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场所。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技能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善于提问,掌握对话的技巧,能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对话交流的效果。新教育理念一直提倡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启发式教学,而启发式教学更多的要靠提问来实施。精彩的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1深题浅问与浅题深问
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提问难度过大,学生思考不着边际,天马行空,不易达到目的。因此,对一些较难的问题,可以采用剥竹笋的办法,一步一步的达到目的。深题浅问能引导学生达到提问者的目的,浅题深问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发掘事物现象深层意义的能力如鲁迅的《风筝》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文中写到温馨的手足情。玩具对儿童的重要启蒙作用等内容学生都不难理解,而文中蕴含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麻木状况的思考,却是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的。处理教材时,我先从浅处提出问题:“我们看见风筝时都会感到高兴、快乐,但作者从小就不喜欢风筝,在他成人后看见风筝,内心涌起的情感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读书,略做思考,便得出结论:“我们是高兴、快乐,他却是惊异、悲哀。”老师接着问:“他为什么惊异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读书,一边疏理鲁迅“悲哀”的原因,教师由浅入深一步步追问,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故乡放风筝的时节,我干着‘虐杀’兄弟精神的事,在那个封建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精神‘虐杀’者到处都有。被‘虐杀’的绝不仅仅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连续提问,意在化难为易。
2化整为零和聚零为整
按照认知的规律,人认识事物总是从浅显到繁难,从现象到本质。语文课也要遇到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由深入浅,由易到难,逐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就要求在提问中化整为零,循着一个个小问题逐步解决中心问题、本质问题。但对一些简单零碎的问题,提问时要聚零为整,把握好“度”。如课堂提问过多过杂过乱,容易使课堂结构松散,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进而影响学习质量。
3课堂提问的针对性与引导性
课堂上,我们设计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便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所以,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准备,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比如,有的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如何回答?可以说答案有无数个,课文告诉我们的信息很多,任意说一个都可以。但学生无从下手,竟难以回答,结果导致冷场。其实,执教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做人道理的,完全可以这样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呢?”如果是课前导入性的提问,就更要精心设计。开篇的问题提得好,可以起到纲举目张,势如破竹的作用。教师的课堂提问,最忌这样大而空的问题:“这一部分写了什么?”“这个词的作用是什么?”等等。此类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一种盲目性,进而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因此,我们在提问中,一定要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引导性,让学生沿着一定的方向思考,寻求答案,同时这也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4提问要有激励性
提问一方面是激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问题的提出既要有思考的价值,又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你的问题一提,学生就争着、抢着想回答,而不是让老师去强迫回答。有时,我们提出问题,学生在下面却没有反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可能是问题太简单了,学生觉得没有意思,不想回答;或者是太难了,学生回答不了。但很多情况是由于我们所提的问题,缺少趣味性和激励性。所以,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时,总是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力求用几个精心准备的问题来贯穿整个一节课,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始终让学生在充满好奇、充满挑战、充满趣味的境界中去思考、去探求。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说书人那里获得启发。记得,小时侯在农村,每当农闲时,生产队就会有说书的人来村子里说书。晚上,全村男女老少,都围坐在场上,听说书人在边说边唱。全场上百人,鸦雀无声全被说书人给迷住了。现在想来,说书人哪来这样的魅力?关键在于他很会“卖关子”,他能用一些问题,不停的去调你的胃口。
5提问要有层次性
课堂既然如同一个舞台,课堂教学如同一场戏,那么,就要有高潮。怎么才能达到高潮?这除了课堂教学本身的内容决定以外,也在于我们的精心设计,用问题把教学的内容推向高潮,把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一般的说,刚开始,问题的设计要有趣,要让学生有积极参与的欲望。当然达到这样的目的,有很多方法,但设置一个好的问题也是我们常用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我们就要把学生往正题上引领,就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再后来,就要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延伸。
6突出“思”字,变学生的“答”为学生的“问”
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当作“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其原因是课堂缺乏思维的训练。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疑或让学生相互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问,学问,贵在问。问不仅是学生的事,更是老师教的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学会问,把问当作一项技术,甚至是一项艺术来对待。不会提问的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稀里糊涂,满头雾水,不知所措,兴趣索然;会提问的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积极参与,兴趣昂然。
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在语文课堂中注意提问的技巧,使我上的语文课初步形成了学生乐学、会学、勤思的课堂氛围,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