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择伐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择伐强度,云冷杉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Voronoi图
择伐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于亦彤,王新杰,刘丽,和敬渊,杨英军[1](2019)在《基于Voronoi图的不同择伐强度下云冷杉林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择伐强度对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天然林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选择不同择伐强度(0%,20%,30%,40%)的典型云冷杉天然次生林各设置3块样地,根据样地中林木坐标点图构建林分的Voronoi图,同时建立TIN叁角网,结合Voronoi图结点距离判定对样地进行边缘校正,利用角尺度、混交度、竞争指数、林木点密度、林层指数和开阔比数6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不同择伐强度下云冷杉天然次生林林分及林分中云杉、冷杉、红松、紫椴、枫桦等5个主要树种的空间结构变化。【结果】择伐对云冷杉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不大,择伐后10年各林分处于均匀分布状态,5个主要树种亦呈均匀分布。不同择伐强度云冷杉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630~0.716,林分处于强度混交状态,其中40%择伐强度下林分的混交度最高,20%择伐强度次之,5个主要树种均属强度或极强度混交。采用竞争指数和林木点密度分析不同择伐强度下云冷杉林分的林木竞争压力,得到相似的排序结果,均为0%>30%>40%>20%,可知择伐强度20%林分的竞争指数和林木点密度皆小于其他样地,林分所受竞争压力最小,有较大的生长活力,其中冷杉作为优势种所受竞争压力较大。各林分中林木大部分位于中上层,林分整体垂直分层较单一,择伐强度30%林分的林层指数为0.398,林层丰富度高于其他林分,冷杉、红松、云杉多占据林分上层。不同择伐强度云冷杉林的平均开阔比数为0.712~0.743,林分整体处于开阔状态,其中择伐强度20%林分的开阔比数高于其他林分,说明择伐强度20%林分内光照条件和透光性优于其他林分;各林分中红松、冷杉、云杉开阔比数均较高,紫椴、枫桦开阔比数均较低。【结论】择伐强度20%云冷杉林分的状态整体优于其他林分,择伐强度30%林分的垂直层次丰富度较高,因此云冷杉天然次生林采伐强度在20%~30%较合理;另外需结合实际情况对林分进行补植,补植选择中心木附近且将角尺度调整为0.5左右,建议补植云杉、红松。(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朱国富[2](2016)在《不同择伐强度对马尾松林下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福建省东山县马尾松林地不同采伐区选择典型样地,采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了不同择伐强度对马尾松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材线虫病中度危害后,采取适度的择伐干扰有利于提高林分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随着择伐强度的加大,林下植物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择伐受松材线虫病中度危害(30%-40%)林分,即每公顷林分中保留950株马尾松植株,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保持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增加松林系统的抵抗力。(本文来源于《青海农林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赖阿红[3](2016)在《择伐强度对杉阔混交人工林生态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推进实施,森林采伐对象以人工林为主,但传统皆伐方式导致人工林树种单一化和针叶化、土壤质量恶化与结构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择伐作为可持续经营手段日益受关注。以18年生从未间伐的杉阔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强度(中度34.4%、强度47.1%和极强度69.5%)择伐下杉阔混交人工林生长、直径结构、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土壤和凋落物等的变化,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强度择伐3 a后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排名,以揭示择伐强度与林分生态效果的关系,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工林经营措施,持续发挥人工林的社会经济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科学依据。(1)对不同强度择伐前,伐后及伐后3 a的林分生长和胸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择伐有利于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林下植被优势度,中度和极强度择伐下能够维持灌木层较高的丰富度、多样性;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Korf分布函数、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和Logistic分布函数拟合不同强度择伐前,伐后及伐后3 a的直径累积分布,并对模型进行评价,拟合结果表明4种分布函数对林分直径分布的拟合效果均较好。综合比较各模型的拟合效果来看,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最优,可以准确地描述杉阔混交人工林直径分布。(2)利用混交度、角尺度及以大小比数为权重的空间优势度和树种优势度4个空间结构参数,分别分析上述3种不同强度择伐下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的变化,为避免单-指数的局限性,探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叁个空间结构参数的二元分布进一步分析择伐对杉阔混交人工林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择伐后林分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建议采用中度择伐作为调整杉阔混交人工林空间结构的采伐强度。(3)分析不同强度择伐对土壤和凋落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度择伐后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水分改善效果较好;土壤中各养分含量变化对择伐强度的响应不同,中度择伐后土壤主要养分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不同强度择伐后林分凋落物养分下降幅度都高于未采伐样地。总体来说,短时间内地面及地下养分含量对择伐强度的响应机制还不明显。(4)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强度择伐3 a后的5个层次的39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度择作业后的样地森林经营效果评价综合得分最高,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最佳,其次为中度择伐,未采伐样地综合评价结果低于中强度择伐样地,极强度择伐样地的综合得分最低。综上,我们建议采用中度和强度择伐作为杉阔混交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方式。(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6-04-01)
