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磨方法和研磨细度对水泥强度的影响

研磨方法和研磨细度对水泥强度的影响

一、粉磨方法和粉磨细度对水泥强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韩仲琦,马占海[1](2020)在《料床粉磨与颗粒学》文中指出从颗粒学的观点分析和探讨了料床粉磨技术与设备的关系。水泥工业的料床粉磨设备主要有辊式磨和辊压机,在我国经过多年研究发展,已经成为成熟技术。水泥和水泥生料都是粉粒体物料,粒度特性影响着水泥性能,仅从料床粉磨设备特性去研究粉磨产品性能是不够的,还应从颗粒学及粉体技术的角度,探讨料床粉磨的生产控制。

马健[2](2020)在《利用RKEF法镍铁不锈钢一体化冶炼废渣制备矿物掺合料的开发研究》文中提出红土镍矿RKEF法镍铁不锈钢一体化冶炼会产出不同种类的废渣,为解决广东省阳江市镍渣堆积污染环境的问题,同时为了缓解粤港澳大湾区矿物掺合料的紧缺,开展以RKEF法镍铁不锈钢一体化冶炼所产高炉镍铁渣、矿热炉镍铁渣和精炼混合渣协同利用制备矿物掺合料的开发研究。论文首先研究了三种镍渣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明确其作为矿物掺合料的安全可行性。结果表明,高炉镍铁渣化学成分以、、Ca O、Mg O为主,大部分为玻璃体,主要晶相为镁铝尖晶石;矿热炉镍铁渣化学成分以、Mg O为主,、Ca O含量很少,含有部分玻璃体,主要矿物为镁橄榄石;精炼混合渣化学成分以Ca O、、Mg O、为主,主要矿物为γ-C2S、透辉石、镁黄长石、镁蔷薇辉石及方镁石晶体,基本无玻璃体。高炉镍铁渣粉和矿热炉镍铁渣粉用作建筑材料时对建筑工程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无不良影响。精炼混合渣粉的压蒸法安定性不合格,铬(六价)的浸出毒性存在达不到一类地表水标准要求的情况,其用作建筑材料对建筑工程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有一定影响,使用时需进行监测。其次,论文研究了三种镍渣单独用作矿物掺合料的性能及其作用机理,和三种镍渣的粉磨特性及不同类型助磨剂对不同镍渣的助磨增强效果,为确定复合矿物掺合料的生产技术路线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相近比表面积(450m2/kg)下,矿热炉镍铁渣粉的胶砂流动度比最大,高炉镍铁渣粉次之,精炼混合渣粉最差;高炉镍铁渣粉的胶砂强度最大,矿热炉镍铁渣粉次之,精炼混合渣粉最差。高炉镍铁渣粉用作掺合料可达JC/T 2503中G100等级要求,矿热炉镍铁渣粉在比表面积为521m2/kg时才可达JC/T 2503中D70等级的要求,精炼混合渣粉最差,未能达到标准要求。在粉磨至相近比表面积(450 m2/kg)时,精炼混合渣易磨性最好,矿热炉镍铁渣次之,高炉镍铁渣易磨性最差。粉磨相同时间45min时,对高炉镍铁渣助磨增强综合效果最好的为乙酸乙酯,掺量为0.01%。对矿热炉镍铁渣助磨增强综合效果最好的为硫酸钠,掺量为0.3%,可达到JC/T 2503中D80等级的要求。对精炼混合渣助磨增强综合效果最好的为三乙醇胺,掺量为0.03%;其次为硫酸钠,掺入0.2%、0.3%的硫酸钠,制备的精炼混合渣粉可达到JG/T 486中普通型Ⅲ级复合矿物掺合料的要求。论文通过对三种镍渣粉-水泥复合胶凝材料的0-7d水化放热量、7d和28d水化产物氢氧化钙数量和化学结合水量、28d硬化浆体孔结构进行分析,较深入地研究了三种镍渣的水化特性,结果表明,0d~3d龄期,精炼混合渣的水化反应较快,高炉镍铁渣次之,矿热炉镍铁渣最慢。3d~7d龄期,高炉镍铁渣、矿热炉镍铁渣持续发生水化反应,高炉镍铁渣的水化程度已超过精炼混合渣,矿热炉镍铁渣的水化程度与精炼混合渣相当甚至超过精炼混合渣,而精炼混合渣中的活性组分已反应完全。7d~28d龄期,高炉镍铁渣的水化反应持续且加速,水化程度达到甚至超过纯水泥浆体,矿热炉镍铁渣的水化程度增长幅度小,精炼混合渣几乎不再发生反应。因此得出三种镍渣单独用作矿物掺合料时的作用机理:高炉镍铁渣粉以火山灰效应为主,且二次水化反应持续进行,胶砂抗压强度增长快。精炼混合渣粉早期3d内活性高,而后强度增长少,以填充效应为主,7d、28d胶砂抗压强度低。矿热炉镍铁渣粉早期1d、3d活性最弱,7d、28d活性高于精炼混合渣粉,有一定程度的火山灰效应。进一步,论文研究了三种不同镍渣制备掺合料的复掺配合比和粉磨方式对其性能的影响,为最终生产出符合标准要求的不同级别的复合矿物掺合料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三种镍渣复掺性能最优配合比为精炼混合渣:矿热炉镍铁渣:高炉镍铁渣为4:3:3,其流动度比为103%,7d活性指数为81%,28d活性指数为88%,可达到JG/T486中普通型Ⅱ级复合掺合料的要求。梯度粉磨工艺适用于三种镍渣制备复合矿物掺合料,有助于发挥高活性组分“火山灰效应”和低活性组分“填充效应”,同时难磨的高活性颗粒可作为“微磨球”起到助磨效果,降低能耗。当一级粉磨时间为35min,二级粉磨时间为25min时,有效粉磨时间(Q)=35.5min时,梯度粉磨方式制备的复合矿物掺合料的综合性能最好,其胶砂7d活性指数为93%,28d活性指数为92%,胶砂流动度比为105%,可达JG/T 486中普通型Ⅰ级复合矿物掺合料的要求。最后,论文研究结果在广东省阳江市大地环保建材有限公司成功建成了年处理150万吨镍渣的复合矿物掺合料生产线,并实现了稳定生产。本论文研究对镍铁不锈钢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镍渣资源化利用还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蔡德明[3](2020)在《中性激活钢渣微粉性能及其在水泥稳定碎石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钢渣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残留最多的固体废弃物,提高钢渣的利用率已经成为固废处置的重点关注方向。现有研究表明钢渣具备胶凝活性,与硅酸盐水泥相比,水化活性不高,同时含有危害成分。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碱性激活与酸性激活方法,不能很好的发挥钢渣粉的潜在活性,未能挖掘钢渣的潜在经济价值。本文依托G207线长治过境段公路改建工程,以太钢钢渣微粉为研究对象,选取中性复合化学激活剂激活钢渣微粉活性,对激活钢渣微粉-水泥复合粉胶凝体系水化产物进行微观分析和研究,通过室内验证试验,推动激活钢渣微粉-水泥复合胶凝材料在路面基层中的应用。本文首先对太钢钢渣微粉胶凝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钢渣微粉中含有氧化钙、二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铁等成分,钢渣微粉中硅酸三钙、硅酸二钙等提供胶凝活性的矿物远低于水泥。钢渣微粉与水泥的水化产物种类相似,但水化产物数量与种类小于水泥,钢渣微粉的水化产物中含有大量导致安定性不良的方镁石。其次,通过物理力学性能试验与水化产物微观分析,优选了钢渣微粉的中性复合化学激活剂。试验表明,添加激活剂后钢渣微粉3d抗压强度提升至9.2MPa,7d提升至16.9MPa,28d提升至27.5MPa。产生氢氧化钙、钙矾石晶体、C-S-A凝胶等水化产物,导致安定性不良的方镁石数量减少。还研究了中性激活钢渣微粉-水泥复合胶凝材料的性能,水泥掺量为30%时,3d抗压强度14.4MPa,7d抗压强度24.5MPa,28d抗压强度38.1MPa。硬化浆体的SEM、XRD、TG-DTG分析表明,水化产物不断致密,水化产物种类比水泥多,但总体数量要比水泥少。最后,将中性激活钢渣微粉-水泥复合胶凝材料应用于路面基层,进行中性激活钢渣微粉-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基于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评价其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中性激活钢渣微粉取代大部分水泥应用于路面基层,中性激活钢渣微粉-水泥稳定碎石7d无侧限抗压强度虽然不如水泥稳定碎石,但能满足底基层使用要求,可以考虑通过加大使用剂量来满足基层的使用要求。

