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礼俗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朱子,《家礼·,昏礼》,古礼,俗礼
礼俗观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俊[1](2019)在《试论朱子的礼俗观——以《家礼·昏礼》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礼与俗的关系,是礼学思想落实于社会生活实践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面对古礼繁琐难行,俗礼有违经义等现实问题,朱子重新制定《家礼·昏礼》以重整夫妇之大伦。首先,立足于古礼之基本精神,朱子大幅删减婚礼的繁文缛节;其次,严厉批评民间流于轻浮的鄙俚婚俗,但也酌情吸纳其中不害义理的仪节。最终,既契合古礼精神又切于人伦日用的《家礼·昏礼》在民间社会广泛流行开来,并由私家礼仪逐渐上升为国家的婚姻之礼。朱子通过"以礼化俗"的方式,使得儒家礼仪落实于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而实现化民成俗的目标,这对于当今重建儒家礼仪文明与人伦价值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小燕[2](2017)在《明清山东士大夫的礼俗观及其困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社会文化史角度,以清初山东名士赵执信的《礼俗权衡》为中心,并结合山东其他有关礼俗文献,着重考察明清山东士大夫的礼俗观及其困惑,探讨和揭示明清礼俗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其内在根源。明清两代是“礼下庶人”的发达时期,统治者和士大夫将家礼大力推广于地方社会,设想以正统礼仪来规范民间的家礼活动,试图以礼化俗,使民间社会缘俗而行礼,形成礼俗和谐的社会风气。然而自明中期以后起,受嘉靖“大礼议”等礼制变革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社会风气发生重要转变,民间的家礼活动实际已经超出了士大夫对正统礼仪的固有想像,民间家礼习俗与正统礼仪规范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偏差和紧张关系,其结果引发了明清士大夫的普遍困惑。这种状况即使在“孔孟之乡”的明清山东地区亦不例外,而且还十分突出,这在清初山东名士赵执信《礼俗权衡》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和表达。正统礼仪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导致礼与俗之间的相违不恰。王朝礼仪往往是繁文缛节,士大夫本身也有囿于俗的风险,使得家礼的施行和传播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民间的家礼活动则受到人情关系、社会压力、财力等实际情况的限制,从而对礼俗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姚吉成[3](2014)在《从《论语》看孔子的健康饮食礼俗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其中有关饮食方面的言行记录,体现了孔子在饮食方面的科学观点,展现了孔子的饮食食品安全文化观、健康科学合理饮食文化观、饮食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观、饮食有礼文化观等诸方面的哲学世界观。这些观点是儒学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为后人倡导健康、科学、生态饮食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山东省民俗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民俗生活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2-05)
邵凤丽[4](2014)在《家祭礼仪与生活秩序重构——朱熹礼俗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是庶民家族礼仪发展的奠基时期。在宋王朝大力复兴儒学的社会背景下,在新兴庶民家族制度逐渐确立的过程中,庶民家族不再被"礼不下庶人"的礼制束缚,他们获得了相应的礼仪文化权利。作为"敬宗收族"的重要方式,祭祖礼仪也沉降到庶民社会,与庶民家族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但是国家礼制并未对庶民祭祖礼仪进行详明规定,庶民祭祖礼(本文来源于《中国人的风俗观和移风易俗实践——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07-05)
暨爱民,易明[5](2011)在《文化民族主义理论视野下章太炎的礼俗观——以《订礼俗》、《礼隆杀论》为中心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剧变中,章太炎对中华传统礼俗从其"用"与"原"上重新确认,认为要以中华礼俗"辨华夷"、"别文野"。这且成为他早期"排满"的理论依据之一。章氏立足近代中国具体历史情境中的文化实践,通过其礼俗观念的清晰表述,谋求重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体现了他民族主义的文化基础与政治目标。(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李中民[6](2008)在《《卫风·氓》折射出的古代礼俗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卫风·氓》是《诗经》中最着名的弃妇诗。以一个弃妇的口吻,诉说着她的错误爱情,不幸婚姻,她的悔,她的恨和她誓与负心男子一刀两断的决心。故事讲述女主人公的爱情历程是这样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信誓旦旦,私定终身。"氓之蚩蚩,抱(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08年12期)
