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污染井水致急性中毒的调查

甲醇污染井水致急性中毒的调查

一、一起甲醇污染井水致急性中毒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继猛,杨淼,熊曦,吴柳青,喻泽林,官玉红,杨凤,罗磊[1](2020)在《职业性吸入性重度甲醇中毒23例治疗结局分析》文中提出

伍福仙[2](2020)在《UPLC-Q-TOF检测云南省常见毒蘑菇中毒蝇碱、鹅膏蕈氨酸、蝇蕈醇、脱磷酸裸盖菇素方法建立及含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建立UPLC-Q-TOF对野生毒蘑菇中毒蝇碱、鹅膏蕈氨酸、蝇蕈醇、脱磷酸裸盖菇素的分析方法。有利于对食用野生菌引起的突发食物中毒事件中中毒成分的快速筛查,定性定量检测为临床医师救治中毒患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野生毒蘑菇样品加甲醇涡旋混匀,超声、离心提取、残渣中再加入甲醇,旋涡混匀,超声、离心提取,合并上清液。旋转蒸发至近干后,用2mmol/L乙酸铵甲醇/水(20:80,v/v)溶解定容。目标化合物用ACQUITY UPLC BEH Amide(100 mm×2.1 mm,1.7 μm)色谱柱分离后,用含0.5%甲酸+5 mmoL/L 乙酸铵水溶液/乙腈流动相梯度洗脱。运用Q/TOF在ESI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并对野生菌中的毒蝇碱、鹅膏蕈氨酸、蝇蕈醇、脱磷酸裸盖菇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 果]确定了液相色谱分离条件和质谱条件。建立了野生菌中4种毒素的一级和二级特征谱库;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定性定量检测云南省常见毒蘑菇中毒蝇碱、鹅膏蕈氨酸、蝇蕈醇、脱磷酸裸盖菇素的方法。对云南省常见野生毒蘑菇进行检测并确定了含有这四种毒素的毒蘑菇品种。该方法对检测4种毒素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定量限,平均回收率和标准差结果如表1。该方法检测4种目标化合物在相应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运用上述方法对云南省六个地州及自行采集的常见野生毒蘑菇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发现有22种野生菌含一种或几种目标化合物。[结 论]UPLC-Q-TOF用于定性定量检测野生毒蘑菇中毒蝇碱、鹅膏蕈氨酸、蝇蕈醇、脱磷酸裸盖菇素的方法,通过目标化合物的特征普库,应用精确分子量及一级和二级质谱在定性时能够对多种化合物进行双重定性,确保定性的准确性。在定量测定时,经过标准品建立的标准曲线对目标化合物定量。该方法具有简便高效、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准确性好的特点,通过实际样品的检测运用证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填补了这类神经精神型毒素检测的空白,为临床医师救治野生菌中毒者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更为便捷可靠的检测途径,经过该方法筛查确定了部分云南省含有这4种毒素的毒蘑菇品种,也为采摘及食用野生毒蘑菇人群提供参考和警示。

耿安静[3](2018)在《水稻对有机胂胁迫的响应与硅调控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超过5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粮,因此保障稻米安全尤为重要。重金属砷(As)污染是目前稻米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之一。不同形态砷的毒性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评价稻米中砷的食用安全性不仅要考察总砷和无机砷的含量,还需要综合考量稻米中有机胂形态及其含量。近年来,有关水稻对砷的吸收、转化、运转、累积、调控等研究工作日益增多,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先前的研究多集中在水稻某个生长期内对无机砷胁迫的响应状况以及稻米砷含量的变化等,而有关水稻在有机胂胁迫下的生长、吸收、代谢及其调控措施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有机胂如阿散酸(ASA)和一甲基胂(MMA)曾经在农业上被广泛应用,目前仍在工业上使用。本研究采用水培和土培方式,在构建水稻植株砷形态测定方法的基础上,测定总砷和不同形态砷含量、以及分析不同形态的有机胂在不同浓度下对水稻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并结合研究不同有机胂形态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及施硅对有机胂胁迫的水稻生理机理,从而探讨水稻对不同形态有机胂胁迫响应和硅调控机理,为降低水稻吸收有机胂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一种同时测定水稻植株及稻米中亚砷酸盐[As(Ⅲ)]、砷酸盐[As(V)]、MMA、二甲基胂酸(DMA)和ASA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各形态砷在0 mg/L12.5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95以上,5种形态砷的检出限为0.15μg/L0.36μg/L,定量限为0.50μg/L1.20μg/L,平均回收率在84.8%105.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7%4.2%。2、5个南方典型水稻品种耐有机胂的能力及对砷的累积存在差异。开展盆栽实验,以南方典型水稻天优116、广优116、天丰B、粤晶丝苗2号和黑米5个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品种水稻在成熟期吸收、转化ASA和MMA的特性。结果表明:ASA处理的水稻中检出As(Ⅲ)、As(V)、MMA、DMA和ASA,其中砷的具体形态种类及含量与水稻品种有关。根中砷含量最高,5种水稻根、茎、叶、穗、米中均累积As(Ⅲ)。杂交稻天优116总砷最多,其次是常规稻粤晶丝苗2号,糯稻黑米总砷最低。MMA处理的水稻中检出MMA、DMA、As(Ⅲ)和As(V),4种形态砷含量高低顺序为根>叶>茎>穗。仅有天优116和广优116穗中积累了MMA、As(Ⅲ)和DMA,而其他水稻品种不育。天优116总砷最多,其次是广优116、天丰B和粤晶丝苗2号(这3种水稻总砷含量无显着性差异),黑米总砷最低。由此可得,杂交稻天优116的耐砷性和富集性较所其他4个品种的好。所研究的常规稻中耐砷性最好的是粤晶丝苗2号。为此选择天优116和粤晶丝苗2号分别作为杂交稻和常规稻中耐砷品种。3、研究了不同形态有机胂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南方典型水稻黑米、天优116和粤晶丝苗2号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5个不同浓度ASA和MMA胁迫下水稻种子的发芽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的2种有机胂均显着抑制了水稻种子的萌发、胚芽鞘和根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且随着胂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加。2种有机胂在25 mg/L时对不同品种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不同。由此可知,即使有机胂毒性较低,高浓度仍会抑制水稻种子的发芽。4、探讨了不同品种水稻对不同形态有机胂的动态归趋特征。通过开展盆栽试验,考察了在5个不同浓度ASA和MMA处理下,水稻天优116和粤晶丝苗2号不同生长期(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各组织中砷的动态变化特性。结果表明:ASA处理的2种水稻在分蘖期随着ASA添加浓度的升高,根、茎、叶中检出的As(Ⅲ)、As(V)和ASA(除粤晶丝苗2号叶外)含量均相应升高,且含量:ASA>As(Ⅲ)>As(V);在灌浆期和成熟期检出As(Ⅲ)、As(V)、DMA、MMA和ASA,其中灌浆期ASA含量最高而成熟期As(V)含量最高。2种水稻的稻米中均检出As(Ⅲ)、DMA和MMA,且含量:有机胂>无机砷。MMA处理的2种水稻3个生长期均检出As(Ⅲ)、DMA、MMA和As(V),且MMA含量最高。总体上随着MMA添加浓度的升高,4种形态砷含量均增加。MMA的杀雄作用导致仅有天优116在MMA添加浓度为50mg/kg有稻谷生成,并检出As(Ⅲ)和DMA,且含量:DMA>As(Ⅲ)。对照组仅检出As(Ⅲ)和As(V)。由此可得,水稻生长过程中通过根系吸收的有机胂逐渐向地上部迁移,并转化为其他砷形态累积到地上部各组织,其中,ASA主要是向As(V)转化,而MMA依然占主体,这可能与水稻对ASA和MMA的代谢途径不同有关。5、研究了水稻对有机胂胁迫的抗氧化响应特征。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黑米、天优116和粤晶丝苗2号3种水稻幼苗期在生理水平上对ASA和MMA的抗氧化响应特征。结果表明,50 mg/L ASA处理可促进黑米和天优116地上部生长,而随着ASA处理浓度的增加,3种水稻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受抑制,且丙二醛(MDA)含量和总砷含量升高;黑米和天优116地上部和地下部的抗氧化酶超氧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抗氧化物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及3种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黑米和天优116地下部的抗坏血酸(As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粤晶丝苗2号地上部和地下部的SOD、CAT、POD活性、GSH、As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下降。50 mg/L MMA处理可促进黑米地下部生长,而随着MMA处理浓度的增加,3种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均受抑制,且MDA含量和总砷升高;黑米地上部的CAT活性、黑米地下部的SOD、CAT、POD活性、抗氧化物GSH和AsA含量、3种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先升后降;3种水稻地上部的SOD和POD活性、GSH和AsA含量及粤晶丝苗2号和天优116地下部的SOD和CAT活性、GSH和AsA含量均下降。结果表明,水稻抗氧化系统对不同形态有机胂胁迫响应不同,弱胁迫时水稻能通过增强抗氧化系统来防御有机胂胁迫造成的损伤,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调节和抗胂胁迫能力;强胁迫时水稻体内的抗氧化系统被破坏,抗氧化能力下降。水稻耐胂胁迫大小与其品种及组织、砷形态及浓度有关。6、阐释了硅对水稻幼苗有机胂胁迫的生理缓解作用机制。通过开展水培试验,考察了施硅缓解苗期水稻(黑米、天优116和粤晶丝苗2号)遭受ASA和MMA毒害影响的生理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00 mg/L(以As计)的ASA和MMA均会对水稻产生胁迫作用。在ASA(MMA)胁迫条件下加硅,能降低水稻脂质过氧化,提高SOD、POD和CAT的活性,增加GSH、AsA和可溶蛋白的含量,减少水稻幼苗对ASA(MMA)的吸收,促进水稻生长使得水稻抗性增强。本研究结果为施用硅肥缓解水稻有机胂胁迫和减少水稻对有机胂的吸收提供理论依据。