周梦丽[4](2016)在《天然林择伐强度和择伐周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的12块云冷杉天然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择伐强度(对照0%、弱度20%、中度30%、强度40%)下云冷杉天然林全林及各林层的主要针叶树种生长、直径结构和蓄积结构的动态变化、林分空间结构状态及乔木树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响应;并基于合理择伐强度下云冷杉天然林择伐周期的确定。旨在为可持续经营云冷杉天然林提出较为合理的择伐强度和择伐周期。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时期(采伐前、后及伐后2、6、9年)云冷杉天然林全林及各林层的主要针叶树种的生长率(断面积生长率和蓄积生长率);利用Weibull分布、q值法则分析不同时期的林分直径结构、大中小径木的株数和蓄积比例的差异;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3个参数,并结合微观经济学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相关理论,构建林分空间结构生产函数,同时运用林层指数,分析比较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利用重要值、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5个指标,研究伐后10年乔木层树种变化动态,从而选出较为合理的择伐强度。基于所选的择伐强度,利用生长率动态方程,求算云冷杉天然林合理的择伐周期。其结果如下:(1)择伐样地全林及各林层的生长率均大于对照,各样地的生长率排序为第Ⅲ林层>第Ⅱ林层>全林>第Ⅰ林层。伐后的6、9年,不同采伐强度的全林和第Ⅰ、Ⅱ林层的生长率之间的差异性显着,而第Ⅲ林层的差异性不显着。中度择伐样地的第Ⅱ、Ⅲ林层的生长率与对照样地差异性显着。(2)伐后2、6、9年,中度择伐样地Weibull拟合效果最好,其可决定系数R2最大,平均绝对残差B最小,弱度择伐样地次之。弱度择伐样地的q值一直处于正常情况,且其大径木的株数和蓄积都较其余样地大,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大径木的株数和蓄积增加幅度均不断提高。(3)弱度择伐样地伐后林分的平均混交度最大,处于较佳的混交状态;水平空间分布为均匀分布;林层指数最大,垂直空间利用较为充分;林分空间结构指数最大,林分空间结构距离最小,其距离理想林分空间结构的差距较小;各样地的大小比数差异不明显,林木大小分化程度基本无差异。(4)经过10年的恢复,择伐样地物种多样性都有所回升,比采伐前其值有所增加,整体上能维持原来林分的树种组成和树种数。弱度择伐样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的增加值均最大;其优势度指数最小,其物种多样性最大。(5)利用中值法则计算的静态生长率p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估云冷杉天然林的择伐周期,择伐强度为20%时,云冷杉天然林的择伐周期为18~27年。(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周梦丽,张青,亢新刚,杨英军,王全军[5](2016)在《云冷杉天然林乔木树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对择伐强度的动态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吉林省长白山金沟岭林场云冷杉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同择伐强度(对照0%、弱度择伐20.6%、中度择伐29.9%和重度择伐41.6%)下其乔木层树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采伐后经10年恢复,择伐对原有林分结构影响不大,其中弱度和中度择伐仍能保持择伐前以冷杉占优势、红松和云杉占亚优势的物种结构,重度择伐使林分结构略有改变,但不明显;相比择伐前,择伐后经10年恢复的样地α多样性指数均有所增加,优势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弱度择伐样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的增加量和优势度指数的减少量均最大,说明弱度择伐有利于改善林分物种多样性状况,使林分物种更为丰富。本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弱度择伐的方式更有利于维持林分物种结构及物种多样性,有利于云冷杉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和发展。(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赖阿红,巫志龙,周新年,周成军,王孔晓[6](2016)在《择伐强度对杉阔混交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混交度、角尺度及以大小比数为权重的空间优势度和树种优势度4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强度(中度34.4%、强度47.1%和极强度69.5%)择伐下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变化,探讨择伐强度对杉阔混交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混交程度看,择伐强度越大,越易导致林木单种聚集.与伐前相比中度择伐后林分和主要树种的平均混交度都有所增加,强度和极强度择伐后林分平均混交度明显降低,杉木平均混交度增加而木荷则显着降低;不同择伐强度在一定程度上都改善了林木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度择伐后林分的单木聚集分布改善最为明显;从空间优势看,中度或强度择伐能够维持及提高林分和主要树种空间优势度,有利于发挥林分生长潜力.综合来看,中度择伐后林分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建议采用中度择伐作为优化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胡振生,周建宇,万道印,张宝峰[7](2015)在《择伐强度对阔叶红松林恢复和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阔叶红松林择伐后19年的调查,证明择伐强度对阔叶红松林的恢复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调查的9个小区中,6小区择伐强度较小,伐后保留量比其他8个小区平均多保留27.70 m3/hm2,19年后,6小区的生长量比其他8个小区平均多生长56.24 m3/hm2,6小区多保留29.92 m3/hm2蓄积,净增林木蓄积143.06 m3/hm2,8小区仅净增65.28 m2/hm2,前者的净增量是后者的2.2倍。