赵彦涛,单泽宇,杨黎明,郝晓辰[4](2019)在《基于互信息和约减LSSVM的水泥生料细度软测量》文中指出针对水泥生料粉磨工艺复杂难以解释,过程数据存在偏斜和冗余性、与生料细度映射关系难以描述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MI)和约减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的软测量算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泥生料细度软测量模型。该方法首先从机理上分析生料细度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互信息方法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得到输入变量;然后基于KS算法对样本数据进行约减,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建立水泥生料细度软测量模型。最后应用某水泥厂立磨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彭景元[5](2019)在《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活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城市化更新建设的快速发展,造成了水泥需求的急剧增加和废弃水泥基材料的大量生成与处置两大问题。因此,废弃水泥基材料的再生利用成为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废弃砂浆为原材料,制备出了符合粉煤灰物理性能要求的基准再生细粉,并采用“添加助磨剂”和“加热”两种手段优化再生细粉的物理性能。通过对各类再生细粉进行单掺和复配试验,研究了单一再生细粉和复合再生细粉胶凝材料的细度、胶砂流动度、凝结时间及胶砂强度比等物理性能,筛选出了不同活性指数等级的再生细粉。通过激光粒度试验和流变性试验,研究了再生细粉颗粒群特征对其流变性的影响。通过水化热试验进一步分析了各类活性指数等级的再生细粉的早期水化活性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助磨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再生细粉的比表面积、胶砂流动度和净浆的终凝时间,而加热处理则会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再生细粉的净浆凝结时间。单一再生细粉后期活性指数存在倒缩,而当再生细粉与粉煤灰、矿渣粉进行二元或三元复配时,均不存在28d活性指数倒缩现象,且矿渣粉的复配效应优于粉煤灰,活性指数明显提高。由于单一再生细粉含较多的非活性砂粉,粗颗粒占比较多,粉体总体较粗,但特征粒径小于40μm,说明仍具有潜在活性。助磨剂的掺入有利于降低再生细粉的粗细程度,同时提高28d胶砂活性,但掺量的变化对颗粒分布影响不大;而加热处理虽然能够降低粉体的整体细度,但对提高活性效果不明显。再生细粉二元复合胶凝材料的活性指数级别最高可达H95,三元复合胶凝材料的活性指数级别则在H75H85之间。再生细粉及其复合胶凝材料属于Bingham流体模型,具有明显的剪切变稀特征。二元复合胶凝材料浆体的剪切应力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塑性黏度随剪切速率增大而减小。当复合胶凝材料特征粒径相近时,随着均匀性系数的增大,二元复合胶凝材料浆体的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的变化规律一致,三元复合胶凝材料浆体的屈服应力却随着粉体均匀性系数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塑性黏度则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反应包含两个放热峰,诱导前期大约在00.1h内出现,加速期的水化放热峰大约在10h13h内出现。在早期,尤其是1d内的反应放热量较大,7d抗压强度与水化放热量基本满足正相关性。将再生细粉以一定掺量替代水泥应用于工程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水泥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也实现了废弃砂浆的再生资源化。本论文探索了废弃砂浆制备再生细粉的工艺技术,并对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的基本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再生细粉的生产及推广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李端乐[6](2018)在《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清洁燃煤技术的发展,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因其高效、低污染及清洁生产的优势,在火力发电领域迅速发展。由于燃烧温度较低,原状循环流化床粉煤灰(Raw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fly ash,简称RCFA)与普通粉煤灰的形成机理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两者的物化特性存在巨大差异,但也具有火山灰活性,甚至具有自硬性,可作为辅助胶凝材料应用于水泥混凝土。未经处理的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物化特性通常很差(如表面疏松多孔、高硫高钙等),引起水泥混凝土工作性和后期膨胀的问题,对粉煤灰等工业废渣进行机械粉磨细化能够显着改善其颗粒表面性质、提高水化活性及其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性能,尤其超细粉煤灰、超细矿渣粉等已在水泥混凝土中被广泛应用。为改善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性能,本论文以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超细粉磨处理,在分析其物理化学特性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Ultrafine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fly ash,简称UCFA,D50<5μm)水泥的流变性能、水化与硬化性能及体积变形特性等,并探讨其对水泥性能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超细粉磨显着改善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颗粒形貌和孔隙结构,提高堆积密度和粉体流动性,降低其需水量比;超细粉磨破坏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部分晶体有序结构,增加晶格缺陷,从而提升了其中活性硅铝的溶出速率,使得火山灰活性增强,促进水化产物生成以及微结构的优化,进而提高其胶凝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2)超细粉磨使得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与聚羧酸减水剂具有更好的相容性,对掺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流动性有较好的改善效果,但未改变浆体的流体模型(宾汉姆模型);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颗粒分布是影响流变性能的主要因素,超细粉磨改善了颗粒表面粗糙度和多孔结构,有利于系统内自由水含量的增加,有效改善了水泥浆体触变性;在10wt%掺量时,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颗粒的De降低,n值增大,浆体屈服应力τ0和塑性粘度η均下降,新拌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能得到改善,水泥浆体触变性最小。(3)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使水泥水化诱导期延长,第二放热峰推迟,峰值降低,峰宽变宽,超细粉磨改善了这一现象,提高总放热量;超细粉磨使得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化程度提高,水化速率更快,水化产物更多,硬化浆体结构更加致密,对强度的贡献率更高,尤其是对后期强度的提高显着。(4)掺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体积膨胀率随着掺量的增大而增大,膨胀率曲线复合对数函数模型:F(t)=a-bln(t+c)超细粉磨促进Ⅱ-硬石膏的溶解,加速Ⅱ-CaSO4转变为CaSO4?2H2O的进程,加速早期膨胀释放,提升了Ⅱ-硬石膏总溶出量,降低总膨胀率;掺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在不同龄期膨胀的来源不同:3d-主要是钙铝相与SO42-生成的钙矾石,及Ⅱ-CaSO4转变为CaSO4?2H2O发生的膨胀,28d-主要是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中铝的溶出生成延迟钙矾石及Ⅱ-CaSO4转变为CaSO4?2H2O过程中发生的膨胀,长期-主要以循环流化床粉煤灰颗粒内核的CaO裸露转为化CH发生的膨胀;循环流化床粉煤灰颗粒结构与中心为CaO内核、中间为无定型物和表层富集Ⅱ-硬石膏的理想颗粒模型类似。(5)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对复合水泥的强度有较好改善作用,尤其是后期,小幅度增加水泥需水性和凝结时间,掺量不宜大于20%,5%时最优;在UCFA:RCFA:石灰石粉=60:25:15比例下,可制备优良的复合矿物掺和料,其需水量比97.5%,7d和28d活性指数为74.1%和91.1%,30%掺量内,混凝土初始坍落度没有变化,减少1h坍落度损失,和易性良好;后期强度没有影响。

