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酒主要微量成分与酒型特征的关系研究

老爹酒主要微量成分与酒型特征的关系研究

一、老爹酒主要微量成分与酒体风格的特征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寻,张博[1](2021)在《勾调环节》文中研究说明勾兑的由来、发展以及作用1、勾兑的定义所谓勾兑(很多书中也称为勾调),就是把各种不同的基酒混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酒体风格的工艺过程。原来统称为勾兑,现在进一步细化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勾兑,就是大规模的基酒的混合;另一部分是在基础酒做好之后再微调,进行调香调味,这是细化后的一个说法,叫做勾调,文献上更多的是按照早一些的说法叫做勾兑。

李潇[2](2021)在《不同白酒的差异化合物快检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酒是中国传统酒精饮料,不同香型白酒在风味上各有异同,快速准确鉴别存在一定困难;白酒蒸馏过程中分段取酒能显着提升产品品质,但分段取酒的判定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准确度不够;白酒经过陈化后,会有更纯正香气和更柔和口感,陈化时间的判别也有难度。本研究以不同香型、不同取酒阶段、不同陈化时间白酒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结合组学分析技术对不同白酒中差异化合物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研究不同系列白酒中的不挥发性成分,通过组学分析技术对获得的质谱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不同系列白酒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中得到了良好区分,在正、负离子模式下,PCA模型中提取3个主成分PC1、PC2、PC3分别解释了不同白酒总变异的67.4%和58.6%。OPLS-DA模型通过质谱数据提取不同白酒间差异变量,使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差异变量,以液质网络数据库、UPLC-Q-TOF-MS的一级、二级质谱信息鉴定物质结构,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别出13种差异化合物,其中,负离子模式下的差异化合物主要是有机酸,正离子模式下鉴定出4种差异化合物。差异变量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白酒区分明显,聚类情况符合酒样真实信息。(2)为了快速分析白酒中的不挥发性成分,采用实时直接进样质谱(DART-MS)进行实验,经过条件优化,在气体温度450℃,去簇电压30V,获得最高离子强度和物质丰富程度。将DART-MS获得数据通过PCA和OPLS-DA模型进行降维处理,在PCA模型中以3个主成分表征样品总体差异,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表示样品总变异的57.8%和57.1%,不同酒样在PCA和OPLS-DA模型中有良好区分,通过OPLS-DA模型得到变量重要性表,筛选出不同系列白酒在DART-MS正、负离子模式下的差异离子共18种。采用DART-MS测定一批次五个样品仅需1min,与UPLC-Q-TOF-MS测定同一批次样品耗时90min相比,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3)将GC-MS和SICRIT-MS结合进行酒样挥发性化合物的快速分析,GC-MS定性方便,准确,能建立不同系列酒样的挥发性化合物数据库,SICRIT-MS获得的质谱数据经组学分析技术降维处理,正、离子模式下在PCA模型上主成分得分良好,三个主成分分别表示了样品总变异的65.3%和64.4%,不同白酒在PCA模型中呈现良好区分。OPLS-DA模型提取差异变量,经统计学检验后筛选正、负离子模式下差异离子共14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化合物能较好的将不同系列酒样进行分类。使用GC-MS建立的前端数据库预测SICRIT-MS提取的差异化合物类型,正、负离子模式下VIP值最高的差异化合物为辛酸乙酯和十二醇。采用SICRIT-MS测定一批次五个样品仅需30s,与GC-MS测定同一批次样品耗时230min相比,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本研究使用多种检测技术分析了不同香型、不同取酒阶段、不同陈化时间白酒的差异,以组学分析技术对白酒进行区分,准确反映了不同系列白酒间的相近程度和差异化合物信息,极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为不同白酒快速分析和鉴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杨平[3](2020)在《基于微纳米材料光学响应构建交叉传感阵列对白酒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蒸馏酒之一,酿造历史超过2000年,在中华文化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白酒的主要成分为水和乙醇,约占98%,微量组分虽然只占2%,但却赋予白酒独特的香味。研究表明,白酒中已发现1874多种微量组分,如醇,醛,酮,酸,酯,含氮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等。目前白酒检测最常用的方法主要为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法,但这两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感官评价依赖专业的品酒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且容易受到品酒师精神与身体状况的影响;仪器分析法耗时费力,需要专业操作,预处理复杂,且只能对特定微量组分进行检测,忽略了白酒是多种成分结合的产物。受嗅觉和味觉系统非特异性作用的启发,利用交叉反应的原理,传感器阵列可提供复杂分析物的指纹图谱。在阵列检测中,阵列点光信号基团的活性中心与分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涉及范德华力和物理吸附,同时还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因此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性和特异性。通过将阵列检测与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聚类分析(HCA)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结合深度处理特征性响应信号,可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检测和识别。因此,本研究基于多种功能纳米材料构建比色传感阵列,并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处理检测数据,对不同白酒进行区分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章基于有机染料广谱识别性和纳米材料检测灵敏性构建有机染料/纳米材料复合阵列用于成品白酒的检测。阵列由6种纳米材料和3种染料组成,通过反应前后ΔRGB作为检测信号进行模式识别和神经网络分析。PCA和LDA结果显示,二维空间图中相同种类白酒平行样能聚集在一起,并与其他种类相互分开;通过HCA,五组平行样本聚集在一起且没有产生错误分类,分类成功率达到100%。RBFN分析中,预测结果与实际样本基本吻合,表明阵列对不同白酒有良好的检测能力。此外,不同酒精度的白酒(38o和52o)可通过LDA和RBFN区分开,表明阵列对不同酒精度的白酒有一定的区分能力。(2)通过引入纳米材料作为检测探针可提高阵列检测灵敏性,减少阵列点数量。因此本章研究基于金属离子调节金纳米微粒(Au NPs)聚集原理构建比色传感阵列检测16种不同品牌白酒。金属离子调节Au NPs聚集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3类:1)Au NPs的胶体因检测体系电荷巨大变化而破坏;2)白酒中硫类物质缩短了纳米微粒间的距离;3)Au NPs作为催化剂,催化反应改变了白酒的组成,引起Au NPs聚集。通过采集检测体系颜色变化绘制每种白酒指纹图谱,并结合模式识别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评估阵列性能。在PCA中,前9个主成分包含99%的有效信息。在HCA中,97.5%的样本被成功分类,且相同样本聚集成为一簇,表明实验具有很好的重复性。通过LDA建立识别16种白酒的判别函数实现对白酒的识别,准确率达到100%。在RBFN分析中,预测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且样本测试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0.014。以上结果表明我们所构建的比色传感器阵列对白酒具有很好的分类检测能力。(3)本章基于银镜反应原理构建比色传感阵列通过检测醛类实现对不同白酒的区分。醛类物质广泛存在于白酒中,主要包括乙醛、乙缩醛和糠醛等。在银镜反应中,土伦试剂中的Ag+被醛基还原,生成单质Ag包覆在纳米金(Au NPs)及纳米银(Ag NPs)微粒表面,导致溶液颜色产生明显变化。首先分别通过柠檬酸盐还原法合成了四种不同粒径的Au NPs和Ag NPs,并对其进行透射电镜、紫外光谱、Zeta电位表征。在最优反应条件下,阵列对10种醛类有良好的区分,表明阵列具有应用于白酒检测的潜力。在甲醛浓度为0.05-50000μM的范围,阵列反应ΔRGB的欧氏距离与甲醛浓度对数值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864),最低检测线为0.04μM。在此基础上,将阵列应用于16种品牌白酒检测,结果表明,阵列对白酒具有良好的识别和分类能力,HCA和LDA分类准确率为100%,此方法为白酒中醛类物质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检测途径。(4)本章基于氧化剂加速银纳米棱、金纳米梭刻蚀原理构建比色传感阵列通过检测还原性物质从而识别不同白酒。通过引入双氧水、二硫化钼量子点、二氧化锰纳米片作为氧化剂加速纳米材料刻蚀,而白酒中含有丰富的微量组分,可与氧化剂和纳米材料发生交叉反应,影响刻蚀的进行。在最佳反应体系下,分别将阵列与30种白酒常见组分反应,并通过PCA,HCA和LDA方法处理反应数据。结果表明我们所构建的阵列可实现对30种分析物的区分,具有应用于白酒检测的潜力。同时,阵列对白酒常见香味物质乙酸乙酯有较好的响应,在100-1750μM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62),表明阵列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在单一分析物检测的基础上,将阵列用于16种不同品牌白酒的区分,结果显示阵列LDA和HCA分类识别准确率为100%,表明基于氧化剂调节刻蚀反应进行的比色传感阵列对不同白酒具有有良好的分类检测能力。(5)在可见光检测白酒的基础上,应用量子点(Quantum Dots,QDs)构建荧光传感阵列对白酒进行检测。量子点作为一种新颖、灵敏、快速检测材料,具有与白酒中醇类、醛类、酮类、酸类、酯类等微量组分发生交叉反应的能力,宏观表现为荧光猝灭或荧光增强。基于这种敏感的机制,只有3个阵列点就能对22种基酒和成品酒进行清晰的分类,优于目前关于阵列检测白酒的研究。分别利用模式识别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对白酒与量子点反应荧光数据进行分析。在模式识别中,基于LDA建立不同白酒的判别函数来识别白酒,准确率达到100%。通过RBFN对阵列性能进一步评估,预测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以上结果表明我们所构建的荧光传感器阵列对白酒具有很好的鉴别能力。(6)液体阵列对白酒具有良好的分类识别能力,但其存在着储存时间不长,必须现配现用的缺点。因此我们利用聚苯乙烯微球自组装后形成光子晶体(Photonic Crystal,PC)作为阵列载体,利用光子晶体的荧光放大性能和荧光染料的广谱识别能力构建荧光传感阵列芯片用于白酒检测。首先,利用TEM分别对聚苯乙烯微球和光子晶体进行表征。然后分别通过芯片点样机及其配套的芯片荧光扫描仪用于染料装载和数据收集,并结合PCA、HCA、LDA和RBFN处理荧光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荧光传感阵列芯片对白酒有突出的分类识别能力,通过模式识别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可实现白酒样本的区分。此外,与液体传感阵列相比,基于阵列芯片在氮气条件下干燥存储10 d后,LDA留一法(Leave One Out,LOO)交叉验证准确率仍达到90%以上,表明阵列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具有应用于实际检测的潜力。

