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配位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均相,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α-烯烃,共轭二烯烃
配位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牛庆涛,彭伟,贺爱华[1](2019)在《非均相TiCl_4/MgCl_2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烯烃配位聚合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均相TiCl_4/MgCl_2型Ziegler-Natta催化剂(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因其高聚合活性、高立构选择性及低制备成本,是目前聚烯烃领域重要的工业催化剂.本文综述了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α-烯烃(乙烯、丙烯)和共轭二烯烃(丁二烯、异戊二烯)配位聚合机理的研究进展,包括TiCl_4在MgCl_2表面的吸附、钛的烷基化与还原、烷基铝的作用、活性中心数目、活性中心价态、活性中心模型、可能活性中心结构及催化机理、给电子体作用等.最后,展望了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9年08期)
黄帅帅,刘诚,金磊,杨防祖,田中群[2](2018)在《玻碳电极表面复合配位银电结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复合配位体系无氰镀银电解液为研究对象,运用循环伏安和电位阶跃等实验方法,结合Scharifker-Hill经典理论模型分析,成功获得了Ag在玻碳电极(GCE)表面电沉积的成核机理及成核动力学参数,并分析了温度对成核方式及成核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下Ag在GCE表面的电沉积是由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遵循叁维瞬时成核生长机理.随着阶跃电位从-750 m V负移至-825 m V,峰值还原电流Im逐渐增大,达到峰值还原电流所需时间tm逐渐缩短,扩散系数D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7.61±0.34)×10-5cm2·s-1,成核密度数N0则从3.26×105cm-2提高至10.2×105cm-2.银沉积初期的形貌观察,验证了其叁维瞬时成核生长机理.提高温度可以显着改善电解液中具备活性的银配位离子的扩散能力,缩短成核时间,提升成核密度数N0.(本文来源于《电化学》期刊2018年04期)
胡晨光,王娟,白瑞英,刘刚,周金金[3](2018)在《氯离子侵蚀下水泥浆体中铝离子配位分布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XRD、DTA-TG、~(29)Si和~(27 )Al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氯离子侵蚀对水泥浆体Al ~(3+)配位分布的影响规律和机理。结果表明,氯离子侵蚀对水化硅铝酸钙中四配位铝(Al[4])无脱铝作用,而是能促进Al[4]进入高钙硅比水化硅酸钙(C-S-H)结构,提高其平均分子链长和结晶化程度。TAH(第3类水化铝酸钙)中六配位铝(Al[6])最易与氯离子反应生成Friedel盐(F盐);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SO_4-AFm)和钙矾石(AFt)溶解生成F盐,氯离子浓度需达到相应的阈值,其中AFt向F盐转化对应的阈值更高;水泥浆体中有限的Al[6]含量,致使F盐生成量不随氯离子浓度升高而增加。氯化钠浓度过高不仅不利于F盐形成,而且促使由SO_4-AFm和AFt分解形成的二水石膏向硫酸钙-硫酸钠复盐转化。(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8年06期)
钟沅[4](2018)在《电场、分子低配位调控氢键弛豫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具有氢键的代表物质,水在地球上十分常见。日常观察与科学研究表明冰、水在外加电场或低配位状态下存在许多的有趣的现象,例如阿姆斯特朗水桥、泰勒圆锥喷雾等。然而,由于对水的结构和氢键的认识还不够成熟,目前想要澄清冰、水反常现象的内部机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基于水的准四面体结构和非对称、可极化耦合双振子氢键模型、氢键(O:H-O)协同性、键弛豫理论,分析和预测在水中加电场或低配位水分子时的氢键弛豫行为;并通过拉曼光谱等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基于键参数与性能的关系澄清冰、水在电场、低配位状态下水的反常行为,具体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水桥实验表明电场对水桥形成和稳定期决定作用;根据电容器电化的预测:当向水中加电场时,在正负极之间形成由正极指向负极的放射状电场,重排水分子、拉长并极化氢键。