张裕海[7](2018)在《利用钙化-碳化赤泥制备水泥过程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铝工业的高速发展,铝土矿品位的逐年降低,氧化铝生产所排放的赤泥量也日益增加,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目前其大规模的综合利用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本文围绕利用钙化-碳化赤泥制备硅酸盐水泥和铝铁硫酸盐水泥的过程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钙化-碳化赤泥矿物学分析结果表明:赤泥中主要矿相为碳酸钙、硅酸盐、三氧化二铁,并含有少量的铝铁石榴石,其化学组成与水泥原料相似,从成分角度适用于作为水泥原料。(2)模拟钙化-碳化赤泥成分进行纯物质合成实验,最终确定适宜的物料配比为66.28%CaO、22.52%SiO2、6.15%Al2O3 和 3.56%Fe2O3,该组分在 1500℃下煅烧,保温1h,冷却方式为急冷的条件下,熟料粉磨至比表面积为350 m2/kg,熟料的强度可以达到525号水泥。(3)同样,以钙化-碳化赤泥为原料,经过调配原料组分至66.33%CaO、22.66%SiO2、5.33%Al2O3和3.71%Fe2O3,在1450℃下煅烧,保温1h,熟料空冷,并粉磨至比表面积为264 m2/kg,水泥熟料强度超过425号水泥,达到525号水泥,其中赤泥的添加量是42.37%,较现有研究提高了 20%。(4)最后,进行了以钙化-碳化赤泥制备铝铁酸盐水泥过程的探索性研究,发现在煅烧温度为1300℃,保温1 h,空冷的条件下,当物料组成为43.2%CaO、10.47%SiO2、26.8%Al2O3、7.9%Fe2O3和8.4%SO3时,煅烧后熟料粉磨至比表面积为228m2/kg,熟料的强度满足325号水泥,此时赤泥添加比例为65%。