田德雨,朱立宁,闫子茹,牛志勇,王勇,关军锋,赵国群,刘金龙[4](2020)在《新型梨粮共酵蒸馏酒酿造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雪梨和粮食为主要原料,经固态发酵酿造新型梨粮共酵蒸馏酒。以感官评分、出酒率和总酯为评价指标,经单因素、正交试验及验证试验确定了梨粮共酵蒸馏酒最佳发酵工艺参数;采用气相色谱-氢离子火焰检测(gas chromatograph-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GC-FI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优化后的梨粮共酵蒸馏酒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最佳酿造工艺参数为梨汁15%(质量分数)、粮糟质量比1∶2.3、大曲30%(质量分数),感官评分92分、出酒率27.86%、总酯含量2.158 4 g/L、总酸含量1.467 5 g/L;优化后的梨粮共酵蒸馏酒中共检测出44种香气成分物质,经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发现有22种化合物OAV> 1;其中既含有传统中国白酒香气成分,如乙酸乙酯、乙酸、乳酸乙酯、己酸乙酯、己酸、正己醇、乙醛、丁酸乙酯等;也含有梨果酒香气成分,如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苯乙醇、硬脂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等。开发的梨粮共酵蒸馏酒兼具典型梨果酒和粮食蒸馏酒的的风味特征,同时也为雪梨的精深加工提供了一种潜在途径。

王荣钰,赵金松,苏占元,吴卫宇,张良[5](2020)在《酱香型白酒关键酱香风味物质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酱香型白酒风味物质分析起步最早,历时最长,但至今未找出呈酱风味化合物。本文综述了酱香型白酒中主体风味构成、影响酱香的关键风味化合物,对呈酱风味化合物形成提出猜想、对今后的酱香风味化合物分析方向提出展望,希望能就此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思路,推动酱香型白酒风味的研究。

李朝云[6](2020)在《天盛茶酒生产过程中物质动态变化及酒体风格特征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盛茶酒以茶叶和蔗糖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蒸馏而成。现阶段茶酒研究内容主要以发酵型茶酒和配置型茶酒为主,蒸馏型茶酒的研究报道较少,蒸馏型茶酒在生产中缺乏相关数据支撑,导致蒸馏型茶酒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为探究蒸馏型茶酒产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情况:实验分析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叶、茶酒发酵、茶酒超声陈化等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情况,为茶酒生产提供理论支撑,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酒精浓度、氯化钠浓度、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茶酒分析的影响,茶酒最佳检测条件为:SPME孵化温度为35℃,萃取时间30 min,以氦气(纯度为99.99%)作为载气,流速1 m L·min-1,初始温度40℃,以5℃·min-1上升至200℃保持5 min。(2)对茶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生长情况、可溶性糖、蛋白等物质的检测:在茶叶发酵过程中冠突散囊菌生长情况符合单菌落生长曲线,最终冠突散囊菌可达到3·105 cfu·g-1;在发酵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从7.21%下降至5.63%,可溶性蛋白从6.32%下降到4.03%,水浸出物含量为28.5%,发酵结束后其含量增加4.9%达到29.90%,氨基酸含量从4.1%降低到3.6%,有机酸含量从0.321%上升至2.458%。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茶叶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氨基酸、有机酸、水浸出物等物质,使得发酵后的茶叶在色泽、滋味、协调性方面等都具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将其用于茶酒发酵,为茶酒带来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3)在样品C-2、C-4、C-6、C-8、C-10、C-12、C-14中:共检出出56种物质,其中酯类物质17种,醇类物质13种,酸类物质5种,烯类物质4种,还包括2-乙基苯酚、愈创木酚等5种酚类物质,壬醛、甲基庚烯酮等12种其他物质;在样品F-2、F-4、F-6、F-8、F-10、F-12、F-14中:共检出71种物质,其中酯类物质19种,醇类物质19种,酸类物质6种,醛类物质5种,烯和酚类物质各4种,其他物质14种。对茶叶发酵产酒和采用冠突散囊菌发酵后的茶叶发酵产酒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初步了解茶叶经过冠突散囊菌发酵后对茶酒后续发酵的影响,多种发酵手段也为茶酒的生产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4)在样品FCT、FCB、CYT、CYB、CYG、FCG酒样中:共检出127种物质,其中酯类物质42种,醇类物质17种,酸类物质6种,烯类物质21种,芳香族物质15种,其他物质(主要含有醛类、醚类、酚类物质等)26种。主要酯类物质为癸酸乙酯、乙酸癸酯、乙酸异戊酯、月桂酸乙酯、十四酸乙酯等;主要含有异丁醇、异戊醇、芳樟醇、a-松油醇、橙花醇、香叶醇等多种醇类物质;分析酒样中风味化合物组成:解析不同茶酒之间的关联性,在茶酒中共同存在的风味物质有21种,由此推断该21种物质是茶酒风格特征的骨架成分,在样品FCT、FCB、FCG种共检出风味物质83种,其中共同存在的物质24种,在样品CYB、CYG、CYT中共检出111种物质,其中共同存在的物质有22种。茶酒中骨架成分差别极小,说明茶酒骨架成受冠突散囊菌发酵影响较小。(5)探究茶酒在陈化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在茶酒陈化过程中,总醇含量先降低后上升,含量降低7.4%;酯类物质、烯类物质、呋喃类物质、芳香族物质和烷类变都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最后其总量都会有小幅增加。(6)探究酒体风格特征得到:各茶酒酒样均表现出较好的协调性,CYG、FCG在香气和香气强度上远超其余酒样,各酒样茶香明显,且CYG、FCG在醇香、草香、果香三种香气均明显高于其他几个酒样,整体来说FCG、CYG在所有茶酒中综合表现较为优秀;但是在茶酒陈化过程中,其回味越来越短,但茶酒逐渐变得净爽,其他风格在陈化过程中变化较小。茶酒在陈化过程中,茶酒中醇香、茶香、苦涩味变淡,其果香、草香强度呈无规律变化,表明陈化过程对茶酒的整体风格产生影响。

