或沉默RPA1的表达均可抑制细胞克隆形成,阻滞细胞增殖周期,使其停留在G1期,并且可以通过上调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诱导细胞凋亡,沉默RPA1联合5-Fu干预则可增强上述抑制效果。RPA1在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促癌样作用,沉默RPA1可增强结直肠恶性肿瘤细胞对5-Fu的敏感性。其可能主要通过ERK/caspase-3途径调节细胞凋亡,沉默RPA1引起ERK磷酸化下降导致caspase-3表达升高,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0-01)
结直肠恶性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结肠直肠恶性肿瘤手术部位的感染危险因素。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结肠直肠恶性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200例,根据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分为SSI组和对照组,对应例数为45、155例,对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污染手术切口、腹腔镜手术、术中造瘘、手术耗时、ASA分级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别(P <0.05)。结论结肠直肠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与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方式、术中是否造瘘、手术耗时、ASA分级等因素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直肠恶性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1].谢雅婷.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居家口服化疗药的规范化管理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9
[2].韩军.结肠直肠恶性肿瘤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
[3].郝新闻.结肠直肠恶性肿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和防控措施[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
[4].马茜,黄晓明,郭亚苹,高记华,高策.FH检测在直肠恶性肿瘤早期筛查中的诊断价值[J].肿瘤防治研究.2019
[5].王艳艳.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及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对结直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9
[6].李硕,周云朋.结直肠恶性肿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9
[7].包宇,单敏红,邱礼荣,王合,周丽娟.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术中压力性溃疡发生特点及预防策略[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9
[8].刘泓江.D-二聚体在结直肠恶性肿瘤中的临床价值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
[9].周青,商洪涛,吴本升,陈玉根.真实世界中医药治疗中晚期结直肠恶性肿瘤用药规律数据挖掘[J].中医药导报.2018
[10].俞耀军.RPA1调控结直肠恶性肿瘤对5氟尿嘧啶化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