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风电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某风电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分院广西南宁530002

摘要:该风电场整个场址东西宽1.5km~5km,南北长4.5km~9km,总面积约36km2,风机基础拟采用扩展式基础,底面直径约为16.5m,基础底面埋深约3m。结合勘察数据对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地基基础建议,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电场;岩土工程条件

一、工程概述

该风电场整个场址东西宽1.5km~5km,南北长4.5km~9km,总面积约36km2(含部分水库消落区面积),总装机规模调整为99MW,拟分两期开发,每期开发49.5MW。一期工程位于整个场址西侧,风机全部布置在龟石水库校核洪水位(183.6m,黄基)以上高程,场址东西宽约1km~3km,南北长4km~9km,面积约20km2,拟安装33台单机容量1500kW风电机组,装机容量49.5MW。各个风机机位的连接道路按四级公路标准,采用宽4.5m的泥结碎石路面,道路全长约15km。风机基础拟采用扩展式基础,底面直径约为16.5m,基础底面埋深约3m。

二、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

2.1区域地质构造

根据《广西区域地质志》及1/20万贺县幅、江永幅区域地质资料,场址区位于南华准地台(一级)、桂中-桂东台陷(二级)的东部、大瑶山凸起(三级)的东北端。

根据《广西区域地质志》及1/100万地质构造附图,距拟建风电场场址较近的区域性断裂主要为:栗木~马江断裂、富川断裂及贺街~夏郢断裂带;其中栗木~马江断裂、贺街~夏郢断裂带均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与风电场最近距离大于40km,富川断裂属非全新活动断裂,与风电场最近距离约10km,场址区域构造相对稳定。

2.2地震

根据《广西通志?地震志》资料,风电场场址区在地震构造分区上属桂东北低强震地震构造区的东部。史料记述该区曾发生4.75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地震5级,而且多发生于1700年以前;1700年以来,4.75级以上地震基本平息,小地震活动也很稀少。1970年到1985年,仪器记录到的地震很少,震级都在3.0级以下。该区是一个可能发生4.5~5.0级地震的低强震构造区。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场址区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小于0.0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小于6度。

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地形地貌及不良地质作用

风电场一期工程场址区属富江右岸一级阶地及缓丘地貌。整体地势为西部较高,起伏较大,东部靠近龟石水库一侧,较为平缓,局部起伏较大。场地地面高程170m~215m,相对高差10m~35m。丘体自然坡度一般为10°~15°,最陡约25°。场地内分布有水田、旱地、林地、荒地等,荒坡现已基本开发利用,以种植玉米和果树为主。

风机位均处于缓丘顶或丘坡上,地面高程184m~215m,地形呈浑圆状,坡度多为5°~15°,各风机位及附近未发现滑坡、崩塌、岩溶塌陷、泥石流等大规模不良地质作用。

3.2地质构造

a)场址位于富川断裂西侧,根据1/20万地质图,场址内发育2条北西向断层F1、F2,为性质不明断层,走向约330°~350°,沿4#、7#、10#、14#、20#、21#、29#附近通过,场地范围内分别延伸8km。

b)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场地岩层出露较少,现场测得岩层产状变化较大,根据现场实测岩层产状及1/20万地质图上的区域产状和地层分布(见图4.2),整个风电场范围内主要存在一轴线为北西向的向斜,两断层分别穿过向斜的两翼,使得场地岩层产状变化紊乱。

3.3地基岩土分布特征

根据钻孔、地质测绘调查、区域地质图,场址内覆盖层以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粘土,粉质粘土为主;下伏基岩主要为石炭系(C)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及泥盆系(D)粉砂岩、页岩夹灰岩、泥灰岩等。

3.4水文地质条件

a)地表水

场区内地表水体主要为富江、龟石水库及与其相连的各沟渠、水塘。龟石水库的主要来源为富江或大气降水,季节性变化明显,本次勘察时水位高程为176~177m。龟石水库的正常蓄水位高程为182.6m。

b)地下水

场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土层孔隙水、岩溶水。

风机位处土层孔隙水分布于粘性土层中,以上层滞水的形式存在于土层中,水量较小,易排干。

岩溶水分布于碳酸盐岩岩溶管道、裂隙中,由附近地表水补给,水量较丰富,为场址区内主要的地下水。它的赋存和分布受可溶岩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的控制,并通过岩溶管道与龟石水库有一定水力联系,水位埋深随水库水位变化而变化。

