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酚酯类抗氧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胺类抗氧剂,酚类抗氧剂,叁羟甲基丙烷油酸酯,热氧化机理
酚酯类抗氧剂论文文献综述
占稳[1](2018)在《胺类和酚类抗氧剂合成方法及其在酯类油中热氧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航空航天、大型船舶等领域对机械零部件耐高温、抗重载、长寿命周期等性能的要求的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将如何提升合成润滑油使役性能作为机械系统润滑剂的突破方向,以期实现在苛刻工况下的高可靠性、高效率润滑。其中,合成润滑油抗氧化添加剂开发及合成润滑油抗氧化性能研究是重点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润滑添加剂的减摩抗氧化特性及其对合成润滑油使役行为的作用规律”为依托,以叁羟甲基丙烷油酸酯(TMPTO)合成酯类基础油为对象,开发胺类和酚类抗氧化添加剂,研究添加剂对合成酯类基础油基本理化性能与热氧化性能的影响规律,为高性能合成润滑油及其抗氧化添加剂的发展提供试验数据和理论基础。本文分别提出了一种采用离子液体催化合成烷基二苯胺抗氧剂的新方法,一种一步合成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醇酯的新方法。试验测试了不同热氧化条件下,合成的抗氧添加剂对TMPTO基础油的主要理化性能、分子官能团结构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热氧化性能实验数据表明:在135℃热氧化480h条件下,胺、酚组合抗氧剂对TMPTO粘度增长抑制效果稍好,丁基辛基二苯胺对TMPTO总酸值增长的抑制效果最好。在200℃热氧化96h条件下,丁基辛基二苯胺对TMPTO粘度增长抑制效果明显,胺、酚组合抗氧剂对TMPTO的总酸值抑制效果较好。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添加抗氧剂能保护基础油在热氧化作用前中期的分子结构较为完整,延缓碳链上-CH_2消耗。在丁基辛基二苯胺作用下,基础油的不饱和C=C的烯基氢=C-H键容易发生脱氢变化。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烷醇酯保护TMPTO时,基础油分子中不饱和C=C键容易直接断开转变。摩擦学试验表明所开发的抗氧剂在热氧化条件下对酯类油TMPTO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的影响相对较小。基于典型热分析(TG、DTA和DSC)技术开展热分析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润滑油氧化反应动力学活化能计算方程,探讨润滑油热氧化性能评价理论方法。采用TG、DTA的分析方法测定加速热氧化及其润滑油质量损失情况,结果表明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烷醇酯在TMPTO中的抗热氧化分解能力最好。采用DSC的分析方法准确反映了热氧化反应的热量交换情况,演算表明胺、酚组合抗氧剂的抗热氧化能力最好。通过PDSC分析检测润滑油起始氧化温度和反应活化能,表明胺、酚组合抗氧剂的起始氧化温度226℃和起始氧化反应活化能140.545KJ/mol均高于另外两种抗氧剂,其验证结果与DSC的结论保持一致。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抗氧剂作用于TMPTO基础油的热氧化过程,结合抗氧剂在润滑油中热氧化的性能试验结果,探讨了基础油TMPTO及其在抗氧剂参与下热氧化反应的作用机制。基础油分子主要变化特征:首先发生分子内分解生成油酸基和乙烷基环丙烷甲基油酸酯。乙烷基环丙烷甲基油酸酯受热氧化形成乙烷基环丙烷甲基过氧化物或乙烷基环丙烷甲基氢过氧化物,并进一步氧化成己烯醇。油酸基极易热分解形成十七烯自由基,转变成过氧化十七烯过渡态。丁基辛基二苯胺的作用特征在1273K中主要脱去仲胺上的氢原子,在1473K中形成丁基辛基二苯胺共振体。这有利于减缓TMPTO发生深度氧化和分解,主要形成较多长碳链双烯自由基或多烯氢过氧化物。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烷醇酯在润滑油热氧化过程中容易分解成氢过氧化十八烷和2,6-二叔丁基4-丙酸基苯酚基,其在1273K热氧化反应中期转变为2-叔丁基-4-过氧化乙基-6-氢过氧叔丁基苯酚;而在1473K热氧化中转变成2,6-二叔丁基-4氢过氧乙基-苯酚共振体,最终分解为稳定物质2,6-二叔丁基-4乙基苯酚,同时十八醇经脱氢形成十八烯。这对基础油分子发生深度分解和氧化反应有所减缓,主要特征是容易形成较多短碳链烯基、烯氢过氧化物或其他氧化物。胺、酚组合抗氧剂展现出协同作用,延缓了基础油分子体系内分子产物增多和链增长反应进程。(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期刊2018-06-07)
张学平[2](2016)在《硫代酯类抗氧剂含量的测定研究(化学滴定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用化学滴定法测定硫代酯类抗氧剂含量的方法。采用冰醋酸和乙醇为溶剂,在强酸性条件下,以对乙氧基柯衣定指示剂,以溴化物-溴酸盐标准溶液滴定的方法,分析了8批样品,测得其含量在98.0%--99.0%之间,相对极差(n=8)为1.0%。(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6年24期)
