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论文-余岚

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论文-余岚

导读:本文包含了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纲领,中国共产党

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余岚[1](2015)在《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纲领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社会民主党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从初始的无产阶级政党逐步转型为改良主义政党、全民党、选举党。其叁次重大转型均以政党纲领的出台为标志,所以文章试以纲领变迁为视角,对转型做出客观评价和总结,并从纲领变迁角度阐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现实启示。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历史上曾制定过7个纲领,第一次转型是由革命党向人民党的转变,标志是《哥德斯堡纲领》,社会民主党一跃成为执政党。《柏林纲领》标志着第二次转型为选举党,结果是施罗德政府的“新中间道路”的探索及其失败。第叁次《汉堡纲领》重新向左翼回归,当代社会民主党面临新自由主义回归的危险,新自由主义是现代资产阶级右翼的意识形态。判断叁次转型是否成功最直接的标准是选民支持率的高低以及是否赢得选举,同时社会民主党的转型必然涉及到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本文从纲领文本和政党实践两个方面认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民主党内有一个弱化甚至消失的特征,并且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来看,这种转型是必然的。但是社会民主党人对其是否背离马克思主义持否定态度,对转型的分析采取实用主义的分析策略。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德国社会民主党在转型中的纲领制定和执政政策既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也有需要吸取的教训。总体而言,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一个根据时代要求,把握时代新问题,不断与时俱进、追求进步的政党,未来仍然有执政的可能,其漫长的转型之路也尚未完结。(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27)

史秋菊,陈建[2](2014)在《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社会民主党走过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历程,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性质经历了从"阶级革命党"到"议会改良党",从"人民党"到"全方位政党",从追求"制度社会主义"到追求"价值社会主义"的演变。其总体趋势是社会民主党的"非工人阶级化"和"去意识形态化",日益由一个争取工人阶级利益的革命党逐渐演变为一个以参政执政为目的的选举党。(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王存福[3](2014)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由“纲领党”到“选举党”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工人人数进一步减少,职员、公务员等新中产阶级成为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主力军,他们更为关心能否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男女平等等后物质主义问题。社民党仍然坚持以维护产业工人利益为主的物质主义政策主张,无法得到广大新中产阶级成员的支持,这是该党这一时期无法赢得大选的重要原因。从1989年的《柏林纲领》到1998年的竞选纲领,再到2003年的《威斯巴登声明》,社民党最终提出了一个全面转向中产阶级的纲领。由"纲领党"向"选举党"的转变是其这一轮转型的主要标志。不断右转的社民党陷入了转型的定位困境。(本文来源于《德国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李琼[4](2013)在《从“传统”走向“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底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年会发起了关于基本价值的谈论,并且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新的基本价值观“未来”,这是德国社会民党自《哥德斯堡纲领》颁布到现在,第一次在传统基本价值“自由、公正、互助”基础上增加的一个新价值观。新的价值观阐释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在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尤其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欧洲一体化面临着威胁,社会民主党执政面临着挑战的背景下重新革新基本价值的举措。德国社会民主党1959颁布的《哥德斯堡纲领》使得基本价值这个概念展示在世人眼前,社会民主党将基本价值界定为“自由、公正、互助”。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价值转型伴随着社会民主党政党转型。从一开始的无工人阶级革命党到工人阶级改良党;从无产阶级政党转变为人民党;从“新中间道路”到“中间”以及在当下提出的革新基本价值,在文化情感和政治认同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全新的“全民党”,这些过程都伴随着基本价值的转型。通过对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中基本价值问题梳理和研究,本文力图分析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执政理论和执政规律。本文认为,目前德国社会民主党有向左翼回归的趋势,新时期下通过左翼回归来重新定位自己的政党角色,并且通过革新基本价值来试图回到执政党地位。(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3-04-01)

王存福[5](2012)在《二战后德国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与社会民主党由“阶级党”到“人民党”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德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随着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传统产业无产阶级的人数日益萎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阶级基础和大选成绩;为了吸引人数日益上升的中产阶级成员,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了《哥德斯堡纲领》,实现了由"阶级党"到"人民党"为主要特征的第二轮转型;转型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获得了广大中产阶级选民的认可与支持,取得了党员人数和大选得票率急剧上升的巨大成就,但从其党员构成来看,它仍然是一个工人党员为重要成份的政党,从其政党性质来看,它仍然带有无产阶级政党的色彩。(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张锡恩[6](2011)在《透视社会变迁视域中的政党嬗变——评《社会结构变迁与政党嬗变的向度分析——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1月,王存福博士撰写的《社会结构变迁与政党嬗变的向度分析——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为例》一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被纳入"新视点文库"。该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政党嬗变问题的新成果,也是他在山东大学所作的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成书的一部学术力作。纵观《社会结构变迁与政党嬗变的向度分析——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为例》一书,其亮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潘硕[7](2011)在《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危机与转型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为摆脱其反对党的身份走向执政地位做出了叁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政策转变,并结束了多年的在野历史,从政治边缘走向了权力核心。但上台之后德国社民党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频繁的转型尝试并未使德国社民党长久把持主要执政党的交椅。对战后德国社民党叁次重大转型的分析有助于厘清现代欧洲政党的危机与挑战,为执政党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1年10期)