3.5岩溶发育特征

根据地质调查,场地内岩溶发育较弱,主要岩溶特征有:

a)10#风机与14#风机间的半山坡发育一岩溶漏斗,呈锅底型,直径20~25m,深2m~5m,距14#风机较近,约250m。

b)6#、10#、16#风机附近的水库溪沟边有灰岩石芽出露,突出周围地面约0.5m~3m,出露面积共约20m2~100m2,,出露点高程为175m~180m。

c)27#到29#风机间的低洼水塘已勘察时处于干涸状态,塘底出露多处灰岩石芽,石芽凸出地表1m~3m,出露面积共约100m2,塘底高程为174m~176m。

各风机位周围,未发现有岩溶漏斗、塌陷现象。

四、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4.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10#风机与14#风机间的漏斗位于断层F1上,从工程地质平面图可知,该漏斗正好位于性质不明的断层F1上,推测其为地表水排泄下渗区。由于上部土层较厚,所以形成锅底的形状。推测该漏斗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但其离最近的14#风机约250m,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F1断层在全新世以来无明显活动,且各风机位已经避开了F1断层。

各风机位及附近不存在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

4.2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风机位多位于地势较高的丘顶、丘坡地段,场地土为中软土,场地属抗震一般地段。

根据本次物探测试成果场地岩土层剪切波速范围值为218.3m/s~235.4m/s,等效剪切波速平均值为229.1m/s。本工程钻孔揭示覆盖层厚度大于5.0m,按建筑场地类别划分,属Ⅱ类场地。

4.3岩土层特性评价

a)硬塑状粘土:分布广泛,含有卵砾石,力学强度较高,厚度大,分布稳定,为良好的地基持力层。

b)可塑状粘土:多分布在硬塑状粘土下部,厚度随基岩构造及岩面起伏有一定变化,其承载力及变形模量相对较小,为不良夹层下卧土层,建议设计进行承载力及变形验算,当不满足要求时,建议进行地基处理。

C)可塑状粉质粘土:局部分布,其承载力及变形模量相对较小,为不良夹层下卧土层,需进行承载力及变形验算,当不满足要求时,建议进行地基处理。

d)软塑状粘土:仅分布在灰岩与上部覆盖土层的交接处且有水流浸润的部位,范围受基岩构造及岩面起伏控制,其承载力及变形模量相对较小,为不良下卧土层,钻孔SB28揭露,建议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

4.4水文地质评价

风机机位多位于丘顶或相对较高地段,地表水排泄良好,风机机位不受地表水影响。

风机位处土层孔隙水为上层滞水,无稳定水位,岩溶水埋深大于较大,勘察未揭露。地下水对风机基础无影响。

根据风电场附近其他工程的资料,场址区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施工及生活用水从龟石水库抽取,或接引附近村庄的山泉自来水,或进行打井等方式取水,其中附近村庄的山泉自来水水量不大。

4.5土层胀缩性评价

根据室内胀缩性试验成果(如表5.2-3),主要受力影响范围内的硬塑粘土的自由膨胀率平均值为30.25%,结合同时进行的升压站胀缩性试验成果,硬塑粘土自由膨胀率平均值为30.25%~40%,硬塑粘土为非膨胀土~弱膨胀潜势土,可按弱膨胀潜势考虑。

按《广西膨胀土地区建筑勘察设计施工技术规程》(DB/T396-2007),场地大气影响深度为6.0m,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为1.5m~2.0m。通过估算,场地膨胀土地基等级为Ⅰ级。

根据设计拟定的基坑埋深(3m),已超过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地基土无须特殊处理,但应避免暴晒或雨水浸泡,尽量保持土的天然状态,回填后应做好地表排水措施。

4.6土洞及岩溶发育评价

场址区灰岩在个别低洼地段零星出露,钻孔揭露的基岩面埋深14.5m~23.7m,属覆盖型岩溶。

a)土洞

风机位及附近未发现地下水下渗漏斗,实际钻孔也未揭露土洞。

b)岩溶

风机位均位于丘顶或丘脊上,地表水易通过地表排到较低处。场地特别是风机位处的覆盖层较厚,为12m~23.7m,主要为粘性土,属隔水层,渗透性一般较差,地表水下渗通道不畅,也不存在明显的排泄通道,即不存在发育大规模岩溶洞隙的条件。

5.结论与建议

(1)各风机位及附近不存在影响风机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

(2)风机位可采用天然基础,局部有不良夹层或下卧土层,需进行承载力验算。当变形计算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级配碎石换填基底土层处理。

参考文献:

[1]郑州市岩土体工程特征及建筑场地区划[J].刘立兵,陶杰,付强.土工基础.2005(02)

[2]国内外城市环境地质工作进展[J].张秀芳,李善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04)

[3]某滨海新区地基土建筑适宜性评判[J].佟建兴,曲秀莉,刘伟.工程质量.2004(07)

作者简介:

江顺利(1981-),男,汉族,工学学士,工程师,湖北武汉人,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地质灾害监测及处理等。

标签:;  ;  ;  

某风电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