苗长庆[3](2016)在《胺、酚类酯类油用多官能团高温抗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酯类油作为润滑油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可生物降解、可再生等优点,因此其研究成为润滑油发展的重要方向。酯类油在高温条件下受到空气和金属等的影响会氧化变质,因此必须加入抗氧剂延长其使用寿命。现有高温抗氧剂主要通过对常见抗氧剂结构进行改进和复配等方法得到,存在热稳定性低、抗氧效率不高等问题。本文以胺类、酚类抗氧剂为研究对象,采用酶促聚合、钯催化合成、过氧化处理等方法增加抗氧剂分子量及抗氧基团数量以提高其热稳定性和抗氧效率,找到了几种新型酯类油用多官能团高温抗氧剂,研究了这些抗氧剂的抗氧性能,并深入分析了它们的抗氧机理。(1)聚合法是提升化合物热稳定性的有效办法之一,而酚型抗氧剂一直作为一种低毒、低油泥的抗氧剂被广泛使用。为了提高酚型抗氧剂的高温抗氧能力,以对甲氧基苯酚为原料,在水相中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聚合催化剂,在双氧水作用下,一步合成了聚对甲氧基苯酚。结果表明:该聚酚类化合物为数均分子量800的低聚物,在酯类油中具有优异的分散稳定性。150℃旋转氧弹测试结果显示,聚对甲氧基苯酚的添加浓度为0.5wt%时,癸二酸二异的氧化诱导期从48 min延长至1050 min,因此产物具有远超几种商用受阻酚型抗氧剂的抗氧能力。此外,产物是一种热稳定性极佳的酚型抗氧剂,在210℃高压差示量热扫描测试中,产物可有效地延长酯类油的氧化诱导期。由于抗氧基团酚羟基也参与了聚合过程中,且产物聚对甲氧基苯酚的抗氧性能优于原料,由此推测聚合生成的类似受阻酚结构是产物的抗氧性能提高的重要原因。(2)聚对甲氧基苯酚可有效提高酚型抗氧剂的高温抗氧能力,但是其延长酯类油氧化诱导期的能力有限,而且大多芳胺型抗氧剂具有较强的抗氧能力,并与酚型抗氧剂存在优异的协同作用。采用水相反应体系,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表面活性剂,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共聚甲氧基苯酚和苯胺,得到聚对甲氧基苯酚-苯胺产物。结果表明:产物主要成分为分子量612的低聚物,在癸二酸二异辛酯和石化二酯中具有优秀的分散稳定性。产物的添加浓度为0.5 wt%时,癸二酸二异的氧化诱导期从48 min延长至1616 min,因此相比聚对甲氧基苯酚,产物的抗氧性能进一步提高。推测聚合过程生成的少量仲胺基可能是其抗氧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3)烷基吩噻嗪和烷基二苯胺均为商业化的酯类油高温抗氧剂,大量文献报道了它们不但可在酯类油中单独使用,还具有很好的协同抗氧能力。由此本文以2-氯吩噻嗪、取代苯胺为原料,在惰性气体保护下,采用非质子性溶剂,在催化剂存在下,一步合成、分离纯化得到N-取代苯基-2-氨基-10H-吩噻嗪。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高分辨质谱分析,并通过热重分析、旋转氧弹、高压差示量热扫描等测试进一步分析了其作为酯类油抗氧剂的抗氧表现。结果表明:这种抗氧剂分子中同时含有吩噻嗪和二苯胺的单体结构,是一种分子内协同型抗氧剂。引入烷基或烷氧基可以增强产物的酯溶性和控制油泥的能力。相比于吩噻嗪和二苯胺,产物具有更出色的热稳定性。在抗氧性能测试中,多个抗氧基团的协同抗氧作用使其可以有效延长酯类油的氧化诱导期,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4)以均苯叁酚、取代苯胺为原料,甲苯为溶剂,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合成了一系列取代的N,N',N''-叁苯基-1,3,5-苯叁胺化合物,考察了它们作为酯类油高温抗氧剂的抗氧能力,并通过实验结果与高斯计算相结合的办法考察了取代基对N,N',N''-叁苯基-1,3,5-苯叁胺抗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N,N',N''-叁苯基-1,3,5-苯叁胺及其取代衍生物每个分子中含有3个二苯胺单体的结构,因此每个分子含有3个仲氨基抗氧基团。相比于商用抗氧剂二苯胺,N,N',N''-叁苯基-1,3,5-苯叁胺及其取代衍生物均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150℃和210℃时的抗氧性能测试中,N,N',N''-叁苯基-1,3,5-苯叁胺的抗氧效果优于二苯胺,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最后,实验数据和高斯计算证明了取代基不但对N,N',N''-叁苯基-1,3,5-苯叁胺在酯类油中的溶解能力和控制油泥能力产生影响,还可通过位阻效应和电子效应对相应抗氧剂的抗氧能力产生影响。(5)芳胺型抗氧剂和受阻酚型抗氧剂优异的协同作用已经被大量报道,但是单纯的混合协同很难提高抗氧剂的高温表现。由此本文使用正癸烷作为溶剂,在140℃时惰性气体保护下,使用二叔丁基过氧化物与二苯胺和2,6-二叔丁基苯酚进行反应,得到了一种胺、酚协同型抗氧剂。通过红外光谱、单晶衍射、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了产物的组成和结构,通过热重分析、旋转氧弹、高压差示量热扫描等测试研究了其作为酯类油抗氧剂的抗氧性能。结果表明:这种胺、酚协同型抗氧剂主要由2,6二叔丁基-4-(二苯胺基)苯酚和二苯胺组成,在添加浓度为0.5 wt%时其作为酯类油抗氧剂不但可以增强酯类油控制油泥的能力,还可以有效延长酯类油的氧化诱导期,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本文在最后对产物的抗氧机理进行了推测。(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6-06-01)