王小平[7](2020)在《酱香风味菌株筛选及其发酵代谢香气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酱香型白酒的酒体风味为“无色(微黄)透明,酱香突出、酒体醇厚、幽雅细腻、空杯留香持久”,这样的独特风格来源于酿造发酵,来源于发酵过程复杂的微生物代谢,因此研究、探索对酱香风味贡献或调控的微生物至关重要。微生物发酵产香主要是功能菌株发酵代谢产风味化合物,一定的风味化合物结构自然形成一定的酒体风味结构。为了解析、揭示酱香风味的来源及其发酵形成机制,本研究以酱香大曲为菌源,对酱香型白酒1~7轮次生产用大曲中的产香功能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并模拟固态发酵、液态发酵,研究产香功能细菌的产香特性及其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酱香型白酒1~7轮次生产用大曲中得到3株在固态、液态发酵条件下产酱香明显的细菌,菌株编号为MTQ21、MTQ23、MTQ45;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这3株菌均为地衣芽孢杆菌。通过优化液态发酵温度条件,最终确定其最优液态发酵条件,即以麸皮浸出汁为发酵培养基,在发酵温度为37℃→50℃→55℃→60℃→65℃逐级升温,150 r/min摇床培养10 d产酱香最宜。(2)在麸皮浸出汁发酵培养基中,3株菌均在发酵温度为60℃时代谢分泌酶活最高。代谢酶活力分别为:菌株MTQ21蛋白酶活为58.15 U/m L,淀粉酶酶活为10.04 U/m L;菌株MTQ45蛋白酶酶活为56.81 U/m L,淀粉酶酶活为17.74U/m L;菌株MTQ23蛋白酶酶活为70.92 U/m L,淀粉酶酶活为14.72 U/m L。发酵过程中发酵液p H值由发酵前的中性→弱酸性→碱性→中性→酸性,发酵液酱香风味也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而增强,且空杯留香持久。(3)在营养肉汤发酵培养基中,菌株代谢酶酶活极低,其中产蛋白酶活性的最佳温度为65℃,MTQ21号菌的蛋白酶活力为8.37 U/m L;MTQ23号菌的蛋白酶活力为7.25 U/m L;MTQ48号菌的蛋白酶活力为6.89 U/m L;其中产淀粉酶活力的最佳温度为55℃,MTQ21号菌淀粉酶活力为5.77 U/m L;MTQ23号菌淀粉酶活力为1.83 U/m L;MTQ48号菌淀粉酶活力为4.52 U/m L。在整过发酵过程中发酵液p H由发酵前的中性→碱性至发酵结束时呈弱碱性,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发酵液酱香风味略有减弱,相应的霉味增强。(4)在以麸皮浸出汁为发酵基质的液态发酵过程中,MTQ21菌株发酵产物共检出92种挥发性物质、MTQ23菌株发酵产物共检出116种挥发性物质,定性112种,未定性4种、菌株MTQ45发酵产物共检出79种挥发性物质,定性78种,未定性1种。其中吡嗪类、酮类、酚类相对含量较高,且都在10%以上,是功能菌发酵过程中的主要优势组分。且2,3,5,6-四甲基吡嗪、3-羟基-2-丁酮、愈创木酚、4-乙烯基愈创木酚等挥发性物质是其主要特征性物质。(5)在以营养肉汤为发酵基质的液态发酵过程中,MTQ21菌株发酵产物中共检出101种挥发性物质,定性94种,未定性7种、MTQ23菌株发酵产物中共检出101种挥发性物质,定性95种,未定性6种、菌株MTQ45发酵产物中共检出103种挥发性物质,定性100种,未定性3种。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吡嗪类、酚类、未知化合物等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是MTQ21号菌的发酵优势组分;而MTQ23号菌和MTQ45号菌在发酵前期和发酵期间,其发酵优势组分为吡嗪类。发酵后期,MTQ23号菌发酵优势组分为酚类;MTQ45号菌发酵优势组分未知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其中苯甲醛、2,5-二甲基吡嗪、Oxazolidine,2-phenyl-等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较其他挥发性物质高,是功能菌液态发酵过程中的主要特征性物质。