吴萍[4](2017)在《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环境行为研究》文中指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strobilurins)杀菌剂是一类具有独特作用方式、环境友好性、显着增产和增效作用的杀菌剂品种,是继三唑类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之后的又一类农用杀菌剂。随着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市场份额逐步增长,该类杀菌剂的环境风险不容忽视。本文以嘧菌酯、醚菌酯和氰烯菌酯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它们在水体、土壤、水-沉积物系统中的降解和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了氰烯菌酯对水生生物嗜热四膜虫的毒性效应,为评价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使用安全性提供了科学参考数据。本论文研究了醚菌酯、嘧菌酯和氰烯菌酯的水解作用。结果表明,三种农药的水解速率为:醚菌酯>嘧菌酯>氰烯菌酯,其中醚菌酯水解较快,嘧菌酯和氰烯菌酯较难水解。碱性条件下有利于该类杀菌剂的水解,水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中性条件下,氰烯菌酯平均活化熵为-256.29 J.mol-1·K-1,水解反应活化熵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表现出显着的相关性。采用人工氙灯作为光源,研究了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水中的光解作用。水中醚菌酯和嘧菌酯光解半衰期分别为1.04 h和1.76 h,均属易光解农药;氰烯菌酯在水中光解半衰期为17.8 h,较难光解。氰烯菌酯光解速率和溶剂的极性无关,甲醇对氰烯菌酯的光解主要起促进作用,丙酮对氰烯菌酯则表现出光猝灭作用。腐殖酸对氰烯菌酯的光解起猝灭效应,光猝灭率与腐殖酸的浓度呈正相关。双氧水对氰烯菌酯光解起敏化效应,氰烯菌酯光解速度与双氧水浓度呈正相关性,当浓度为8.0 minol·L-1时,光解速率是氰烯菌酯单独光解的1.31倍。采用超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技术,鉴定了三种农药水中的主要降解产物,推断出醚菌酯降解产物主要有KP1和KP2,嘧菌酯主要有6种水解产物和12种光解产物,氰烯菌酯降解产物主要有AP1、AP2和AP3。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水中及水中光照条件下的降解主要是脱烷基、醚键断裂、羟基化和水解反应。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江西红壤、东北黑土和太湖水稻土中的降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农药在土壤表面均较难光解,其光解速率顺序为:醚菌酯>嘧菌酯>氰烯菌酯。三种农药在汞灯条件下的降解速率远快于氙灯条件下,在水中光解远快于土壤表面光解。可见,光照强度和光解介质直接影响农药的光解速率。醚菌酯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速率顺序为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东北黑土,嘧菌酯为太湖水稻土>东北黑土>江西红壤,氰烯菌酯为东北黑土>太湖水稻土>江西红壤。醚菌酯在三种供试土壤中降解均较快,水解可能是其主要降解途径。嘧菌酯和氰烯菌酯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的东北黑土和太湖水稻土更有利于其降解。对江西红壤中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降解产物进行超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鉴定,鉴定醚菌酯土壤降解产物有6种,嘧菌酯有AP3、AP4和AP7等4种,氛烯菌酯有7种,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土壤中降解主要发生脱烷基、水解和氧化等反应。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水-沉积物系统中降解半衰期均小于1个月,属于易降解农药。三种农药在厌氧水-沉积物系统中降解快于好氧条件下,这与其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一致。此外,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越高,越有利于该类农药的降解。采用振荡平衡法和土壤薄层层析法对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和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土壤中吸附能力较差,其吸附强弱顺序均为东北黑土>太湖水稻土>江西红壤。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土壤中的吸附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CEC呈显着正相关。根据McCall分类法,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不同土壤中吸附自由能变化均小于40 kJ·mol-1,属物理吸附。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东北黑土和太湖水稻土中的GUS值均小于1.8,不易淋溶;在江西红壤中,嘧菌酯GUS值大于2.8,属于易于淋溶性农药,氰烯菌酯GUS值为2.63,属于中等淋溶性农药。土壤薄层试验结果表明,醚菌酯在土壤中迁移性较差,嘧菌酯和氰烯菌酯在三种土壤中均属不移动级。吸附在东北黑土和太湖水稻土中的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较难解吸,在江西红壤中相对较易解吸,这与它们的吸附特性一致。总体上,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土壤中的迁移性较弱。醚菌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极短,不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嘧菌酯和氰烯菌酯在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能长期持留在土壤中。以嗜热四膜虫作为评估氰烯菌酯毒性作用的模型生物,通过电子显微镜成像和基因测序技术,对氰烯菌酯作用嗜热四膜虫的生长进行分析,以及对嗜热四膜虫转录组进行了大规模测序,探讨了氰烯菌酯的毒性分子作用机制。四膜虫在低浓度0.25、2.5和25 μM氰烯菌酯5天暴露浓度后,其生物量、体长、体宽和纤毛数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25 μM氰烯菌酯处理后的四膜虫共有1571个差异基因,且显着富集于87个GO term上,涉及生物代谢、生物调节、细胞组分合成、分解代谢等过程,氰烯菌酯对四膜虫的毒性影响可能主要与抑制四膜虫功能蛋白的合成、活性及含氮化合物的转化合成有关。暴露于氰烯菌酯中的四膜虫基因表达发生了显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遗传信息调控和代谢途径等方面,同时,ABC-2转运家族蛋白基因的上调表明四膜虫可能通过上调外排泵来增加对氰烯菌酯的外排作用从而降低氰烯菌酯对自身的伤害。

