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大同镇泉水沟小学730303

现在阅读理论强调读者的感悟体验,认为文本意义在于读者个体的诠释;认为阅读是读者充满乐趣的一种创新精神活动,可以超出文本读出新意,并且希望读出文本中没有的东西,赋予文本新的鲜活的生命。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阅读教学的任务怎么能够完成?试想,没有了感性因素,哪来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哪还有情感和形象,语文还成语文吗?另外,学生个体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思维活动的千差万别,因此便有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么,教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借教材特点,引领学生感知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把握时机,及时引导学生去感悟。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教学可引导学生这样去感受文本的语言美,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如《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使学生感受了小庆龄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中让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出为什么。这样通过学生自身体验、感悟,使文章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

例如有一篇《雪化后是什么》的阅读短文,阅读后面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对短文中的三种答案是怎样看的?你的答案是什么?在提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这还用问,当然是“雪化后是春天”呀。可孩子们读完短文后除了回答出短文中的答案外,又出现了新的答案:“老师,雪化后是清脆的鸟叫。”“雪化后是翠绿的柳枝。”“雪化后是河里的小蝌蚪。”“雪化后是座座新房。”“新房?你怎么想到新房呢?”“因为雪化后,人们开始建新房子了呀!”……

这些你意想不到的答案说明了什么呢?我们可想而知。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三、学生的体验不符合文本主旨的,教师要予以引导甚至讲解,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体验产生新的洞察,产生新的见解

学生在阅读中既要领悟文本的价值所在,又能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这才是阅读的正确轨道。学生在课堂中的阅读学习有别于成人的完全自主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对学生的体验不符合文本主旨甚至偏离主旨的,教师要予以引导甚至讲解,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体验产生新的见解。

学生是文本的读者,是教学的对象,学生与文本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据某地调查,有七成的中学生认为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已过时。在他们眼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而且“形象不够潇洒”,显然,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父子朴实而深厚的感情”这一本意相距甚远。教师自然不应一味地去迁就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进入角色,逐渐与文本的视界融合,情感发生共鸣,从而得到情感熏陶与感染。

在这则案例中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获得了独特的感悟,学生是根据独特的感悟来谈阅读感受的,当学生的认识偏离阅读要求时,正是老师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和点拨,才使学生明确了课文的要求。

四、以形成为起点,以深化为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

现代课程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指向,不仅仅是重视学生在情感上有了什么样的“独特体验”,还要重视学生这些“独特体验”得以形成和深化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最有效的提高,心灵和精神得以最有效的充实。

如教学《司马光》的时候,许多学生的初步体验是:司马光砸缸是最好的办法。如何深化这一体验呢?我说:“同学们,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有最好的办法,也有最糟糕的办法,想想看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石头砸破缸的时候,孩子有可能被缸的破碴划破;有的学生则从生活出发:农民放火把田边的杂草烧掉,省了一些工夫,本来是最好的办法,却没有考虑到“森林防火”,结果酿出“火烧山”的悲剧,因此,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有时可能因出现意外情况而变成最“糟糕的办法”。所以,教学时告诉学生:这篇课文中,司马光是考虑到了事情最严重的结果,不论怎么样,孩子的命是最重要的,这才拿起石头砸破缸的。可见,好的办法来自对结果的考虑。

至此,学生对于初步形成的“体验”,由于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学生的“独特体验”便由幼稚走向成熟,由肤浅模糊走向深刻清晰。

标签:;  ;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