周晓龙[8](2020)在《北派酱香大曲的细菌群落分析及增香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应用》文中提出本文针对于北派酱香大曲的微生物细菌群落结构及增香菌株的筛选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对北方酱香大曲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酱香大曲中的细菌菌群结构变化规律进行探究,随着大曲的发酵成熟稳定之后,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也趋于稳定状态,优势菌株也逐渐突显出来,结果揭示了因发酵温度(品温)差异导致的两种高温大曲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白曲和黄曲中分别分离出194、234种物种,其中共同含有174种相同菌种;进一步从白曲和黄曲中分离到各自的优势菌属,白曲的优势菌属为嗜热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含量为49.78%,黄曲中相对丰度最高的菌属为慢生芽孢杆菌属Lentibacillus,含量70.98%。芽孢杆菌属为酱香大曲中相对丰度最高的菌属,因此本实验选取芽孢杆菌为出发点,研究筛选具有增香特性的菌株,然后以蛋白酶透明圈的大小和前体乙偶姻ACT的V-P显色实验以及菌株产酶特性为筛选优势菌株标记条件,从酱香高温大曲中筛选出一株具有高产TTMP功能的芽孢杆菌。YPG液体发酵培养基可以产生TTMP 550.85±68.73 mg/L;固体发酵培养基可以产生TTMP 23.19±5.43 mg/L。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芽孢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鉴定出这株具有高产TTMP特性功能的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并将其命名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DQBC-3,通过进一步的产酶鉴别分析,该菌株同时能产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果胶酶、凝乳酶等特定酶,根据透明圈的大小判定其酶活性优于其它菌株的活性,且产酶种类最丰富,可以选定作为强化大曲的功能菌;这种细菌在高温发酵环境中强化了大曲自身产酱香的能力,增强风味物质。在强化大曲这项研究中,微生物基于Mi Seq平台测序法对酱香大曲两个样本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解析普通大曲和强化大曲之间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差异。细菌属中,慢生芽孢杆菌(Lentibacillus)的相对丰度从3.56%接种后增加到8.39%,芽孢杆菌(Bacillus)从0.91%增加到42.33%;在研究结果中表明了芽孢杆菌添加到大曲中,除了微调大曲中微生物群落以外,可分泌大量多种降解酶,同时提高了水解酶系。糖化酶活力851.81±23.56 U/g,中性蛋白酶活力79.05±6.57 U/g,酸性蛋白酶活力92.65±10.27 U/g,液化酶酶活力36.5±7.58 U/g,纤维素酶活力2.38±0.18 U/g,果胶酶活力262.94±39.62 U/g,脂肪酶活力12.77±1.53 U/g;同普通大曲相比,糖化酶提高1.45,中性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分别提高了1.31、0.54,液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以及脂肪酶分别提高了0.58、0.78、0.68、0.43。通过GC-MS分析强化大曲和普通大曲的风味化合物差异。结果显示强化大曲主要检测到40种与风味相关的挥发性微量物质。这些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醇类9种,酸类5种,酯类12种,酮类5种,吡嗪类4种,呋喃2种,酚类2种,酯类物质是众多化合物中含量最高,达到总比的46.98%,这些酯类中以乙酸乙酯、苯甲酸甲酯、棕榈酸乙酯、甲酸异丙酯、己酸乙酯为主体酯香;其次是醇类、酸类、酮类等风味物质占比高,醇、酸、醛和酯类化合物都是白酒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对酒体的风味贡献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强化大曲中分析检测出功能因子吡嗪类物质,强化大曲和普通大曲的吡嗪类物质相对总含量分别为5.30%、1.69%,同比增加了2.13倍,这些特殊化合物都共同具有浓郁的烘烤焦香味、大酱味。普通酱香大曲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明显少于强化大曲的种类以及相对含量,包括醇类8种,酸类4种,酯类10种,酮类5种,烯烃2种,苯酚和呋喃2种。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强化大曲中接种芽孢杆菌不仅发挥了自身的代谢功能,同时也改变了大曲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酶活性以及酱香大曲风味化合物。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方法控制酱香大曲质量,提高北派酱香白酒风味和酒体品质。

董蔚[9](2020)在《浓香型白酒“窖香”特征风味物质解析及其生成途径的研究》文中认为浓香型白酒是我国产、销量最高的蒸馏酒,其独特的泥窖发酵工艺,赋予了酒体“窖香浓郁,绵软甘冽”的典型风味特征。近年来,随着食品组学与风味感官科学的发展,对浓香型白酒风格的认识已从单纯强调己酸乙酯为主体的复合香,演变为“窖香为主的、舒适的复合香气”,因此,“窖香”是浓香型白酒最为典型的香气特征。目前,对不同厂家浓香型白酒关键风味因子确定、微生物代谢机理剖析和功能菌株工程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屡见报道,但对于浓香型白酒“窖香”风格的关键香气物质解析及其生成途径的研究尚未深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浓香型白酒酒体设计的科学性和产品品质稳定性。本论文以“窖味显着”的浓香型白酒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明晰了构成浓香白酒独特“窖香”风味的关键香气化合物;探讨了风味因子“量-味”关系的转变;剖析了构成“窖香”与“烤香”风味因子的交互作用;初探了“窖香”关键因子的生成前体和形成途径。本论文的重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应用多种风味检测手段结合感官评价,系统剖析了浓香型基酒与商品酒的香气特征。结果表明,通过采用描述性感官分析,两种代表性浓香型白酒的总体香气间存在差异。此外,应用调p H液液萃取法结合GC-MS/O-c AEDA进一步在上述2种浓香型白酒中检测出香气区域68和64个,其FD值在1-59049的范围内;通过NIST 11.0谱库、标准品、保留指数(RI)和香气特征等比对手段,准确定性出化合物67和64种。其中,包括相同香气化合物64种,但FD值差异较大。特别对于3-甲硫基丙醛、3-甲硫基丙醇和3-甲硫基丙酸乙酯,均在LZ-2016基酒中具有较高的FD值(27≤FD≤729),但在GJ-1573中并未检出。(2)深入考察了影响浓香型基酒中典型“泥臭味”的关键风味化合物。针对浓香型白酒“窖香”香气风格与窖泥接近的特点,应用HS-SPME、LLE结合GC-MS、GC-O-MS等方法,对比分析窖泥及“窖味显着”白酒中的香气化合物。通过综合应用双柱定性、标准品比对等分析手段,有效解决了油酸乙酯作为共流出化合物的干扰,并首次在浓香型基酒中发现一种具有马厩味、粪臭味的化合物3-甲基吲哚。此外,通过阈值测定和OAV值的计算,结果表明3-甲基吲哚在46%的乙醇-水溶液中的阈值为6.09μg/L;其在9种“泥臭味突出”的浓香型基酒中含量为4.4-142.8μg/L,OAV为1-23。通过香气添加实验以及Heatmap分析结果,阐明3-甲基吲哚为浓香型基酒中“泥臭味”的关键化合物。(3)采用直接进样法、VSLLME法、柱前衍生化法结合GC-FID和GC-MS/SIM等多种检测方法,对LZ-2016-BD和GJ-1573中FD≥9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利用香气重组、缺失实验及OAV法,考察浓香型基酒中负责“烤香”和“窖香”的关键香气化合物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LZ-2016-BD和GJ-1573酒样中分别有37和26种香气化合物的OAV≥1,其中,己酸、丁酸、4-甲基苯酚、3-甲基吲哚和3-甲硫基丙醛在LZ-2016-BD中的OAV值显着高于GJ-1573。根据香气重组和缺失实验发现,上述5种香气化合物为负责“窖香”和“烤香”的关键香气化合物。最终,通过OAV法,首次证明在浓香型基酒中负责“烤香”与“窖香”的关键化合物间存在掩盖或加成作用。(4)利用PAA和Fe3O4对GO进行改进,制备了磁性氧化石墨烯基复合纳米材料(GO@PAA@Fe3O4),并重点阐明其对2种吲哚类衍生物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AA和Fe3O4基团的引入,不仅可改变GO的极性,而且由于氢键作用力的产生,其为目标待测物的高效提取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此外,通过使用0.5%的酸性丙酮活化GO@PAA@Fe3O4,不仅改善其结构特征,而且显着提高了对吲哚-3-乙酸(IAA)和吲哚-3-丙酸(IPA)的提取效率。GO@PAA@Fe3O4对IAA和IPA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在10.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同时,在p H=4.0和T=35℃时,应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可更好地描述GO@PAA@Fe3O4对IAA和IPA的吸附,对于IAA和IPA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4.0和14.3 mg/g。由于其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GO@PAA@Fe3O4的重复利用率高,可重复使用至少9个循环。(5)为了初步阐明浓香型白酒酿造中“窖香”特征香气物质的形成途径,首次应用新型GO@PAA@Fe3O4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磁性固相萃取吸附剂,结合HPLC-MS/MS技术靶向提取16种浓香型基酒中的IAA和IPA。结果表明,通过对吸附剂添加量、酒样p H、加盐量、吸附时间、解吸溶剂类型、解吸溶剂酸碱度、解吸温度和解吸时间等8个单因素的优化,确定了最佳萃取条件。应用上述方法,在16种待测酒样中均检测到IAA和IPA,其浓度分别为0.64-11.32μg/L和0.66-18.74μg/L。综上,根据检测结果,初步推断在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3-甲基吲哚的生成可能遵循两个途径:i)以色氨酸作为代谢前体物,其先生成IAA,再由IAA脱羧后转化为3-甲基吲哚;以及ii)以色氨酸作为代谢前体物,其先生成IPA后,再转化为3-甲基吲哚。

