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剥蚀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吉尔嘎朗图凹陷,赛罕塔拉组,腾格尔组,泥岩声波时差
剥蚀量论文文献综述
薛志文,屈争辉,成捷,王元杰,马友生[1](2019)在《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剥蚀量恢复及其对油气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吉尔嘎朗图凹陷是二连盆地重要的产油基地之一,早白垩世腾格尔组和赛罕塔拉组沉积末期经历了两次强烈的抬升剥蚀,沉积地层剥蚀量的恢复对油气成藏评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钻井泥岩声波时差和镜质组反射率数据对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腾格尔组和赛罕塔拉组的剥蚀量进行了计算,恢复了其原始沉积厚度及埋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腾格尔组和赛罕塔拉组沉积后受构造反转的控制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剥蚀,腾格尔组的剥蚀厚度约为243~1933 m,赛罕塔拉组的剥蚀厚度约为95~290 m。剥蚀量厚度展布明显受不同方向、不同尺度断层在构造反转期的差异活动性影响,靠近西北边界断层的罕尼构造带剥蚀量相对较大,向东南缓坡带逐渐减小。区内不同构造部位剥蚀量的差异对油气成藏有直接影响,断陷区及后期反转控制的大沉积、强烈剥蚀区,烃源岩层生烃时间长。而构造反转形成的与构造走向一致的隆升带的剥蚀卸压有利于促使油气沿NE断裂面发生垂向和侧向运移,并在断裂面两侧有利的圈闭位置成藏。(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庞玉茂,郭兴伟,张训华,韩作振,朱晓青[2](2019)在《南黄海中部隆起印支面剥蚀量恢复与演化过程——来自CSDP-2井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黄海中部隆起是下扬子地块向海域的延伸,是当前海相盆地海域资源调查的潜力区。中部隆起自印支期以来经历多期构造隆升、挤压及剥蚀作用,显着影响了盆地油气资源的形成和分布。2016年底完钻的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首次在中部隆起钻穿印支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在中部隆起既是新近系-第四系底界,又是下叁迭统灰岩的顶界,横向延伸平缓,上、下地层产状差异巨大,下伏地层具有强烈的挤压变形及逆冲推覆,呈现显着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本次研究基于泥岩声波时差法计算的印支面地层剥蚀量约为1200 m,镜质体反射率法计算的剥蚀量约为1400 m,与地层趋势面估算的剥蚀量基本一致。结合南黄海盆地演化过程分析,认为中部隆起大致于晚叁迭世开始隆升,至晚白垩世期间经历快速剥蚀,并可能延续到渐新世末期。在当前南黄海盆地资源调查逐步转向中、古生界海相残留盆地之际,依托实际钻探资料进行印支不整合面研究及剥蚀量恢复对于恢复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及评价油气资源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9年02期)
王玮,杨风丽[3](2018)在《中生代晚期以来四川盆地热历史与剥蚀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中生代晚期以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受到了强烈的剥蚀作用,研究这一时期的热历史和剥蚀量对认识四川盆地烃源岩热演化和构造演化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27口井的镜质体反射率剖面的解释,恢复了四川盆地各区地层达到最大埋深时的古地温梯度。古地温梯度分布总体呈现南部略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的特征,不同区域古地温梯度的差异不大(~5℃/km)。古今地温梯度的对比表明晚中生代以来四川盆地各区域热历史演化存在差异:川西地区古今地温(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四)——专题96:中国钾盐矿产基地成矿规律与深部探测技术示范、专题97: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与盆地原型分布预测》期刊2018-10-21)
吴斌,何登发,何金有,刘丽芳[4](2018)在《塔东地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量的恢复及成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层剥蚀量的恢复对于构造演化史研究和油气勘探至关重要。通过对高分辨率地震数据的精细解释,在塔东地区识别出9个不整合面,其中与周缘造山作用相关的不整合面包括:志留系与上奥陶统、上泥盆统与前上泥盆统、叁迭系与前叁迭系、侏罗系与前侏罗系、古近系与白垩系、新近系与古近系等6个主要不整合面。基于平衡剖面技术,通过趋势厚度法,恢复了塔东地区主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研究表明:受天山造山带和阿尔金造山带俯冲、碰撞造山运动的影响,志留系与上奥陶统、上泥盆统与前上泥盆统之间不整合面产生的剥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塔东低凸起和若羌凹陷,并且后者的剥蚀作用最强;叁迭系与前叁迭系之间不整合面产生的剥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孔雀河斜坡一带;侏罗系与前侏罗系之间不整合面产生的剥蚀作用在塔东低凸起、若羌凹陷和孔雀河斜坡等地区都比较强;古近系与白垩系、新近系与古近系之间不整合面产生的剥蚀作用在塔东地区均发生,但整体剥蚀厚度不大。(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8年06期)