赵光耀[8](2017)在《陶瓷研磨体在水泥与矿渣粉磨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水泥生产大国,水泥工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巨大。而在水泥生产过程,简单的划分可以表述为“两磨一烧”,即磨生料、烧熟料、磨水泥。粉磨作业是水泥生产过程中耗电最高的一个环节,每生产一吨水泥,大约需要粉磨多种物料34t,能耗占整个水泥生产工艺能耗的60%—70%,其中水泥粉磨过程中的电耗所占比例高达2/3,水泥生产过程的粉磨设备—球磨机,长期使用金属研磨体作为粉磨介质,一直存在着磨耗高和效率低的问题,如何提高水泥粉磨效率,降低单位电耗一直是水泥厂关注的问题。因此通过减少粉磨过程的能耗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是未来水泥生产发展的方向。不仅在水泥行业,在矿渣粉磨中也存在同样的能耗问题,减少粉磨能耗也是矿渣粉磨发展的一个未来方向。随着陶瓷工业的发展,低密度高耐磨的陶瓷研磨体为降低粉磨能耗和减少金属研磨体损耗提供了一种途径。本论文将通过使用新型陶瓷研磨体作为粉磨介质进行粉磨试验,选用水泥熟料和矿渣作为粉磨原料,模拟大磨研磨仓级配(使用粉磨级配参考实际生产级配设定),进行陶瓷研磨体和金属研磨体之间的对比试验,陶瓷球和陶瓷段之间的对比试验,探究陶瓷研磨体在水泥熟料和矿渣中的粉磨效果和节电效果,研究陶瓷研磨体对水泥和矿渣性能的影响,通过不同组级配研磨体的粉磨实验,找出合理的粉磨级配,通过颗粒粒度分布、力学性能、工作性能等检测方法,分析不同组粉磨效果,根据粉磨效果不同,优化调整研磨体的级配,达到降低粉磨能耗和提高粉磨效果的目的。并且充分考虑添加助磨剂后与粉磨物料(矿渣和熟料)性能的影响,通过设计粉磨试验,全面的得出陶瓷研磨体在水泥熟料和矿渣中的粉磨效果。并进行陶瓷研磨体工厂大磨粉磨试验,进行实际生产,对陶瓷研磨体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对比陶瓷研磨体(球)和金属研磨体粉磨效果,使用陶瓷研磨体后,水泥熟料45μm筛余和80μm筛余降低,比表面积提高,3d强度和28d强度最高提升到27.6MPa和52.1MPa;矿渣45μm筛余和80μm筛余降低,比表面积提高,7d活性和28d活性最高提升到88%和102%;使用陶瓷研磨体专用助磨剂进行试验后,各项数据也得到提高,说明陶瓷球适用于水泥熟料和矿渣的粉磨。2.通过对比陶瓷球和陶瓷柱粉磨效果,陶瓷柱粉磨的水泥熟料和矿渣45μm筛余和80μm筛余、比表面积、水泥3d强度和28d强度、矿粉7d和28d活性数据好于陶瓷球粉磨的数据,说明陶瓷柱的粉磨效果好于陶瓷球的粉磨效果。3.通过使用新型陶瓷研磨段进行试验,粉磨水泥和熟料效果达到最佳,设计不同级配粉磨结果分析发现,粒径小的陶瓷研磨体含量多的粉磨效果最佳,细度、比表面积、强度数据更好,因为陶瓷研磨体破碎能力较弱,研磨体能力较强,小粒径研磨体更能发挥其粉磨效果,在设计级配时采用粒径小比重多,粒径大比重少的原则。进行节电试验比较,陶瓷研磨体相比金属研磨体节电率为35.5%,证明了陶瓷研磨体具有节电效果。4.通过工厂大磨粉磨矿渣试验,更换陶瓷研磨体后,各项数据符合控制指标,优于金属研磨体粉磨效果,使用半年后,效率和性能稳定,节电效果明显。

黄锦,姚晓,姜祥,王志国,吕志国,李志远[9](2017)在《粒径对油井水泥水化热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油井水泥的粒径与其性能和用途密切相关,考察了3种粉磨方式下不同粒径分布油井水泥浆的性能。利用等温量热仪(ICC)、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压汞仪(MIP)和扫描电镜(SEM)分别测试了不同粒径水泥颗粒早期水化放热速率、水泥石水化产物、孔结构及颗粒微观形貌。结果表明,物理粉磨方法只能将颗粒超细化,不能纳米化;相同水灰比的水泥浆,其原料颗粒粒径分布对浆体密度、水化产物无明显影响。但随水泥颗粒粒径的减小,浆体稠化时间缩短、流变性变差、析水率降低,稳定性增加。同时,超细水泥颗粒反应活性增强,水化放热量及放热速率增加,水灰比为0.5的0.013mm超细水泥(MC1000-0.5)24 h累积水化放热量较水灰比为0.5的普通G级水泥(G-0.5)提高了91.03%。在短期内生成了更多的水化产物,提高了水泥石早期强度及抗渗性能,且降低了水泥石的总孔隙率,水灰比为0.7的0.013 mm超细水泥(MC1000-0.7)水泥石的1 d龄期抗压、抗折强度较水灰比为0.7的普通G级水泥(G-0.7)分别提高了226.32%、153.13%,其28 d龄期总孔隙率及渗透率较G-0.7水泥石分别降低了10.1%及41.7%,但后期抗压强度增长幅度不大。