戴奕杰[10](2019)在《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与酒品质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白酒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蒸馏酒之一,现已由浓香、酱香、清香、米香四大主流香型发展为凤、兼、董、特、豉、芝麻、老白干、馥郁香等十二种香型酒。其中,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独具一格的酿造工艺也使得其酒体香味成分无论是种类还是赋香感受上都优于其他香型酒。酱香大曲是酿造酱香型白酒的糖化剂、发酵剂和生香剂,在制曲过程中由于温度不断升高,从而训化出耐高温产香的有益微生物体系;独特的堆积工序是形成典型酱香必不可少的工艺环节,在此过程中糟醅充分利用环境中微生物和各种酶类,经复杂的生物转化、酶促褐变和美拉德反应等生化活动,逐步形成优雅而丰满的酱香风味。高温制曲和堆积发酵这两个重要工序被许多名优香型白酒生产企业所借鉴、吸收、应用和演化。本论文针对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制曲和酿酒两大关键环节,利用微生物多样性测序技术、色谱质谱等分析手段,研究从制曲到馏酒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点、相关酶系、风味物质变化规律;认识酱香酒酿造中微生物群体的生态特征,分析关键的功能微生物,研究重要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酱酒品质的影响;探讨分析影响酱香酒品质的主要因素及特殊工艺的质量要素,为更好的提高酱香型白酒酒质和生产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Illumina HiSeq2500测序系统,全面剖析高温制曲、糟醅堆积和窖池发酵阶段的细菌、真菌群落结构。酱香型白酒大曲中的优势细菌有Escherichia-Shigella、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Streptococcus(链球菌属)、Actinobacillus(放线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Citrobacter(柠檬酸杆菌属)等;优势真菌是Alternaria(链格孢属)、Cyphellophora、Pyrenochaetopsis(拟棘壳孢属)、Issatchenkia(伊萨酵母属)、Pichia(毕赤酵母属)、Candida(假丝酵母)等。发酵糟醅中的微生物菌群在数量及结构分布上也呈现出多样性,优势菌群种类与大曲基本一致。整体而言,制曲和制酒两个关键工序中,细菌多样性明显高于真菌,由于大曲和糟醅的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差异,导致微生物优势菌的丰度存在差异。本文还利用网络分析,尝试探究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与Escherichia-Shigella、Actinobacillus(放线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及Citrobacter(柠檬酸杆菌属)呈负相关关系,与Sarcina(八叠球菌属)呈正相关关系;Escherichia-Shigella与Actinobacillus(放线杆菌属)、Citrobacter(柠檬酸杆菌属)及Enterobacter(肠杆菌属)正相关,与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Sarcina(八叠球菌属)负相关。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与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为正相关关系。(2)运用酶联免疫法对糟醅样本中的8种酶酶活性进行检测分析,同时对优势菌与主要酶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其相关性。蛋白酶、脂肪酶、单宁酶和酯化酶影响白酒的口感和品质,α-淀粉酶、糖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主要影响原料利用率和产酒率。在整个制酒过程中,α-淀粉酶含量表现为规律性的上升-下降变化,而测序检测到的微生物菌群中,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也表现为相似的变化规律,说明该菌属可能直接影响淀粉酶活性,使得酿酒过程中的淀粉类物质或中间产物产生分解反应,从而影响酒的口味与风格。细菌中的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和酵母菌中的Issatchenkia(伊萨酵母属)、Pichia(毕赤酵母属)、以及霉菌中的Alternaria(链格孢属)也呈现与蛋白酶活性相似的变化趋势,即堆积发酵(下窖)时检测的含量升高,其中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在三轮次下窖时物种相对丰度达到最高值。α-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酶活性表现为各轮次样本堆积发酵(下窖)时高于窖池发酵(起窖),推测与堆积工艺有一定的关系,强调堆积对微生物重组后代谢产酶的重要作用。霉菌中的Alternaria(链格孢属)在各发酵时间的丰度变化与糖化酶酶活性基本一致,且在二轮次窖池发酵(起窖)后达到最高值。综合结果显示: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和Alternaria(链格孢属)作为糟醅中的优势菌分别对淀粉酶、蛋白酶、糖化酶含量产生重要影响,酶活性在7个制酒轮次中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3)应用气相色谱(GC)技术检测七轮次酒和发酵酿酒阶段糟醅样本中的风味物质,同时分析讨论了酸类和醛类物质与优势菌的相关性。整体上来看,所检测样本的四类风味物质在含量上的规律呈醇>酯>醛>酸。轮次酒各类风味物质的总体趋势表现在第三、第四、第五轮次酒中维持较高的含量,为优质基酒的产出提供物质前提,这与理化指标检测中的结果一致。其中风味物质醇、酸、酯类物质表现为窖池发酵(起窖)含量高于高温堆积(下窖)阶段,确定了高温堆积将部分前体物质带到窖内进行分解,并在酒体中高效提取,成为轮次酒中的关键组分。酱香型白酒醇类以正丙醇含量最高,增加基酒的“爽口”感。一般认为,酿酒过程中出现的有机酸由乳酸菌等产酸菌发酵作用葡萄糖而来,糖化酶在此生化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酸类变化幅度较小,以乙酸含量最高。糟醅中,酯类含量最高为乙酸乙酯,其次为乳酸乙酯,两者是形成白酒独特风味的重要化合物。结合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的丰度变化,推测与乙酸、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存在显着性相关。(4)根据《仁怀大曲酱香酒技术标准体系》标准,本研究对轮次酒的理化性质进行定量分析,酱香型白酒第三、第四、第五轮次酒的酒质和产量均为最佳。由蛋白酶和α-淀粉酶活性在堆积发酵(下窖)时高于窖池发酵(起窖),并结合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中的优势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Alternaria(链格孢属)等菌属的丰度变化,认为酱香酒独特的生产工艺造就了稳定的微生物区系,各优势菌属产生相应的酶,堆积为窖池发酵提供前体物质,使香味成分得到充分分解,使各轮次酒风味各具特色。(5)通过对酱香型白酒发酵酿酒阶段的糟醅和七轮次酒中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定量分析,结果表明EC均有检出,含量在41.07μg/kg~284.11μg/kg之间,符合《我国主要酒类中氨基甲酸乙酯的风险评估》中的限量建议400μg/kg,仅有少量样品中EC含量高于国外相关酒类限量标准。从检测结果看出,无论是轮次酒还是发酵酿酒阶段的糟醅样本,EC含量随时间的推移,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通过与糟醅中优势菌属的聚类分析,不仅得到了已报道过与EC形成有关的乳酸菌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菌属,如Peptoclostridium,Actinobacillus(放线杆菌属),Turicibacter,Aquabacterium,Ramlibacter等,为白酒发酵中EC的形成途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制定酱香型白酒相关的限量标准提供依据。

二、老爹酒主要微量成分与酒体风格的特征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爹酒主要微量成分与酒体风格的特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勾调环节(论文提纲范文)