周鹏超[5](2018)在《塔中凸起地区不整合发育特征研究及不整合剥蚀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塔中凸起地区是一个构造十分复杂,各种构造相互迭加的区域。对塔中凸起地区的构造特征,本论文将重点研究塔中凸起地区不整合的发育特征、不整合的类型以及不整合界面的平面展布情况,对不整合剥蚀量进行计算并分析剥蚀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为油气勘探的进行和发展做一些前期的基础工作指导。本论文研究取得进展如下:(1)根据地层的岩性、沉积特征以及构造活动期次等,塔中凸起地区构造层可以分为4个一级构造层,包括:上南华统到中泥盆统构造层;上泥盆统到二迭系构造层;叁迭系到白垩系构造层;古近系到第四系构造层。(2)塔中凸起地区的不整合很多,主要的不整合有10个。将塔中凸起地区的不整合可以分为叁级,一级不整合一般与全球板块或者区域板块活动有关,包括Nh/AnNh、∈/An∈、S/AnS、C-D_3/AnD_3、T/AnT、J/AnJ、K/AnK和E/AnE。二级不整合一般对应一些强度较强的区域构造活动,包括Z_1/AnZ_1、D/AnD、P/AnP和N_2/AnN_2。叁级不整合一般受局部构造活动影响,包括O_3/O_(1-2)、O_3s/O_(3l)、P_2/P_1和N_1/AnN_1。(3)运用地层外延法,计算了6个主要不整合的剥蚀量,分析了这6个不整合剥蚀量的空间变化特征。中奥陶世末期,塔中凸起大部分地区剥蚀量在100m到200m之间。奥陶系末期构造剥蚀剧烈,剥蚀量最大的地方超到1200m。中泥盆世末期的剥蚀量在局部超过1200 m,塔中凸起西南部地区,剥蚀量厚度也超过了1000m。二迭系末期,塔中凸起地区剥蚀厚度不大,最大剥蚀量超过400m。叁迭系末期,塔中凸起地区剥蚀量不大,为400m左右。白垩系末期,塔中凸起地区的剥蚀量一般在100到200m之间。(4)依据塔中凸起地区构造层序和各不整合面的特征,塔中凸起的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塔中凸起基底发育时期:前寒武纪;塔中凸起形成时期:寒武纪到中奥陶世;塔中凸起定型时期:晚奥陶世到中泥盆世;塔中凸起局部改造时期:晚泥盆世到叁迭纪;塔中凸起构造活动平稳期:侏罗纪到白垩纪;塔中凸起沉降埋藏时期:古近纪到第四纪。(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邱薪宇[6](2018)在《南堡凹陷东营运动构造特征与剥蚀量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堡凹陷东营运动发生于渐新世晚期,是一个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强度较大的区域性构造运动,处于盆地由裂陷阶段向坳陷阶段转变的时期。因前人对其研究不多,目前对其活动时间、构造属性和形成机制等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本论文通过对南堡凹陷地震资料的详细解释,并结合测井数据,分析了东营运动的构造变形特征,厘定了其发生时间,讨论了其构造属性,计算了各区剥蚀厚度,恢复东营组古厚度,分析其古构造演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动力学机制。东营运动在南堡凹陷主要表现为构造抬升、角度不整合、地层缺失、断裂活动、岩浆活动等现象。其中构造隆起区沉积物遭受剥蚀,造成东营组和沙河街组部分地层缺失,并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面。东营运动形成了大量北东向、北东东向甚至近东西向的张性和张剪性断裂,平面上北东向断裂右行、北西向断裂左行,推测应力方向为近南北方向拉张伸展变形性质,剖面上断裂大多向下切割不深,多数断裂切穿东营组地层,少部分断裂向下切穿基底。研究区内与东营运动相伴的岩浆活动较多,岩浆活动剧烈,东一段-馆陶组底部火山岩广泛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堡、北堡、老爷庙和高尚堡地区。东营运动造成的剥蚀主要分布在南堡5号构造、老爷庙和高柳地区,剥蚀主要发生在断裂附近;高柳地区剥蚀量最大,剥蚀厚度在0-600m之间;老爷庙和南堡5号构造地区剥蚀量不大,剥蚀厚度在0-320m之间;其他地区剥蚀不明显。东营运动开始发生于渐新世晚期的东一段沉积期,渐新世末强化,并于馆陶组沉积初期(约19.5Ma)终止活动,是一次在构造应力场从北西-南东向拉张转变为近南北向拉张的伸展应力背景下发生的断块差异升降运动。南堡凹陷东营运动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滚动后退和印度-欧亚板块之间碰撞的远程效应所引起的向东挤出等因素的联合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周红建[7](2018)在《查干花次凹沙河子组剥蚀量恢复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干花次凹地震剖面清晰地显示沙河子组顶面存在明显剥蚀现象,该现象影响了对沉积、储层及烃源岩展布特征的认识,影响了该地区的勘探部署。本文在残留地层特征研究基础上,依据工区探井资料及剥蚀程度,采用声波时差法、镜质体反射率法、剖面趋势法等计算查干花次凹沙河子组的地层剥蚀量,并恢复了研究区该时期的盆地原型,明确了其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恢复沙河组剥蚀量的地质意义,指出下一步勘探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8年05期)
