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小麦经营,生产效率,销售效率
农村人口老龄化论文文献综述
高升,邓峰[1](2019)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机械化与小麦两阶段生产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这对农业发展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本文把小麦经营分成生产和销售两个阶段,基于DEA-Windows模型,使用2004—2017年15个小麦主产省的投入产出数据,测评出两个阶段的效率,结果发现我国小麦生产效率年平均值稳步提升,而小麦销售效率年平均值逐年走低。基于Tobit模型,使用2004—2017年15个小麦主产省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显着促进了小麦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机械化程度却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农村人口老龄化显着抑制了小麦销售效率的提升,而机械化程度对小麦销售效率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和促进作用。在东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小麦生产效率和销售效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孙鹏飞,赵凯,贺婧[2](2019)在《农村人口老龄化、社会信任与农户宅基地退出——基于安徽省金寨县614户农户样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宅基地退出试点区安徽省金寨县614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分组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农村人口老龄化、社会信任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显着负向影响;社会信任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信任的两种类型(即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均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产生显着积极影响;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均能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不利影响,缓解效应显着,且人际信任的缓解作用要强于制度信任。由此,提出完善宅基地退出户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升农户社会信任水平、制定多元化宅基地退出政策等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任利红[3](2019)在《浙江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丰富的资源和机会吸引了全国大部分人口涌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年轻人迁往城市工作,农业生产的主力慢慢转向了老年人及留守妇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当前形势下,人口老龄化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虽然二胎政策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但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对人口老龄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虽然主要是以浙江为研究对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发达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本课题主要选取我国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各个时期动态数据变化明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演变过程,重点以浙江省农村人口老龄化实际情况为案例进行分析。把实证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实际研究浙江省案例的前提下,借助相关的数学模型、经济模型来分析,以更好地发现解决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以时间为节点,着眼于浙江省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的短期以及长期影响,结合浙江省的目前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在为浙江省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促进浙江省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经过对浙江省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远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仍然是靠农村的小规模生产,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加重,降低了生产效率,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也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一些积极影响,就是一定程度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从长远来看会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进程。但从研究结果来看,人口老龄化还是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冲击和一些不利影响,为了降低这些不利影响的冲击,本文将根据浙江省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加重对农业生产冲击和影响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期刊2019-05-01)
郭远智,周扬,韩越[4](2019)在《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化及乡村振兴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预期寿命延长以及生育率下降使得乡村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发严峻,因此科学认知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演化及其机理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本文揭示了中国县域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探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对策。结果显示:(1) 2000—2010年,中国农村老龄人口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一侧,在空间分布上保持"东北-西南"格局。(2) 2000年全国有48.26%的区县农村尚未步入老龄化,主要分布在西部、东北地区和中部的江西和湖北东部;到2010年,仅有17.54%的区县农村未进入老龄化,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西北一侧及大兴安岭地区。(3)植被覆盖指数、死亡率、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受教育水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人口净流出率、出生率、城镇化率、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海拔、人均GDP则呈现负相关关系。老龄化背景下,应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同时逐步放开生育限制,降低人口的风险暴露,进而减缓人口老龄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刘妮娜[5](2019)在《以互助型社会养老破解农村养老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现状以及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发展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新模式,不仅可以实现低成本发展农村社会养老的效果,其带动形成的互助文化和互助经济还可以驱动文化兴盛、助力经济发展,构建新型乡村共同体。(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报》期刊2019-03-04)
宋群,高玉强[6](2019)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基于CHIP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运用Tobit模型实证研究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为助推农地规模经营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土地转出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对土地流入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能显着促进土地转出,抑制土地流入;不同制度保障类型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存在差异,参与养老保险的农户更容易选择转出土地,享有低保或救济的农户流入土地意愿弱,医疗保险则不能显着影响土地流转。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即农户年龄偏大且保障到位时转出土地多、流入土地少,具体体现在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与老龄化对土地转出有显着正向交互作用,对土地流入有显着负向交互作用,老龄化与低保救济的交叉项在影响土地转出时显着为负。(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赵周华,李腾飞[7](2019)在《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聚类方法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中国农村人口普查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通过动态聚类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从两次聚类结果可发现,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但从区域看,北京、天津、上海这叁个直辖市的农村人口一直处在重度老龄化的状态,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农村人口属于中度老龄化状态且变化不大,而变化比较大的是欠发达的中西部省区的农村人口,在2000年的中西部省区农村有很多省份还没有进入老龄化,而到了2010年则普遍进入老龄化且都属于轻度老龄化地区。(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魏君英,夏旺[8](2018)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基于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2001—2015年间我国粮食主产区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变化以及投入要素边际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产量变化产生了显着负向的影响,农村人口老龄化下粮食产量得以保持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粮食播种面积和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农村老龄劳动与化肥以及机械等要素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与正常劳动、粮食播种面积、农药、农用薄膜等要素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农村老龄劳动比重的增加减弱了化肥以及机械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边际作用,但强化了正常劳动、粮食播种面积、农药、农用薄膜的边际作用。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重背景下,既要保持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又要实现绿色粮食生产,需要在保护地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以及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等方面采取合理的政策。(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经济》期刊2018年12期)
皮晓雯,魏君英[9](2018)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叁农"问题、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需要农村人口、人才的集聚。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相对城镇速度更快、更严重,导致乡村振兴人才匮乏、制约乡村产业振兴、扩大城乡差距。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乡村振兴需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吸引人才到农村,加快叁产融合,改善农村服务性基础设施。(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22期)
夏柱智[10](2018)在《以地养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转型期,农村老年人和土地相结合的"以地养老"是农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方式,具有重要的政策和理论意义。在农民当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庭劳动力再生产方式下,以地养老不仅是当前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也是大多数进城农民工预期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的优势在于为农村老年人带来较多的经济社会福利,包括农副产品的自给自足、较高的家庭及社会地位和农业劳动本身的价值体验。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形成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老人农业提供了再生产能力。从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角度,国家农业政策要从多方面支持老年农业,促进其稳定发展。(本文来源于《南方人口》期刊2018年05期)
农村人口老龄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宅基地退出试点区安徽省金寨县614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分组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农村人口老龄化、社会信任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显着负向影响;社会信任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信任的两种类型(即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均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产生显着积极影响;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均能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不利影响,缓解效应显着,且人际信任的缓解作用要强于制度信任。由此,提出完善宅基地退出户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升农户社会信任水平、制定多元化宅基地退出政策等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人口老龄化论文参考文献
[1].高升,邓峰.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机械化与小麦两阶段生产效率[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
[2].孙鹏飞,赵凯,贺婧.农村人口老龄化、社会信任与农户宅基地退出——基于安徽省金寨县614户农户样本[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任利红.浙江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9
[4].郭远智,周扬,韩越.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化及乡村振兴对策[J].地理研究.2019
[5].刘妮娜.以互助型社会养老破解农村养老难题[N].中国人口报.2019
[6].宋群,高玉强.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基于CHIP数据的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赵周华,李腾飞.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聚类方法的实证检验[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
[8].魏君英,夏旺.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基于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8
[9].皮晓雯,魏君英.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
[10].夏柱智.以地养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选择[J].南方人口.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