王杰,肖云龙,王海鸿,苏长征[5](2013)在《湖南锑冶炼业砷碱渣致水源性砷中毒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湖南锑冶炼砷废渣致水源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水源性砷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水源性砷中毒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水源性砷中毒,主要是砷碱渣污染水源所致,主要特征为急性和亚急性中毒,具有突发性、隐匿性、群体性,分布为饮同一水源,其年龄、性别无差异,可累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血液、泌尿系统。根据患者的尿样及饮用水源的砷含量显着增高,可以确诊。结论通过对湖南锑冶炼业砷污染水源致砷中毒调查发现,水源性砷中毒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据此可以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预防砷对水源的污染,砷中毒事故是可以控制的。

王杰[6](2012)在《一起环境污染致急性砷中毒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5-8月间,湖南某县灰山港镇麻园坳村一家3人反复发生不明原因的"急性胃肠炎",经省卫生厅组织省市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中毒事故调查及实验室检查,确认为锑废渣污染井水引起急性砷中毒,致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现报告如下。

田大军[7](2011)在《淮河流域X县水中藻毒素分布特征及水样有机提取物细胞毒性、遗传毒性与污染谱的回归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频繁爆发的水危机唤醒了人类对水污染与饮用水安全的认识,安全饮水是保障人群健康的基本条件已成为共识。近年来,受工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影响,我国多数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日益加剧,致使湖泊河流等水体的藻类爆发时有发生。藻类污染和藻类毒素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城市供水和人群健康。藻毒素作为肝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在水体和底泥等环境中普遍存在,如何快速、灵敏的检测环境中的藻毒素是评价其在环境中的暴露水平和风险评估的先决条件。淮河流域某县因其肿瘤聚集特别是部分村落肝癌高度聚集受到政府和学者关注。这些村落与淮河流域污染严重且最大的支流沙颍河临近,肿瘤村落中普遍存在沟塘。来自国家环境保护部的数据显示,沙颍河上游化工造纸印染等企业众多。沙颍河流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淮河Ⅰ期研究发现,肿瘤发生可能与饮水污染有关。由于缺乏沙颖河流域的藻类及其毒素的污染状况的基础数据,肿瘤发生是否与藻类毒素污染存在关联尚不清楚。众所周知,水体与饮水中的污染物往往具有一致性,饮水中的污染物类型和数量与水体污染密切相关。饮用水中的污染物复杂多样,效应各异。有研究表明单一污染物浓度在安全限值内,但多种污染物的混合暴露共同存在时,可能产生协同作用从而导致显着的健康危害。因此,发展混合暴露的效应研究的方法极为重要,既往研究表明,混合暴露的效应既可通过析因设计研究多个物质间的交互作用;也可将污染物作为一个整体,在研究混合暴露的生物学效应基础上,结合污染物谱解析,建立污染谱到生物学效应的预测模型,从而可利用污染谱快速预测复杂混合物的生物学效应。本研究围绕淮河流域沙颖河的污染问题,在建立藻毒素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基础上,研究淮河流域X县地表水、地下水、底泥中的藻毒素分布规律。从细胞毒性、遗传毒性两方面评价藻毒素与MX的交互作用;利用有机提取物的细胞毒性、遗传毒性与GC-MS污染谱解析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利用污染谱预测其有害效应。第一部分淮河流域X县藻类及其毒素污染状况本研究通过ODS富集水中、底泥中的藻毒素,通过优化富集洗脱程序,建立基于液相色谱检测藻类毒素MC-LF/LR/LW/RR/YR的测定方法,实现一次进样,同时检测MC-LF/LR/LW/RR/YR五种毒素。方法学评价结果显示检出限在0.01μg/L-0.02gg/L,回收率在68.78%-123.08%,符合EPA质控要求。于平水期、丰水期采集淮河流域X县地表水、底泥样品,分别测定总氮、总磷、COD、叶绿素a、藻细胞分类计数、藻毒素浓度(溶解性、藻细胞内、底泥),结果显示该地区地表水污染严重,均处于Ⅲ类-劣Ⅴ类。干流水质丰水期较好,支流、池塘水水质平水期较好;藻细胞密度最高为丰水期池塘水,237.00×106/L,丰水期蓝藻成为优势藻;地表水中溶解性、藻细胞内MC-RR最高浓度分别为4.297μg/L和17.731μg/L;底泥中MC-RR达0.802μg/g。于2008年-2010年对该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常规水质指标及藻毒素浓度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地下水常规水质指标显着优于地表水(P<0.05),地表水中藻细胞密度与叶绿素a相关系数达0.94(P<0.05)。地表水中藻毒素浓度MCs在0.007gg/L-2.298gg/L。地下水中藻毒素MCs浓度均值为0.061μg/L,最大为0.118μg/L。不同乡镇、不同深度的地下水藻类毒素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地下水藻毒素浓度与河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R2=0.85,P<0.05),相关性随距离远近而改变,距离越近相关性越高;河水中MC-LR的比例高于地下水,MC-RR的比例低于地下水,MC-YR则没有显着性差异。第二部分MX和MC-LR联合作用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是认识污染物毒理学效应和特征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析因设计研究MX与MC-LR的联合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利用CCK-8细胞毒性试剂盒研究MX与MC-LR的联合作用。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和体外胞质阻滞微核实验研究遗传毒性。结果表明0~5μM MC-LR未见显着的细胞毒性,MX与MC-LR在细胞毒性中呈现微弱的拮抗作用(交互作用项R2=0.0114,P<0.0001),MC-LR的浓度为0μM、0.5μM、5μM的作用下,MX的IC50分别为64.61μM、67.84μM、75.44μM。在S9存在时,MC-LR.MX单独、联合作用未表现TA100、TA98致突变性;无S9存在时,MC-LR单独作用未表现出致突变性,而MX单独作用在TA100、TA98中表现出极强的致突变性,MC-LR与MX联合作用是对TA100、TA98均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0.1nmol的MC-LR即可显着增加MX诱发的鼠伤寒沙门氏菌TA100、TA98菌株的回复突变数(P<0.05)。微核实验中,5μM MC-LR可导致核芽率有微弱的提高,5-20μMMX可导致微核率、核桥率、核芽率显着的提高,但两者没有表现出显着的交互作用。第三部分淮河流域水体有机提取物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及其与GC-MS污染谱的回归模型研究混合暴露的健康效应是健康风险评估面临的重要问题。水体中污染物复杂多样,污染严重的水样中污染物种类多达数百种,试图逐一分离单个污染物再进行效应评估基本没有可能。目前常通过对水样富集后,将富集物作为整体对其生物学效应进行评估并借助于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对产生生物学效应的污染物进行解析。随着GC-MS等分析仪器的广泛应用,揭示混合物成分解析与生物学效应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成为可能,也成为探究污染物健康效应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本研究于2008年9月-2010年1月期间,以淮河流域沙颍河为现场,采集河水、井水、池塘水,经XAD-2富集后对水样的有机提取物进行了细胞毒性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测试。同时,利用GC-MS技术对水质污染物谱进行解析。为将统计学模型应用于毒理学效应预测,将Ames实验结果设为2分类变量,考虑到样本量较少,变量较多,且可能存在共线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和logistic回归拟合Ames与污染谱;以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拟合细胞毒性与污染谱,建立污染谱到生物学效应的回归模型。所有水样中,6个水样出现了TA98的阳性,包括了井水、河水,表明该地区水体仍有一定的致突变性;水样有机提取物IC50在0.023L/ml-0.338L/ml,井水细胞毒性低于河水;河水、井水在秋冬季节毒性较小,春夏季节毒性较大。Logistic回归拟合Ames与污染谱结果较好,灵敏度特异度分析AUC为0.823,能够对水样的Ames实验结果进行预测;PLS回归拟合细胞毒性与污染谱的模型R2为0.91,实际值预测值间差异较小,能够对水样的毒性进行有效的预测。本研究结果为混合物的效应预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徐鹏[8](2007)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及其支持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目的和意义2003年SARS疫情的发生和流行,极大地考验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暴露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的弊端;促使全社会关注疾病预防控制,意识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大意义,以及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薄弱环节。