杨鹏举[8](2017)在《阜阳地区石炭-叁迭系剥蚀量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阜阳地区自晚叁迭世以来不断抬升,地层遭受剥蚀,但其地层剥蚀量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制约了区域油气资源的评价,本文根据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应用声波时差法、镜质体反射率法和构造剖面法恢复了石炭-叁迭系地层剥蚀量。其中声波时差法计算GC1井剥蚀量为2687m,与镜质体反射率法计算该区nan6井剥蚀量2569m较为吻合;通过构造横剖面法和声波时差法、镜质体反射率法相结合,完成了平面剥蚀量的恢复;恢复结果表明,阜阳地区石炭-叁迭系地层剥蚀强度自南向北逐渐减弱,并可能存在3个隆起区,为早期油气聚集有利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7年07期)
庞小军,杜晓峰,马正武,宋章强[9](2017)在《石臼坨凸起东段沙一、二段沉积时期物源剥蚀量与砂砾岩沉积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表征某一地质时期物源区剥蚀量及被搬运到湖盆中的砂砾岩量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结合薄片、重矿物、微量元素、锆石测年等分析化验资料,运用物源示踪法、地层厚度趋势法以及沉积速率法,对渤海石臼坨凸起东段古近系沙一、二段沉积时期物源剥蚀作用与砂砾岩沉积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沙一、二段沉积时期石臼坨凸起东段发育5个近源扇叁角洲,其中东部2个扇叁角洲的真实物源为中生界火成岩,西部3个扇叁角洲真实物源主要为中生界碎屑岩夹火成岩。物源剥蚀量与砂砾岩沉积量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火成岩物源比碎屑岩物源具有更高的成砂率,且沉降中心越靠近物源成砂率越高。研究区东部扇体A更有利于形成厚层优质砂砾岩储层。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在勘探程度较低的陡坡带定量预测砂岩储层发育程度和规模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17年04期)
崔丽君[10](2017)在《常用剥蚀量恢复方法在格日勒敖都凹陷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盆地常用剥蚀量恢复方法有镜质组反射率法、地层对比法、声波时差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适用性。本文根据各研究区地质、地震资料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或方法组合,应用于二连盆地格日勒敖都凹陷,应用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7年01期)
剥蚀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黄海中部隆起是下扬子地块向海域的延伸,是当前海相盆地海域资源调查的潜力区。中部隆起自印支期以来经历多期构造隆升、挤压及剥蚀作用,显着影响了盆地油气资源的形成和分布。2016年底完钻的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首次在中部隆起钻穿印支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在中部隆起既是新近系-第四系底界,又是下叁迭统灰岩的顶界,横向延伸平缓,上、下地层产状差异巨大,下伏地层具有强烈的挤压变形及逆冲推覆,呈现显着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本次研究基于泥岩声波时差法计算的印支面地层剥蚀量约为1200 m,镜质体反射率法计算的剥蚀量约为1400 m,与地层趋势面估算的剥蚀量基本一致。结合南黄海盆地演化过程分析,认为中部隆起大致于晚叁迭世开始隆升,至晚白垩世期间经历快速剥蚀,并可能延续到渐新世末期。在当前南黄海盆地资源调查逐步转向中、古生界海相残留盆地之际,依托实际钻探资料进行印支不整合面研究及剥蚀量恢复对于恢复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及评价油气资源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剥蚀量论文参考文献
[1].薛志文,屈争辉,成捷,王元杰,马友生.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剥蚀量恢复及其对油气藏的影响[J].高校地质学报.2019
[2].庞玉茂,郭兴伟,张训华,韩作振,朱晓青.南黄海中部隆起印支面剥蚀量恢复与演化过程——来自CSDP-2井的证据[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9
[3].王玮,杨风丽.中生代晚期以来四川盆地热历史与剥蚀量[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四)——专题96:中国钾盐矿产基地成矿规律与深部探测技术示范、专题97: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与盆地原型分布预测.2018
[4].吴斌,何登发,何金有,刘丽芳.塔东地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量的恢复及成因机制[J].海洋地质前沿.2018
[5].周鹏超.塔中凸起地区不整合发育特征研究及不整合剥蚀量计算[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6].邱薪宇.南堡凹陷东营运动构造特征与剥蚀量恢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7].周红建.查干花次凹沙河子组剥蚀量恢复及意义[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
[8].杨鹏举.阜阳地区石炭-叁迭系剥蚀量恢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7
[9].庞小军,杜晓峰,马正武,宋章强.石臼坨凸起东段沙一、二段沉积时期物源剥蚀量与砂砾岩沉积量关系[J].中国海上油气.2017
[10].崔丽君.常用剥蚀量恢复方法在格日勒敖都凹陷的应用[J].石化技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