曾德强,钱觉时,吴传明,贾兴文[10](2010)在《颗粒级配对矿渣水泥的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调整粉磨时间获得不同细度矿渣水泥,并将不同细度水泥按一定比例混合获得颗粒级配不同的矿渣水泥。试验研究了细度对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强度发展和砂浆收缩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细度的矿渣水泥混合后改善了水泥的颗粒级配,对水泥性能有积极作用;不同细度的矿渣水泥混合后配制的砂浆抗压和抗折强度略有增加,收缩明显减小。

二、粉磨方法和粉磨细度对水泥强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磨方法和粉磨细度对水泥强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料床粉磨与颗粒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料床粉磨的发展现状
    2.1 料床粉磨特征
    2.2 辊式磨
    2.3 辊压机
3 料床粉磨的关注点
    3.1 粒度表示方法
    3.2 粒度特性公式[7]
    3.3 颗粒形貌的表示方法
    3.4 料床粉磨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4 水泥产品的粒度特性与料床粉磨的关系
    4.1 水泥细度与水泥强度
    4.2 水泥颗粒形貌与水泥性能[2]
5 从颗粒学观点看料床粉磨的生产控制

(2)利用RKEF法镍铁不锈钢一体化冶炼废渣制备矿物掺合料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同镍渣用作矿物掺合料的研究
        1.2.2 镍渣复合矿物掺合料的粉磨方式
        1.2.3 镍渣矿物掺合料助磨剂研究
    1.3 本课题的提出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镍渣
        2.1.2 水泥
        2.1.3 砂
        2.1.4 拌和水
        2.1.5 助磨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矿物掺合料的制备方法
        2.2.2 镍渣的安全性测试方法
        2.2.3 矿物掺合料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2.2.4 水泥-镍渣粉复合胶凝材料微观分析测试
第三章 三种镍渣的化学和矿物组成及用于矿物掺合料的安全性分析
    3.1 RKEF法镍铁不锈钢一体化冶炼工艺产生的废渣种类
    3.2 三种镍渣用于矿物掺合料的可行性
        3.2.1 三种镍渣的化学组成及矿物组成
        3.2.2 三种镍渣对建筑工程安全性的影响
        3.2.3 三种镍渣对环境安全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种镍渣用作单一矿物掺合料的性能及水化特性
    4.1 三种镍渣粉用作单一矿物掺合料的胶砂流动度
    4.2 三种镍渣粉用作单一矿物掺合料的胶砂抗压强度
    4.4 三种镍渣粉用作单一矿物掺合料的胶砂活性指数
    4.5 三种镍渣粉用作单一矿物掺合料的水化特性
        4.5.1 水化放热
        4.5.2 水化产物
        4.5.3 化学结合水量
        4.5.4 硬化浆体孔结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助磨剂对粉磨制备单一矿物掺合料性能的影响
    5.1 三种镍渣的粉磨特性
    5.2 助磨剂的掺量选择
    5.3 不同助磨剂对高炉镍铁渣的助磨增强效果
        5.3.1 不同助磨剂对高炉镍铁渣粉的比表面积和胶砂流动比影响
        5.3.2 不同助磨剂对高炉镍铁渣粉的胶砂强度和活性指数影响
    5.4 不同助磨剂对矿热炉镍铁渣的助磨增强效果
        5.4.1 不同助磨剂对矿热炉镍铁渣粉的比表面积和胶砂流动比影响
        5.4.2 不同助磨剂对矿热炉镍铁渣粉的胶砂性能影响
    5.5 不同助磨剂对精炼混合渣的助磨增强效果
        5.5.1 不同助磨剂对精炼混合渣粉的比表面积和胶砂流动比影响
        5.5.2 不同助磨剂对精炼混合渣粉的胶砂性能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镍渣复合矿物掺合料的制备技术研究
    6.1 镍渣复合掺合料复配的研究
        6.1.1 两种镍渣复掺制备的复合掺合料性能
        6.1.2 三种镍渣复掺制备的复合掺合料性能
    6.2 粉磨工艺对镍渣复合矿物掺合料性能影响研究
    6.3 有效粉磨时间对梯度粉磨效果影响研究
    6.4 镍渣复合矿物掺合料的工业化生产应用
        6.4.1 镍渣复合矿物掺合料的生产工艺优化
        6.4.2 镍渣矿物掺合料的产品性能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中性激活钢渣微粉性能及其在水泥稳定碎石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渣微粉基本特征
        1.2.2 钢渣活性激发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原材料、设备及测试方法
    2.1 原材料
    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2.3 钢渣复合粉混磨方法
    2.4 测试方法
        2.4.1 主要物理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2.4.2 净浆水化产物及微观结构分析
        2.4.3 无侧限抗压试验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渣微粉活性研究
    3.1 钢渣微粉相关特性
        3.1.1 钢渣微粉粒度分布
        3.1.2 钢渣微粉化学与矿物组成
        3.1.3 钢渣微粉的微观形貌
        3.1.4 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3.2 钢渣微粉水化产物微观分析
        3.2.1 SEM分析
        3.2.2 XRD分析
    3.3 钢渣微粉活性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性复合激活剂对钢渣微粉胶凝性能的影响
    4.1 试验方案
    4.2 中性激活剂对钢渣微粉性能的影响
        4.2.1 不同激活剂对钢渣微粉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4.2.2 中性复合激活剂掺量对钢渣微粉性能的影响
        4.2.3 中性复合激活剂最佳配比
    4.3 激活钢渣微粉净浆水化产物微观分析
        4.3.1 SEM分析
        4.3.2 XRD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掺水泥-中性激活钢渣微粉复合粉的胶凝性能
    5.1 水泥掺量对复合粉的物理力学性能影响
    5.2 活性指数
    5.3 中性激活钢渣微粉-水泥复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微观分析
        5.3.1 SEM分析
        5.3.2 XRD分析
        5.3.3 热重-差热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性激活钢渣微粉在水泥稳定碎石中的应用研究
    6.1 依托工程概况
    6.2 激活钢渣微粉-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
        6.2.1 原材料及级配设计
        6.2.2 击实试验
        6.2.4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基于互信息和约减LSSVM的水泥生料细度软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立磨生料粉磨工艺及数据预处理
    1.1 立磨生料粉磨工艺
    1.2 数据预处理
2 水泥生料细度软测量建模
    2.1 基于k-近邻互信息的输入特征选择
    2.2 基于KS算法的样本约减
    2.3 基于LSSVM建模
    2.4 软测量模型性能评价
        1)平均绝对误差性能指标:
        2)均方根误差RMSE性能指标:
        3)方差占比系数VAF性能指标:
        4)相关系数R性能指标:
        5)纳什效率系数NSE性能指标:
        6)泰尔系数TIC性能指标:
3 实验与分析
    3.1 数据预处理
    3.2 输入特征选择
    3.3 基于KS算法的训练样本约减
    3.4 建模实验与结论
4 结 论