(一)本研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围绕该目标和要求,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研究专家、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实施者三方通力合作,进行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战略研究:(1)明确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功能定位,界定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与任务;(2)理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管理体制;(3)围绕职能和项目,明确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所必需的人力、经费与装备标准等资源。如何把已有的经费、人力及仪器设备合理地分配到疾控机构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如何在机构、科室以及具体工作中把公共职能贯彻执行?这些都需要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标准的技术和管理程序,从机构、科室和项目工作三个层次上来对疾控机构进行管理,指导人力、经费以及仪器设备等资源合理分配,使工作项目能够具体落实,从而实现疾控机构公共职能的落实。(二)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目前,在工作实践和研究中,缺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规范和标准化的操作和管理:如缺乏在“三级预防”理念指导下完善的工作目标、明确的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职能落实标准、科学的技术流程和工作步骤、规范的技术文书,也缺乏系统的工作数量、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标准、合理的工作配置标准(如人员、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的标准配置等)。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1)缺少权威性的指挥协调机构,各相关部门及其职能不明确。没有一个有效的指挥协调体系,在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往往出现多头领导,各自为政,职责不清,资源分散浪费,不能形成高效的运作机制,延误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时机,导致事态扩大。(2)工作步骤和流程不明确,造成各步骤的随意性,工作信息流动不畅。例如,信息来源于多个部门和系统,缺乏统一标准与共享机制,不能及时获得准确全面的数据,不能形成信息平台,没有形成信息共享,不能全面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无法为处置决策服务。(3)应急处置人力队伍、工作经费、设备和技术物资储备等资源不能满足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工作环境与条件落后,疾控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检验检测设备、交通通讯、防护装备、物资储备等不足;对新发、罕见疾病和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鉴别、现场处理和救治技术的研究都比较薄弱。(4)缺乏一整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工作数量、质量和绩效指标体系。长久以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的考核使用单指标评估和模糊定性的评价,缺乏系统的较精确的数量和质量指标体系;缺乏对总体结果的监控指标,也缺乏对每一工作步骤和业务流程的评价标准。(5)针对类似“非典”此类的新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的传染病,需要有新的应对措施,还需要完善相关立法。《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某些规定比较原则,也需要进一步具体化;在“非典”预防和控制工作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薄弱环节,也亟需强化相关法律制度。以上都迫切需要深入的系统的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遵循“三级预防”原则,运用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理念研制工作规范的框架要素;运用“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方法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各框架要素具体内容的完善和论证;使用“标杆管理”理念进行完成规范的人力、工作经费与仪器设备需求研究;选用“规范差距分析法”进行“现实”与规范“理想”间的差距比较;运用聚类分析、相关和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工作规范的效果。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归纳、机构意向调查和机构基本情况调查、焦点问题访谈、二级资料提取、头脑风暴法、以及规范机构模拟运作等。样本机构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山东、江西、湖北、湖南、黑龙江、陕西和甘肃在内的10个省;在每个样本省内抽取9个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抽取的样本市内抽取1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该抽样原则,共抽取并调查了16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其中83个地(市)级机构,85个县级机构)。收集并分析5个市级、6个县级机构从2005年7月—12月的规范模拟运作资料信息,以此作为工作规范的完善以及测算人力、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的依掘。三、主要研究结果(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研制1、工作规范研制原则(1)合法的原则(2)职责任务一致的原则(3)强化流程管理和注重实证的原则(4)现实与发展兼顾的原则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研制的框架及界定(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概述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规范概述作为整个规范的前言部分,包括以下内容:简要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和分类;简要阐述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目的与意义,形成工作的总体目标;依据工作经验和理论结晶,围绕总体目标(目的),描述必须完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项目;按“三级预防”原则的逻辑操作顺序,形成总体上的工作任务流程图。(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规范分述部分工作规范分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同工作项目,分别针对各工作任务和目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工作流程和步骤、技术文书、过程质量控制要求、工作数量和频率、工作考核指标7个框架要素的具体内容展开阐述。(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论证对研制出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7个框架要素及其具体内容,进行了全国10省83个市级和85个县级机构的机构意向论证。论证结果为:10省168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工作内容的总体认可程度达到了98.9%,对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步骤的认同率为97.8%,对规范的关键质量控制指标总体认同率为97.9%,对规范的工作量与频率指标总体认同率为96.5%,对规范的工作绩效考核指标总体认同率为96.7%。工作规范的总体认可程度达到了97.4%,7个框架要素中最高的为工作内容和方法,认可程度达98.9%,最低的为工作数量和频率要求,也达到96.5%;同时,通过对不同框架要素的分工作项目、分级别和分省别分别进行认可程度分析,发现:不管机构的级别如何,以及机构所在省份如何,样本机构对规范7大要素内容是高度认可的。说明,经过14轮论证和完善的工作规范具有普遍可接受性,也表明课题组这一套研制规范的思路、方法和框架要素是科学和可行的。(三)工作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及制约因素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机构的各项工作内容的工作质量均没有达到工作规范的理想要求:最高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达到了81.3%;最低的为“健康教育督导与评估”,为62.4%。工作数量和频率要求亦未完全落实:完成最好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完成了77.8%,最低的为“健康教育督导与评估”,完成了56.1%。经统计分析,地市级和县级机构没有显着性差异。分析上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现实与规范之间差距的原因发现,前三位制约因素归结为:一是与工作规范配套的工作经费不到位,二是与工作规范配套的人力资源缺乏,三是与工作规范配套的仪器设备配置不到位。其他的如与规范工作内容相配套的制度不完善、职责分工的不明确、部门协调乏力等也是工作规范现实开展的制约因素。(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支持系统研究1、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研究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得到了10省83个市级和85个县级机构的一致高度认可,总体认可程度分别达到了95.2%与94.1%。