顾红亮[7](2006)在《梁漱溟的礼俗观与儒家生活方式整顿》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漱溟是"问题中人",一直在思考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中国的问题本质是一个文化失调的问题,失调表现在儒家文化的失势和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梁漱溟感觉到儒家(本文来源于《《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叁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09-01)
盛茂产[8](1995)在《略谈包世臣的礼俗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略谈包世臣的礼俗观盛茂产包世臣是我国近代的一位进步思想家。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渊博的学殖,“其学问经济,卓然在人耳目。”①包世臣讲求“经世致用”之学,“虽不得志于有司,而救世之心愈切。”②他在嘉、道时期探究农政、漕运、盐务、货币、水利等国计民生问题的...(本文来源于《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5年03期)
杨世文[9](1993)在《论先秦儒家的礼俗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儒家的“礼”的概念,通常是指被先王制度化了的善美的习俗。先秦儒家认为: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礼俗,它是一个“外壳”,包含“仁”这个思想道德“内核”,即礼俗是形式,仁德是内容;仁德通过礼俗表现出来,遵循礼俗又可以培养仁德。“仁”是有等级的,因而礼俗也有等级。礼俗具有既制约人的言行又制约人的思想的作用,因此它是比法令更有效的治国良方,但并不排斥法治。后世的“封建礼教”是统治者对先秦儒家礼俗思想的歪曲,应区别。(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3年03期)
礼俗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社会文化史角度,以清初山东名士赵执信的《礼俗权衡》为中心,并结合山东其他有关礼俗文献,着重考察明清山东士大夫的礼俗观及其困惑,探讨和揭示明清礼俗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其内在根源。明清两代是“礼下庶人”的发达时期,统治者和士大夫将家礼大力推广于地方社会,设想以正统礼仪来规范民间的家礼活动,试图以礼化俗,使民间社会缘俗而行礼,形成礼俗和谐的社会风气。然而自明中期以后起,受嘉靖“大礼议”等礼制变革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社会风气发生重要转变,民间的家礼活动实际已经超出了士大夫对正统礼仪的固有想像,民间家礼习俗与正统礼仪规范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偏差和紧张关系,其结果引发了明清士大夫的普遍困惑。这种状况即使在“孔孟之乡”的明清山东地区亦不例外,而且还十分突出,这在清初山东名士赵执信《礼俗权衡》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和表达。正统礼仪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导致礼与俗之间的相违不恰。王朝礼仪往往是繁文缛节,士大夫本身也有囿于俗的风险,使得家礼的施行和传播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民间的家礼活动则受到人情关系、社会压力、财力等实际情况的限制,从而对礼俗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礼俗观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俊.试论朱子的礼俗观——以《家礼·昏礼》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
[2].王小燕.明清山东士大夫的礼俗观及其困惑[D].厦门大学.2017
[3].姚吉成.从《论语》看孔子的健康饮食礼俗观[C].山东省民俗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民俗生活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4].邵凤丽.家祭礼仪与生活秩序重构——朱熹礼俗观探析[C].中国人的风俗观和移风易俗实践——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论文集.2014
[5].暨爱民,易明.文化民族主义理论视野下章太炎的礼俗观——以《订礼俗》、《礼隆杀论》为中心的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李中民.《卫风·氓》折射出的古代礼俗观[J].文学教育(上).2008
[7].顾红亮.梁漱溟的礼俗观与儒家生活方式整顿[C].《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叁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
[8].盛茂产.略谈包世臣的礼俗观[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9].杨世文.论先秦儒家的礼俗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