勾兑的由来、发展以及作用
    1、勾兑的定义
    2、勾兑的由来
    3、勾兑的发展
    4、勾兑技术与新工艺酒
    5、勾兑的实际作用
固态白酒勾调的基础术语
    1、原酒
    2、基酒
    3、大宗酒
    4、带酒
    5、搭酒
    6、新酒
    7、老酒、陈酒
    8、基础酒
    9、调味酒
    10、调味品
    11、小样
    12、大样
勾兑的主要方法
    1、酒体设计
    2、具体勾兑方法
加浆降度
    1、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的相互换算
    2、高度酒和低度酒的相互换算
    3、不同酒精度的勾兑
名优酒厂勾兑实例
    1、汾酒厂勾兑实例
    2、茅台酒厂勾兑实例
    3、五粮液酒厂勾兑实例
对勾兑技术的讨论

(2)不同白酒的差异化合物快检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白酒概述
    1.2 白酒的化学成分与作用
    1.3 成分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4 代谢组学技术(多元数据分析)概述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基于UHP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白酒差异化合物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样品制备
        2.1.4 总酸和总酯含量的测定
        2.1.5 感官评价
        2.1.6 UHPLC-Q-TOF-MS分析
    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总酸含量分析
        2.3.2 总酯含量分析
        2.3.3 感官评价分析
        2.3.4 分析系统稳定性
        2.3.5 不同白酒差异特征化合物的筛选
        2.3.6 白酒样品UPLC-Q-TOF差异化合物聚类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DART-MS的白酒快速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仪器
        3.1.2 样品制备
        3.1.3 DART-MS分析
    3.2 统计分析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DART-MS实验参数优化
        3.3.2 不同系列白酒的主成分分析
        3.3.3 不同系列白酒的差异特征化合物的筛选
        3.3.4 白酒DART-MS差异化合物聚类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SICRIT-MS的白酒快速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样品制备
        4.1.4 SICRIT-MS分析
        4.1.5 GC-MS分析
    4.2 统计分析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GC-MS定性分析
        4.3.2 SICRIT-MS的参数优化
        4.3.3 SICRIT-MS鉴定白酒的主成分分析
        4.3.4 SICRIT-MS鉴定白酒的差异特征化合物
        4.3.5 白酒SICRIT-MS差异化合物聚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微纳米材料光学响应构建交叉传感阵列对白酒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绪论
    1.1 白酒香型
    1.2 白酒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酒类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1 感官评价技术
        1.3.2 色谱法
        1.3.3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3.4 光谱法
        1.3.5 电子鼻
        1.3.6 电子舌
    1.4 比色传感阵列分析法
    1.5 纳米材料
        1.5.1 金属纳米材料
        1.5.2 量子点
        1.5.3 光子晶体
    1.6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论文研究目的
        1.6.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7 论文创新点
2 基于纳米材料-有机染料比色传感阵列的构建及其对不同白酒的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纳米材料的合成
        2.2.3 比色传感阵列的构建及白酒检测
        2.2.4 数据采集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传感阵列的构建
        2.3.2 白酒差谱图分析
        2.3.3 白酒模式识别与神经网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金属离子调节的比色传感器阵列的构建及其对不同品牌白酒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设备
        3.2.2 纳米金的合成
        3.2.3 反应体系的表征
        3.2.4 阵列对不同品牌的检测
        3.2.5 阵列对假酒的识别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表征
        3.3.2 白酒差谱图分析
        3.3.3 白酒模式识别及神经网络分析
        3.3.4 阵列对假酒的识别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银镜反应的纳米金、银比色传感的构建及其对不同品牌白酒的检测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不同粒径纳米金、纳米银的合成
        4.2.3 土伦试剂用量和孵育时间的优化
        4.2.4 醛类的检测
        4.2.5 甲醛的定量检测
        4.2.6 阵列对醛类的选择性
        4.2.7 阵列对不同品牌白酒中的检测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粒径Au NPs和Ag NPs的表征
        4.3.2 土伦试剂用量和反应时间的优化结果
        4.3.3 醛类的差谱图分析
        4.3.4 醛类的模式识别分析
        4.3.5 甲醛的定量检测
        4.3.6 阵列对醛类物质的选择性
        4.3.7 白酒差谱图分析
        4.3.8 白酒的模式识别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氧化剂调节刻蚀反应的银纳米棱和金纳米梭比色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不同白酒品牌的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5.2.3 反应条件优化
        5.2.4 阵列对单一分析物的检测
        5.2.5 乙酸乙酯的定量检测
        5.2.6 阵列对不同品牌白酒的检测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纳米材料的表征
        5.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5.3.3 分析物差谱图分析
        5.3.4 分析物的模式识别分析
        5.3.5 乙酸乙酯定量分析
        5.3.6 白酒差谱图分析
        5.3.7 不同品牌白酒模式识别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量子点的荧光传感阵列的构建及其对不同基酒和成品酒的检测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6.2.2 浓香型白酒样本
        6.2.3 14种量子点的制备
        6.2.4 荧光传感阵列对不同白酒的检测
    6.3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6.3.1 量子点荧光性能表征
        6.3.2 量子点筛选
        6.3.3 阵列构建以及对白酒的检测
        6.3.4 基酒和成品酒感官尝评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光子晶体荧光放大原理的微阵列芯片的构建及其对不同品牌白酒的检测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7.2.2 光子晶体材料的合成
        7.2.3 阵列的构建和白酒的检测
        7.2.4 稳定性测试
    7.3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7.3.1 基于PC的放大荧光传感器阵列的表征
        7.3.2 荧光放大传感阵列的构成及性能
        7.3.3 荧光传感阵检测白酒
        7.3.4 白酒模式识别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7.3.5 阵列氮气条件下的稳定性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的专利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新型梨粮共酵蒸馏酒酿造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材料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工艺流程
        1.3.2 梨粮共酵蒸馏酒单因素试验
        1.3.3 正交优化试验
        1.3.4 感官评价
        1.3.5 理化指标检测
        1.3.6 风味物质成分分析
        1.3.6. 1 气相色谱-氢离子火焰检测
        1.3.6. 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1.3.7 定性、定量分析
        1.3.8 气味活度值评价
        1.3.9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2 正交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梨粮共酵蒸馏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分析
        2.3.1 GC-MS分析梨粮共酵蒸馏酒中挥发性成分
        2.3.2 梨粮共酵蒸馏酒与中国传统白酒及梨果酒的对比分析
3 结论

(5)酱香型白酒关键酱香风味物质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酱香型白酒主体风味化合物研究
    1.1 酯类物质
    1.2 醇类物质
    1.3 酸类物质
    1.4 醛类物质
2 关键酱香风味物质研究现状
3 展望