(5)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活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再生胶凝材料研究现状
        1.2.1 再生胶凝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现状
        1.2.2 粉体颗粒群分布对胶凝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复合胶凝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重点解决的问题
    1.5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再生细粉物理性能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原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再生细粉的制备
        2.2.1 再生细粉粉磨时间的确定
        2.2.2 助磨剂处理法制备再生细粉
        2.2.3 热处理法制备再生细粉
    2.3 细度分析
        2.3.1 试验仪器及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3.3 基准胶凝材料细度试验结果
        2.3.4 助磨剂对再生细粉细度的影响
        2.3.5 加热温度对再生细粉细度的影响
    2.4 流动性(塑性)研究
        2.4.1 试验仪器及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4.3 基准胶凝材料的流动性(塑性)试验结果
        2.4.4 助磨剂对再生细粉流动性(塑性)的影响
        2.4.5 加热温度对再生细粉流动性(塑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胶砂活性试验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再生细粉的胶砂活性试验研究
        3.2.1 单一再生细粉的胶砂活性试验研究
        3.2.2 二元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的胶砂活性试验研究
        3.2.3 三元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的胶砂活性试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细粉颗粒群特征对胶凝材料活性的影响研究
    4.1 表征粉体材料颗粒群特征的分析理论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单一再生细粉的激光粒度分布试验研究
        4.3.1 基准胶凝材料的激光粒度分布试验研究
        4.3.2 助磨剂处理再生细粉的激光粒度分布的影响
        4.3.3 热处理再生细粉的激光粒度分布的影响
    4.4 二元及三元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的激光粒度分布试验研究
        4.4.1 二元和三元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激光粒度试验样品的选择方法
        4.4.2 二元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激光粒度分布试验研究
        4.4.3 三元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的激光粒度分布试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流变性研究
    5.1 胶凝材料的流变性原理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试验方法
    5.3 基准胶凝材料对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
        5.3.1 基准胶凝材料-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试验
        5.3.2 基准胶凝材料颗粒群特征及相关物理参数对水泥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5.4 单一再生细粉对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
        5.4.1 助磨剂处理再生细粉-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试验
        5.4.2 热处理再生细粉-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试验
        5.4.3 单一再生细粉颗粒群特征及相关物理性能对水泥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5.5 二元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流变性研究
        5.5.1 二元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试验
        5.5.2 二元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颗粒群特征及相关物理参数对水泥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5.6 三元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流变性研究
        5.6.1 三元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试验
        5.6.2 三元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颗粒群特征及相关物理参数对水泥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特性研究
    6.1 胶凝材料的水化机理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主要仪器
        6.2.3 试验方法
    6.3 单一再生细粉水化热特性研究
        6.3.1 基准胶凝材料的水化热试验研究
        6.3.2 助磨剂处理再生细粉的水化热试验研究
        6.3.3 热处理再生细粉的水化热试验研究
    6.4 二元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热特性研究
        6.4.1 再生细粉与粉煤灰二元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热试验
        6.4.2 再生细粉与矿渣粉二元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热试验
    6.5 三元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热特性研究
        6.5.1 三元基准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热试验
        6.5.2 三元助磨剂处理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热试验
        6.5.3 三元热处理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热试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自身特性
        1.2.2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对水泥工作性的影响
        1.2.3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对水泥水化与硬化性能的影响
        1.2.4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对水泥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1.2.5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用作辅助胶凝材料存在的问题
    1.3 粉煤灰超细化技术研究现状
        1.3.1 超细粉煤灰制备工艺与应用
        1.3.2 超细粉体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1.4 课题提出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基准水泥
        2.1.2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
        2.1.3 煤粉炉粉煤灰、矿粉与石灰石粉
        2.1.4 石膏
        2.1.5 减水剂
        2.1.6 化学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球磨细灰的制备方法
        2.2.2 细度、比表面积与孔隙结构的测定
        2.2.3 颗粒级配的测定
        2.2.4 休止角与堆积密度的测定
        2.2.5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XRF)
        2.2.6 X射线衍射仪(XRD)
        2.2.7 溶出性特征的测定
        2.2.8 化学活性的测定
        2.2.9 水泥新拌浆体净浆流动度的测定
        2.2.10 需水量比的测定
        2.2.11 聚合物吸附量测定
        2.2.12 流变性能的测定
        2.2.13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与安定性的测定
        2.2.14 强度的测定
        2.2.15 水泥净浆线性膨胀率的测定
        2.2.16 化学结合水的测定
        2.2.17 热重分析(DSC-TG)
        2.2.18 水化热的测定
        2.2.19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
        2.2.20 压汞仪(MIP)
        2.2.21 硫酸根离子溶出率的测定
3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
    3.1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粉体特性
        3.1.1 颗粒尺寸与粒径分布
        3.1.2 颗粒形貌与孔隙结构
        3.1.3 堆积密度与粉体流动性
    3.2 超细粉磨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机械力化学作用
    3.3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火山灰活性特征
        3.3.1 需水量比
        3.3.2 Si、Al溶出特征
        3.3.3 化学活性
        3.3.4 活性指数
        3.3.5 自硬性
    3.4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石灰体系的水化特性
        3.4.1 水化放热规律
        3.4.2 硬化浆体的矿物组成
        3.4.3 硬化浆体的微观形貌
        3.4.4 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4 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流变性研究
    4.1 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净浆流动度
        4.1.1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掺量对水泥流动度的影响
        4.1.2 减水剂类型对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1.3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细度对减水剂吸附作用的影响
    4.2 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浆体的流变性
        4.2.1 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浆体的流体类型
        4.2.2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堆积密度对流变特性的影响
        4.2.3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粒度分布对流变特性的影响
        4.2.4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表面形貌对流变特性的影响
    4.3 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浆体的触变性
    4.4 本章小结
5 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水化与硬化性能研究
    5.1 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力学性能
        5.1.1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掺量对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
        5.1.2 掺不同细度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力学性能对比
    5.2 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水化热
        5.2.1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掺量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5.2.2 掺不同细度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水化热对比
    5.3 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硬化浆体的水化产物
        5.3.1 水化产物的矿物组成
        5.3.2 水化产物的微观形貌
    5.4 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硬化浆体的水化程度
        5.4.1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掺量对泥的CH及化学结合水含量的影响
        5.4.2 掺不同细度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CH及化学结合水含量对比
    5.5 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硬化浆体的孔结构
        5.5.1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掺量对水泥浆体孔结构的影响
        5.5.2 掺不同细度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硬化浆体的孔结构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体积稳定性研究
    6.1 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净浆线性膨胀率
        6.1.1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掺量对水泥净浆线性膨胀率的影响
        6.1.2 掺不同细度超细CFB粉煤灰水泥的线性膨胀率对比
    6.2 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净浆线性膨胀速率f(t)的推导计算
        6.2.1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净浆的线性膨胀速率的推导计算
        6.2.2 拟合方程中常数的意义
        6.2.3 膨胀速率方程的应用
    6.3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中SO_4~(2-)溶出规律
        6.3.1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中硫存在的形式
        6.3.2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细度对SO_4~(2-)溶出的影响
        6.3.3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中SO_4~(2-)的溶出规律对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6.4 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膨胀机理分析
        6.4.1 掺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膨胀的来源
        6.4.2 掺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不同龄期的水化产物类型
        6.4.3 外掺Ⅱ-硬石膏对粉煤灰水泥膨胀的影响
        6.4.4 外掺过烧石灰对粉煤灰-水泥膨胀的影响
        6.4.5 掺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膨胀机理探讨
    6.5 本章小结
7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复合水泥的性能优化
    7.1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对复合水泥性能的影响
        7.1.1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UCFA)复合水泥的性能
        7.1.2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UCFA+RCFA)复合水泥的性能
        7.1.3 粉煤灰(UCFA+PFA)复合水泥的性能优化
    7.2 化学外加剂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复合水泥的化学活化
        7.2.1 多元醇胺(酯)类小分子有机物
        7.2.2 无机盐与碱类无机物
        7.2.3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复合水泥专用外加剂的制备
    7.3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复合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7.3.1 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复合矿物掺合料的制备
        7.3.2 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复合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性能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中英文符号对照表