具体内容见附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部分。2、人力需求研究根据模拟运作测算结果,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2036.0人,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实际人力投入为942.3人,两者比较有一定差距,表明:现在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人力不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回顾性调查结果,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实际人力为7345.9人,而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理想人力需要60479.2人。比较可知:实际投入人力和理想投入人力之间的差距较大。3、工作经费需求研究根据模拟运作测算结果,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9430.5万元,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实际投入为7188.3万元,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理想投入为25503.1万元,全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模拟运作测算结果,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15869.8万元,而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实际投入为30955.6万元,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理想投入为126409.7万元。无论地级机构还是县级机构在经费的实际投入经费都与理想投入有差距。4、仪器设备需求研究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地(市)级机构需要配置的常用的仪器设备有46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要48种。目前我国地(市)级机构已经配备的常用的各类仪器设备7521件,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配置152423件,需要增加1926.6%。目前地(市)级机构已经花费各类仪器设备购置经费9547.2万元,但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购置经费42874.2万元,在现有基础上需要增加349.1%。目前地(市)级机构实际每年平均专项经费为8788.2万元,每年保证仪器标准配置所需追加投入经费32776.0万元,经费缺口为23987.8万元,在目前的基础上需要增加273.0%。目前我国县级机构已经配备各类仪器设备66864件,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463729件,需要增加593.5%。目前县级机构已经花费各类仪器设备购置经费60280.3万元,但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327857.7万元,需要增加443.9%。目前县级机构每年平均专项经费投入24212.8万元,每年保证仪器标准配置所需追加投入经费65571.5万元,经费缺口为41358.7万元,在目前的基础上需要增加170.8%。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部门协调与社会参与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各工作项目均涉及到多个相关职责单位或机构,包括: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城镇社区和街道居委会、农村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各级各类学校、各类媒体、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等。同一机构的落实程度各工作项目之间差异不大,不同机构之间差异明显。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落实程度均在80%~90%之间,卫生行政部门在70%~80%,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落实程度在60%~80%之间,其他如乡镇、街道预防保健机构的落实程度均在60%~70%之间。因而,实际工作中应切实加大所有相关部门职责与任务的落实力度。(五)工作规范的效果分析研究此次研制的工作规范与2001年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相比,在整体上更具全局性、系统性、逻辑性,研究内容上更加详尽。新增加工作内容7项,分别为:培训健康教育队伍、开展日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督导与评估、监测与预警、参与制定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控制效果评估、工作督导。针对新增加的7项工作内容,增加84个框架要素内容。细化工作内容7项;针对细化的7项工作内容,保留了4个框架要素,完善了56个框架内容。新研制规范共有定量性指标36个,比原有规范新增加27个,保留原规范的工作考核指标5个,废除3个。从样本机构的意向调查结果来看,规范中有关各工作项目过程质量指标及要求能够把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质量(93.6%机构认同);规范中有关工作量和工作频率要求能够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目标(94.3%机构认同);规范中有关工作考核及其标准要求能够全面把握和评估其工作绩效(94.4%机构认同)。通过定量数据的分析,发现:突发事件报告及时率、现场控制方案齐全程度、工作督导完成程度3个指标与规范执行程度均呈正相关。比较各组情况,规范高执行程度组的突发事件报告及时率是中执行程度组的1.03倍,规范中执行程度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时率是低等执行程度组的1.10倍;规范高执行程度组的现场控制方案齐全程度是中执行程度组的1.05倍,规范中执行程度组的现场控制方案齐全程度是低等执行程度组的1.05倍;规范高执行程度组的工作督导完成程度度是中执行程度组的1.11倍,规范中执行程度组的工作督导完成程度是低等执行程度组的1.09倍。其他指标之间的统计分析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表明:本次规范研究能够得到落实的话,对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四、研究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将三级预防、业务流程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标杆管理法、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等方法,综合运用于研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工作规范,经论证和模拟检验,本规范被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广泛认可和接受。因此,本研究可为其他项目的工作规范的研制提供可资借鉴的模板、思路和框架要素。2、研制的一整套系统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规范,明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提出了详尽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符合逻辑的工作流程和步骤研制,一整套工作过程质量控制指标及要求,一整套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任务所必需的工作数量和频率,一整套指导工作实践的技术文书,以及一整套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为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项目管理提供了依据。3、遵循“结构—过程—结果”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线性回归、聚类分析方法,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研制并创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人力、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投入水平与工作规范化程度的回归模型,明确了投入的人、财、物水平直接制约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规范化程度,投入水平越高,规范化程度也越高。4、创建了工作规范化程度与工作效果回归模型,明确了工作规范化程度与工作效果之间的动态定量关系。借鉴相对危险度的分析思路,创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化程度与社会职责(以及人力、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投入)对工作效果作用的定量模型,论证了工作规范化和社会职责(以及人力、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投入)对工作效果有协同作用。5、运用期望值法和标杆法,通过机构调查和机构模拟运作获得必要的数据,研究并创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人力需求测算思路、步骤和公式,为测算全国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配置奠定了基础。研究并创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经费投入测算思路、步骤和公式,为测算全国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费投入标准奠定了基础。研究并创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仪器设备配置标准的测算思路、步骤和公式,并测算出了仪器设备的配置标准。