常温、常压下,不同电场的拉曼光谱表明外加电场使高频蓝移,低频红移,不仅证实了电容器电化,还验证了氢键协同性。基于键参数与性能的关联,外加电场提高了水的熔点、杨氏模量和表面张力,降低凝固温度,拓展了水的准固相边界,因此,水桥具有弹性,电线周围的雾水容易凝结,强大的表面张力与水桥重力平衡而维持水桥稳定;(2)根据键弛豫理论的观点:气泡和水膜表面的低配位水分子中的氢氧共价键自发收缩,由于氢键弛豫具有协同性,非键被拉长,从而导致氢键整体变长。气泡的粒径测试和保存不同天数的去离子水泡的拉曼光谱分别证明的气泡的存在和稳定性。水泡和水膜与去离子水的拉曼光谱差谱结果表明:外加低配位水分子时,共价组分发生蓝移,而非键组分发生红移。因此,分子低配位提高了水的的熔点、杨氏模量,降低凝固温度,拓展了水的准固相边界,水滴具有良好的弹性,冰表皮容易形成有助于润滑的液态层;(3)对于肥皂泡而言,除了气泡的低配位效应外,发泡剂的分子的介入进一步拉长氢键,提高了肥皂泡的弹性和热稳定性。此外,生活观察发现:当肥皂泡相互接触时,不会相互融合,而是形成界面层。双气泡结构的存在,可以避免气泡变大、上浮和消失。因此,与普通水泡相比,肥皂泡的低配位效应更加稳定。(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6-06)
岑火石[5](2018)在《铁酸锌和5-巯基间苯二甲酸镉配位聚合物的形成机理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酸锌和配位聚合物在光催化、吸附、气体储存和分离提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应用添加尿素的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Zn掺杂量不同的ZnxFe3-xO4磁性纳米粒子,研究了 Zn掺杂量对其磁性及photo-Fenton催化活性的影响,并应用原位微量热技术研究Zn0.2Fe2.8O4纳米粒子的生长机理;通过原位微量热技术研究了 5-巯基间苯二甲酸镉配位聚合物的形成过程,并对其吸附能力进行对比。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通过添加尿素,应用乙二醇为溶剂的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单分散的、不同Zn含量的ZnxFe3-xO4(0≤x≤1.0)磁性纳米粒子。XRD分析表明其具有立方尖晶石结构。通过TEM表征分析样品的形貌和颗粒大小,结果表明所得样品均是颗粒大小分布均匀的单分散纳米粒子。VSM测量样品的磁性结果研究表明,随着Zn掺杂量的增加,样品饱和磁化强度增大,在Zn掺杂量为0.2时,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达到最大80emu/g,进一步增加Zn含量到1.0,其饱和磁化强度逐渐减小。通过photo-Fenton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发现,x=0时Fe304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及降解率达到95%。2、选择具有超顺磁性及高饱和磁化强度的Zn0.2Fe2.8O4作为目标产物。通过原位微量热技术并结合XRD、TEM、FT-IR、TG、XPS等表征手段,深入探索Zn0.2Fe2.8O4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升高,首先生成α-(Fe,Zn)OOH和α-Fe203,体系中的部分Fe3+被乙二醇还原成Fe2+并生成Fe304,最后Fe3O4转化成Zn0.2Fe2.8O4。对Zn0.2Fe2.8O4纳米粒子和纳米簇的photo-Fenton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Zn0.2Fe2.8O4纳米粒子的photo-Fenton性能比纳米簇的好。证明了具有颗粒粒子形态和大的比表面积的锌铁氧体有利于去除污染水中有机染料。3、以5-巯基间苯二甲酸(H3MIPA)为配体,与金属镉离子(Cd2+)在4 mL DMA和1 mL H20中150℃反应72h,得到[((CH3)2NH2)Cd(MIPA)]4·xG。通过原位微量热法来研究其形成过程,根据微量热曲线图发现整个化学反应首先发生一个吸热过程,然后晶体成核和生长对应于一个放热过程。并结合XRD和FT-IR表征手段分析,证明在150 ℃下缩短时间到60h可以获得[((CH3)2NH2)Cd(MIPA)]4·xG配位聚合物。染料吸附性能比较发现在150℃下合成60 h时得到的配合物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效果更好,其对MB最大吸附质量达到397.5mg·g-1,脱色率为99.4%。在RhB+/MB+,MO-/MB+和PR/MB+叁种染料混合物中,能快速、有效、有选择的将MB吸附到骨架中。(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张麒[6](2018)在《配位与阴离子协同催化氰酸酯固化机理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氰酸酯树脂的氰酸酯官能团能发生环化自聚反应,生成高耐热的叁嗪环交联结构,使其固化物具有优良的耐温性、力学性能以及介电性能,成为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重要的基体材料。