(7)利用钙化-碳化赤泥制备水泥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赤泥的性质及危害
    1.2 赤泥国内外综合利用现状
        1.2.1 赤泥作为矿物原料整体利用
        1.2.2 从赤泥中提取和回收有用成分
        1.2.3 赤泥应用于其他领域
    1.3 赤泥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4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4.1 钙化-碳化赤泥的特点
        1.4.2 水泥工业对原料的要求
        1.4.3 工业废渣制备水泥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赤泥渣洗涤
        2.3.2 生料制备及预均匀化
        2.3.3 熟料率值及矿物组成设计
    2.4 熟料煅烧过程
        2.4.1 纯物质煅烧制备水泥熟料
        2.4.2 钙化-碳化赤泥煅烧制备水泥熟料
    2.5 检测分析方法
        2.5.1 CFC-5型水泥游离钙快速测定仪
        2.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5.3 水泥胶砂强度的检测
    2.6 配料计算
        2.6.1 配料依据
        2.6.2 配料计算方法
第3章 CaO-SiO_2-Al_2O_3-Fe_2O_3系水泥熟料烧成过程研究
    3.1 配料
    3.2 熟料煅烧条件的确定
        3.2.1 生料的易烧性
        3.2.2 碳酸盐分解过程
        3.2.3 煅烧温度及保温时间对矿物转型过程的影响
        3.2.4 冷却方式对熟料性能的影响
        3.2.5 粉磨细度对熟料性能的影响
    3.3 熟料表观形貌分析
        3.3.1 熟料宏观形貌
        3.3.2 SEM分析
    3.4 强度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钙化-碳化赤泥制备水泥的转型过程研究
    4.1 钙化-碳化赤泥的矿物学分析
        4.1.1 低温焙烧钙化-碳化赤泥的XRD分析
        4.1.2 钙化-碳化赤泥经焙烧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4.2 钙化-碳化赤泥制备水泥的相转变过程
        4.2.1 以钙化-碳化赤泥为水泥原料配料
        4.2.2 生料易烧性的检测分析
        4.2.3 熟料煅烧温度及保温时间对物相转变过程的影响
        4.2.4 赤泥渣煅烧的熟料与水泥厂熟料的对比
    4.3 焙烧后熟料的形貌分析
        4.3.1 熟料的表观形貌分析
        4.3.2 熟料的SEM分析
    4.4 水泥力学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钙化-碳化赤泥制备铁铝酸盐水泥的探索研究
    5.1 配料方案及矿物组成设计
    5.2 熟料的XRD分析
    5.3 强度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陶瓷研磨体在水泥与矿渣粉磨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陶瓷研磨体及研究现状
        1.2.1 陶瓷研磨体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及实验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实验方案
第二章 实验原材料、设备与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
        2.1.1 硅酸盐水泥熟料
        2.1.2 矿粉
        2.1.3 脱硫石膏
        2.1.4 粉煤灰
        2.1.5 助磨剂
        2.1.6 陶瓷研磨体
    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比表面积的测定
        2.3.2 细度的测定
        2.3.3 力学性能测试
        2.3.4 颗粒粒径分布
        2.3.5 微观形貌分析
    2.4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2.4.1 水泥熟料和矿渣粉磨实验注意事项
        2.4.2 细度、比表面积和强度实验注意事项
第三章 陶瓷研磨体对水泥熟料的粉磨
    3.1 实验的前期准备
    3.2 陶瓷研磨体(球)粉磨熟料试验
        3.2.1 陶瓷研磨体与金属研磨体粉磨能力分析
        3.2.2 陶瓷研磨体不同级配粉磨能力分析
        3.2.3 助磨剂对陶瓷研磨体粉磨效果的影响
        3.2.4 总结
    3.3 陶瓷球与陶瓷柱实验对比
    3.4 陶瓷研磨体(段)对水泥熟料粉磨试验
        3.4.1 陶瓷研磨体(段)的优化
        3.4.2 陶瓷研磨体(段)粉磨实验
        3.4.3 陶瓷研磨体节电粉磨试验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陶瓷研磨体对矿渣的粉磨
    4.1 实验的前期准备
    4.2 陶瓷研磨体(球)对矿渣的粉磨
        4.2.1 陶瓷研磨体与金属研磨体粉磨矿渣性能分析
        4.2.2 不同级配陶瓷研磨体对矿渣粉磨
        4.2.3 助磨剂对陶瓷研磨体粉磨矿渣效果的影响
    4.3 陶瓷球与陶瓷柱、陶瓷段实验对比
        4.3.1 陶瓷球与陶瓷柱对比实验
        4.3.2 陶瓷球与陶瓷段对比实验
    4.4 陶瓷研磨体(段)对矿渣粉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陶瓷研磨体大磨试验
    5.1 原料的准备
        5.1.1 矿渣粉磨配比
    5.2 陶瓷研磨体和磨机准备
        5.2.1 陶瓷研磨体准备
        5.2.2 磨机的调整
    5.3 大磨试验
        5.3.1 大磨试验步骤
        5.3.2 大磨试验数据分析
    5.4 矿粉粒度分析
    5.5 大磨持续性试验
    5.6 本章小结
        5.6.1 陶瓷研磨体在矿渣粉磨中的应用情况
        5.6.2 陶瓷研磨体在矿渣粉磨中应用技术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粒径对油井水泥水化热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实验仪器和材料
    1.2实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不同粒径水泥的化学成分和颗粒形貌
    2.2不同细度油井水泥的粒径分布
    2.3粒径对油井水泥水化反应的影响
    2.4粒径对油井水泥浆基本性能的影响
    2.5粒径对油井水泥石力学性能的影响
    2.6粒径对油井水泥浆流变性的影响
    2.7粒径对油井水泥石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2.8粒径对水泥石孔结构及水相渗透率的影响
    2.9粒径对油井水泥水化产物的影响
3结论