王国彬,李南春,黄晋飞,温俊杰[9](2006)在《一起饮用受砷污染水致急性砷中毒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

李述成[10](2002)在《一起甲醇污染井水致急性中毒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某化工厂处理甲醇废料不当而污染井水 ,导致 44人急性甲醇中毒。通过对现场污染的水质、可疑食物和呕吐物的调查与测定 ,提示该化工厂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缺乏卫生安全知识 ,违反废水废物排放规定所致

二、一起甲醇污染井水致急性中毒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甲醇污染井水致急性中毒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UPLC-Q-TOF检测云南省常见毒蘑菇中毒蝇碱、鹅膏蕈氨酸、蝇蕈醇、脱磷酸裸盖菇素方法建立及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和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野生蘑菇中毒素检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件1 样品检测结果

(3)水稻对有机胂胁迫的响应与硅调控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有机胂概述
        1.1.1 有机胂种类及分布
        1.1.2 有机胂来源
        1.1.3 有机胂应用
        1.1.4 有机胂的毒性、影响因素及中毒机理
        1.1.5 有机胂的危害
        1.1.6 有机胂污染
        1.1.7 有机胂检测
    1.2 大米中的砷概况
        1.2.1 大米中砷污染现状
        1.2.2 大米中砷的来源
        1.2.3 大米砷形态含量及影响因素
        1.2.4 大米砷对人体的危害
    1.3 水稻砷吸收代谢
        1.3.1 砷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1.3.2 砷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1.3.3 砷对水稻生理的影响
        1.3.4 水稻不同部位砷的吸收特征
        1.3.5 水稻对有机胂的吸收
        1.3.6 水稻砷的代谢及耐砷机理
    1.4 稻米砷防控及硅抗性研究现状
        1.4.1 稻米砷防控技术
        1.4.2 硅对水稻砷归趋的影响
        1.4.3 硅对植物金属毒性的调控与缓解
        1.4.4 硅调控解金属毒性的生理机理
    1.5 研究背景、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
2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水稻砷形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
        2.2.2 试剂与材料
        2.2.3 实验设计
        2.2.4 样品前处理
        2.2.5 实验过程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质谱条件的确定
        2.3.2 流动相的选择
        2.3.3 色谱条件的优化
        2.3.4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
        2.3.5 方法的精密度
        2.3.6 方法的准确度
        2.3.7 实际样品测定
    2.4 小结
3 不同水稻品种吸收富集有机胂的差异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品种水稻在成熟期吸收ASA的特性
        3.3.2 不同品种水稻在成熟期吸收MMA的特性
    3.4 讨论
    3.5 小结
4 不同形态有机胂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指标测定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外观影响
        4.3.2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4.3.3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3.4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根长和芽长的影响
        4.3.5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根重和茎重的影响
    4.4 讨论
        4.4.1 不同形态有机胂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4.4.2 不同形态有机胂胁迫对水稻种子根长和芽长的影响
        4.4.3 不同形态有机胂胁迫对水稻种子根重和茎重的影响
    4.5 小结
5 不同品种水稻对不同形态有机胂的动态归趋特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分蘖期不同品种水稻吸收不同浓度ASA和 MMA的特性
        5.3.2 灌浆期不同品种水稻吸收不同浓度ASA和 MMA的特性
        5.3.3 成熟期不同品种水稻吸收不同浓度ASA和 MMA的特性
    5.4 讨论
    5.5 小结
6 不同水稻品种抗氧化系统响应有机胂胁迫的差异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材料
        6.2.2 试验方案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有机胂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6.3.2 有机胂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总砷含量的影响
        6.3.3 有机胂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MDA含量的影响
        6.3.4 有机胂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抗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6.3.5 有机胂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3.6 有机胂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6.4 讨论
        6.4.1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生物量和总砷含量的影响
        6.4.2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6.4.3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抗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6.4.4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4.5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6.5 小结
7 硅缓解水稻幼苗有机胂胁迫的生理机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供试材料
        7.2.2 试验方案
        7.2.3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施Si对不同品种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7.3.2 施Si对不同品种水稻MDA含量的影响
        7.3.3 施Si对不同品种水稻抗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7.3.4 施Si对不同品种水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7.3.5 施Si对不同品种水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7.3.6 施Si对不同品种水稻总砷含量的影响
    7.4 讨论
        7.4.1 施Si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7.4.2 施Si对水稻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7.4.3 施Si对水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7.4.4 施Si对水稻蛋白代谢的影响
        7.4.5 施Si对水稻吸收As的影响
    7.5 小结
8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4)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环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复合污染
        1.2.2 农药混用后的环境行为
        1.2.3 农药的环境效应
        1.2.4 原生动物四膜虫在环境毒理学中的应用
    1.3 三种甲氧基丙烯菌酯类杀菌剂研究现状
        1.3.1 醚菌酯
        1.3.2 嘧菌酯
        1.3.3 氰烯菌酯
第二章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水中的降解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缓冲溶液和农药标准溶液配制
        2.3.2 水解实验
        2.3.3 光解实验
        2.3.4 醚菌酯、嘧菌酯和氰烯菌酯的分析方法
        2.3.5 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水中降解产物分析
        2.3.6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醚菌酯、嘧菌酯和氰烯菌酯的水解特性
        2.4.2 pH对醚菌酯、嘧菌酯和氰烯菌酯水解作用的影响
        2.4.3 温度对醚菌酯、嘧菌酯和氰烯菌酯水解作用的影响
        2.4.4 氰烯菌酯水解反应的活化能和活化熵
        2.4.5 醚菌酯、嘧菌酯和氰烯菌酯在水中的光降解
        2.4.6 氰烯菌酯在有机溶剂中的光降解
        2.4.7 H_2O_2和腐殖酸对氰烯菌酯光降解的影响
        2.4.8 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水中可能的降解途径的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土壤中的降解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试剂
        3.2.3 试验土壤
    3.3 试验方法
        3.3.1 土壤表面光降解
        3.3.2 土壤降解试验
        3.3.3 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土壤降解产物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醚菌酯、嘧菌酯和氰烯菌酯在土壤表面的光降解
        3.4.2 醚菌酯、嘧菌酯和氰烯菌酯在土壤中的降解
        3.4.3 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土壤中可能的降解途径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水-沉积物系统中的降解特性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2.1 试剂
        4.2.2 水-沉积物系统
        4.2.3 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好氧试验方法
        4.3.2 厌氧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醚菌酯在水-沉积物系统中的降解作用
        4.4.2 嘧菌酯在水-沉积物系统中的降解作用
        4.4.3 氰烯菌酯在水-沉积物系统中的降解作用
        4.4.4 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水-沉积物系统中的分布特征
    4.5 小结
第五章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土壤中的迁移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
        5.2.1 仪器设备
        5.2.2 试剂
        5.2.3 供试土壤
    5.3 试验方法
        5.3.1 预试验
        5.3.2 正式吸附试验
        5.3.3 解吸试验
        5.3.4 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土壤中的迁移性
        5.3.5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水土比选择
        5.4.2 醚菌酯、嘧菌酯和氰烯菌酯在土壤中的吸附
        5.4.3 醚菌酯、嘧菌酯和氰烯菌酯在土壤中的解吸特性
        5.4.4 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土壤中的迁移
    5.5 小结
第六章 氰烯菌酯对嗜热四膜虫的毒性效应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
        6.2.1 仪器设备
        6.2.2 试剂及工具酶
        6.2.3 细胞株
    6.3 试验方法
        6.3.1 标准溶液配制
        6.3.2 四膜虫的培养
        6.3.3 四膜虫氰烯菌酯24h暴露实验
        6.3.4 四膜虫氰烯菌酯5d暴露实验
        6.3.5 毒性效应评价
        6.3.6 毒理机制研究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氰氛烯菌酯24h急性暴露
        6.4.2 氰烯菌酯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6.4.3 氰烯菌酯对四膜虫形态的影响
        6.4.4 转录组分析
        6.4.5 讨论
    6.5 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点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湖南锑冶炼业砷碱渣致水源性砷中毒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锑冶炼生产工艺
    2.2 车间空气中砷浓度测定
    2.3 锑冶炼砷污染水源引起砷中毒情况
        2.3.1 案例一
        2.3.2 案例二
        2.3.3 案例三
        2.3.4 案例四
3 讨论
    3.1 锑碱渣砷污染水源致砷中毒特征
    3.2砷碱渣的砷污染水源预防措施