韩杰[8](2009)在《二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社会民主党是欧洲社会党中最具代表性的政党之一。二战结束后德国社会民主党进行过两次较大的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战刚刚结束之后,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职员、公务员等新兴中产阶级阶层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在接连几次竞选失利的情况下,德国社民党为了能够尽快实现上台执政的目标,决定修改政策纲领以迎合中产阶级阶层的利益需求,从而赢得他们的支持。最终,1959年《哥德斯堡纲领》的出台成为此次政策调整的标志,德国社民党实现了战后第一次转型,并因此走上了执政舞台。第二次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二战后的新生代社会成员逐渐发展壮大,并引发了“新社会运动”。他们的利益需求与德国社民党政策主张之间的差异,使得德国社民党很难在选举中获得其支持。为了赢得新型社会阶层的支持以实现自己执政的目标,德国社民党又开始了新一次的转型。本文通过对二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两次转型的过程进行阐述,分析得出其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其执政的科学性和规律性,为其他国家执政党的执政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就社会民主主义和政党转型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为后面的章节做好铺垫;第二章主要叙述二战后德国社民党的第一次转型,包括过程、结果、意义以及评价等;第叁章是对二战后德国社民党的第二次转型过程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关评价;第四章是总结德国社民党在转型过程中的经验,为其他国家执政党的执政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09-05-01)

弗兰茨·瓦尔特,张文红[9](2007)在《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后面临的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社会民主党:从无产阶级到新中间》一书曾在德国引起很大反响。该书作者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明镜》周刊专栏撰稿人弗兰茨.瓦尔特专门为即将出版的该书中文版撰写了题为《一段漫长解放历史的终结?》的序言。序言主要内容如下。一自1998年以来,社会民主党不间断(本文来源于《国外理论动态》期刊2007年11期)

王存福[10](2006)在《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转型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结构变迁意味着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这对政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社会结构变迁是政党嬗变的重要因素。论文选择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的关系问题作为研究视角,对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实现的叁轮转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实现自身转型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 社会结构变迁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政党嬗变是指政党在性质、功能、组织结构或纲领政策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在影响政党嬗变的各种因素中,社会结构变迁是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结构变迁影响着政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党根据社会结构变迁的状况适时实现转型,以巩固扩大自身的社会阶级基础,从而保持政党的生机与活力。 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成立之初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通过对其1891年通过的《爱尔福特纲领》的分析,可以看出它的这种政党性质与当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趋势判断有着密切联系。但是,自19世纪中期以来,德国社会结构发展的事实与马克思的预测并不完全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爱德华·伯恩施坦基于对德国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以改良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新构想。伯恩施坦的改良主义思想对当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促使其实现由“革命党”到“改良党”为主要特征的第一轮转型的重要原因。这轮转型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从性质上来说还属于无产阶级政党。 二战后,德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特点是传统产业工人人数的下降和职员、公务员等新型雇佣劳动者的发展壮大。德国社会民主党自身具有的无产阶级政党特征使其不能有效动员这些新型雇佣劳动者,并获得他们的支持,这是它在多次议会选举中失败的重要原因。连续几次大选的失利,促使德国社会民主党提出了既依靠传统产业工人选民,又争取职员、公务员等阶层选民的纲领,即1959年通过的《哥德斯堡纲领》,从而实现了由“阶级党”到“人民党”为主要特征的第二轮转型。这轮转型不仅使德国社会民主党赢得了联合执政地位,并得以延续近16年的时间。历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6-09-15)

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国社会民主党走过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历程,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性质经历了从"阶级革命党"到"议会改良党",从"人民党"到"全方位政党",从追求"制度社会主义"到追求"价值社会主义"的演变。其总体趋势是社会民主党的"非工人阶级化"和"去意识形态化",日益由一个争取工人阶级利益的革命党逐渐演变为一个以参政执政为目的的选举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余岚.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纲领变迁研究[D].南京大学.2015

[2].史秋菊,陈建.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的历史考察[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王存福.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由“纲领党”到“选举党”的转型[J].德国研究.2014

[4].李琼.从“传统”走向“未来”[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

[5].王存福.二战后德国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与社会民主党由“阶级党”到“人民党”的转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

[6].张锡恩.透视社会变迁视域中的政党嬗变——评《社会结构变迁与政党嬗变的向度分析——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为例》[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

[7].潘硕.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危机与转型探析[J].理论导刊.2011

[8].韩杰.二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研究[D].外交学院.2009

[9].弗兰茨·瓦尔特,张文红.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后面临的挑战[J].国外理论动态.2007

[10].王存福.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转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

标签:;  ;  ;  ;  

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论文-余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