(6)天盛茶酒生产过程中物质动态变化及酒体风格特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蒸馏酒研究进展
        1.2.1 蒸馏酒
        1.2.2 蒸馏酒中微量成分的研究进展
    1.3 天盛茶酒
        1.3.1 茶酒的研究进展
        1.3.2 茶酒中微量物质研究进展
    1.4 .超声陈化在蒸馏酒中的运用
        1.4.1 超声陈化在蒸馏酒中应用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5.3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风味物质分析方法的构建
        2.1.1 重复性检测
        2.1.2 酒精浓度对茶酒风味分析的影响
        2.1.3 探究氯化钠浓度对茶酒风味分析的影响
        2.1.4 萃取温度对风味物质的影响
        2.1.5 萃取时间的影响
        2.1.6 风味物质定性定量分析
    2.2 茶叶发酵过程中物质变化
        2.2.1 样品制备
        2.2.2 微生物生长情况
        2.2.3 可溶性糖测定
        2.2.4 可溶性蛋白
        2.2.5 有机酸总量
        2.2.6 水浸出物
        2.2.7 氨基酸的含量
    2.3 茶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变化初探
        2.3.1 取样
        2.3.2 分析方法
        2.3.3 茶酒生产中酒度,糖度分析
    2.4 茶酒中风味物质分析及风格初探
        2.4.1 酒样取样
        2.4.2 分析检测方法
        2.4.3 茶酒风格特征初探
        2.4.4 茶酒风味轮廓分析
    2.5 超声催陈技术在茶酒中的应用
        2.5.1 取样
        2.5.2 分析方法
        2.5.3 陈化茶酒风格初探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茶酒分析方法
        3.1.1 特征峰面积对应的RSD
        3.1.2 酒精度
        3.1.3 盐浓度
        3.1.4 萃取温度
        3.1.5 萃取时间
    3.2 茶叶发酵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3.2.1 茶叶发酵过程中冠突散囊菌生长情况
        3.2.2 茶叶发酵过程中各物质变化
    3.3 茶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变化
        3.3.1 茶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变化
        3.3.1.1 茶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总含量分析
        3.3.1.2 茶酒发酵中各类风味物质含量分析
        3.3.2 发酵茶酒发酵过程风味物质变化初探
        3.3.2.1 发酵茶酒发酵中风味物质总含量分析
        3.3.2.2 发酵茶酒发酵中各类风味物质含量分析
        3.3.4 茶酒发酵过程中糖度、酒度变化
        3.3.5 小结
    3.4 茶酒风味物质分析及风格特征初探
        3.4.1 茶酒物质特征分析
        3.4.2 茶酒中风味物质含量分析
        3.4.3 茶酒风味化合物组成的分析比较
        3.4.4 茶酒风格特征初探
        3.4.5 小结
    3.5 超声陈化茶酒风味物质分析及风格特征初探
        3.5.1 陈化茶酒物质特征分析
        3.5.2 陈化中各物质含量分析
        3.5.3 陈化过程机理初探
        3.5.4 陈化茶酒风格初探
        3.5.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图版
附表