(7)淮河流域X县水中藻毒素分布特征及水样有机提取物细胞毒性、遗传毒性与污染谱的回归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淮河流域X县藻类毒素污染状况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水和底泥藻毒素MC-LF/LR/LW/RR/YR方法的建立
    第二节 淮河流域X县水体富营养化及水体、底泥藻毒素污染状况研究
    第三节 淮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藻毒素时空分布研究
第二部分 MX和MC-LR联合作用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
第三部分 淮河流域水体有机提取物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及其与GC-MS污染谱的回归模型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获奖情况及参与课题
致谢

(8)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及其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 课题是进一步加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组成
        (二)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情况和面临的挑战
        (三) 弥补国内疾病预防控制规范化研究空白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 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提供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化研究思路、框架与模版
        (三) 为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的项目管理提供可考核依据
    三、研究目的与目标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目标
    四、研究内容
        (一) 研制一整套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工作规范
        (二) 工作现况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支持系统研究
        1、与工作规范相配套的组织保障研究
        2、与工作规范相配套的制度保障研究
        3、完成工作规范的人力需要研究
        4、完成工作规范的仪器设备配置研究
        5、完成工作规范的工作经费研究
        6、完成工作规范的部门协调与社会参与研究
        (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效果分析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总体指导原则
        (一) 疾病的三级预防原则
        (二) 业务流程管理理念
        (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理念的借鉴
        (四) 标杆管理思想
    二、指导性研究方法
        (一)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二) 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三) 规范差距分析法
    三、具体研究方法
    四、调查样本的选取方法
    五、资料质量保证方法
        (一) 调查方案的设计、论证和预调查
        (二) 培训调查人员,明确职责
        (三) 调查质量核查
    六、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七、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文献归纳分析
        (二) 样本机构调查
        (三) 专家咨询和论证
        (四) 二次资料利用
        (五) 机构模拟运作
    八、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内涵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特征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的不同阶段
    第二部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研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研制原则和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工作规范研制原则
        (三) 工作规范框架及其内涵
        二、工作任务、目标和工作内容的界定和论证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任务的框架
        (二)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测与预警"工作为例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内容的论证
        三、工作流程和步骤的界定和论证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流程的概念
        (二)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测与预警"工作为例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流程的论证
        四、工作过程质量控制指标的研究和论证
        (一) 研究和论证指标的方法
        (二)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测与预警"工作为例
        (三) 关键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研制
        (四) 关键质量控制指标论证
        五、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标准工作量和频率的研究和论证
        (一) 研究和论证标准工作量和频率的方法
        (二) 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例,确定标准工作量和频率
        (三) 工作量和频率指标的论证
        六、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术文书及其样张设计
        (一) 技术文书的概念
        (二)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为例列举技术文书
        (三) 第一类技术文书的样张设计
        七、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的研制和论证
        (一) 研究和论证工作考核指标的方法
        (二)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队伍组建、培训、演练"为例
        (三) 工作考核关键指标体系的论证
        八、小结
    第三部分 工作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差距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 工作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分析
        (二) 工作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现实与拟定规范间的差距分析
        (一) 工作质量完成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
        (二) 工作数量落实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
        三、实现工作规范目标的制约因素和前提条件
        (一) 工作规范能否实现工作总体目标的意向调查
        (二) 实现工作规范的质量要求的制约因素分析
        (三) 实现工作规范的数量要求的制约因素分析
        四、小结
    第四部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支持系统研究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工作规范组织保障的界定和论证
        (一) 组织保障的界定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组织保障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组织保障的论证
        三、工作规范制度保障的界定和论证
        (一) 制度保障的界定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制度保障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制度保障的论证
        四、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人力需求研究
        (一) 工作内容的界定
        (二) 测算步骤和测算公式
        (三) 标杆管理思想的合理性论证
        (四) 研究结果
        五、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工作经费需要研究
        (一) 工作内容和经费范围的界定
        (二) 测算步骤和测算公式
        (三) 工作经费需求测算结果
        六、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仪器设备需要研究
        (一) 工作内容的界定
        (二) 测算步骤和测算公式
        (三) 研究结果
        (四) 小结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部门协调与社会参与研究
        (一) 工作内容的界定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相关部门职责与基本任务
        (三) 社会相关部门及其应承担职责的论证
        (四) 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职能落实程度
    第五部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效果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与原有规范的比较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效果分析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与原有规范的比较
        (一) 在规范的逻辑性方面
        (二) 在工作内容的全面性方面
        (三) 在工作规范内容的详尽性方面
        (四) 工作考核指标的补充和完善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效果分析