但是由于氰酸酯树脂存在热固化反应活化能高和交联结构脆性较大的问题,用作复合材料基体材料时需要290℃高温固化的热应力劣化了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和力学性能。因此本论文基于高分子设计理论,通过四官能度环氧树脂与氰酸酯树脂共聚调控基体材料的交联结构,改善其脆性;基于阴离子/配位协同催化作用降低氰酸酯/环氧体系固化交联反应活化能,进而降低固化反应温度,提高氰酸酯/碳纤维复合材料综合性能。采用DSC,FT-IR,DMA,TG,层间剪切试验和弯曲试验,系统地分析评价了阴离子/配位协同催化环氧改性氰酸酯树脂的固化反应、固化物性能及其对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催化氰酸酯/环氧树脂,叔胺型阴离子催化氰酸酯/环氧树脂和有机钴型配位催化氰酸酯/环氧树脂叁种体系相比,复配催化剂表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性能,复合催化剂催化氰酸酯/环氧树脂体系固化交联反应的最高放热峰温度下降75℃。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也大大降低,由118.4 k J·mol-1低至67.3 k J·mol-1,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复合催化剂催化的氰酸酯/环氧树脂体系的交联结构中存在更多的叁嗪环结构,表明叔胺型阴离子催化剂和有机钴型配位催化剂对固化反应具有协同催化作用。交联结构中更多的叁嗪环结构为树脂固化体系提供了良好的耐热性,从DMA测试可知,复配催化剂催化的树脂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231.4℃,比未催化的树脂体系提高了19.5℃;协同催化固化氰酸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为88.98 MPa,2060 MPa,比未催化氰酸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30.83%,86.42%,表明协同催化固化氰酸酯/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优异耐热性能、界面性能和力学性能;层间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在高温条件下的保持率分别为72.3%,60.8%。(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黄帅帅[7](2018)在《复合配位体系无氰镀银工艺、性能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是导热和导电性能最好的金属,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多用于制备导电性能要求很高的电子器件;银是一种贵金属,具有很高的反光率,常用于制作装饰品和收藏品;石墨银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自润滑能力很好,常用作耐磨损电接触材料。银是最早进行工业化电镀应用的金属之一。氰化物镀银工艺已经应用了近200年,目前仍有约90%的镀银生产线使用有毒的氰化物体系。因此,研发可工业化应用绿色环保的无氰镀银工艺具备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大量实验,成功研发出以5,5-二甲基乙内酰脲为主配位剂的复合配位体系无氰镀银新技术,确定了镀液组成、工艺参数和工艺性能特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分别就镀层的微观形貌、晶相结构、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循环伏安实验和电位阶跃实验研究了银在玻碳电极表面的电沉积机理,探讨了温度和添加剂对电结晶机理的影响;在新研发的无氰镀银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石墨银复合镀层的电镀制备方法,并对复合镀层进行了表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复合配位体系无氰镀银新工艺通过大量赫尔槽实验确定新工艺的镀液组成及工艺参数:硝酸银AgN03 30 g/L,主配位剂5,5-二甲基乙内酰脲(DMH)80g/L,辅助配位剂烟酸(NA)40g/L,导电盐碳酸钾30 g/L,添加剂X-Ag(含表面活性剂SDS和光亮剂PEI-1500)5~15 mL/L,用氢氧化钾溶液或稀硝酸溶液调节至pH=10.5;在工艺参数为45~55 ℃,0.2~1.7A/dm2,磁力搅拌条件下,得到的银镀层平整光亮、状态均匀。无氰镀银镀液稳定性好,电流密度范围宽,镀液易于调整,电流效率高,镀层光亮、与铜基材结合力好。镀液电流效率约为99%,分散能力为56.8%,深镀能力可达100%。(2)银镀层性质及表征银镀层显微硬度为83HV,电阻率为1.83μΩ·cm,较高于纯银(1.65μΩ·c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镀层结晶细致、均匀;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银镀层的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220)晶面择优取向;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表明,银镀层表面有S、0、C、Ag等元素,镀层经Ar+刻蚀100 nm后,为Ag元素和极少量的C元素,银全部为0价态。