李翔[4](2015)在《新型酚酯抗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酚型抗氧剂作为主抗氧剂,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车用润滑油、润滑脂中。本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双酚型酚酯抗氧剂143。两个受阻酚基团可以保证其具有好的抗氧化性能;此外,较大的分子量及对称的分子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本论文分叁部分内容。第一,抗氧剂β-(3,5-→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酯(143)的合成。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140)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剂中间体,本研究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优化并分析其晶体结构,发现氢键是改善其结构与性能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一发现,将140分子的酯基还原成羟基以增强其分子间氢键,得到还原产物2,6-二叔丁基-4-(3-羟丙基)苯酚(142)。为了进一步提高抗氧剂的热稳定性,通过酯交换反应把140和142相结合生成一种新型双酚抗氧剂。因此本反应分为叁步:受阻酚2,6-二叔丁基苯酚与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丙烯酸甲酯反应生成中间体140,收率80%;140在还原剂作用下反应生成142,收率97%;140与142通过酯交换反应生成终产物143,收率85%。第二,通过核磁、红外、HPLC和测定熔点对反应产物进行表征。最后,通过TG、PDSC和RBOT对它们的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能进行测试,并与另外一种已经商业化的酚酯型抗氧剂YP017B做对比测试。结构表征结果说明,实验所得化合物即为目标化合物。性能测试方面,TG数据显示终产物143的热稳定性远远高于中间体140、酚醇142和YP017B,它的起始分解温度达到196℃,完全分解温度为322℃;PDSC和RBOT测试结果说明终产物143抗氧化性能良好,要优于YP017B,与中间体140相比有大幅度改善。另外还原产物酚醇142也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但是热稳定性较差,起始分解温度为114℃,完全分解温度为230℃。(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3-01)
陈晓伟[5](2015)在《含硫液态酚酯型抗氧剂的合成及性能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和苯硫基乙醇为原料,通过酯交换工艺,合成得到含硫液态酚酯型抗氧剂(KY505抗氧剂),运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等分析方法对合成产物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其在润滑油基础油中的溶解性能及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含硫液态酚酯型KY505抗氧剂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油溶性较好等优点,与常用的受阻酚型、酚酯型及硫代酚型抗氧剂相比,氧化诱导期提高50%以上。(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5年02期)
程伟,刘翠香,张大华[6](2011)在《合成酯类润滑油中抗氧剂T501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合成酯类润滑油中的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简称T501)含量,研究了二元混合流动相中乙腈水的比例对合成润滑油主体和T501分离效果的影响,选择了最佳分离条件乙腈与水的二元混合物(乙腈所占体积分数为90%,流速为1 mL/min),并考察了不同氧化时间下抗氧剂T501含量的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润滑油与燃料》期刊2011年Z1期)
黄敏,潘美贞,黄军左,林岗,苏垛[7](2009)在《新型硫酯类抗氧剂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硫代二甘醇和硬脂酸为原料,选用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二甲苯为带水剂,合成了新型抗氧剂硫代二甘醇二硬脂酸酯。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60~170℃、醇酸摩尔比为2:1、催化剂用量为反应原料总质量1.0%、带水剂用量为15mL,在此工艺条件下硫代二甘醇二硬脂酸酯的产率可达94.2%。用红外光谱和质谱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表征。将该产品应用于聚丙烯中,熔体流动速率、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氧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09年11期)