(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胡振生,周建宇,万道印,张宝峰[8](2015)在《择伐强度对阔叶红松林恢复和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阔叶红松林择伐后19a的调查,证明择伐强度对阔叶红松林的恢复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调查的9个小区中,6小区择伐强度较小,伐后它的公顷保留量比其它8个小区平均每公顷多保留27.70m3,19a后,6小区的公顷生长量比8个小区平均每公顷为生长56.24m3,6小区比8小区每公顷多保留29.92m3蓄积,19a后,6小区净增林木蓄积143.06m3/hm2,8小区仅净增65.28m3/hm2,前者的净增量是后者的2.2倍。用每公顷少采29.92m3蓄积,换来每公顷多生长77.78m3蓄积,这是生态经济双丰收。现在6小区已完全郁闭成林,公顷蓄积量已达本地区阔叶红松林近熟林水平,8小区还处于阔叶红松林中龄林初期。6小区林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它8个小区,重要值与其它8个小区近似,处于合理的区间,天然更新良好,说明适宜控制择伐强度,对阔叶红松林的恢复和发展十分有利。(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5年02期)
刘可,韩海荣,康峰峰,程小琴,宋娅丽[9](2013)在《山西太岳山油松人工林生长季土壤呼吸对择伐强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LI-8100土壤CO2通量测量系统,对山西太岳山马泉林场不同择伐强度的幼龄油松人工林生长季土壤总呼吸速率、土壤分室呼吸速率及5 cm深处的土壤温度、湿度进行观测,研究了择伐后林地土壤呼吸的特征,分析了土壤呼吸影响因素,探讨了土壤呼吸对森林经营措施的响应。研究表明:1)择伐后不同采伐强度样地土壤呼吸速率值均大于对照样地,各样地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均出现在8月份,择伐增强了土壤CO2的排放,且择伐强度越大,土壤CO2排放越强;2)择伐导致林地土壤水热条件的变化是土壤呼吸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双因子模型拟合表明,土壤温湿度共同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的60.5%~79.8%;3)择伐后枯枝落叶层呼吸和根呼吸的变化是土壤呼吸变化的重要组分,矿质土壤呼吸的变化不显着。在生产实践中,应采用20%的择伐强度,以减小林地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增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3年12期)
巫志龙,陈金太,周新年,胡喜生,周成军[10](2013)在《择伐强度对天然次生林乔木层6种优势种群生态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择伐强度对天然次生林乔木优势树种生态位的影响,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不同强度择伐下6种乔木优势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虎皮楠(Daphnipyllum oldhamii)、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甜槠(C.eyrei)、黄瑞木(Adinandra millettii)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迭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择伐干扰下,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随择伐强度增大呈下降趋势;除黄瑞木外,其余5种优势树种的生态位宽度均大于0.5;生态位重迭值大于0.8的种对比例也随择伐强度增大而下降。在皆伐干扰下,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均小于0.5,生态位重迭值大于0.8的种对比例仅占46.7%。这说明适度择伐(弱度和中度择伐)干扰,有利于保持优势种群在群落中的较大生态位宽度和较强生态适应性。因此,合理择伐有利于中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的保护和利用,择伐强度应以弱度或中度为宜。(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择伐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福建省东山县马尾松林地不同采伐区选择典型样地,采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了不同择伐强度对马尾松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材线虫病中度危害后,采取适度的择伐干扰有利于提高林分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随着择伐强度的加大,林下植物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择伐受松材线虫病中度危害(30%-40%)林分,即每公顷林分中保留950株马尾松植株,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保持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增加松林系统的抵抗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择伐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于亦彤,王新杰,刘丽,和敬渊,杨英军.基于Voronoi图的不同择伐强度下云冷杉林结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朱国富.不同择伐强度对马尾松林下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青海农林科技.2016
[3].赖阿红.择伐强度对杉阔混交人工林生态效果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6
[4].周梦丽.天然林择伐强度和择伐周期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5].周梦丽,张青,亢新刚,杨英军,王全军.云冷杉天然林乔木树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对择伐强度的动态响应[J].植物科学学报.2016
[6].赖阿红,巫志龙,周新年,周成军,王孔晓.择伐强度对杉阔混交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胡振生,周建宇,万道印,张宝峰.择伐强度对阔叶红松林恢复和发展的影响[J].林业科技.2015
[8].胡振生,周建宇,万道印,张宝峰.择伐强度对阔叶红松林恢复和发展的影响[J].中国林副特产.2015
[9].刘可,韩海荣,康峰峰,程小琴,宋娅丽.山西太岳山油松人工林生长季土壤呼吸对择伐强度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3
[10].巫志龙,陈金太,周新年,胡喜生,周成军.择伐强度对天然次生林乔木层6种优势种群生态位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