(3)复合配位体系下玻碳电极表面电沉积银机理运用循环伏安和电位阶跃等实验方法,结合SH经典理论模型分析,成功获得了 Ag在玻碳电极(GCE)表面电沉积的成核机理及成核动力学参数,并分析了温度和添加剂对成核方式及成核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阶跃电位从-750 mV负移至-825 mV,该体系下Ag在GCE表面的电沉积是由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遵循叁维瞬时成核生长机理;扩散系数D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7.61±0.34)×10-5 cm2·s-1;成核密度数N0则从 3.26 ×105 cm-2提高至 10.2×105 cm-2。银沉积初期的形貌观察,验证了其叁维瞬时成核生长机理。温度和添加剂不影响银的电结晶机制。(4)电沉积石墨银复合材料成功地利用电沉积方法制备出Ag-5%C复合镀层。在光亮镀银电解液中,选择使用甲基纤维素钠(CMC)作为石墨的分散剂,发现当CMC浓度为100 mg/L、石墨浓度为8~10 g/L时,可得到Ag-5%C复合镀层;石墨颗粒均匀嵌于银镀层中。Ag-5%C复合镀层具有金属光泽,呈现银灰色。其显微硬度为109.6HV,电阻率为2.92μΩ·cm,虽高于银镀层,但低于化学包覆法制备的Ag-5%C复合材料。Ag-5%C复合镀层的耐磨损性能优于纯银镀层。(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冯适[8](2018)在《咪唑基配位聚合物导向多孔碳生成机理和氧还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对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引起了全球化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开发可持续再生的新能源技术如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成为了当前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些新能源技术中涉及到的氧还原反应(ORR)动力学过程缓慢,因此开发高效的氧还原反应催化剂是发展这些技术的关键。Pt基催化剂具有很高的ORR催化活性,然而过低的地球储量、过高的价格以及实际应用中不稳定等不利因素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价格低廉、化学稳定性较高、导电性良好的多孔碳材料被视为目前取代贵金属催化剂的最有前景的材料。然而,现有的制备杂原子掺杂和3D多孔的碳材料方法比较复杂且制备过程污染和能耗大,所以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以咪唑基配位聚合物为出发点,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为探究咪唑基配位聚合物导向多孔碳形成机理,首先直接碳化含有易挥发锌的多孔ZIF-8,并以具有相同组分但无孔的dia(Zn)。利用N2吸脱附等手段对制备碳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含锌的咪唑基聚合物衍生碳材料比表面积和微、介孔会而增加,同时,碳化时间对于多孔碳材料比表面积也有较大的影响。多孔ZIF-8在碳化过程中经历了结构坍塌而后有机成分和锌挥发造孔的过程,主要起碳前驱体的作用。通过含不易挥发金属钴的咪唑基配位聚合物验证有机物分解挥发和锌挥发造孔这一观点。该项研究表明多孔的前驱体对于制备多孔碳材料不是必备条件,为咪唑基配位聚合物制备多孔碳开辟了新的方向。(2)利用硝酸锌和2-甲基咪唑或2-巯基咪唑直接固相研磨之后在惰性气体中高温热解的方法,得到非金属氮/硫掺杂的超薄碳纳米片网络材料。同时,还提出结晶水蒸发和配位作用是碳纳米片网络结构形成的原因。掺杂的杂原子改变相邻碳的表面电荷密度和自旋密度从而提高ORR催化活性,多级孔结构使碳材料暴露更多活性位点、增加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加快传质过程等。通过改变配体容易实现杂原子掺杂,制备的氮、硫共掺杂的多孔碳材料表现出优异的ORR催化性能。该项工作不仅提供了一种操作过程绿色简单的方法制备得到高活性ORR电催化剂,还展示了一种无需任何额外的模板和溶剂而可以制备叁维超薄纳米片网络的方法。(3)以硝酸锌、氯化亚铁和2-甲基咪唑为前驱体,通过固相研磨热解的方法制备得到碳化铁/N掺杂多孔碳材料。其中,2-甲基咪唑与氯化亚铁在热解过程中会生成Fe-Nx结构和Fe3C纳米颗粒。金属盐混合物中锌盐在高温挥发和酸处理之后,叁维碳网络上会形成很多微孔从而产生许多缺陷。同时,生成的竹状碳纳米管,可以提供更多边缘。当金属盐混合物中硝酸锌和硝酸铁的摩尔比为30:1时,得到的催化剂具有与商业Pt/C催化剂可比的ORR催化性能。该项研究为合理设计高活性ORR电催化剂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01)