        (一) 工作规范对工作质量的把握程度分析
        (二) 工作规范工作数量和频率对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
        (三) 工作规范考核指标对工作绩效的把握程度分析
        四、工作规范效果的定量数据分析
        (一) 工作规范效果定量分析指标的选择
        (二) 工作规范效果分析思路
        (三) 工作规范对工作效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四) 从支持条件综合分析看工作规范对工作效果的影响
        五、小结
讨论
    一、研究结果概述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研制
        (二) 现况与拟定规范要求差距及制约因素分析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支持系统研究
        (四) 工作规范的效果分析研究
    二、研究创新和应用
        (一) 方法的创新
        (二) 结果的创新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概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详述
        1.健康教育
        1.1 健康教育队伍培训
        1.1.1 目标
        1.1.2 职责和基本任务
        1.1.3 内容和方法
        1.1.4 工作流程和步骤
        1.1.5 技术文书
        1.1.6 质量要求
        1.1.7 工作频率、数量
        1.1.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1.1.9 组织保障保障措施
        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活动
        1.2.1 目标
        1.2.2 职责和基本任务
        1.2.3 内容和方法
        1.2.4 工作流程和步骤
        1.2.5 技术文书
        1.2.6 质量要求
        1.2.7 工作频率、数量
        1.2.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1.2.9 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1.3 督导与评估
        1.3.1 目标
        1.3.2 职责和基本任务
        1.3.3 内容和方法
        1.3.4 工作流程和步骤
        1.3.5 技术文书
        1.3.6 质量要求
        1.3.7 工作频率、数量
        1.3.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1.3.9 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2.1 目标
        2.2 职责和基本任务:
        2.3 内容与方法
        2.4 工作流程和步骤
        2.5 技术文书
        2.6 质量要求
        2.7 工作频率、数量
        2.8 绩效评估
        2.9 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准备
        3.1 参与制定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3.1.1 目的
        3.1.2 职责和基本任务
        3.1.3 内容和方法
        3.1.4 工作流程和步骤
        3.1.5 技术文书
        3.1.6 质量要求
        3.1.7 工作频率、数量
        3.1.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3.1.9 组织保障
        3.2 对辖区内应急物资储备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3.2.1 目的
        3.2.2 职责和基本任务
        3.2.3 主要内容和方法
        3.2.4 工作流程和步骤
        3.2.5 技术文书
        3.2.6 质量要求
        3.2.7 工作频率、数量
        3.2.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3.2.9 组织保障
        3.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队伍组建、培训和演练。
        3.3.1 目的
        3.3.2 职责和基本任务
        3.3.3 主要内容和方法
        3.3.4 工作流程和步骤
        3.3.5 技术文书
        3.3.6 质量要求
        3.3.7 工作频率、数量
        3.3.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3.3.9 组织保障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4.1 目的
        4.2 职责和基本任务
        4.3 主要内容和方法
        4.4 工作流程和步骤
        4.5 技术文书
        4.6 质量要求
        4.7 工作频率、数量
        4.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4.9 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5.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5.1 目的
        5.2 职责和基本任务
        5.3 内容和方法
        5.4 工作流程和步骤
        5.5 技术文书
        5.6 质量要求
        5.7 工作频率、数量
        5.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5.9 组织保障:
        6.样品采集与检测
        6.1 目的
        6.2 职责和基本任务
        6.3 内容与方法
        6.4 工作流程和步骤
        6.5 技术文书
        6.6 质量要求
        6.7 工作频率、数量
        6.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6.9 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界定与判断
        7.1 目的
        7.2 职责和基本任务
        7.3 主要内容和方法
        7.4 工作流程和步骤
        7.5 技术文书
        7.6 质量要求
        7.7 工作频率、数量
        7.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7.9 组织保障
        8.现场控制
        8.1 目的
        8.2 职责和基本任务
        8.3 内容与方法
        8.4 工作流程和步骤
        8.5 技术文书
        8.6 质量要求
        8.7 工作频率、数量
        8.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8.9 组织保障
        9.控制效果评估
        9.1 目的
        9.2 职责和基本任务
        9.3 主要内容和方法
        9.4 工作流程和步骤
        9.5 技术文书
        9.6 质量要求
        9.7 工作频率、数量
        9.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9.9 组织保障
        10.应急工作督导
        10.1 目的
        10.2 职责和基本任务
        10.3 内容与方法
        10.4 工作流程和步骤
        10.5 技术文书
        10.6 质量要求
        10.7 工作频率、数量
        10.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10.9 制度保障
    附件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相关法律法规
    附件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相关表格样本样张

(9)一起饮用受砷污染水致急性砷中毒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毒发生情况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现场卫生学调查
    2.2 地理环境因素调查
    2.3 临床资料
3 实验室检测
    3.1 水砷及其他重金属检测
    3.2 血砷、尿砷检测
4 处理措施
5 讨论

(10)一起甲醇污染井水致急性中毒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毒经过
    1.1 现场调查
    1.2 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
2 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查
3 讨论

四、一起甲醇污染井水致急性中毒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职业性吸入性重度甲醇中毒23例治疗结局分析[J]. 李继猛,杨淼,熊曦,吴柳青,喻泽林,官玉红,杨凤,罗磊.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0(10)
  • [2]UPLC-Q-TOF检测云南省常见毒蘑菇中毒蝇碱、鹅膏蕈氨酸、蝇蕈醇、脱磷酸裸盖菇素方法建立及含量分析[D]. 伍福仙.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水稻对有机胂胁迫的响应与硅调控机理[D]. 耿安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 [4]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环境行为研究[D]. 吴萍.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5]湖南锑冶炼业砷碱渣致水源性砷中毒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 王杰,肖云龙,王海鸿,苏长征. 实用预防医学, 2013(02)
  • [6]一起环境污染致急性砷中毒的调查[J]. 王杰. 实用预防医学, 2012(01)
  • [7]淮河流域X县水中藻毒素分布特征及水样有机提取物细胞毒性、遗传毒性与污染谱的回归模型研究[D]. 田大军. 复旦大学, 2011(01)
  • [8]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及其支持系统研究[D]. 徐鹏. 复旦大学, 2007(06)
  • [9]一起饮用受砷污染水致急性砷中毒的调查[J]. 王国彬,李南春,黄晋飞,温俊杰. 职业与健康, 2006(21)
  • [10]一起甲醇污染井水致急性中毒的调查[J]. 李述成. 实用预防医学, 2002(06)

标签:;  ;  ;  ;  ;  

甲醇污染井水致急性中毒的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