李杰,隋昭德,计汝文,时凯[8](2009)在《硫酯类抗氧剂的合成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国内外硫酯类抗氧剂各种生产工艺路线及应用技术,阐述了国内外抗氧剂产品结构的差异,提出了我国硫代酯类抗氧剂的发展建议。(本文来源于《塑料助剂》期刊2009年04期)
王立娟,王鉴,王焱鹏,张丽洋[9](2009)在《新型酚酯型抗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MPC)、亚磷酸二乙酯和十八碳醇为原料,通过两步酯交换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酚酯型抗氧剂。采用红外光谱、熔点测定、元素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产物的结构、组成及抗氧化性能进行了分析评定。结果表明:该抗氧剂具有较好的抗热氧化性能。(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进展》期刊2009年04期)
张凤军[10](2009)在《新型酚酯类抗氧剂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酚酯类抗氧剂是其中具有亚磷酸酯与受阻酚两种基团的抗氧剂,既具有主抗氧剂的功能,又起辅助抗氧剂的作用。此类复合抗氧是优良的塑料抗氧剂,代表着当今抗氧化技术的最新水平。用苯酚和甲醛缩合生成中间体A,另一步由双酚A和亚磷酸叁乙酯参与合成的中间体B,两种中间体反应生成一种新型酚酯类抗氧剂,即本文中的终产物二亚磷酸双酚A四(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甲酯(简称终产物C)。并且通过反应研究,选取了该反应的催化剂,考察了加料方式、合成方法、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物料配比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合成终产物C的工艺条件。通过测定熔点、磷含量和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对产品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实验结果讨论确定出每一步反应的工艺条件。中间体A的合成工艺条件:以4.0g2,6-二叔丁基苯酚为基准,催化剂为叔丁醇钾,用量0.08g;反应溶剂为叔丁醇,用量40mL;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20℃;重结晶溶剂为正己烷;物料配比n(C_(14)H_922)O):n(HCHO)为1:2.5。中间体B的合成工艺条件:以0.05mol双酚A为基准,碳酸钾作为催化剂,用量0.6g;反应时间3h;反应温度125℃;物料配比n[双酚A]:n[(C_2H_5O)_3P]为1:2.05。终产物C的合成工艺条件:以0.05mol中间体B为基准,催化剂为碳酸钾,用量0.8g;反应时间3h;反应温度140℃;中间体B和中间体A的摩尔比为1:4.1。最后,结构表征表明实验所得产品与目的产物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期刊2009-03-13)
酚酯类抗氧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提出了用化学滴定法测定硫代酯类抗氧剂含量的方法。采用冰醋酸和乙醇为溶剂,在强酸性条件下,以对乙氧基柯衣定指示剂,以溴化物-溴酸盐标准溶液滴定的方法,分析了8批样品,测得其含量在98.0%--99.0%之间,相对极差(n=8)为1.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酚酯类抗氧剂论文参考文献
[1].占稳.胺类和酚类抗氧剂合成方法及其在酯类油中热氧化机理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8
[2].张学平.硫代酯类抗氧剂含量的测定研究(化学滴定法)[J].化工管理.2016
[3].苗长庆.胺、酚类酯类油用多官能团高温抗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6
[4].李翔.新型酚酯抗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
[5].陈晓伟.含硫液态酚酯型抗氧剂的合成及性能评定[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5
[6].程伟,刘翠香,张大华.合成酯类润滑油中抗氧剂T501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法[J].润滑油与燃料.2011
[7].黄敏,潘美贞,黄军左,林岗,苏垛.新型硫酯类抗氧剂的合成及性能[J].化工进展.2009
[8].李杰,隋昭德,计汝文,时凯.硫酯类抗氧剂的合成与应用[J].塑料助剂.2009
[9].王立娟,王鉴,王焱鹏,张丽洋.新型酚酯型抗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9
[10].张凤军.新型酚酯类抗氧剂的合成[D].大庆石油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