刘芳[9](2017)在《活性配位聚合异腈钯(Ⅱ)配合物的结构调节和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膦配体和卤素阴离子变化的空气稳定的苯基乙炔基钯配合物,并通过1HNMR和13CNMR, MS和单晶X射线分析表征其晶体结构。而且所合成的这一系列钯催化剂意想不到的可以以活性/受控链增长方式引发苯基异氰化物的聚合,得到明确的高立构规整度空间结构的聚合物,并且聚合物具有受控的分子量和窄的分子量分布。通过研究钯配合物的动力学和键长键能来探究聚合反应机理。催化活性最好的钯配合物对大部分的苯基异睛都适用,而且反应条件比较温和。另外,我们合成了两种单核磁性配合物[K(18-Crown-6)]2+[Co(SCN)4]2-和[Ba(C12H24O6).(H2O)3]2+[Co(NCS)4]2-,而且他们在外加磁场下,会表现出慢弛豫现象。(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3-25)
柯卓锋[10](2016)在《仿生双功能配位物催化氢分子转化:结构与机理的启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氢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有望帮助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及其石化能源导致的环境污染的问题。以化学燃料为载体,通过化学键的形式储存/释放氢能,是氢能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关键在于设计高效的催化剂实现温和条件下可控的催化氢分子转化。一个重要的策略是模拟氢化酶活性中心的配体金属协同机制进行催化氢分子转化。我们近期在仿生双功能催化的理论研究和催化剂设计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阐明了(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16-11-16)
配位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复合配位体系无氰镀银电解液为研究对象,运用循环伏安和电位阶跃等实验方法,结合Scharifker-Hill经典理论模型分析,成功获得了Ag在玻碳电极(GCE)表面电沉积的成核机理及成核动力学参数,并分析了温度对成核方式及成核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下Ag在GCE表面的电沉积是由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遵循叁维瞬时成核生长机理.随着阶跃电位从-750 m V负移至-825 m V,峰值还原电流Im逐渐增大,达到峰值还原电流所需时间tm逐渐缩短,扩散系数D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7.61±0.34)×10-5cm2·s-1,成核密度数N0则从3.26×105cm-2提高至10.2×105cm-2.银沉积初期的形貌观察,验证了其叁维瞬时成核生长机理.提高温度可以显着改善电解液中具备活性的银配位离子的扩散能力,缩短成核时间,提升成核密度数N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配位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牛庆涛,彭伟,贺爱华.非均相TiCl_4/MgCl_2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烯烃配位聚合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9
[2].黄帅帅,刘诚,金磊,杨防祖,田中群.玻碳电极表面复合配位银电结晶机理研究[J].电化学.2018
[3].胡晨光,王娟,白瑞英,刘刚,周金金.氯离子侵蚀下水泥浆体中铝离子配位分布机理[J].功能材料.2018
[4].钟沅.电场、分子低配位调控氢键弛豫的机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8
[5].岑火石.铁酸锌和5-巯基间苯二甲酸镉配位聚合物的形成机理及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8
[6].张麒.配位与阴离子协同催化氰酸酯固化机理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7].黄帅帅.复合配位体系无氰镀银工艺、性能及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18
[8].冯适.咪唑基配位聚合物导向多孔碳生成机理和氧还原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
[9].刘芳.活性配位聚合异腈钯(Ⅱ)配合物的结构调节和机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10].柯卓锋.仿生双功能配位物催化氢分子转化:结构与机理的启发[C].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2016
标签:非均相; 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 α-烯烃; 共轭二烯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