(7)酱香风味菌株筛选及其发酵代谢香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酱香型白酒
    1.2 酱香型白酒风味
    1.3 酱香型白酒功能微生物
    1.4 酱香风味微生物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酱香风味功能菌株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培养基
        2.1.4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酱香风味菌株的分离筛选
        2.2.2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代谢风味功能菌株的初筛
        2.3.2 菌株形态学特征分析
        2.3.3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代谢酱香风味功能菌液态发酵特性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培养基
        3.1.4 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菌株的活化
        3.2.2 种子液培养
        3.2.3 菌株液态发酵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麸皮浸出汁发酵特性
        3.3.2 菌株于营养肉汤基质中的发酵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菌株液态发酵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培养基
        4.1.4 仪器与设备
    4.2 方法
        4.2.1 菌株活化及种子液培养
        4.2.2 液态发酵
        4.2.3 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麸皮浸出汁液态发酵挥发性化合物
        4.3.2 菌株营养肉汤液态发酵挥发性化合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1.产酱香风味菌株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呈酱香功能菌液态发酵特性分析
    3.菌株液态发酵代谢挥发性物质分析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8)北派酱香大曲的细菌群落分析及增香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白酒及香型概述
    1.2 酱香型白酒
        1.2.1 酱香型大曲
        1.2.2 酱香型大曲的功能特性
    1.3 酱香型大曲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
        1.3.1 酱香型大曲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1.3.2 酱香型大曲中的霉菌群落结构特征
        1.3.3 酱香型大曲中的酵母菌群落结构特征
    1.4 产酱香风味的影响因素
    1.5 选题背景和意义
        1.5.1 课题背景
        1.5.2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1.5.3 南派酱香白酒大曲中功能菌株及代谢产物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北派酱香高温大曲中细菌群落分析及理化指标测定
    2.1 前沿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样品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普通大曲的微生物群落分析
        2.3.1.1 高温大曲中细菌群落的分析方法建立
        2.3.2 高温大曲中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2.3.3 高温大曲中酶系的测定
        2.3.3.1 糖化酶活力测定
        2.3.3.2 酸性、中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2.3.3.3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2.3.3.4 果胶酶测定
        2.3.3.5 液化酶测定方法
        2.3.3.6 脂肪酶活力测定
    2.4 数据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大曲中细菌群落的分析
        2.5.1.1 样品有效序列的数据统计
        2.5.1.2 大曲样品的多样性及其丰富度的分析
        2.5.2 普通大曲的理化指标分析结果
        2.5.3 酱香大曲中水解酶系测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大曲中高产四甲基吡嗪的芽孢杆菌的筛选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实验样品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中主要培养基
        3.2.4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菌株的分离纯化
        3.3.2 菌株形态观察
        3.3.3 大曲中高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的筛选
        3.3.4 产四甲基吡嗪(TTMP)菌株的筛选
        3.3.5 芽孢菌株固态发酵实验
        3.3.6 菌株风味物质的测定方法
        3.3.7 菌株的鉴定
        3.3.7.1 菌株生理生化实验
        3.3.7.2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3.3.8 分离菌株产酶特性
    3.4 实验结果
        3.4.1 菌株筛选
        3.4.2 菌株形态学观察
        3.4.3 高产蛋白酶的菌株筛选
        3.4.4 高产四甲基吡嗪的菌株筛选
        3.4.5 芽孢菌株固态发酵实验结果
        3.4.6 菌株代谢产物的分析结果
        3.4.7 菌株鉴定
        3.4.7.1 菌株生理生化实验
        3.4.7.2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4.8 菌株产酶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功能菌株对强化大曲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样品的制备
        4.2.1.1 功能菌株来源
        4.2.2.2 培养基
        4.2.2.3 主要原料与设备
        4.2.2.4 制曲步骤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溶液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强化大曲和普通大曲的微生物群落分析
        4.3.1.1 大曲微生物群落的分析方法
        4.3.1.2 总DNA提取、PCR扩增、序列分析
        4.3.2 强化大曲的理化指标测定
        4.3.3 强化大曲的酶系测定
        4.3.4 强化大曲风味化合物测定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强化大曲的微生物群落分析
        4.5.1.1 有效序列的数据统计
        4.5.1.2 多样性的指数分析
        4.5.1.3 细菌菌群的群落结构分析
        4.5.2 强化大曲的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4.5.3 强化大曲的水解酶系
        4.5.4 单一菌株强化大曲的风味物质
    4.6 结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浓香型白酒“窖香”特征风味物质解析及其生成途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浓香型白酒的概述
        1.2.1 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特征
        1.2.1.1 泥窖发酵
        1.2.1.2 续糟配料
        1.2.1.3 混蒸混烧
        1.2.2 浓香型白酒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1.2.2.1 酒醅发酵
        1.2.2.2 原酒蒸馏
        1.2.2.3 原酒储存
    1.3 浓香型白酒风味研究概述
        1.3.1 浓香型白酒中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1.3.2 浓香型白酒特征“窖香”风味的研究
        1.3.3 吲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3.1 吲哚类化合物对食品风味的影响
        1.3.3.2 吲哚类化合物的代谢途径
    1.4 酒中风味物质交互作用的研究概述
    1.5 石墨烯改性纳米萃取材料的研究概述
        1.5.1 石墨烯基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概述
        1.5.2 石墨烯基磁性复合纳米材料在酒类分析中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立题依据
        1.6.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浓香型白酒中香气化合物的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1.1 实验样品
        2.2.1.2 实验试剂
        2.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2.2.1 调pH-液液萃取法提取浓香型白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2.2.2.2 GC-MS/O分析条件
        2.2.2.3 比较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cAEDA)
        2.2.2.4 定性分析
        2.2.2.5 感官分析
        2.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浓香型基酒中“泥臭味”物质—3-甲基吲哚的发现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实验样品
        3.2.1.2 实验试剂
        3.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2.1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窖泥样品中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
        3.2.2.2 液液萃取法(LLE)提取浓香型白酒中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
        3.2.2.3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涡旋辅助液液微萃取法(VSLLME)提取酒样中的3-甲基吲哚和油酸乙酯
        3.2.2.4 GC-MS/O分析条件
        3.2.2.5 GC-MS定量分析浓香型基酒中的3-甲基吲哚和油酸乙酯
        3.2.2.6 定性分析
        3.2.2.7 定量分析
        3.2.2.8 香气阈值和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s,OAV)的测定
        3.2.2.9 浓香型白酒中“泥臭味”的感官验证
        3.2.2.10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窖泥和浓香型白酒中“泥臭味”化合物的测定
        3.3.2 3-甲基吲哚和油酸乙酯的嗅觉阈值
        3.3.3 确认3-甲基吲哚是浓香型白酒中“泥臭味”的重要香气化合物
        3.3.4 25种浓香型白酒中3-甲基吲哚和油酸乙酯的定量分析及OAV值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浓香型基酒中“窖香”关键香气化合物确定及交互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1.1 实验样品
        4.2.1.2 实验试剂
        4.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2.1 模拟酒样的制备
        4.2.2.2 多种定量方式定量分析LZ-2016-BD和 GJ-1573 酒样中的香气化合物
        4.2.2.3 GC-FID分析条件
        4.2.2.4 GC-MS分析条件
        4.2.2.5 感官评价小组的构建和评价环境
        4.2.2.6 描述性感官分析
        4.2.2.7 香气重组实验
        4.2.2.8 香气缺失实验
        4.2.2.9 交互作用的评价
        4.2.2.10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香气化合物(FD≥9)的定量分析及其OAV值
        4.3.1.1 定量方法的构建
        4.3.1.2 LZ-2016-BD和 GJ-1573 酒样中香气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4.3.1.3 香气活性值(OAV)的计算
        4.3.2 LZ-2016-BD和 GJ-1573 酒样中重要香气化合物的比较
        4.3.3 香气重组和缺失实验
        4.3.3.1 LZ-2016-BD和 GJ-1573 酒样的香气重组实验
        4.3.3.2 香气缺失实验
        4.3.4 LZ-2016基酒中“烤香”与“窖香”关键香气化合物间的交互作用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磁性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对其对吲哚类衍生物吸附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2.2.1 模拟酒样基质的制备
        5.2.2.2 混合标准溶液的制备
        5.2.2.3 磁性氧化石墨烯复合材(GO@PAA@Fe_3O_4)的制备及其活化
        5.2.2.4 磁性固相萃取(MSPE)
        5.2.2.5 HPLC分析条件
        5.2.2.6 吸附动力学实验
        5.2.2.7 吸附等温线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GO@PAA@Fe_3O_4 的表征
        5.3.1.1 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镜(TEM)分析
        5.3.1.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5.3.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5.3.1.4 Zeta电位分析
        5.3.1.5 热重分析(TGA)
        5.3.1.6 磁滞回线(VSM)分析
        5.3.2 GO@PAA@Fe_3O_4 的吸附动力学
        5.3.3 GO@PAA@Fe_3O_4 的吸附等温线
        5.3.4 GO@PAA@Fe_3O_4对IAA和 IPA的吸附机理
        5.3.5 活化作用对GO@PAA@Fe_3O_4 吸附性能的影响
        5.3.6 GO@PAA@Fe_3O_4 的重复利用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浓香型白酒“窖香”特征风味物质生成途径的初探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1.1 实验样品
        6.2.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6.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6.2.2 实验方法
        6.2.2.1 GO@PAA@Fe_3O_4 纳米材料的制备
        6.2.2.2 酒样的前处理
        6.2.2.3 模拟酒样的制备
        6.2.2.4 MSPE萃取法的优化
        6.2.2.5 HPLC-MS/MS分析条件
        6.2.2.6 定量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MSPE法的优化
        6.3.3.1 GO@PAA@Fe_3O_4 添加量的优化
        6.3.3.2 酒样pH的优化
        6.3.3.3 加盐量的优化
        6.3.3.4 吸附时间的优化
        6.3.3.5 解吸溶剂类型的优化
        6.3.3.6 解吸溶剂酸碱度的优化
        6.3.3.7 解吸温度及时间的优化
        6.3.2 分析方法的评价
        6.3.3 实际酒样中IAA和 IPA的分布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论文创新点
    3.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10)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与酒品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酱香型白酒的概况
        1.1.1 酱香型白酒的传统生产工艺
        1.1.2 中国白酒的研究现状
    1.2 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微生物区系研究
        1.2.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1.2.2 酱香白酒中微生物的功能研究
    1.3 酱酒中风味物质的形成及其对酒质的影响
        1.3.1 酱香酒酿造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研究
        1.3.2 酱香白酒风味成分的分析
        1.3.3 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4.1 论文的立题意义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酱香型白酒大曲和糟醅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样品预处理
        2.2.3 样品DNA提取及微生物多样性测序分析
        2.2.4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流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3.2 酱香型白酒发酵糟醅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3.3 大曲和糟醅的微生物多样性比较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酱香型白酒糟醅微生物酶系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糟醅中酶系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酱香型白酒酿造中酶活性变化规律
        3.3.2 优势菌与主要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酱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轮次酒风味物质结果分析
        4.3.2 发酵酿酒过程中风味物质检测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酱香型白酒风险指标和理化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仪器设备
    5.3 方法
        5.3.1 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
        5.3.2 轮次酒的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轮次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分析
        5.4.2 糟醅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分析
        5.4.3 糟醅中氨基甲酸乙酯与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5.4.4 轮次酒理化指标及酒质鉴定
    5.5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名词缩写对照表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老爹酒主要微量成分与酒体风格的特征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勾调环节[J]. 李寻,张博. 休闲读品, 2021(04)
  • [2]不同白酒的差异化合物快检技术研究[D]. 李潇. 西华大学, 2021
  • [3]基于微纳米材料光学响应构建交叉传感阵列对白酒识别研究[D]. 杨平. 重庆大学, 2020
  • [4]新型梨粮共酵蒸馏酒酿造工艺的研究[J]. 田德雨,朱立宁,闫子茹,牛志勇,王勇,关军锋,赵国群,刘金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24)
  • [5]酱香型白酒关键酱香风味物质研究现状[J]. 王荣钰,赵金松,苏占元,吴卫宇,张良. 酿酒科技, 2020(06)
  • [6]天盛茶酒生产过程中物质动态变化及酒体风格特征初探[D]. 李朝云. 贵州大学, 2020(04)
  • [7]酱香风味菌株筛选及其发酵代谢香气特性研究[D]. 王小平. 贵州大学, 2020(02)
  • [8]北派酱香大曲的细菌群落分析及增香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应用[D]. 周晓龙.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9]浓香型白酒“窖香”特征风味物质解析及其生成途径的研究[D]. 董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10]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与酒品质的关系[D]. 戴奕杰.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老爹酒主要微量成分与酒型特征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