(10)颗粒级配对矿渣水泥的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试验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1.1 试验原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水泥细度对水泥安定性和凝结时间的影响
    2.2 水泥细度对标准稠度用水量、胶砂流动度影响
        2.2.1 矿渣水泥的细度对标准稠度用水量及胶砂流动度的影响
        2.2.2 不同细度矿渣水泥混合对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及胶砂流动度的影响
    2.3 矿渣水泥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
        2.3.1 矿渣水泥细度对胶砂试件抗压、抗折强度的影响
        2.3.2 不同细度的矿渣水泥混合对水泥抗压、抗折强度的影响
    2.4 不同细度的水泥混合对砂浆收缩性能的影响
3 结论

四、粉磨方法和粉磨细度对水泥强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料床粉磨与颗粒学[J]. 韩仲琦,马占海. 水泥技术, 2020(06)
  • [2]利用RKEF法镍铁不锈钢一体化冶炼废渣制备矿物掺合料的开发研究[D]. 马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3]中性激活钢渣微粉性能及其在水泥稳定碎石中的应用研究[D]. 蔡德明.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基于互信息和约减LSSVM的水泥生料细度软测量[J]. 赵彦涛,单泽宇,杨黎明,郝晓辰.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19(12)
  • [5]再生细粉复合胶凝材料活性试验研究[D]. 彭景元. 广州大学, 2019(01)
  • [6]掺超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水泥的特性研究[D]. 李端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12)
  • [7]利用钙化-碳化赤泥制备水泥过程的研究[D]. 张裕海. 东北大学, 2018(02)
  • [8]陶瓷研磨体在水泥与矿渣粉磨中应用的研究[D]. 赵光耀. 济南大学, 2017(03)
  • [9]粒径对油井水泥水化热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 黄锦,姚晓,姜祥,王志国,吕志国,李志远.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17(02)
  • [10]颗粒级配对矿渣水泥的性能影响研究[J]. 曾德强,钱觉时,吴传明,贾兴文.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0(06)

标签:;  ;  ;  ;  ;  

研磨方法和研磨细度对水泥强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